撰稿: WebMaster 发表于:2008-10-06 15:13
成都、杭州、北京、上海、青岛、深圳,这六个城市的休闲心态、休闲方式各有什么特色?在昨天的世界休闲大会上,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学术部主任凌平,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 成都人 信奉“俗到底”的快乐哲学 对于生活,用成都人的话就是:日子是水,自己是鱼,游着走就是了。 成都人形成了自己的快乐哲学——俗到底。成都人虽处内陆,骨子里却与地中海沿海城市人群的特点极为相似:喜欢大家族式群居生活,好热闹、新鲜、刺激的东西,热情奔放,自由散漫,知足常乐……成都人的“闲”是出了名的。 杭州人 面向西湖、面向自己、面向家庭 观察杭州人的生活,有三个基本面向:面向西湖、面向自己、面向家庭。 在杭州人眼里,西湖、杭州、杭州人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西湖就是杭州人穿的衣服,要看杭州人的好脸面就要说喜欢他这身花衣服。面向自己,杭州人喜欢自娱自乐,时刻不忘记满足自己。他们在玩的时候更是疯狂,天下最闲适、愉快的当属杭州人也。双休日,杭州人去玩的地方有九溪、曲院风荷什么的,几家人乘着凉风打双扣、三扣一、搓麻将,不知疲倦,乐在其中。 面向家庭,杭州人秉承老夫子时代的“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 北京人 怎么做“有派”就怎么做 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无不带有“大”的味道:干大事,说大话,讲大道理,讨论大问题,就连聊天,也叫“侃大山”,喝茶则钟爱“大碗茶”。他们对小打小闹不感兴趣,对于小模小样看不上眼,向往的是成为“大腕”、“大款”,当然最好是“大官”。就连找媳妇,也不大喜欢“小家碧玉”式的。至于喝啤酒,当然更得论“扎”。 北京人在生活上讲究的不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生活质量”,而是“份儿”和“派儿”。怎么做“有派”,能够“拔份儿”,他们就怎么做。 上海人 首先是上海人然后才是商人职员 上海人的区域概念比身份更突出。他们首先是上海人,然后才是商人、职员、自由职业者。 上海的各色人,自由发展,公平竞争,但最终却把他们统一于上海的社区性。精英分子固然难免有些“海派作风”,中小市民却也因此而多少有些体面和雅致。结果,上海人无论职业阶层、社会角色如何,都会多少有些“上海味”。他们的生活方式大体相仿,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当然也就难免大体一致。 青岛人 生活、工作以家庭为中心 青岛人的生活、工作以家庭为中心,为家庭幸福而奔忙;他们喜欢在布满熟人的城市里生活,认为这样更舒服;他们热爱青岛,认为这里环境优越,在与别的城市比较时满怀优越感,甚至不愿出门;即使是面对国际化潮流,他们依旧以青岛为家,以奥运会和“帆船之都”为荣。 深圳人 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充满着年轻的活力、欲望和资本。北京人能侃,成都人会玩,广州人会吃,上海人很顾家,而深圳人比较务实,没有多余的框框套套,一切朝钱看,一切为人民币服务。所以留给深圳人的只是寂寞,除了物质感官享受以外的寂寞。 现实也许不允许深圳人想别的东西;工作的压力,同事之间的竞争,老板无穷无尽的工作指令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机会,就是最安于现状的人也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节奏感在敲打着脊梁,感情已经被放置在次要的位置。深圳流行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深圳人是寂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