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干教师培训之《词汇学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全部文本

 走万里路 2012-11-19

骨干教师培训之《词汇学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全部文本

课程简介

词汇学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内容简介】

本课程力图通过介绍必要的词汇学知识,帮助教师扩展词语教学的视野,提高词语教学的能力。课程的讲座分三讲,前两讲是本体核心知识内容,即要做到游刃有余地处理学生词语运用中的问题,教师必须掌握的本体内知识。

第一讲介绍的复合词结构类型、字义和词义的关系是字词贯通、系联教学策略的理据 ,词的上下位关系、反义同义关系揭示词、词义是个系统。反义、同义的类型介绍有助于教师准地认识语言现象,在教学中解决疑难问题。

第二讲主要做了词义内容的分析和词的理性义的分析。词语的语言义和言语义之分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词的理性义分析是准确辨析词语的前提。词语辨析重点是要能分析词语的适用对象和对象特征。

第三讲结合几个词语教学的案例提炼出几个教学策略供大家学习、思考。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先学好前两讲的主要内容,要翻阅工具书,做相应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学习第三讲,通过学习第三讲的案例,联系教学体会、经验,做教学相应的教学改进。

分项要求:

1. 了解词和词义系统性的表现和词义的特点。

2. 把握词语意义的内容,学会对词的理性意义做分析,提高词语辨析能力。

3. 运用词汇学的知识改进教学,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一个词语教学的片断。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李镗

特级教师。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现中小学远程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培训业务总监、北京考试院特聘评价专家、北师大与首师大教育硕士导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学术委员。曾作为中央教科所访问学者,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胡楚南教育成果奖。

主持“九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字词分布统计”项目。参加 2002 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的国际合作项目“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研究与实验项目”。现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项目主持人。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研训一体’教师成长模式研究”核心成员。近年来开展基于教师发展的“课堂学习研究”。参加的两个课题(北京考试院“大规模考试评价研究与实践”、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分获教育部 2010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二等奖。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工作。

现任国家语委十二五课题“中小学生作文语料库的建设与语料分析统计”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学生需求的课堂学习实践研究”专家组组长。主持北京市 2012-2013 年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基于测评的专题式教学研究”工作室。

【评析老师】

王新艳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第七小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申建梅

丰台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武艳平

石景山区北辛安小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专题讲座

词汇学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李镗(特级教师,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

第一讲 词汇学的基本知识

词汇学是研究词语的学问,它是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法、语音、词汇)。词汇学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词的性质、词的构成、词义的本质及发展、词的各种关系(同音、同义、反义等)。我们把词义放在第二讲集中讨论。

一、什么是词

词是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造句的最小单位,它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汉语词的划分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在书写时词和词之间是不分开的。就“独立运用”而言,许多虚词和量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于是增加了一条补充,一句话中把能独立运用的词划分出去,剩写的也是词。如:“我把这本书包了个书皮。”这个句子中的“本”“个”和“把”也是词。汉语中词和短语的界限也不很清楚。一般可以用扩展插入法来区分。能插入的是短语,不能插入的是词(意义不能变)。比如:

钢笔——钢的笔 #

白菜——白的菜 #

白布——白的布

吃饭——吃了饭

鸡蛋——鸡的蛋

睡觉——睡不睡觉 #

“钢笔”不能插入词,“白菜”插入后意思变了,它们肯定是词。“白布”可以插入且意思不变,可以做为短语。“吃饭”可以插入,“鸡蛋”可以插入,但“鸡蛋”的频度很高,可以把它做为词。睡觉可以插入,但两个语素的组合是固定的,把这类词做为离合词(理发、洗澡、打仗等)。

一个语素(有意义的汉字)能独立运用就是词。(米、吃、红、个、从)

两个语素组合后,意义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就是词。(钢笔、金鱼、)

两个语素组合后,不能扩展插入词,就是词。(钢笔,白菜)

两个语素组合后,虽能扩展插入词,但它们是不能用别的语素替换的,则是一种特殊的词——离合词。

两个语素组合后,虽能扩展插入词,但它们的使用频度很高,且大家约定俗成认为它是词。(“鸡蛋”是词、“鹰蛋”就有人认为是短语)。

综上所述,汉语的词与短语之间的界限是有模糊地带的。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概念,词是反映概念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月亮”、“月球”对应的是一个概念,“人民”这个词可以对应不同的概念。

二、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词汇由词和固定的短语——熟语、谚语等构成。

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1.语法分类——实词、虚词(词类)

2.结构分类——单纯词、合成词

3.音节分类——单音节词、多音节词

4.常用——常用词汇(基本词汇)、一般词汇

5.口语词汇——书面词汇

6.普通话词汇——方言词汇

7.汉语词汇——外来语词汇

8.古词语——新词语

熟语可以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成语表意凝炼、形象,在书面语中广泛运用。它来源于古代的典故,有的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原句意思的成分(乘风破浪——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有的用四个字概括寓言、故事等(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有的增加个别字(短兵相接——车错毂兮短兵接)。成语的意思有的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汗流浃背、无稽之谈、自圆其说);多数成语的意思不是语素义的相加,有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高山流水——表示知己知音),有的是取字面的比喻义(水落石出——比喻真相毕露了)。

三、词的结构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就是单纯词。(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人、额、由、蟋蟀、巧克力)有人统计《现代汉语词典》单纯词约占 15% —— 16%

单纯词有四类:单音节词、连绵词(双声叠韵)、叠音词(刚刚、蛐蛐)、外来词中的译音词(坦克、迪斯科)。

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是合成词。合成词的结构和短语的结构关系基本是一致的(这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合成词有两类:

1. 复合词:由两个以上有实在意义的语素(实语素)组合的合成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偏正式——地瓜、红薯、汽车、热爱、冰凉、笔谈

并列式——山水、媒介、观察、打击、幸福、美丽

动宾式——下海、举重、知己、司令、执意、注意

补充式——改正、抓紧、放大、压倒、撤退、撤回

主谓式——年轻、人为、霜降、国产、肠断、自爱

汉语中字义和词义(合成词)的关系如下:

① 同义 A+B=A=B 声音 观看

② 合义 A+B=AB 品德 图片

③ 加义  A+B=AB+C 景物 水手

④ 偏义 A+B=A B 国家窗户

⑤ 转义 A+B=C 毛病 鞍马

 

2. 派生词:由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语素和一个词缀组合的合成词。主要有两类:

词缀在前:老师、老虎、阿爸、阿姨、老鼠、老姨

词缀在后:凳子、镯子、木头、人头、人性、科学性

 

四、同音词——多义词

读音完全相同的词是同音词,我们可以根据音形同异的不同情况做分类。

1.同音同形

仪表 1 用于测量的一种仪器。

仪表 2 人的外表。

黑人 1 黑色人种。

黑人 2 没有户籍的人。

以下是词和语素同音同形:

1 能取水的深洞:打了一口井。

2 形容整齐:井井有条。 

2. 同音异形

会意——会议、加法——家法、调理——条理、归功——归公

吉利——极力、著名——注明、酒精——久经、占有——战友

有多个意义的词是多义词。那么如何区分同音同形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呢?多数学者认为以现时感觉意义有无联系为标准来区分它们。

比如“米”(一斤米、 一米长)和“角”(牛的角、一角钱)是同音词。“站”表示驿站是蒙古语的借词,后引申为车站,与原来的站立、停留有了联系,是多义词。“刻”表示雕刻与时刻,在古代是有联系的(用漏壶的刻度来表示时间),现在感觉不到联系了,是同音词。

运用好同音词和多义词可以在表达上形成双关语。

五、上下位词

词语是有系统性的,词语间意义上的关系,主要有三种:上下位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

上下位关系 是指种和类的关系。如:

果子是浆果和干果的上位词,桃、梨、杏、苹果等则是浆果的下位词。

 

六、同义词——近义词

同义词 有完全同义的等义词和不完全等义的同义词。等义词有两种:

1 )概念义相同,附属义也相同,任何语境都能替换的等义词。

公尺——米 青霉素——盘尼西林 维生素——维他命

2 )概念义相同,但不是任何语境都能替换的等义词。

爸爸——爹——父亲 洋灰——水泥 番茄——西红柿

玉米——棒子 文法——语法 莱塞——激光

同义词是指主要的概念义相同,次要的概念义和附属义有同有异的两个以上的词。从词形上看有三种:

词形有同有异:卑劣——恶劣 保卫——捍卫 处理——处置 对答——应答——应对 躲避——逃避——逃跑 恶毒——歹毒——阴毒

词形颠倒: 力气——气力 整齐——齐整 样式——式样

词形不同: 超过——逾越 矛头——锋芒 怒吼——咆哮

近义词是指有某种近似关系的两个以上的词,如“含糊”“含蓄”,它们的意思不同,但都有让人不容易明白的效果。

同义词的辨析放到字义分析中再讲(见下讲)。

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意思相反的词。从逻辑上看,反义词有两种,一种是矛盾关系(肯定一方必须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必须肯定另一方)如:

正——歪 真——假 动——静 死——活 这——那

另一种是处在反对关系的两端,反对关系是指肯定一方必须否定另一方,但否定一方不能肯定另一方。如:大与小(中间有中)、开始与结束(有中间)、黑与白、优良与低劣、高大与矮小。

反义词从不同角度可做不同的分类。

a)从音节上分类:

单音节的:喜——悲 硬——软 强——弱 进——退 厚——薄

买——卖 疏——密 浮——沉 忙——闲 干——湿

双音节的:快乐——痛苦 前进——后退 上升——下降

高级——低级 正面——反面 上边——下边

先进——落后 平坦——崎岖 公开——隐蔽

b)从词性上分类:

名词的:优点——缺点 成人——孩子 支出——收入

动词的:建设——破坏 扩大——缩小 增加——削减

形容词的:勇敢——胆小 高尚——卑劣 诚实——虚伪

c)从义项关系上分:

单义词对应单义词:孤立——联合 故乡——他乡 自大——自卑

单义词对应多义词的一个义项:“买”(用钱换东西)对应“卖”①用

东西换钱。与“②用国家或朋友的利益换取自己的好处”不对应。

多义词的多个义项对应多义词的多个义项:

冷 热

温度低 温度高 (冷水 / 热水)

使冷 使热 (冷一下吃 / 热一下吃)

不热情 热情 (冷心肠 / 热心肠)

说明:“热”表示物理学的概念,没有反义词。“热”表示受欢迎与冷表示不受欢迎的用法不是以词义出现,是以语素义出现:热门 / 冷门。“冷”的其他义项和“热”的其他义项也不能构成反义词。

多义词的各个义项都对应构成反义词:

光明①亮光——黑暗①没亮光(屋子里一片光明 / 黑暗)。光明②比喻正义的、有前途的——黑暗②比喻非正义、腐朽的(光明 / 黑暗的社会)。光明③比喻坦荡,无私心和黑暗③比喻有私心,不坦荡(内心光明 / 黑暗)

多义词分别和多个词构成反义词:

小人——大人 小人——君子 开——关 开——封 开——闭

单义词对应多个反义词:

忽视——重视 / 看重 进攻——后退 / 撤退 反对——拥护 / 同意

小互动——轻松片刻

小窍门 :一些成语里的语素构成同义、反义关系,如:只言片语、真凭实据、大题小做、巨细无遗。利用这个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推断字义哦。请你查查工具书,选出一些常用的,根据学生情况编个小练习,试试效果如何。

开心一笑 @ 笑坛——牛说这么多人喝我的乳汁,却没人叫我一声“妈”。乌贼说:委屈,满肚子墨水居然成了贼!老鼠说:成天为了点吃的担惊受怕的,能不老吗?鱼说:打死我也不去…… 恐龙说:…… ( 你能编下去吗? )

第二讲 词义的分析与辨析

一、词义的特点

1.概括性

词义对现实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某一类事物取一个名称,这一名称的意义是该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特征,词和词义都是对事物的抽象,在抽象过程中,概括了公约数,舍弃了许多差异。

摇:摇摆,使物体来回动。包括上下摇动(摇铃)、左右摇动(摇头)、来回摇动(摇橹)、曲线循环摇动(摇纺车)。词义的概括性有时使词典中的释义与文句中的意思对不上号。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 大意罢了。(大概的意思——大致的轮廓)。

2.模糊性

经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简单的底细,本身往往带有模糊性,它是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如:热、温、凉、冷。

天气很热( 35 度以上)。 水很热( 45 度以上)

3.系统性

某个词的词义不是孤立的,是要收与之相关的词的词义的影响。普通话:吃——饭(食物)、喝——水(液体)、抽——香烟。吴方言:吃——食物、水、香烟;“抽”少了一个意思。 .

二、词义的内容

词的意义就是词义,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其实词义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一个词的意义首先要区分语言义和言语义。语言义是从具体的语境中概括出来的,写在字典、词典中词的解释就是词的语言义。比如“车”指带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这”表示近指的代词。言语义是词在语境中的意思,有时在一个语境中言语义和语言义是一致的。比如:“大厅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车。”这里的“车”就是带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有时言语义和语言义就不一样,比如:“我的车换了。”(可以是自行车,也可以是汽车)。在不同的语境中“车”的指代内容就不同。“带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车”的概念意义,属于语言义,问题是一个客观事物一定有多重性质与特征。那么具体的语境中同一个词表示的该事物的属性与特征就有区别。所以言语义是在具体语境中获得的:

这辆 车真高。(侧重指车的底盘与地面距离大)

这 车好漂亮。(侧重指车的款式与装饰)

这 车最安全。(侧重指车的结构质量)

上边三个句子中“车”的具体意思是不同的,语言学家称之为隐含义。隐含义:表示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它随时代、民族、文化、个人的不同而不同。它相对是变化的,又叫含蓄义、联想义。如:孩子——天真、可爱、幼稚、贪玩、淘气等。又如:水——流的、易变的、清凉的。

词的语言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概念义:表示词所揭示逻辑的、认识的、本质的特征,它的特点是固定的、非开放的,概念义是词义的核心。如:妇女——成年女子。水——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分子式是 H2O

感情色彩:分褒、贬、中性三种。

语体色彩:主要指书面语和口语,孩子用于口语,儿童用于书面语。

根据词的语言义的内容可以给一个词填出一个表:

 

 

 概念义

 

 

对象特征 T

 

有角、体大、可拉车、可食用

 适用对象 D

 一种反刍哺乳类动物,有黄牛、水牛、牦牛等。

 附属色彩

 感情色彩 G

中性

语体色彩 Y

中性

 三、词的概念义的分析

1.表示名物的词语的概念义的分析

解释这类词概念义的基本模式是:被解释的词 = 种差 + 类词语

鱼网:捕鱼的网。

侨民:侨居国外而保留本国籍的居民。

侨胞:侨居国外的同胞。

比较上述的例子就明白,类词语是被解释的词的上位词。种差是揭示词语特征的词语。这个基本模式可以有若干个变形:

南货:南方出产的食品,如笋干腊肉等。(举了例子做说明)

黄鳝:鱼,身体无鳞像蛇,皮有黄斑点,生活在水边泥田里。(先出现类词语,再揭示特点——种差)

种差是用来限定类词语的,它可以表示领属、类别、形态、性质、功能、时空、数量等:

国都:国家的首都。

机工:机械工人。

腐竹:带曲卷的条状干豆腐皮。

人杰:杰出的人。

笔:写字画画的用具。

棚户:住在简陋房屋里的人家。

夙愿:长久的愿望。

类词语是用来揭示被解释词语的类别。它的范围大于被解释的词语,解释词语时有时需要两个以上的类词语,才能说明词的概念义。

体格:人体 发育的情况和 健康情况 。

名句:著名的 句子或 短语。

2.表示性状的词语的概念义的分析

解释表性状的词的基本模式是:被解释的词 = 适用对象 + 性状特征

适用对象是指被形容、修饰的对象。性状特征是指对该词所表示的事物性状的说明描写。如:

亲善:(国家间)亲近友好。

稀朗:(灯光星光等)稀疏而明亮。

适用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有时适用对象广泛,不好概括,词典中就不出现:结实——①坚固耐用。(适用对象是物品、建筑等)②健康(适用对象是人与一些动物)

性状的说明描写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对释语素义,用否定式,做具体的说明描写。

确切:准确恰当。清亮:清晰响亮。

自然:不局促,不呆板,不勉强。

迷漫:满天遍地,茫茫一片,看不清楚。

这三种方式可以交叉使用:简略——(表达的内容)简单,不详细。

许多不用这个基本模式解释性状词语的可以变换成这个模式:

灰溜溜:①形容颜色暗淡。②形容懊恼或消极的神情。②变换为:形容(神态精神)懊恼或消极。

3.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概念义的分析

表动作的词语的解释比较复杂,我们分几步讨论。

⑴释义包含一个动作与对该动作的限定。(动作用字母 D 表示,动作的限定用字母 d 表示,公式为 d+D

揪: 紧紧抓住。 (d+D)

捏: 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 (d+D)

搔: 用指甲挠。 (d+D)

⑵释义包含一个动作与对该动作的关系对象。 ( 动作的关系对象用字母 E 表示,公式为 D+E)

办公:处理 公事。 (D+E)

扫雷:排除 敷设的地雷或水雷。 (D+E1+E2)

要饭:向 别人乞求 饭食和钱财。 (E+D+E)

拔:把 固定或隐藏的东西往外拉。( E+ d+D

“乞求”的两个关系对象,一个是乞求谁,一个是乞求什么。这两个关系对象确定后,就把“要饭”的意思解释清楚了。“把”这个介词把“拉”的对象前置,一个关系对象(固定或隐藏的东西),一个动作限定(往外),就使“拉”这个动作缩小范围,也就确定了“拔”的概念义。

⑶释义包含一个动作和动作的施事(动作的发出者,用字母 B 表示)

捕食: (动物)捕取食物。(B+ D+E

坠: (沉重的东西)往下垂。(B+ d+D

扫视: 目光迅速向周围看。( B+d1+d2+D

 ⑷释义包含多个动作和动作的限定(多个动作: D1 Dn  限定: d1 dn

抚摸:用手轻轻 按着,来回 移动。( d1+d1+D1+d2+D2

⑸释义包含动作和动作的原因、条件(动作的原因、条件用字母 A 表示)

垂涎: 因为想吃而流口水。( A+D+E

⑹释义包含动作和动作的结果和、目的(动作的结果和、目的用字母 F 表示)

摇头:把头左右摇动, 表示否定、不以为然。( E+d+D+F

启发:阐明事理,使人产生联想或有所领悟。( D+E+F

四、词语的辨析

词语辨析是指比较词语的用法异同,辨析的对象主要是同义、近义词和易用混的成语。

1.词的概念义(理性义)的比较

一个义项对一个义项

谣言:没有事实根据的话。

流言:背后议论的、污蔑的、流传的话。

谰言:污蔑的话。

三者都是指假话,但有所不同:“谰言”是可以公开说的污蔑的话,“流言”是背后议论且是污蔑性的话;谣言”适用广,不是污蔑的假话可以用它。它们的对象特征有差异。

优良:(品种、质量、作风、成绩等)好。

优秀(品行、能力、学问、成绩等)很好。

优异(成绩、贡献等)特别好

三者的对象特征都是好,但程度上“优异“高于“优秀”, “优秀”高于“优良”。 三者的适用对象都可以用于成绩,但用于“品种、作风”只能用“优良”,用于人(能力、学问)只能用“优秀”。这三个词的适用对象和对象特征都有些不同。

阻止:使停止行动。

制止:强迫使停止。

它们都有使停止的意思,但动作的限定有所不同,即动作特征不同,“制止”有强迫的意思,“阻止”没有。

一个单义词对一个多义词的一个义项

榜样:值得学习的人与事。

样板:①学习的榜样。②板状的样品。

“榜样”只和“样板”的义项①构成同义词,从语体色彩上看“样板”口语化,一般不用于书面语。“榜样”则没有这个限制。

两个单义词分别对多义词的一个义项

应酬:接待(客人)。

料理:办理,处理。

张罗:①办理。②应酬。

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对应

“黑”和“暗”有多个义项,在“不亮”这个义项上是同义(屋里很黑 /暗),其他义项不同义。

2.词的附属义的比较

从褒与贬、口语与书面语、敬辞与谦辞的角度比较不同:“摧残”、“摧毁”前者是贬义词,后者是中性的。“哆嗦”、“颤抖”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家母”是谦辞,“母亲”就没有这种感情色彩。“玉照”是敬辞书面语,“相片”则没这种感情色彩,口语书面都可用。

3. 搭配功能的比较

“必须、必需”在词义上很难区别,但在搭配组合上可以区别异同:

必需去 √ 必须去 √

必需的物品 √ 必须的物品 ×

必需品 √ 必须品 ×

“必需”是动词(是只能带谓词做宾语的动词),动词带的可做定语;“必须”是副词,出现在动词前,但不能做定语。

小互动——轻松片刻

开心一笑:

动脑动手: “颁布”与“公布”的适用对象和关系对象分别是什么?

第三讲 案例分析与教学策略

本讲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提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做迁移与创新。

【案例】 1 比较下边两个教学片断设计,说说的异同,与改进意见。

A . 区别形近字“见”和“贝”

教学步骤:

1. 出示“见”和“贝”。

2. 老师出示读音,学生借助读音读准这两个字“见( jian)”“贝( bei)”。

3. 老师出示两个字。在最后一笔“ 乚”“ヽ” 描红 ,让学生说说区别。

4. 借助字义理解区分

贝 像水生甲壳动物的外形。后来发展为原始货币,与财富有关。让学生用

两手指尖相触做做贝壳的样子。

见 用眼睛看。

5. 指导书写。记特点。

 B .纠正“祖”的示字旁写成衣字旁

教学步骤:

1. 观察组的示字旁的写法。学生书写。

2. 用“祖”组词:祖国、祖先、祖坟、祖传……

3. 借助字义理解

甲骨文写作“且”   ,像有台基 的土坟 。造字本义:供后人祭拜的先人的坟冢。

示字旁原来是祭神的石制的供桌,呈“ T”形。后来才演变为示,“示”旁大都与祭祀、崇拜有关。

衣字指 两袖宽松、两襟相掩的古代服装。与衣服有关。

4.带有示字旁还有那些字:礼、祝、视、社……

5.带有衣字旁的字:初、被、袖、襟……

6.学生写一写“祖”。

【评析】 案例 A只辨析了两个字的最后一笔的笔形,在字形上落实得好,但分辨字主要是让学生会用字,在学字的过程中要有意的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要帮助他们用对字。应该让学生用“见”、“贝”分别组几个常用词,案例B教师设计了组词的环节,改进的地方是第 6个环节可以设计一个选字填空题,让学生进一步分辨这两个部首的字,并体会部首的表义作用。

【策略】字词系联,扩大积累

从案例 1 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字与词的教学是不能分离的,教“字”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的词(这是汉语的特点决定的),处理词时也要回扣词中的字,用字系联成词串。

 【案例】 2

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字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在教学中,我经常在学生的日记、作文中发现词语搭配不当,用词不准确的现象,尤其是近义词的辨析、搭配使用问题更严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前总是就事论事,碰到一句改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能否利用语文活动,搞一个小专题学习,通过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字词能力呢?于是,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潜在的欲望。现代教育 家陶行之先生也曾说:“学习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语文趣味活动引入学习之中,目的是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合作、体验、感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于是我就组织学生搞了一个语文专题研讨,《走近你——近义词》。题目一出示,学生们就跃跃欲试。有的说:“近义词有什么难懂的?我能说出好多呢,没什么了不起!”有的说:“我不知道近义词的区别在哪儿?”还有的说:“我用了但不知道对不对?”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说:“没关系,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你们的这些问题在我们进行的研究中都能得到解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新奇开始的。”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活学习动机只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要取得自主学习成功,必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每个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自主学习才能顺利进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提出:“人的能力本身是先天禀赋和他的活动成果的融合物。”其中后天形成的能力,占据着相当的比重。它包括习惯的养成、学法的掌握、思维的方式、知识的转化、情感的调控等多方面。如何培养这种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个性差异决定方法的差异,但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应依据规律。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教师的此导点拨下形成的,让学生掌握常规自学方法,在学习探索中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方案:

《让我走近你——近义词》

一、一字多组。(五个加☆☆,每多写出两个词加☆)

例:改(改变、改良、改进、改现、改正、改善……)

注:学生觉得这个题很容易,纷纷举手回答,热情很高。

二、从这些词中选 4-5个常用的近义词。(加☆☆)

例:改正、改进、改善、改变

注:这个问题也不难,可以独立完成。

三、结合查字典、词典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它们的词意。再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加☆☆)

改正:把错误的 改为正确的。

改进:改变旧有的情况, 使有所进步。

改善:改变原有的情况, 使好一些。

改变:事物 发生显著的差别。

注:这道题稍有难度,但只要认真查词典,将词义进行比较,不难找出差异。同时检查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四、想想这些词常与哪些词搭配使用?(每个词至少找出一对,加☆☆,多找一个加☆)

注:考察学生词语积累,运用的能力。难度稍大,需合作完成。

五、每位同学试用四组不同的词组,各造一个句子。(加☆☆☆☆)

(造句有新意的加☆,在他人帮助下完成加半☆)

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词语能力,说有新意的句子,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词语。

其次,双向反思,提升自主学习的品质,题目做完后,我做了统计:

全班 40人,共分为 11组。

题目

星数

合格率

1

38

100%

2

22

100%

3

19.5

63%

4

32

45%

5

50

72%

分析表明:组词和找近义词问题不大,而辨析近义词和词语搭配问题严重,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也会给造句带来困难。

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恰是引发学生思维,扩展学生认知的良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他们学做学习的主人。我将这两个难题留给学生,请他们想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张天新说:“辨析近义词,必须借助词典帮助,词典是最好的老师,她的解释最清楚,把这次近义词的意思找出来,再比较就容易多了。”王鹤补充说:“除了这些,还应注意词语使用的范围和词语的情感色彩。”闫承笈说:“平时多读书,注意积累词语,可以使词语搭配更准确。”马宏轩说:“向别人求教也是一种好办法,千万别不懂装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

(三)评价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学习应是一种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如果我们仅是追求一种学习的结果,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

仿照课上小组合作练习的形式,每人找一组常用的近义词,利用一周时间,做一份近义词的语文活动报告。优秀报告进行展示。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一周后报告全部按时上交,达到优秀的有 21人。良好的 12人,合格的 7人。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学生有了反思的意识。在“谈谈你对这项活动的认识和看法”时,贾潞说:“在收集、整理近义词时,自己有了新的收获。比如:整理‘盼望’、‘期望’、‘希望’和‘渴望’这组近义词时,发现它们虽然都可以和‘实现’搭配,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内心愿望程度不同。通过比较,我知道了渴望>盼望>期望>希望。所以,今后使用近义词时,要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朱月说:“过去,我经常说‘增加了许多知识’,但是整理了“增”字的近义词,才明白‘增长才干’才是合理的搭配,以后我不会再错了。”杨方闻说:“以前‘争论’和‘讨论’这两个词我一直拿不准用热烈还是激烈来形容,但现在我知道了‘激烈的争论’、‘热烈的讨论’更恰当。”

(四)评价满足学生成功的体验,使学习的过程良性循环

在持续三周的近义词活动后,学生整体水平如何?我从五年级评价手册上《笑口常开》中选取词语搭配的题型,又增加、修补了一些内容,进行一次测试。我请同年级的另一个班与我班进行对比测试。两班各选出 30名水平相当的同学,测验时间: 30分。测试结果如下:

1 、判断下列词语搭配是否恰当。

 

我班

对比班

全对

18

7

1

11

19

2

1

4

2 、修改病句。

 

我班

对比班

全对

13

4

1

8

11

2

5

7

3

4

8

我把统计的结果告诉了学生,他们非常高兴,我说这是大家自主学习的成果,并趁热打铁启发他们,还可以研究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搭配规律,用自己方法去积累词语,使语文活动有序地开展下去。

我还请家长对这项活动谈谈想法。杨光的家长写道:“这样的语文活动很好,教给了孩子学习的方法。就好像给了孩子一把打开知识殿堂大门的钥匙一样。让他们自己去开启、发现。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评析】 这个案例将词语学习和造句写作结合起来,教学活动的内容有创意。好的教学一定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教学资源才能实现的。这个小专题学习将课上、课下的学习做了整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辨析同义词时可以做些指导,如何改进可以从本课程的前两讲中找办法。

【策略】防患未然,学会辨析

从案例 2 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用书面语表达时会有许多困惑,也会出许多错误,那么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去查工具书,主动去找办法,学会解决疑难,这就要掌握词语辨析的基本方法。

【案例】 3

学习活动产生的诱因:

我在《小学语文教师》期刊中看到这样一则信息:

江苏省无锡市初一期末语文试卷有一道题:阅读课文《春》中的“春风图”一段,要求在“春风”后面填上两个以上不同的双音节词。抽样调查两个班 102人,结果写出“春风拂面”的 1人,约占 1%;写出“春风和煦”的 2人,约占 2%;写出“春风温暖”的 4人,约占 4%……完全空白的是 23人,约占 23%。从中可以看出中学生普遍存在“词语贫乏”的顽症。

这则信息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教的五年级学生不久也要成为中学生,他们积累词语的情况又是怎样呢?于是我也进行了一次测试。

测试的题目是按要求填写词语。(每项至少写 5个,每写对一个 1分)

1.描写“山”的词语;

2.从寓言故事中演化来的成语;

3.看到春天美丽的景色你想到的词语;

4.表示“看”的词语。

测试的数据统计不容乐观,能够达到 20分(或以上)的孩子只有 5人,占 12.2%;15—— 19分的 11人,占 31.7%;有 14人在 12分以下,占 34.15%。这组数据让我吃惊不小,难怪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呼吁:“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是中小学阶段刻不容缓的任务。”

学习活动的过程

1. 变指令性为自觉性,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面对糟糕的测试,学生本身已经产生一种沮丧的心理,如果老师再摆出一副批评指责的面孔,强硬地发出某种指令,无形中会造成学生的烦感,那么被动接受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我没有表现出对学生有任何的不满情绪,努力把低落的情绪转化成一次成功的体验。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小竞赛:

师:(出示词语后)看谁读得正确,然后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仰望 浏览 窥视 眺望 巡视 注视

张望 俯视 探望 欣赏 饱览 观察

怒视 瞻仰 凝视 目睹 侦察 端详

(由于要求不高,学生读词后很快说出这是一组带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师:根据下面词义选出词语,谁先举手,回答权归谁,答对一题 10分。

仔细地看( ) 恭敬地看( ) 向远处看( )

气愤地看( ) 粗略地看( ) 向四周看( )

偷偷地看( ) 注意地看( ) 向上面看( )

尽情地看( ) 和善地看( ) 向下面看( )

(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积极抢答,争先恐后地说出结果。)

师:你还能说出几个表示“看”的词语吗?

(生又补充出“鸟瞰、瞅、瞧、了望、环视”等,他们头脑中的已有经验

也被发掘了出来,进行了词汇量的扩充。)

师:这么多表示“看”的词语,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它们?

生:可以把它们归类进行整理,一类类地记下来。

师:那就请你们把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吧!

(学生有的把“看”按照看的方位、看的态度、看的程度进行了归类;有的把词语中带有“视”“看”“望”的各分为一类;有的按照一字词、两字词、四字词的方式归类。)

师:现在你再请同学为你进行一次测试,表示“看”的词语你记住了几个?记住十个以上的同学请你想一句赞扬自己的话。

(有了铺垫,完成这项要求水到渠成,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积累词汇的方法教学顺利完成。)

师:(出示已经毕业的学生的摘抄册子)看,这些词就是已经毕业的 XXX在这本小册子中积累的词语,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我们也可以像他那样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呀!

(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争着传看这几个摘抄本。第二天马上见行动,每人都带来了一个摘抄本,竞赛达到了预期效果。)

2 .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活动。

形成性评价是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教师担当的角色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和改进学习方法,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的发展。在词语积累的活动中,我努力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让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的愉悦,不断进行反思,认识自我的价值,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1)选择任务,自觉发展,主动学习。

在此项活动中,由于每个同学的个性特点、阅读能力、生活的语言环境等有所不同,所以我没有让所有的孩子按照一个模式进行词语积累,而是让学生参与完成学习任务时有选择性,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有自主权。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向大家推荐积累词语的归类方法供同学们选择,如:可以按描写人物、天气、景物等不同内容进行积累,可以按词组的不同类别进行积累;可以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不同方面进行积累;也可以按比喻拟人、俗语、成语等进行积累等等。这样使积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学生有发展的主动权,积累词语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记得在讲完《赤壁之战》一课后,一位同学提出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可以用几个成语加以概括,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调兵遣将”“以卵击石”“得意忘形”等,有很多同学马上记录了下来,课后还有几名同学把《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演变的一些成语也摘抄了下来,如“望梅止渴”“神机妙算”“妙手回春”“放虎归山”等等。这让我很是欣慰,真像罗杰斯所说的:“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2)多元评价,自我发现,反思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由此引发我们的思考: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知识技能培养上,我们的评价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学会这些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我们的评价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时刻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们的评价要帮助学生不断发现学习的乐趣,增强信心,认真负责地为自己的发展自觉地学习。

基于上述思考,为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我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共同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地评价学生,激励他们及时发现不足,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取得更大成效。评价的具体做法是:

①每两周让学生对自己参与活动的效果按如下表格进行评价与反思:

②不定期组织交流活动,举办摘抄本展览,让学生学会欣赏、赞扬他人,养成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③教师随时进行评价。我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寻找语文材料,有目的性地提取信息,指导学生将自己找到的摘录技巧提升为科学的归纳整理记忆方法。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成绩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将学生身上迸发的优点激发成他独特的优势,而且为他们颁发奖品以资鼓励,全班学生都得到过我的奖品呢。

(3) 定期反馈 ,自主检验 ,活学活用。

我们知道,学和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是为了用,用得好才能证明学得好。那么学生积累词语的情况如何需要及时反馈。我提供了几种检测的方式:可以从积累的词语选取几个(最少是五个)写一段话;可以与家长进行运用词语竞赛;可以与同学交换摘抄本,请同学出测试题;至于学生在哪个阶段采用哪种检查方式学生有自主权,老师和学生对活动状况进行周期性的分析,反思总结学习效果,更加促进此项活动的开展。

活动过程的反思 :

经过一年多词语积累的活动评价 ,我感觉每一个学生词汇量增加的幅度非常明显,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词语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这主要归功于注意有效地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1.尊重学生的自身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活动过程成为自主学习的过程。

2.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使活动过程成为评价反思学习的过程

3.淡化成绩,对阶段性检测进行客观的分析,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使活动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调整目标、发挥潜能的过程。

总之,语文课程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检验促改进,完善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虽然我在指导学生通过形成性评价、扩大词汇量这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但是仍有许多困惑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比如开展活动与课本知识教学的时间如何进行合理调配的问题,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检测标准问题等等。

【评析】 案例 3从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受到启发,先设计好练习激活学生的兴趣,再用词语积累本让学生主动去积累词语,最主要的是考虑了学生的差异,设计了形成性评价,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用评价来控制过程,用评价来交流分享。可以改进之处是:在学习活动中嵌入课本阅读教学的有关内容,设计和课文中的词语运用有关系的学习活动。

【策略】运用评价,激活兴趣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词语的学习积累是课上、课下都要做的事,所以用形成性评价来做过程性的学习管理,而且要互动交流,把家长也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也是快乐的。

 小互动——轻松片刻

开心一笑:

成语新解:一知半解

“一知”为何“半解”?因为“知”只是回答了是什么,没有回答为什么。因此是“半解”。

什么是“全解”呢?那就是“智”。知其然,是聪明,知其所以然,是智慧。知“日”者为“智”。日为天,是规律,是趋势。所以“知”和“智”就有小聪明和大智慧之分。

聪明人能把事做对,智者只做对的事;聪明人能过上好日子,智者能把日子过好;聪明人能改变环境,智者能调控心情。

一知半解,一智全解。教学中你是“知”,还是“智”呢?

案例导读

【导读教师】

李镗( 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现中小学远程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

【导读文本】

我们知道在小学 2011年版的新课标里,小学的三个学段一共有五处提到了词语教学,归纳一下共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词语的积累;第二方面是词语的理解,就是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第三个方面就是词语的运用,主要是在小学低年段的写话和中高段的习作过程中、在书面语表达的时候,需要学习运用好词语。简单来说就是积累、理解、运用这三个层面。但事实上,小学语文教学一般来说是没有单独地用一节课进行词语教学的,词语教学主要依附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在识字教学中一定是有词语教学的,因为字一定不能离开词,字离开词的话,识字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也就是识字教学里要有词语教学;第二,阅读教学理所当然要有词语教学,因为对文本的理解涉及到词语的理解问题;第三,在写话和习作里面肯定也有词语教学。也就是说,词语教学分布在识字、阅读和书面语表达以及口语表达的训练过程中。那么在了解了小学词语教学的要求、内容、特点后,我们来研究课例。我们提供了两个课例,一个是小学低段的,一个是小学高段的。我们通过这两个课例的研讨,来看在这两个课例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词语教学的一些基本做法,然后老师们来考虑其中还有哪些缺憾。看完课例,在常规的教学里,我们就会更自觉地按照课标的精神去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有兴趣地、大量地积累词语,懂得如何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本中的语言义和言语义,并且通过了解词语在语境里的意思来领会、品味语言,感悟语段里整个的作者写的韵味,此外,我们还要考虑这两个课例可能在表达的训练方面体现得不足,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阅读和表达往往分节,只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而没有很好地把阅读理解和表达扣合在一起。所以我们看课例的时候一定要一方面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一方面还要想我们怎么在它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案例展示

案例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授课教师:刘彩凤(哈尔滨市南岗区复华小学)

【教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彼岸、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总体设计: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交流初读感受;

二、细读重点语句,提升感受,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表达感受;

三、梳理文章结构,拓展口语交际,积累内化语言;

四、书面表达、交流,运用语言,升华情感。

【第一课时基本完成前两个板块,初步完成教学目标12(注:生字词语只认不写,第二课时写字);第二课时完成第三、四个实践板块,完成全部目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1.揭示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导入: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屏幕出示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提示需要注意的词语。

A提示“凋零”、“含苞”、“绽放”——读通句子“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理解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B提示“辗转”,两个字都是翘舌音。训练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从而读通难读的句子。

C提示暂停,训练学生读准生词,把句子读通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3.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训练学生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关键词语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过渡: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2.引导默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画出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令人感动的做法,读给同桌听,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感动。

3.默读画语句,同桌间交流。

4.引导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随机引导交流以下重点语句。

A交流第四自然段表现台湾青年博大爱心的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他的亲人……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先朗读画出来的语句,再谈感受。

2)看录像,体会当时的台湾是一种什么情形,练读“就在昨天,一场历史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晃。”

3)联系自己的感受想象台湾青年此时的心里会对亲人说些什么。

4)结合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悟、想象,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台湾青年博大的爱心。

策略: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到小钱的不幸,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然后情感迁移,让学生运用文中词语练习说话“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从而感受到台湾青年那善良的、博大的爱心。

5)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4自然段的语句。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朗读描写李博士的语句,说说李博士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

2)抓住“沉着”、“突如其来”、“空旷”、“一次又一次”、“涓涓”等词语体会李博士博大的爱心。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

3)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刻表,体会“奔波”和“连夜”等词语表达出的李博士的爱心,引读第六自然段。

5.体会生命桥的含义,版画爱心,回扣课题。

四.朗读结束,布置作业

1.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后两句话,师生配乐朗读“也许,小钱和台湾青年……传下去。”

2.结束语: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交流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练习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做好听写准备。

2.听写词语和句子。

词语: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

句子: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生命就像即将凋(diāo)零的含苞(bāo)的花朵,唯有骨髓(suǐ)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zhàn)放。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二、合作学习,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给我们讲故事的?

2.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表达实践,积累内化语言

1.口语交际“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

1)假如小钱遇到了他的救命恩人,他会对他表达哪些感情呢?

2)台湾青年又会说什么呢?

3)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用来表达他们的感情?

4)表演:小钱遇到台湾青年。

2.书面表达:给台湾青年的感谢信。

a)据老师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小钱目前还不可能见到那位没有留下名姓的救命恩人。可是,小钱非常想对自己的救命恩人表达感激之情,他想给这位救命恩人写一封感谢信,他会怎样写呢?(指名交流)

b)简单提醒书写格式。

c)把自己想象成小钱,给台湾同胞写一封感谢信,恰当运用课文出现过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感谢信,互评。

四、总结

本文作者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方法表达出来,表现出人间真情,令人感动;我们学习并试着运用了作者用过的恰当的词语、句子,也表达了自己对台湾同胞的感激之情。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课堂实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前谈话)

师:你们学校的版图上写着四个字,哪四个字?

生:爱我中华!

师:你们天天能看到祖国的版图,(示地图)能在地图上找到你的家乡太原吗?再找一找我的家乡哈尔滨。

生:(在地图上找)

师:我这次来坐了两天的火车才从哈尔滨来到太原,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段距离吗?

生:千里迢迢。

生:路程遥远。

师:啊,非常的远。想象一下,在哈尔滨与太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可以吗?

生:不可能的。

生:绝对不行!

师:看来跨越千山万水把太原与哈尔滨市连起来是不可能的。如果在杭州与台湾连起来呢?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一起读课题。

(大声地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会有生命桥?

师:到底会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多读几遍,也可以翻翻桌面的字典。

(大声地读课文)

(师巡回指导)

师:这课的词语很多,自由读读屏幕上的词语。

(出示课文9个词语)

师: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凋零”不要读成第二声。

师: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绽放”。

师: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

生:“含苞”。

师:课文中还是写花吗?读读课文。

(生大声读)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生命刚刚开始。

师: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读。还有哪个词语要大家注意?

生:“暂停”。

师:非常好。轮流读一读。用“暂”组一个词。

:暂时。

:现在读得很准确,到课文中还能读准吗?

:(齐读)

:这句话还有一些词。

(示句子“经过一次又一次……”)

:(自读)

:真不错。还有吗?

:“辗转”都是卷舌音。

:很好,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

:这是一个好办法,向字典请教。不过,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示课文片断“然而……的人”)

师:说明什么?

生:很不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在哪些地方为他找骨髓?

生:台湾。

生:美国。

师:刚才我们想象了这么多的过程,这就叫“辗转”。现在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

师:词语我们可以到课文中继续学习,现在我们一起再读读这9个词语。

(生大声读词语)

师:现在让我们分小节再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事?

生:(指名分小节读)

师:现在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小钱……

师:哪个小钱?

生:在杭州的,患白血病的。

师:连起来一句话说。

生:台湾大地震余震后,台湾同胞送来了杭州市患白血病的小钱急需要的骨髓,救了小钱。

师:说得很详细(相机板书),能倒过来说吗?

生:……

师:在这个故事中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生:我最感动的是台湾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市的小钱送骨髓。

生:我最感动的是李博士在危险的情况下来给小钱做手术。

师: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地方我们要细细品读。课文的3-6小节,细细地写了这些内容。默读这部分内容,划下台湾同胞与李博士最感动你的地方。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生:……

师:谁先来说说你划下的部分,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划下的是“……那位青年……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

师:他是通过“沉着”,通过他的动作感受到的。还有吗?

生: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我们向这两位同学学一学,一起来看看李博士的表现。找一找李博士的表现。

生:“突如其来”。

师:这个词找得准。此时,李博士的表现是“沉着”,可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

生:空旷的地方。

师:想想这会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生:手术的器具在摇晃。

师:他在等什么?

生:等余震停下来

师:读一读相应的句子

(生齐读)

师:一个“沉着”写出了李博士的品质。再找一找描写青年的句子。

生:“一个青年人正躺在……”

师:还有没有描写青年的句子?

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青年正满希望……”

师:他知道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

生:希望。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小钱快要去世了。

生:小钱很想活下去。

生: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多不容易!

:那么小钱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也在想着小钱?读“小钱……”

(出示课文)

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生:……

师:正是因此,所以台湾青年会这样,读课文“……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躺在……”

(生读相应的段落)

师:再看最后一句话“涓涓流出”,流出的仅仅是骨髓?

生:友谊。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示:相应时间表)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5分钟就在12小时。

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紧张与漫长?

:“奔波”。!

:齐读。

:……

:之后呢?他没有休息就继续做手术。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来了。

:“连夜”。

:他都没有休息呀!齐读这一段。

:……

:小钱这样得救了。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问题你解决了吗?

:解决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两岸同胞相互救助的爱。

: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两岸?

:爱心。

:是的。爱心(相应画板书“爱心”),有没有谁想读一读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

师:看到这个结果,你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

师:最后一次机会,再来读读令你感动的句子。

生:……

师:让我面对祖国的版图,来读读下面的句子。

(相机示课文“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

师:同学们,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也许有一天小钱会与这位台湾青年见面,小钱会怎么感谢他?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留待我们下节课再交流。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水到渠成、恰到好处,课前的疑问顺利解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不能一味地上纲上线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思想政治课。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本节课无论是词语教学,还是理解课文内容,都准确理解并较好地体现了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整合。如,在理解三个描写花的词语“凋零”、“绽放”、“含苞”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先理解词语的本意,是分别描写花开前、开放时和将要凋谢时的样子,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什么,使学生懂得文中是用来形容人的生命的。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生命的教育。一节课不可承载的任务太多,本节课教学目标、任务确立得切合实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由读不好到读好,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学习过程。

2.把课文读对、读通、读好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本节课读得充分,能够看出教师指导的过程和学生朗读的进步,读的能力的提高过程。如,开课的前20分钟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抓住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对、读通,突破难点,有重点地读,最后再分工合作整体读。学生经历了从读对到读通的学习过程。教师重视阅读理解,鼓励学生谈个人感受,指导学生理解品评重点词句,把整体感悟课文和理解重点词句有机结合起来。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沉着”一词理解李博士的品质的教学过程。

3.能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如,在学习课文3-5段内容时,教学预设是按着课文的叙述顺序,先学习描写青年这部分内容,而实际教学中,学生认为最感动人的是描写李博士的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调整了教学预设。课文对李博士的描写比较直白容易理解,而对台湾青年的描写比较隐晦不易理解,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

4.教学内容取舍得当,能恰当地拓宽教学内容,引进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加强现实生活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补充了李博士送骨髓的时刻表,学生通过对这一资料的阅读,再一次深切感受到李博士的品质,从而对人物博大的爱心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5.本节课无论是词语教学还是阅读理解,教师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真正做到阅读有所得。

总之,本节课教师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积累、运用、发展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这才是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

案例展示

案例二:《称赞》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称赞》

授课教师: 王振会(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

【课堂实录】

初读质疑

师:彩翎班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小故事。我看看谁最会听、最会看。 (音乐响起,老师绘声绘色讲述故事,中间适时出示生字卡片 )

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喜欢!

师: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十八课《称赞》,来,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称”,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尔,咱们在曹冲《称象》一课见过“称”字。“赞”,上面有两个先,第一就得蜷起腿来让让地方,懂得礼让,就会受到称赞。来,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

师:在故事里是谁称赞了谁?

生:是小刺猬称赞了小獾。

师:哦,还有吗?

生:还有小獾称赞了小刺猬。

师:用上“也”,把两句话合起来说说。

生:小刺猬称赞了小獾,小獾也称赞了小刺猬。

师:真棒!这就叫互相称赞。来,快看,谁来了? (出示图片 )

生:小刺猬。

师:它是谁?

生:小獾。

师:其实,它们俩也特别想和我们彩翎班的小朋友见面,可是你看,争先恐后地都跑乱了。哪个小朋友会上台来摆一摆,贴一贴?其他同学看看他摆的对不对。 (生上台摆放名字卡片 )

师:同学们,他摆对了吗?

生:对了!

师:你能不能领着大家读一读?

生:小刺猬。

生: (齐读 )小刺猬。

生:小獾。

生: (齐读 )小獾。

师:嘉诚同学不仅摆得对,还注意了“猬”这个字的本音是第四声 (师领读“猬”,生跟读 )。当它和“刺”连在一起的时候,就要读成轻声。来,我们和这两位好朋友打打招呼吧!你好,小刺猬!

生:你好,小刺猬!

师:欢迎你,小獾!

生:欢迎你,小獾!

学习“清晨”部分

师:小獾和小刺猬在课文里等着我们呢!在读书之前,请大家先看看老师的两点提示:第一,注意小树叶上生字的注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第二,一边读一边想,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轻轻地打开课文第 85页,开始读书。 (生默读课文 )

师:快看,生字苹果树!我们做了预习,又读了课文,仔细看一看,哪些字是你已经认识的呢?你能读对哪个,就可以帮助小刺猬摘下那个苹果。谁想来摘苹果?来,请你来。

生:我认识“板”,一个木字旁加一个反就是板凳的板。

师:读得真好!还有没有认识的生字?

生:我还认识“但”,一个单立人,一个元旦的旦。我还认识椅子的“椅”,一个木字旁,一个奇。我还认识“傍”,一个单立人,一个旁。

师:读得真棒!刚才这位小朋友已经认识了四个生字,请你把话筒传给后面的同学。

生:我认识粗糙的“糙”,一个米,一个走之底加一个告。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我认识“瞧”,是一个目,一个单立人,然后一个主加一横,下面四点底。

师:你看这两个小苹果留在树上不肯下来,谁来读一读,帮助小刺猬摘下它们?来,请你。 (抽生说 )

师:你看,你认识几个,我认识几个,互相教一教就能读出来,现在我们一起帮助小刺猬摘摘苹果。 (生齐读生字 )

师:这两个苹果不肯掉下来,为什么啊?请你读。 (抽生领读后齐读 )

师:你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吗?

生:粗糙。

生:但是。

师:你能用“但是”说话吗?

生:但是就是可是的意思。

生:我不理解“傍晚”是什么意思。

师:能够在读书的时候提出问题,这说明你在读书的时候非常会思考。想解决问题,就得用心地把课文再来读一读。首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第一到第四自然段吧! (生自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 )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不能理解“粗糙”这个词语的意思,谁会读一读? (生开火车读:粗糙。 )

师: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图,想一想,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看图 )

生:做得不好看。

生:而且还不光滑。

生:还有一些裂缝。

师:对,不光滑,不好看,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就是——

生:粗糙。

点评: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章词句的意思”是课标对低年级词句理解的要求。“了解”一词非常准确地指出,低年级的词句理解是浅层次的、感性的,不必追求深入的理性分析。“粗糙”一词的理解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要求。

师:那好,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 )

师:小獾正在学做木工呢,虽然做得很粗糙,但是你看它多认真啊,让我们来做小刺猬称赞称赞它吧!谁先来?

生:小獾,你做的板凳真好!

师:你能用文章中的语言来称赞吗?

生: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师:这句话的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对呀,感叹号说明你多热情啊,该怎么读呢? (抽生读 )

师:给王老师一个机会,让王老师也来夸奖夸奖它,好不好? (师示范读 )

师:谁能像王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读 )

师:你要是能竖起大拇指,小獾就更高兴了! (学生竖起大拇指,读得绘声绘色。 )

师:小獾听到你的称赞一定高兴坏了!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学学她的样子读一读。 (齐读: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

师:现在你们来做小獾,我来做小刺猬,我来称赞称赞你们!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生:真的吗?

师:当然啦!小獾的板凳就是做得一个比一个好!我发现彩翎班的同学们听课一个比一个认真!来,给 王老师笑一个!嗯,你们的笑脸一张比一张漂亮!一什么比一什么怎么样,我知道你也会说。

生:一个比一个大。

师:什么一个比一个大?

生:凳子一个比一个大。

生:树一棵比一棵壮。

生:屏幕一个比一个大。

师:哦,你看到了我们的屏幕一个比一个大。你真会观察!

生:射灯一个比一个亮。

师:你真棒!会从我们的会场里寻找资源。

生:你写的字一个比一个好。

师:谢谢你们的夸奖!小獾的板凳一个比一个好,同学们的发言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点评: 由朗读指导自然过渡到语言训练,又由语言训练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而且,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注重与内容感悟、情感激发紧密联系,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相得益彰。

学习“傍晚”部分

师:得到小刺猬的称赞,小獾干得更起劲了。一晃,太阳快要下山了,这个时间就叫——

生:傍晚。

师:傍晚的时候,小獾会做椅子啦!他要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椅子送给小刺猬。那小刺猬是怎么说的呢?谁来渎? (抽生读 )

师:小刺猬是怎么说的?

生:会很不好意思的。

师:不好意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表情呢? (师范读,生自己练读后教师指名读。 )

师:那小獾是怎么回答的呢?它在说话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大家读一读这段话,然后通过你的朗读、你的动作、你的表情来表达出来,开始吧! (生自读课文中小獾回答的话 )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 (指读 )

师:这里有两个“儿”,有点儿泄气的时候,一点儿心意,你再读一读。 (师带生读后指名读 )

师:现在我请同桌两个人,一个扮演小獾,一个扮演小刺猬,合作读一读它俩的话吧,如果你能再加上适当的动作,那就更好了。 (同桌两位小朋友分角色朗读 )

师:哪一组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 (抽生分角色朗读 )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把自己当成小刺猬、当成小獾,然后体会着他们的心情,就可以帮助我们读好对话。

点评 :利用课文中对话这个“例”,指导学生得意 (小刺猬与小獾之间的真挚友谊 )、得言 (对话中的提示语写出了人物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 )、得法 (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抓住提示语,体会他们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就可以帮助我们读好对话 ),很好地促进了“例”的增值,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师: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利用这种办法,结合插图,自己来读读第八、九、十自然段吧! (生自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哇,这么多同学!那这样吧,我请咱们班的女同学来扮演小刺猬,男同学来扮演小獾,王老师来读旁白。我们不用看书,看着大屏幕,一起来读。 (师生一起读第八、九、十自然段 )

师:原来称赞有这么大的力量,它可以消除小刺猬一天的疲劳,还能让泄气的小獾拥有了自信。而同学们,你们朗读的声音和样子也让 王老师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学习生字

师:生字小朋友也想和你们再见见面呢!你看,它躲在这首儿歌里,想考考我们彩翎班的小朋友是不是认识。认识吗?

生:认识。

师:自己读一读。 (生自读儿歌 )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请你吧! (抽生读儿歌 )

师:这当中有四个生字是要求我们今天学会写的,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四个生字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上面两个都有单立人,下面两个都有木字旁。

生:有形声字。

生: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对,都是左右结构。同学们再看一看,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都要窄一点,右边写的都要宽一点。如果请你来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准备提醒大家哪个字,注意什么才能写漂亮呢?

生:但是的“但”,要把右边的元旦的“旦”稍微写得宽一点。

师:左窄右宽。

生:木字旁出头要长一点,“大”最后一笔是点。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大”的最后一笔是点,而且这个“大”要写得小小的。

生:板凳的“板”,是左边高右边低。

师:你连这点都看到了,真棒!

生:椅子的“椅 ”,木字旁那一捺要变成点。

师:对。木字旁的捺都要变成点,不然就把右边的字给踢走了。好,同学们看看这当中哪一个字比较难,需要老师在黑板上教写,一起说吧! (生答“傍” )

( 师教写“傍”、“板”、“椅”。 )

师:我们现在就在田字格里写这几个字了,写字之前不要着急,首先把笔拿正确,想好我们写字的时候要做到三个“一”,然后在你的田字格里描一个写一个,好,请开始。 (师放音乐,生动手书写后师点评。 )

师:好了,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咱们彩翎班的同学们一起识了字,读了课文,下节课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将这个故事演一演。

点评: 写字指导精要、得法。注重揭示规律,做到指导一个字,带动一类字,从学生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范写。

【教学反思】

赛课感言

简约·扎实·快乐

王振会

一、简约

实践告诉我,做到简约的基础是“了解学情、找准起点”。生字教学最初的设计是:先随文识字,后游戏巩固。试教后大家反映不扎实,而且几次都发现,要下课了还有学生认、读不准“傍”、“椅”等字。怎么回事?经过反复思考研讨,发现我们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找准生字教学的起点。这一课要求认识 10个字,但有些字是学生在学龄前就已经认识了,有些则是通过预习学会的,没有必要再混在一起教学,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于是就改识字教学为在课堂上摸清学情,准确取舍,有针对性地指导较难认识的字。以学定教,内容减少了,重点突出了,简约而不简单。

二、扎实

说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任务的半壁江山绝不为过。我试图让识字教学贯穿《称赞》一课教学的每个环节:边讲故事边看图识字;认识小獾和小刺猬的名字时,请学生上台摆一摆,手、眼、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辅助识字;摘苹果游戏摸查学情,确定难点重点指导;放入儿歌再次巩固;自主观察指导书写,达到了把生字教学完成得扎扎实实的目标。

《称赞》是张秋生先生的一篇小巴掌童话,它有故事情节,有时间和场景的变换,是训练分角色感情朗读的优质文本。我自己一遍遍地朗读,越读越觉得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是那样饱含温情又富有童趣,但几次试教下来都感到学生不能人情入境,朗读一直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的层面。怎样指导学生读好?我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当成小獾或小刺猬,联系上下文体会情感,读好人物对话。经过适时教读,以及师生配合、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朗读教学任务也完成得扎扎实实。

三、快乐

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学习总是从兴趣出发。因此上课遵循他们的学习心理,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如讲故事、打招呼、边做动作边读、摘果子等,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得学习的快乐。

案例评析

【案例名称】

案例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案例二:《称赞》

【评析教师】

李镗(特级教师,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

王新艳(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第七小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申建梅(丰台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武艳平(石景山区北辛安小学)

【评析文本一】

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为例谈词语教学策略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第七小学

王新艳

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是构成文章的基础材料。词语理解得不到位,把握文章内容就会出现偏差;词语感悟得不深入,体会文章意蕴就会流于肤浅。因此,词语教学即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又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我们的词语教学却一度与阅读理解脱节,陷入单一化、机械化的解词模式。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实践,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词语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掌握,不必占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究竟怎样才能把词语教学有机融于阅读理解中,而不是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究竟怎样才能让词语理解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应采用怎样的方式,让词语教学灵动起来、有效起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一篇感人的文章,文章通过真实的事例改编,再现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生命之桥的感人一幕。黑龙江的刘彩凤老师执教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 从语言、文字、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培养,特别是对词语教学作了独具匠心的设计。现结合这节课的教学片段实录谈谈词语教学的策略。

一、联系课文语境理解词意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而我们的教师更应为学生提供认知结构变化与重组的可能。

片段 1 : 【 05:00 06:59

师: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生:(自由读了一遍,纷纷举手。)

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

师:你领大家读。

生:凋零。

生齐读后继续举手。

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纷纷)“绽放”。

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

生:“含苞”。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在形容花吗?(出示课件)自己读读看。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是那个青年的生命。含苞是说他的生命 18岁,刚刚开始,凋零是说他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骨髓移植能让他……绽放……就是能……

师:……能挽救他的生命。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会遇到很多信息,但若没有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不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在学生原有认知里,“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应是描写植物,“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在形容花吗?”教师通过质疑启发学生将这三个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喻意。从课堂效果看,教师的设计非常巧妙有效,学生体会到了这三个词语不是在写花,而是指这个刚满 18 岁的年轻人的生命即将结束,只有换骨髓才能使他获得重生。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了重组,三个词语构成了一个语言环境,成为一个崭新的意象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此时学生再读这段文字,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对生命充满渴望的年轻人形象,就会体会到作者对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的不舍与惋惜,就会将自己内心“救救他吧”的呼声通过朗读自然的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是词语理解的过程,是情感渲染的过程,是认知重构的过程,更是内化加工的过程,所以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我们才看到学生恰当运用、自然输出的精彩。

片段 2 : 【 31:39 32:34

师:看着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者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______;”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苍白的脸重新红润起来。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勇敢地活下去。

靳家彦 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要注意内化。这三个词语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鲜活的形象,真切而渗透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并随着学生自己创造的形象一起活跃在学生心里,内化为学生言语知识的一部分。

 二、调动生活感知理解词意

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视野不广,对词语的理解总像隔着一层纱,不够透彻。因此,词语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真实、鲜活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联想,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立体情境,使词语在这样情境再现的过程中鲜活、灵动。

片段 3 : 【 08 50 11 00

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举手的学生很少)知道的同学不多。刚才有一个同学读书时查了字典,我们请他读一读字典上的解释。

:(读字典上的解释。)

: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

师:懂了吗?这两句都是在说什么意思呢?

生:这两句话都是说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非常不容易。

师: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生:一个。

师: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 ——

生:谈何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生:在美国……

师:哦,都找到国外去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

生:可能在台湾找。

师:哦,课文后一句告诉我们在台湾找到了。不过,请你想象一下在台湾找到之前在哪些人当中寻找过?

生:在他的亲人朋友中找……

师: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最后,在哪里找到了?

生:在台湾。

师:像我们刚才想象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

生:辗转。

师: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生点头举手。)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生齐读句子。)

 

对“辗转”这个词语的处理,教师在实施中搭建了四级语言理解阶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理解内化。( 1 )知音晓意。首先明确两字都是翘舌音,再用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联系语言环境引导想象。在轻松的对话中教师引领学生读这个词所在的前后几句话,说说这几句的意思,从而理解到在茫茫人海中要想找到合适的骨髓极其不易。( 3 )想象画面赋予词语情感。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从国外到国内,从家乡到台湾,这是一种地点上的辗转;寻遍了亲人找遍了好友,查遍了登记过的所有资料,这种辗转更是一种心灵的煎熬。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在奔波寻找,也不由自主地在为这青年的命运着急焦虑。( 4 )诵读吸收落实内化。学生真正理 解后老师再让学生用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这个词语的教学,既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有多么艰难。一个词语经过老师精心设计被延展为一幅幅鲜活画面,成功的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起联系,此时这个词语才有了温度,有了情感,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才会在学生心灵中获得持久生命力,也为阅读理解时的情感体验埋下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三、链接背景资料理解词意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往往浅尝辄止,停留在肤浅与表面,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依托文本,链接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推敲品味词语,从词语表层走向词语深层,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

片段 4 : 【 33 55 36 00

师:骨髓只能保存 24小时, 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 (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

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 5分钟就是 12个小时。

师:这是怎么样的 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第 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 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
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 李博士没有休息 —— (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

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 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生:“连夜”。

师:(板书连夜)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动!(生齐读连夜)

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齐读这一段) 

 

 “奔波”一词彰显着李博士的无私情怀。通过读文中原句,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奔波”是指长时间地很辛苦地赶很远的路。但是学生未必清楚,李博士他们是为了送骨髓,为了救小钱而奔波。这种奔波,是一种异常特殊的奔波,也是一种异常艰难的奔波。教师将李博士这不平凡的 24 小时以时间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对“奔波”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理解过程,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是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深化与内化的过程。

词语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性格,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过程。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借助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去解读词语,才能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扎实的词语教学,才能积累词语,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才能使阅读教学扎实有效。

《称赞》课评

丰师附小 申建梅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的编排主题是“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王振会 老师在《称赞》一课的教学中,将识字教学与课文学习、情感体验和朗读指导有机整合,为我们呈现了富有情趣而又实在高效的低段语文课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生字教学取舍有度

【片段一】

师:快看,生字苹果树!我们做了预习,又读了课文。仔细看一看,哪些字是你已经认识的呢?你能读对哪个,就能帮助小刺猬摘下哪个苹果。谁想来摘苹果?

生:我认识“板”,一个木字旁边加一个反字就是板凳的板。

师:说得好!还有没有认识的生字?

生:我认识“但”,一个单立人,一个元旦的旦。我还认识椅子的“椅”,一个木字旁,一个奇。我还认识“傍”,一个单立人,一个旁。

师:说得真棒!刚才这位小朋友已经认识了好几个生字。其他小朋友呢?

生“我认识“凳”……

生:我认识“瞧”,是一个目,一个单立人,然后一个主加一 橫 ,下面四点底。

师:你看这两个小苹果留在树上不肯下来,谁来读一读,帮助小刺猬摘下他们?

师:你看,你认识几个,我认识几个,互相教一教就能读出来,现在一起帮助小刺猬摘苹果。(生齐读生字)

师:这几个苹果不肯掉下来,为什么啊?请你读。(检查学生一开始不太会的几个词,看现在是否已掌握。)

师:你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吗?

生:“粗糙”是什么意思呀?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地看看图,想一想,做得粗糙的小板凳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生看图)

生:做得不好看。

生:而且不光滑。

生:还有一些裂缝。

师:对,不光滑,不好看,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就是——粗糙。

这一课要求认识 10 个字,但有些字是学生在学龄前就认识的,有些则是通过预习学会的,如果混在一起教学,平均使用力量,则很难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懂的,老师若再讲,学生就没了学习的兴趣,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不懂的,老师若蜻蜓点水地讲,学生就学得糊里糊涂,难以扎实而深刻。王老师通过摘苹果的方式摸清学情,准确取舍,有针对性地指导较难的字词。以学定教,内容减少了,重点突出了。看似简单的处理,却蕴藏着启人的教育智慧。

【片段二】

师:这当中有四个生字是要求我们今天学会写的,来一起读一读。(生齐读四个生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他们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生:上面两个都有单立人,下面两个都有木字旁。

生:还有形声字。

生:还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对,都是左右结构。那同学们再看一看,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都要——窄一点,右边写的都要——宽一点。那如果请你来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准备提醒大家哪个字,注意什么才能写漂亮呢?

生:但是的“但”,要把右边的元旦的“旦”稍微写的宽一点。

师:左窄右宽。

生:木字旁出头要长一点,“大”最后一笔是点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大”的最后一笔是点,而且这个“大”要写的小小的。

生:就是板凳的“板”,是左边高右边低。

师:你连这点都看到了,真棒!

生:椅子的“椅”,木字旁那一捺要变成点。

师:对。木字旁的捺都要变成点,不然就把右边的字给踢走了。好,同学们看看这当中哪一个字比较难,需要老师在黑板上教写,一起说吧!(师教写“傍”“板”“椅”)

写字指导要精要、得法,注意揭示规律。做到知道一个,带动一类字,从学生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指导并范写。

 二、重视语言表达

【片段一】

师:在故事里是谁称赞了谁 ?

生:是小刺猬称赞了小獾。

师:哦,还有吗 ?

生:还有小獾称赞了小刺猬。

师:用上“也”,把两句话合起来说说。

生:小刺猬称赞了小獾,小獾也称赞了小刺猬。

师:真棒!这就叫互相称赞。来,快看,谁来了 ?(出示图片 )

这是本堂课的第一次结合阅读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点。“……,……。”这是低年级孩子说话训练的一个典型的例句, 王老师集合文本内容巧妙地安排了这样一个训练点,既进行了一次句式训练,同时又用这样一个句式概括了课文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片段二】

师:小獾听到你的称赞一定高兴坏了!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学学她的样子读一读。

师:现在你们来做小獾,我来做小刺猬,我来称赞称赞你们!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

生齐问:真的吗?

师:当然啦!小獾的板凳就是做的一个比一个好!我发现同学们听课一个比一个认真!一什么比一什么怎么样,我知道你们也会说。

1:树一棵比一棵壮。

2:房子一座比一座漂亮。

3:射灯一个比一个亮。

4:老师写的字一个比一个好。

师:小獾的板凳一个比一个好,同学们的发言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这个教学片段由朗读指导自然过渡到语言训练,又由语言训练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王老师挖掘出“一什么比一什么怎么样”的特殊句式,巧妙地指导学生利用课堂资源来指导语言训练,就是一个在已有认知上的举一反三的语言训练的过程。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注重与内容感悟、情感激发紧密联系,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相得益彰。

 三、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

【片段】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不能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谁会读一读?

生开火车读:粗糙。

师:大家一起读。(齐读)

师:这个字读“糙”。那请同学们仔细的看看图,想一想,做的很粗糙的小板凳会是什么样的呢?(生看图)

生:做得不好看。

师:不好看。

生:而且还不光滑。

师:还有吗?

生:还有一些裂缝。

师:对,像这种又不光滑,又不好看的,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就是——

生:粗糙。

师:现在这个词语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那好,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板凳做的很粗糙——预备,起——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是新修订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了解”一词非常准确地指出,低年级的词语理解是浅层次的、感性的,不必准确深入的理性分析。“粗糙”一词的理解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要求。老师这样一教,“粗糙”的词义一下就变得具体可感而易于理解了。而这个词语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对小獾充满真诚的鼓励,从而感悟“称赞为伙伴带来自信”的课文主旨,可谓是一举多得。

“粗糙”这个词由两个同义的语素构成,在工具书里有如下解释:①毛糙,不精细:木质粗糙。② ( 行为 ) 马虎,不细致:办事粗糙、做工粗糙。③粗暴:只因性子粗糙,人缘不好。如果适当拓展,例如:这个人活干得很粗糙。这里的“粗糙”当马虎,不细致讲。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同一个词可能有多个意思,要想知道它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准确意思,就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这样,学生既积累了“粗糙”一词,又学会了解词的一种方法。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版)第一学段( 1-2 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 3-4 年级)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 5-6 年级)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累语言,不只是课本中学到的词语,还包括生活中积累的词语。

【案例】《松鼠》

师:认真读读这两句话,哪句话更能够表现“松鼠十分机灵”?为什么?

1:这两句话有一处不一样,就是“触动”和“摇动”,我觉得“触动”的动作特别轻,而“摇动”是用力地摇晃。只要轻轻“触动”一下树干,松鼠就逃走了,可见它是多么机灵啊!所以第一句用词更准确。

2:我觉得“触动”是轻轻地碰,这么轻的动作都能被松鼠感觉到,它简直是太机灵了!所以第一句好。

【案例】列夫· 托尔斯泰《穷人》

师:你能试着换个词吗?

生:挨、忍、坚持、撑、对付……

师:试着比较一下,如果用了这几个词语,好不好呢?

1:“熬”字让我想到了熬粥、熬汤,能看出时间很长。

2:我觉得“熬”用得好,我感到渔夫想到了困难、想到了艰苦、想到了今后的生活负担。

3:我觉得“忍”、“撑”好像一下子就能过去,但“熬”让我体会到渔夫一家再多两个孩子,生活可能更艰辛,而且这个时间会非常漫长。

4:“熬”能够让我们看到了渔夫已经想到再收养两个孤儿生活会更加艰辛,可是渔夫还是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师:是啊,作者用了一个“熬”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良、坚忍、仁慈的渔夫形象。看来,用词的准确可以帮助我们感悟人物形象,真是“一字千金”。

【案例】京版第 2册《我们的田野》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两句话,看谁能最快发现它们的不同。

生:第 2句比第 1句多了一个“满”字。

师:加上“满”这个词后与第 1句有什么不同呢?

1:没有“满”,可能湖中只开了几朵荷花,而有了“满”,我就好像看到了很多很的荷花!

2:读了第二句,我好像看到了湖里有多种颜色的荷花,有粉色的,有红色的,还有白色的呢!湖里到处都是荷花!

3:读了第二句,我不仅看到了满湖都是荷花,我还感觉到它们特别美呢。

师:因为有了“满”这个字,才让我们感受到湖中荷花非常多,可以想象到满池的荷花多么美!你们看,多一个字、少一个词,表达的效果多不一样啊!汉字真是奇妙呀,我们平时在说话、写话的时候,要注意啦,用哪个字,可要想一想。请大家再把这个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吧!

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有美的感受,就会主动记忆。

【案例】《草原》

师:再读一读书上这句话,想想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1:书上这句话把小丘的线条比喻成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说明小丘的轮廓模糊。这样写我们就知道了小丘和平地没有明显的界线,是连成一片的,就更加让我们感受到小丘的柔美了。

2:书上还写到“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从这我感觉到草原太绿了,那绿颜色仿佛都要流出来了。

3:不光是绿,从“轻轻”也可以感受到小丘线条的柔美,给人的感觉是轻轻地、缓缓地“流入云际”。

4:从“流入云际”我们又感受到草原的广阔,都快到“云际”了。

师:老舍先生写得太棒了!这样一个比喻句就把那辽阔的、浓绿的、柔美的草原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再读读这句话,除了这美景,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5: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在作者的眼里感觉就是中国画一样,作者在哪里一定感觉很美、很舒服。

6:我觉得这个比喻句不但写出了小丘的美丽,还写出了作者对小丘特别的喜爱。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好!像这样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这就是情景交融。你们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记一记?

语言的 积累包括“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 词语”、“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等等。 积累足够的 词语,对学生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词语,启发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 词语,帮助学生创造条件不断地巩固 词语,才能达到牢固地掌握 、丰富 词语积累 词语的目的。

四、朗读指导简约扎实

【片段一】

师:傍晚的时候,小獾会做椅子啦!他要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椅子送给小刺猬。那小刺猬是怎么说的呢?谁来读?(抽生读)

师:小刺猬是怎么说的?

生:会很不好意思地说。

师:不好意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表情呢?(师范读,生自己练读后教师指名读)

师:你还可以加上动作读,多难为情啊,老师再给你一个机会,你一定能读得更加流利,对不对?(生读小刺猬说的话)
师:活脱脱的一个不好意思的小刺猬!

这篇童话中,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饱含温情又富有童趣,这是训练感情朗读的优质文本。怎样指导学生读出“不好意思”的那种“味道”来?王老师采用的方式简洁而有效 ——调动学生生活中的情感运用到文本的学习感悟中来。这一方式看似老套,却大有四两拨千斤之效。简短的一句点拨后,学生的朗读情况完全是另一番面貌,那生动丰富的表情,那抑扬顿挫的语调,无不告诉我们,不要对那些看似老套的教学方式不屑一顾,只要它是遵循教学规律的,都是有效甚至高效的,那就应该常常为我们所用。

【片段二】

师:那小獾是怎么回答的呢?他在说话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大家读一读这段话,然后通过你的朗读,你的动作,你的表情来表达出来,开始吧!(生自读课文中小獾回答的话)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

师:这里有两个儿化,有点儿泄气的时候,一点儿心意,你再读一读。(师带生读)

师:我也想来读一读,让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齐:好。(师读句子,生仿照老师读的语气读句子,师抽生读)

师:多诚恳的话语啊!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一边读,还一边做着动作,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大家掌声鼓励)

师:哪一组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呀把自己当成小刺猬,当成小獾,然后体会着他们的心情,就可以帮助我们读好他们俩的对话。

利用课文中对话这个“例”,指导学生得意(小刺猬与小獾之间的真挚友谊)、得言(对话中提示语写出了人物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得法(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抓住提示语,体会他们说话时的心情和语气,就可以帮助我们读好对话),很好地促进了“例”的增值,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评析文本二】

引领学生巧探词义

石景山区北辛安小学 武艳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指出:“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是学生必备的阅读基本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为了指导学生能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我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一、创设意境,引导学生推想、体会、感悟重点词语的内在涵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课《索溪峪的“野”》,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围绕着“野”字,描写了索溪峪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游人是野的一种“野性的美”。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感悟体会出 “野”字所体现的真正涵义,这一涵义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野”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有以下几种解释:

1 .、野外; 2.界限; 3.指不当政的地位(跟“朝”相对); 4.属性词,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家”相对); 5.蛮横不讲理,粗鲁没礼貌; 6.不受约束; 7..姓。

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从“野”字的词义中去体会文本“野”的词义,本文就失去了那种灵动的、自然的淳朴之美。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借助视频、图片、文字等,为学生创设自然之美的意境,并紧紧扣住“野”字,让学生在索溪峪的美景中感悟到:

山是野的: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水是野的:活泼的美、灵动的美;

动物是野的:淘气、顽皮、可爱;

游人是野的:纯真、质朴、无拘无束。

这里的“野”是相对于那些经过人工雕琢的景观而讲的,是指索溪峪的山、水没有任何人工修饰的痕迹,是纯天然的自然美。

二、深入文本探究重点句意,引导学生理解词在特殊寓意中感情色彩的变化

人们在描述事物和论述问题时一般都持有一定的情感、态度和立场,或褒奖、喜爱,或贬斥、厌恶。这些不同的情感、态度、立场,渐渐分别地凝聚沉淀在一些词中。于是,在词汇系统中就形成了所谓的“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但是,这些词语在特殊的句意中,它们的感情色彩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窃读记》中,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窃读”为线索,以林海音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针对文中重点句:

“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

先引导学生体会 “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的情感:“急忙打开书”:心急、迫切地读书;“一页、两页”:快速地翻开书,迫不及待的心情;“我像一匹饿狼”:比喻句,渴望知识,对读书的热爱。

再让学生理解“贪婪”的词义:

“贪婪”的原意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是贬义词。但是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本文的中心句:“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

这句话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窃”的原意:“偷”,是贬义词。对于本句的体会,教师引导要学生感受“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这两句就是典型的贬义词褒用。

三、联系上下文,借助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变化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由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一些词语的意思不能简单地从词典中查到,而必须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才能理解。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匆匆》一文作者主要采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是拟人句,将时间比拟成像人一样灵动地、匆匆地从我们身边流逝着,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之情。

学生学过“伶俐”一词,它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解释是:聪明;灵活。由此,个别学生会认为句中的“伶伶俐俐”是指时间灵活地流走了。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词义,我引领学生联系与本句相关的上文思索:

“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是排比句,写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展示了时间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再与本句的下几句:

“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同样的拟人句,也写出了因为时间飞快的流逝,作者无法挽回,心中充满了悲伤的情感。

那么此时“伶伶俐俐”一词的词义已经发生了改变,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 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他具有灵动性的、飞快的流逝,让人无法把握,挽留。

四、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高年段的学生经过 6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自己推想一些简单词语的词义。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中的句子:

“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蒸融”一词字典、词典中并无解释,然而学生能够结合“蒸”就是指“蒸发”,“ 融”就是指“融化”,进而理解“蒸融”就是“蒸发融化”的意思。句意就是指:八千多个日子匆匆而去,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发融化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十分到位。

思考与活动

1.找出下列案例一个优点、一个问题,提出一个改进意见。

“闻鸡起舞”的“舞”字的教学

师:读了故事,谁知道“闻鸡起舞”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师:为什么有些同学把这个词写成了“闻鸡起武”呢?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这个词是说听到鸡叫就起来练武,所以写成“武”。

师:我们看看“武”与“舞”有什么区别?

武:甲骨文 (戈,兵器) (止,脚,表示前进),造字本义:肩扛兵器,出征作战。

舞:早期甲骨文 像一个人 两手挥动着花枝 晚期甲骨文 在手挥花枝的人 的头上加“口” ,表示手挥花枝,一边吟唱。金文 的“口”形、“手”形模糊,同时加“辵” 表示手挥足蹈口唱。造字本义:手挥花枝又唱又跳。篆文 再加“舛” (左右两足), 强调双足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

在古代,人们练剑就像练舞蹈一样,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作出各种姿势。在宴会上,经常有人表演剑舞。现在人们练剑,也是合着音乐,像跳舞一样做出各种姿势,给人一种美感。因此“闻鸡起舞”是“舞蹈”的舞。

 

2.从学生的作文中收集用错的词语,仿照课程第三讲中的案例2、案例3编写一个学习活动及评价。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 “一双慧眼汉字”案例

2. 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梳理

3.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4. 如何运用评价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5. 如何运用评价指导学生积累成语

6. 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字词能力

7. 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字词能力

参考资料

“一双慧眼识汉字”案例  

山东省无棣县信阳第二小学  朱永芳 杜秀峰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如何利用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字词能力进行评价,以帮助学生树立掌握字词能力的自信心,培养自省能力,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呢?我们利用 “一双慧眼识汉字 ”这一形成性评价活动对学生进行了测评调查。

其中,部分内容稍作改动。

(一) “自主学习 ”第三部分, “你能结合学过的字,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成词语吗? ”谁组得越多就越棒。试试吧! ”中 “又 ”加偏旁后可变为 “汉”、“仅”、“奴”、“权”、“鸡 ”等字,但这些字除 “汉”、“鸡 ”外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都很陌生,不但起不到评价的作用,反而可能丧失学生的自信,而 “鸟 ”本身就是偏旁,加偏旁组新字不合情理。因此,将二字删去,改为能加多个偏旁的 “分 ”、 “且 ”。

(二) “自主学习 ”再添加第四部分, “相信你已经从刚才的学习中明白了加不同偏旁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了吧?你能再自己写几个这样的字吗?

我们对一个班级 20位同学的评价活动作了一下统计和整理,结果如下:

一、全班 20名同学都能按要求写出带 “虫”、“氵”、“心”、“亻”、“木 ”旁的字并组词,正确率达到了 100%,并且饶有兴趣地写出了更多的字,有的同学甚至能写出 10个、 20个以上同一偏旁的字。几乎包容了一年级学过的所有的带这些偏旁的字,甚至有些是未学过的。

完成后,在全班进行了交流,得到如下结果:(词语很多,不再列举)

虫:蛙、蜻、蜓、蚂、蚁、蜜、蜂、蜘、蝇、蛛

氵:江、河、湖、海、洋、波、浪、池、浮、沉、泥、沙、滩、渴、没、法

心:思、想、念、您、忘、感、总、悲

亻:住、位、你、们、他、伯、件、做、作、像、但、倒、候、使、份、伤

二、在完成这项活动时,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发现在整个过程中,他们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奋笔疾书,时而看看周围墙上的字,时而翻翻书本,时而向同学询问,学习态度很积极。

三、 “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成词语 ”这一练习加强了学生形近字比较的能力。(词语不再列举)

“青 ”能加 8 9个:睛、请、晴、情、晴、静、精、清、倩

“分 ”能加 4 7个:份、纷、芬、粉、盼、扮、盆

“且 ”能加 4个:姐、助、组、粗

另外,学生还自主写出了以下各字,并正确组了词语。

元:园、远、完、玩

包:抱、跑、泡、炮、饱

白:怕、拍、伯、泊、的

良:粮、食、狼、浪、娘

果:颗、棵、课

寸:对、村、过、付

方:放、芳、房、仿、防

兆:桃、跳、逃、挑

工:江、红、虹、空、杠、扛

看着这些充满智慧的作业,回想一下孩子们那专注的神态,这次评价活动是成功的,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孩子们喜欢这种方式,这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出色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自我肯定和激励,自信心增强。

20份评价中,有 17人认为这样的学习很有意思, 3人认为有意思; 16人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很满意,有 2人认为较满意,只有 1人不满意。其原因是课外识字较少,决心今后多读书。在走访中,郭晓迪说: “能写几个就写几个,感觉没有压力,学得很高兴。 ”孙鸿康说: “我能写出很多个,超过别人,我很高兴。 ”由此可见,分层次的评价更利于学生学习。

二、纵观孩子们写出的字,虽然有些字课本中没有要求书写,甚至有的也未曾出现过,孩子们的书写也不太工整,但给我们透露一个信息,他们已经能利用偏旁表义的特点自主识字,并且,也在不断积累字词,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自己出题自己做,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们自主写出的加不同偏旁的字之多,是事先未预料到的。这远比教师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况且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与其他同学进行了交流,这也正达到了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资料

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梳理 

第一类: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成语是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尽管个别成语的意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演变,但我们还是需要注意大多数成语的来源、典故、出处等,不能与其本意或者固定意义相违背。对下列成语就必须记清词意,不能望文生义。

1 间不容发: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不是“形容距离小”。

2 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 在法庭上受审问。不 能误用为“双方打官司”。

3 拍手称快:快,痛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面。

4 不足为训:足,值得。训,准则,典范。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5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发表”。

6 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能理解为“没有全局观念或看不到整体”。不能误用作贬义词。

7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理解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8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9 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误认为“连续不断”。

10 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多用于不好的结果。

11 久假不归:假,借。长期借去,不归还。不能理解为“长期请假而不回来”。

12 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不是指未来的东西。

13 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于人而不用于物,不可理解为“热门”或“商品畅销”。

14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不能误用作褒义词。

15 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不能用于“自然本身”。  

16 .别无长物: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不能理解成“自己没有什么长处”。

17 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磨盘,磨的底盘,凿有许多齿形道。比喻办法多,门路广。不能理解为“有很多条道路”。

18 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不能理解为“一点东西也不捐出”。

19 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  

20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不能理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动”。

21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草本植物,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用于成年女子,更不能用于男孩。

22 罪不容诛: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恶。不能理解为“罪恶小,不应该诛杀”。

23 大快人心: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能用于“一般的好事”。

24 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主语不能用于人物以外的其他事物。

25 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能用来描写冰雪融化。

★★ 另外,类似因误解意义而常被误用的成语还有:

1 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2 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3 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4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5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6 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7 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8 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9 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0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1 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12 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第二类:容易用错适用对象的成语

成语用法的固定性还体现在其适用对象的固定化上。下列成语就是高考题中经常出现的用错对象的成语。

1. 美轮美奂 :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2. 相敬如宾 ,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  

3. 青梅竹马 :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4. 休戚相关 :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5. 置若罔闻 :指不予理睬,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6. 筚路蓝缕 :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7. 汗牛充栋 :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8. 耳提面命 :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9. 三令五申 :用于上级对下级。

10. 络绎不绝 :用于人、马、车、船。

11. 挥洒自如 :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12. 豁然开朗 :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13. 不可磨灭 :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14. 人老珠黄 :只用于妇女。

15. 巧夺天工 :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16. 循序渐进 :只用于学习、工作。

17. 如履薄冰 :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18. 豆蔻年华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19. 破镜重圆 :比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20. 琴瑟之好 :比喻夫妇感情非常好。不能用于其他人。

 第三类 :容易褒贬颠倒的成语

★★ 褒义词容易被误用作贬义词的有:

1 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 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3 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4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5 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6 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7 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8 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9 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10 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11 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 贬义词容易被误用作褒义词的有:

1 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2 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3 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

4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5 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6 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7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8 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9 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10 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11 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12 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13 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14 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5 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6 好高务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17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18 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

19 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20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21 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22 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靠人的企图。

23 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24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25 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26 人模人样: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昵语),或指人态度举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讽)。

27 神气活现: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28 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29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0 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31 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32 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33 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34 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 下面成对列出的成语,基本意义相同而感情色彩相反,每对中,前一个词是褒义词,后一个词是贬义词:

1 情投意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臭味相投 :比喻由于有相同的坏思想和习气而彼此很合得来。

2 见机行事: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见风使舵 :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3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夸夸其谈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4 一得之见: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

一孔之见 :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5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凡是能做的都做了。

无微不至 :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6 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变本加 厉: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多指缺点、缺误。

7 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思考。

处心积虑 :指长期谋划要干某件事。

8 绞尽脑汁:费尽思虑,费尽脑筋。

费尽心思 :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9 开山祖师:指某一事业创始人。

始作俑者 :比喻第一个作某一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创始人。

10 昂首阔步:形容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趾高气扬 :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第四类:容易造成语境不合的成语

成语也是词,它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语境不合,自然造成误用。也就是说,成语的意思必须与句意相合,否则会错误。例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中,“莘莘学子”一词就与语境不合。

★★容易出现 类似错误的词语还有

1. 力挽狂澜 :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如果语境中没有险恶的局势,不能用。

2. 相濡以沫 :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3. 名不虚传 :“名”是“名誉”是好名声,一般名声不可用。

4. 耳濡目染 :这词语的主语只能是被感染者,而不能是感染者。

5. 不可开交 :只能做“得”的补语。

6. 差强人意 :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 还要将下列成语的适用语境记牢:

身临其境 :指自己处在某一种环境或氛围中。

设身处地 :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望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

望尘莫及 :比喻远远落后。

耳濡目染 :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闻目睹 :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舍本逐末 :形容轻重倒置。

本末倒置 :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无与伦比 :没有能比得上的。(褒义)

不可同日而语 :形容不能相比,不能相提并论。

形影相吊 :形容孤独。

形影不离 :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7. 一见如故 :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

一见钟情 :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

8. 不拘一格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无拘无束 :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9. 乐不思蜀 :泛指乐而忘返。

乐不可支 :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10.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11. 不孚众望 :不能使群众信服。

不负众望: 不辜负群众的希望。

12. 间不容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亲密无间: 形容非常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第五类 :容易造成表意重复的成语

成语一般都比较精炼,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子的语义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比如:

1.劳苦大众民不聊生

2.广大灾民哀鸿遍野

3..百姓生灵涂炭

4.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地忙活

5.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

6.说话音量大,声如洪钟

7.一天天地日臻完善

8.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9.众多的莘莘学子

10.寒舍真是蓬筚生辉

11.活蹦乱跳 的生猛海鲜

12.目前当务之急

13.妄自菲薄 自己

 第六类:容易把谦敬词用错的成语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比如“抛砖引玉”是指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

类似的词语还有:

1. 虚怀若谷: 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人,不能对己。

2. 狗尾续貂: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通常只用在自己的作品,表谦虚。

3. 蓬筚生辉: 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4. 敬谢不敏: 恭敬地表示不能接受或能力不够,用于自谦,表示推辞某事。

5. 心向往之: 用于表示对某人或事的景仰之情。

6. 一得之见 :谦词,表示“自己一点浅薄的意见”。

参考资料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给出了 338 组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

本规范规定了普通话书面语中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

本规范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提出立项。

本规范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

本规范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试行。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本规范起草人:李行健、应雨田、谢质彬、孙光贵、邹玉华、张育泉、郗凤岐等。曹先擢、傅永和、高更生、苏培成、季恒铨任顾问。湖南常德师范学院、山东潍坊学院和湖南长沙师范学校有关人员参加了研制工作。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1 范围

本规范是推荐性试行规范。根据 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分批整理 的工作方针,选取了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公众的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 338 组(不含附录中的 44 组)异形词(包括词和固定短语),作为第一批进行整理,给出了每组异形词的推荐使用词形。

本规范适用于普通话书面语,包括语文教学、新闻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955 12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

汉语拼音方案( 1958 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1985 12 27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广播电视部发布)

简化字总表( 1986 10 10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1988 1 26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1988 3 25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

GB T 16159 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3 术语

3.1 异形词( variant forms of the same word

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本规范中指声、韵、调完全相同)、同义(本规范中指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

3.2 异体字( variant forms of a Chinese character

与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本规范中专指被《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的异体字。

3.3 词形( word form lexical form

本规范中指词语的书写形式。

3.4 语料( corpus

本规范中指用于词频统计的普通话书面语中的语言资料。

3.5 词频( word frequency

在一定数量的语料中同一个词语出现的频度,一般用词语的出现次数或覆盖率来表示。本规范中指词语的出现次数。

4 整理异形词的主要原则

现代汉语中异形词的出现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涉及形、音、义等多个方面。整理异形词必须全面考虑、统筹兼顾。既立足于现实,又尊重历史;既充分注意语言的系统性,又承认发展演变中的特殊情况。

4.1 通用性原则

根据科学的词频统计和社会调查,选取公众目前普遍使用的词形作为推荐词形。把通用性原则作为整理异形词的首要原则,这是由语言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据多方考察, 90% 以上的常见异形词在使用中词频逐渐出现显著性差异,符合通用性原则的词形绝大多数与理据性等原则是一致的。即使少数词频高的词形与语源或理据不完全一致,但一旦约定俗成,也应尊重社会的选择。如 毕恭毕敬 24—— 必恭必敬 0 (数字表示词频,下同),从源头来看, 必恭必敬 出现较早,但此成语在流传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 “必定恭敬 ”演变为 “十分恭敬 ”,理据也有了不同。从目前的使用频率看, “毕恭毕敬 ”通用性强,故以 “毕恭毕敬 ”为推荐词形。

4.2 理据性原则

某些异形词目前较少使用,或词频无显著性差异,难以依据通用性原则确定取舍,则从词语发展的理据性角度推荐一种较为合理的词形,以便于理解词义和方便使用。如 “规诫 1——规戒 2”, “戒 ”“诫 ”为同源字,在古代二者皆有 “告诫 ”和 “警戒 ”义,因此两词形皆合语源。但现代汉语中 “诫 ”多表 “告诫 ”义, “戒 ”多表 “警戒 ”义, “规诫 ”是以言相劝, “诫 ”的语素义与词义更为吻合,故以 “规诫 ”为推荐词形。

4.3 系统性原则

汇内部有较强的系统性,在整理异形词时要考虑同语素系列词用字的一致性。如 “侈靡 0——侈糜 0|靡费 3——糜费 3”,根据使用频率,难以确定取舍。但同系列的异形词 “奢靡 87——奢糜 17”,前者占有明显的优势,故整个系列都确定以含 “靡 ”的词形为推荐词形。

以上三个原则只是异形词取舍的三个主要侧重点,具体到每组词还需要综合考虑决定取舍。

另外,目前社会上还流行着一批含有非规范字(即国家早已废止的异体字或已简化的繁体字)的异形词,造成书面语使用中的混乱。这次选择了一些影响较大的列为附录,明确作为非规范词形予以废除。

5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说明

5.1 本表研制过程中,用《人民日报》 1995——2000 年全部作品作语料对异形词进行词频统计和分析,并逐条进行人工干预,尽可能排除电脑统计的误差,部分异形词还用《人民日报》 1987——1995 年语料以及 1996——1997 年的 66 种社会科学杂志和 158 种自然科学杂志的语料进行了抽样复查。同时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海》《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等工具书和有关讨论异形词的文章。

5.2 每组异形词破折号前为选取的推荐词形。表中需要说明的个别问题,以注释方式附在表后。

5.3 本表所收的条目按首字的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同音的按笔画数由少到多排列。

5.4 附录中列出的非规范词形置于圆括号内,已淘汰的异体字和已简化的繁体字在左上角用 * 号标明。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A

按捺 按纳 à nn à

按语 案语 à ny ǔ

B

百废俱兴 百废具兴 ǎ if è - ù ī ɡ

百叶窗 百页窗 ǎ iy è chu ā ɡ

斑白 班白、颁白 ā nb á

斑驳 班驳 ā nb ó

孢子 胞子 ā oz ǐ

保镖 保镳 ǎ obi ā

保姆 保母、褓姆 ǎ om ǔ

辈分 辈份 è if è

本分 本份 ě nf è

笔画 笔划 ǐ hu à

毕恭毕敬 必恭必敬 ì ɡ ō ɡ - ì ì ɡ

编者按 编者案 bi ā nzh ě’à

扁豆 扁豆、扁豆、藊豆 bi ǎ nd ò

标志 标识 bi ā ozh ì

鬓角 鬓脚 ì nji ǎ

秉承 禀承 ǐ ɡch é ɡ

补丁 补靪、补钉 ǔ din ɡ

C

参与 参预 ā ny ù

惨淡 惨澹 ǎ nd à

差池 差迟 ch ā ch í

掺和 搀和 ch ā nhuo

掺假 搀假 ch ā nji ǎ

掺杂 搀杂 ch ā nz á

铲除 刬除 ch ǎ nch ú

徜徉 倘佯 ch á ɡy á ɡ

车厢 车箱 ch ē xi ā ɡ

彻底 澈底 ch è ǐ

沉思 沈思 ch é ns ī

称心 趁心 ch è nx ī

成分 成份 ch é ɡf è

澄澈 澄彻 ch é ɡch è

侈靡 侈糜 ch ǐ í

筹划 筹画 ch ó uhu à

筹码 筹马 ch ó um ǎ

踌躇 踌蹰 ch ó uch ú

出谋划策 出谋画策 ch ū ó - hu à è

喘吁吁 喘嘘嘘 chu ǎ nx ū ū

瓷器 磁器 í ì

赐予 赐与 ì ǔ

粗鲁 粗卤 ū ǔ

D

搭档 搭当、搭挡 ā à ɡ

搭讪 搭赸、答讪 ā sh à

答复 答覆 á ù

戴孝 带孝 à ixi à

担心 耽心 ā nx ī

担忧 耽忧 ā ny ō

耽搁 担搁 ā ɡe

淡泊 澹泊 à nb ó

淡然 澹然 à nr á

倒霉 倒楣 ǎ om é

低回 低徊 ī hu í

凋敝 雕敝、雕弊 di ā ob ì

凋零 雕零 di ā ol í ɡ

凋落 雕落 di ā olu ò

凋谢 雕谢 di ā oxi è

跌宕 跌荡 di ē à ɡ

跌跤 跌交 di ē ji ā

喋血 蹀血 di é xu è

叮咛 丁宁 ī ɡn í ɡ

订单 定单 ì ɡd ā

订户 定户 ì ɡh ù

订婚 定婚 ì ɡh ū

订货 定货 ì ɡhu ò

订阅 定阅 ì ɡyu è

斗拱 枓拱、枓栱 ǒ ɡ ǒ ɡ

逗留 逗遛 ò uli ú

逗趣儿 斗趣儿 ò uq ù

独角戏 独脚戏 ú ji ǎ ox ì

端午 端五 du ā nw ǔ

E

二黄 二簧 è rhu á ɡ

二心 贰心 è rx ī

F

发酵 【醱 - 酦】酵 ā ji à

发人深省 发人深醒 ā é - sh ē nx ǐ ɡ

繁衍 蕃衍 á ny ǎ

吩咐 分付 ē nf ù

分量 份量 è nli à ɡ

分内 份内 è nn è

分外 份外 è nw à

分子 份子 è nz ǐ

愤愤 忿忿 è nf è

丰富多彩 丰富多采 ē ɡf ù- du ō ǎ

风瘫 疯瘫 ē ɡt ā

疯癫 疯颠 ē ɡdi ā

锋芒 锋铓 ē ɡm á ɡ

服侍 伏侍、服事 ú shi

服输 伏输 ú sh ū

服罪 伏罪 ú zu ì

负隅顽抗 负嵎顽抗 ù ú- á nk à ɡ

附会 傅会 ù hu ì

复信 覆信 ù ì

覆辙 复辙 ù zh é

G

干预 干与 ɡ ā ny ù

告诫 告戒 ɡ à oji è

耿直 梗直、鲠直 ɡ ě ɡzh í

恭维 恭惟 ɡ ō ɡwei

勾画 勾划 ɡ ō uhu à

勾连 勾联 ɡ ō uli á

孤苦伶仃 孤苦零丁 ɡ ū ǔ- í ɡd ī ɡ

辜负 孤负 ɡ ū ù

古董 骨董 ɡ ǔ ǒ ɡ

股份 股分 ɡ ǔ è

骨瘦如柴 骨瘦如豺 ɡ ǔ sh ò - ú ch á

关联 关连 ɡ ā nli á

光彩 光采 ɡ ā ɡc ǎ

归根结底 归根结柢 ɡ ī ɡ ē - ji é ǐ

规诫 规戒 ɡ ī ji è

鬼哭狼嚎 鬼哭狼嗥 ɡ ǐ ū- á ɡh á

过分 过份 ɡ ò è

H

蛤蟆 虾蟆 á ɑ

含糊 含胡 á nhu

含蓄 涵蓄 á nx ù

寒碜 寒伧 á nchen

喝彩 喝采 è ǎ

喝倒彩 喝倒采 è à oc ǎ

轰动 哄动 ō ɡd ò ɡ

弘扬 宏扬 ó ɡy á ɡ

红彤彤 红通通 ó ɡt ō ɡt ō ɡ

宏论 弘论 ó ɡl ù

宏图 弘图、鸿图 ó ɡt ú

宏愿 弘愿 ó ɡyu à

宏旨 弘旨 ó ɡzh ǐ

洪福 鸿福 ó ɡf ú

狐臭 胡臭 ú ch ò

蝴蝶 胡蝶 ú di é

糊涂 胡涂 ú tu

琥珀 虎魄 ǔ ò

花招 花着 hu ā zh ā

划拳 豁拳、搳拳 hu á qu á

恍惚 恍忽 hu ǎ ɡh ū

辉映 晖映 hu ī ì ɡ

溃脓 【殨 - ?】脓 hu ì ó ɡ

浑水摸鱼 混水摸鱼 ú nshu ǐ- ō ú

伙伴 火伴 hu ǒ à

J

机灵 机伶 ī lin ɡ

激愤 激忿 ī è

计划 计画 ì hu à

纪念 记念 ì ni à

寄予 寄与 ì ǔ

夹克 茄克 ji ā è

嘉宾 佳宾 ji ā ī

驾驭 驾御 ji à ù

架势 架式 ji à shi

嫁妆 嫁装 ji à zhu ɑn ɡ

简练 简炼 ji ǎ nli à

骄奢淫逸 骄奢淫佚 ji ā osh ē- í ny ì

角门 脚门 ji ǎ om é

狡猾 狡滑 ji ǎ ohu á

脚跟 脚根 ji ǎ ɡ ē

叫花子 叫化子 ji à ohu ā zi

精彩 精采 ī ɡc ǎ

纠合 鸠合 ji ū é

纠集 鸠集 ji ū í

就座 就坐 ji ù zu ò

角色 脚色 ju é è

K

克期 刻期 è ī

克日 刻日 è ì

刻画 刻划 è hu à

阔佬 阔老 ku ò ǎ

L

褴褛 蓝缕 á nl ǚ

烂漫 烂缦、烂熳 à nm à

狼藉 狼籍 á ɡj í

榔头 狼头、【鎯 - (钅郎)】头 á ɡtou

累赘 累坠 é izhui

黧黑 黎黑 í ē

连贯 联贯 li á ɡu à

连接 联接 li á nji ē

连绵 联绵 li á nmi á

连缀 联缀 li á nzhu ì

联结 连结 li á nji é

联袂 连袂 li á nm è

联翩 连翩 li á npi ā

踉跄 踉蹡 li à ɡqi à ɡ

嘹亮 嘹喨 li á oli à ɡ

缭乱 撩乱 li á olu à

伶仃 零丁 í ɡd ī ɡ

囹圄 囹圉 í ɡy ǔ

溜达 蹓跶 li ū ɑ

流连 留连 li ú li á

喽啰 喽罗、偻【儸 - (亻罗)】 ó ulu ó

鲁莽 卤莽 ǔ ǎ ɡ

录像 录象、录相 ù xi à ɡ

络腮胡子 落腮胡子 lu ò ā - ú zi

落寞 落漠、落莫 lu ò ò

M

麻痹 麻痹 á ì

麻风 麻风 á ē ɡ

麻疹 麻疹 á zh ě

马蜂 蚂蜂 ǎ ē ɡ

马虎 马糊 ǎ hu

门槛 门坎 é nk ǎ

靡费 糜费 í è

绵连 绵联 mi á nli á

腼腆 【靦覥 - (面见)觍】 mi ǎ nti ǎ

模仿 摹仿 ó ǎ ɡ

模糊 模胡 ó hu

模拟 摹拟 ó ǐ

摹写 模写 ó xi ě

摩擦 磨擦 ó ā

摩拳擦掌 磨拳擦掌 ó qu á - ā zh ǎ ɡ

磨难 魔难 ó à

脉脉 眽眽 ò ò

谋划 谋画 ó uhu à

N

那么 那末 à me

内讧 内哄 è ih ò ɡ

凝练 凝炼 í ɡli à

牛仔裤 牛崽裤 ni ú ǎ ik ù

纽扣 钮扣 ni ǔ ò

P

扒手 掱手 á sh ǒ

盘根错节 蟠根错节 á ɡ ē -c ò ji é

盘踞 盘据、蟠踞、蟠据 á nj ù

盘曲 蟠曲 á nq ū

盘陀 盘陁 á ntu ó

磐石 盘石、蟠石 á nsh í

蹒跚 盘跚 á nsh ā

彷徨 旁皇 á ɡhu á ɡ

披星戴月 披星带月 ī ī ɡ -dà iyu è

疲沓 疲塌 í ɑ

漂泊 飘泊 pi ā ob ó

漂流 飘流 pi ā oli ú

飘零 漂零 pi ā ol í ɡ

飘摇 飘飖 pi ā oy á

凭空 平空 í ɡk ō ɡ

Q

牵连 牵联 qi ā nli á

憔悴 蕉萃 qi á ocu ì

清澈 清彻 ī ɡch è

情愫 情素 í ɡs ù

拳拳 惓惓 qu á nqu á

劝诫 劝戒 qu à nji è

R

热乎乎 热呼呼 è ū ū

热乎 热呼 è hu

热衷 热中 è zh ō ɡ

人才 人材 é nc á

日食 日蚀 ì sh í

入座 入坐 ù zu ò

S

色彩 色采 è ǎ

杀一儆百 杀一警百 sh ā ī- ǐ ɡb ǎ

鲨鱼 沙鱼 sh ā ú

山楂 山查 sh ā nzh ā

舢板 舢舨 sh ā nb ǎ

艄公 梢公 sh ā ɡ ō ɡ

奢靡 奢糜 sh ē í

申雪 伸雪 sh ē nxu ě

神采 神彩 sh é nc ǎ

湿漉漉 湿渌渌 sh ī ū ū

什锦 十锦 sh í ǐ

收服 收伏 sh ō uf ú

首座 首坐 sh ǒ uzu ò

书简 书柬 sh ū ji ǎ

双簧 双【鐄 - (钅黄)】 shu ā ɡhu á ɡ

思维 思惟 ī é

死心塌地 死心踏地 ǐ ī - ā ì

T

踏实 塌实 ā shi

甜菜 菾菜 ti á nc à

铤而走险 挺而走险 ǐ ɡ ’é rz ǒ uxi ǎ

透彻 透澈 ò uch è

图像 图象 ú xi à ɡ

推诿 推委 tu ī ě

W

玩意儿 玩艺儿 á ny ì

魍魉 蝄【蜽 - (虫两)】 ǎ ɡli ǎ ɡ

诿过 委过 ě ɡu ò

乌七八糟 污七八糟 ū ī ā ā

无动于衷 无动于中 ú ò ɡy ú zh ō ɡ

毋宁 无宁 ú ì ɡ

毋庸 无庸 ú ō ɡ

五彩缤纷 五采缤纷 ǔ ǎ - ī nf ē

五劳七伤 五痨七伤 ǔ á - ī sh ā ɡ

X

息肉 瘜肉 ī ò

稀罕 希罕 ī ɑn

稀奇 希奇 ī í

稀少 希少 ī sh ǎ

稀世 希世 ī sh ì

稀有 希有 ī ǒ

翕动 噏动 ī ò ɡ

洗练 洗炼 ǐ li à

贤惠 贤慧 xi á nhu ì

香醇 香纯 xi ā ɡch ú

香菇 香菰 xi ā ɡɡ ū

相貌 像貌 xi à ɡm à

潇洒 萧洒 xi ā os ǎ

小题大做 小题大作 xi ǎ ot í- à zu ò

卸载 卸傤 xi è à

信口开河 信口开合 ì nk ǒ - ā ih é

惺忪 惺松 ī ɡs ō ɡ

秀外慧中 秀外惠中 xi ù à - hu ì zh ō ɡ

序文 叙文 ù é

序言 叙言 ù á

训诫 训戒 ù nji è

Y

压服 压伏 ā ú

押韵 压韵 ā ù

鸦片 雅片 ā pi à

扬琴 洋琴 á ɡq í

要么 要末 à ome

夜宵 夜消 è xi ā

一锤定音 一槌定音 ī chu í- ì ɡy ī

一股脑儿 一古脑儿 ī ɡ ǔ ǎ or

衣襟 衣衿 ī ī

衣着 衣著 ī zhu ó

义无反顾 义无返顾 ì ú ǎ ɡ ù

淫雨 霪雨 í ny ǔ

盈余 赢余 í ɡy ú

影像 影象 ǐ ɡxi à ɡ

余晖 余辉 ú hu ī

渔具 鱼具 ú ù

渔网 鱼网 ú ǎ ɡ

与会 预会 ù hu ì

与闻 预闻 ù é

驭手 御手 ù sh ǒ

预备 豫备 ù è

原来 元来 yu á nl á

原煤 元煤 yu á nm é

原原本本 源源本本、元元本本 yu á nyu á - ě nb ě

缘故 原故 yu á ɡ ù

缘由 原由 yu á ny ó

月食 月蚀 yu è sh í

月牙 月芽 yu è á

芸豆 云豆 ú nd ò

Z

杂沓 杂遝 á à

再接再厉 再接再砺 à iji ē- à il ì

崭新 斩新 zh ǎ nx ī

辗转 展转 zh ǎ nzhu ǎ

战栗 颤栗 zh à nl ì

账本 帐本 zh à ɡb ě

折中 折衷 zh é zh ō ɡ

这么 这末 zh è me

正经八百 正经八摆 zh è ɡj ī ɡ - ā ǎ

芝麻 脂麻 zh ī ɑ

肢解 支解、枝解 zh ī ji ě

直截了当 直捷了当、直接了当 zh í ji é- li ǎ od à ɡ

指手画脚 指手划脚 zh ǐ sh ǒ - hu à ji ǎ

周济 赒济 zh ō uj ì

转悠 转游 zhu à nyou

装潢 装璜 zhu ā ɡhu á ɡ

孜孜 孳孳 ī ī

姿势 姿式 ī sh ì

仔细 子细 ǐ ì

自个儿 自各儿 ì ɡ ě

佐证 左证 zu ǒ zh è ɡ

【注释】

①“ ”“搀 ”实行分工: “掺 ”表混合义, “搀 ”表搀扶义。

②“沉 ”本为 “沈 ”的俗体,后来 “沉 ”字成了通用字,与 “沈 ”并存并用,并形成了许多异形词,如 “沉没 —沈没|沉思 —沈思|深沉 —深沈 ”等。现在 “沈 ”只读sh ěn,用于姓氏。地名沈阳的 “沈 ”是 “【渖】 ”的简化字。表示 “沉没 ”及其引申义,现在一般写作 “沉 ”, 读ch é n。

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 “徊 ”统读hu ái。 “低回 ”一词只读d īhu í,不读d īhu ái。

④“凋 ”“雕 ”古代通用, 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曾将 “凋 ”作为 “雕 ”的异体字予以淘汰。 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 “凋 ”为规范字,表示 “凋谢 ”及其引申义。

⑤“订 ”“定 ”二字中古时本不同音,演变为同音字后,才在 “预先、约定 ”的义项上通用,形成了一批异形词。不过近几十年二字在此共同义项上又发生了细微的分化: “订 ”多指事先经过双方商讨的,只是约定,并非确定不变的; “定 ”侧重在确定,不轻易变动。故有些异形词现已分化为近义词,但本表所列的 “订单 —定单 ”等仍为全等异形词,应依据通用性原则予以规范。

⑥此词是指属于一定阶级、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 “地主~|知识~|先进~ ”。与分母相对的 “分子 ”、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 (读f ēnz ǐ)、凑份子送礼的 “份子 (读f ènzi ),音、义均不同,不可混淆。

⑦“联绵字 ”、 “联绵词 ”中的 “联 ”不能改写为 “连 ”。

⑧“预 ”“豫 ”二字,古代在 “预先、约定 ”的意义上通用,故形成了 “预备 —豫备|预防 —豫防|预感 —豫感|预期 —豫期 ”等 20多组异形词。现在此义项已完全由 “预 ”承担。但考虑到鲁迅等名家习惯用 “豫 ”,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故列出一组特作说明。

⑨“颤 ”有两读,读zh àn时,表示人发抖,与 “战 ”相通;读

ch àn时,主要表物体轻微振动,也可表示人发抖,如 “颤动 ”既可用于物,也可用于人。什么时候读zh àn,什么时候读ch àn,很难从意义上把握,统一写作 “颤 ”必然会给读音带来一定困难,故宜根据目前大多数人的习惯读音来规范词形,以利于稳定读音,避免混读。如 “颤动、颤抖、颤巍巍、颤音、颤悠、发颤 ”多读ch àn,写作 “颤 ”; “战栗、打冷战、打战、胆战心惊、冷战、寒战 ”等词习惯多读zh àn,写作 “战 ”。

⑩“账 ”是 “帐 ”的分化字。古人常把账目记于布帛上悬挂起来以利保存,故称日用的账目为 “帐 ”。后来为了与帷帐分开,另造形声字 “账 ”,表示与钱财有关。 “账 ”“帐 ”并存并用后,形成了几十组异形词。《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 “账 ”“帐 ”均收,可见主张分化。二字分工如下: “账 ”用于货币和货物出入的记载、债务等,如 “账本、报账、借账、还账 ”等; “帐 ”专表用布、纱、绸子等制成的遮蔽物,如 “蚊帐、帐篷、青纱帐 (比喻用法 )”等。

【附录】含有非规范字的异形词 (44 )

抵触 (* 牴触 ) ǐ ch ù

抵牾 (* 牴牾 ) ǐ ǔ

喋血 (* 啑血 ) di é xu è

仿佛 ( * 佛、 * * ) ǎ ɡf ú

飞扬 ( * ) ē iy á ɡ

氛围 (* 雰围 ) ē nw é

构陷 (* 搆陷 ) ɡ ò uxi à

浩渺 ( * ) à omi ǎ

红果儿 ( * 菓儿 ) ó ɡɡu ǒ

胡同 (* * ) ú ò ɡ

糊口 (* 【餬 - (饣胡)】口 ) ú ǒ

蒺藜 ( * ) í í

家伙 (* 家伙 ) ji ā huo

家具 (* 家具 ) ji ā ù

家什 (* 家什 ) ji ā shi

侥幸 (* * 幸、徼 * ) ji ǎ ox ì ɡ

局促 (* 局促、 * 跼促 ) ú ù

撅嘴 (* 噘嘴 ) ju ē zu ǐ

克期 (* 克期 ) è ī

空蒙 ( * ) ō ɡm é ɡ

昆仑 (* * ) ū nl ú

劳动 ( * ) á od ò ɡ

绿豆 (* 菉豆 ) ǜ ò

马扎 ( * ) ǎ zh á

蒙眬 (* 蒙眬 ) é ɡl ó ɡ

蒙蒙 (* * ) é ɡm é ɡ

弥漫 (* 弥漫 ) í à

弥蒙 (* * ) í é ɡ

迷蒙 ( * ) í é ɡ

渺茫 (* 淼茫 ) mi ǎ om á ɡ

飘扬 ( * ) pi ā oy á ɡ

憔悴 (* 【顦】 * 【顇】 ) qi á ocu ì

轻扬 ( * ) ī ɡy á ɡ

水果 ( * ) shu ǐ ɡ ǒ

趟地 (* 蹚地 ) ā ɡd ì

趟浑水 (* 蹚浑水 ) ā ɡh ú nshu ǐ

趟水 (* 蹚水 ) ā ɡshu ǐ

纨绔 ( * ) á nk ù

丫杈 (* 桠杈 ) ā ch à

丫枝 (* 桠枝 ) ā zh ī

殷勤 (* * ) ī nq í

札记 (* 札记 ) zh á ì

枝丫 ( * ) zh ī ā

跖骨 (* 蹠骨 ) zh í ɡ ǔ_

部分专家学者就《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答疑 2002 1 21

一锤定音 ——一槌定音 ”,每组异形词破折号前为推荐词形,破折号后的词建议不再使用

“参与 ”而不再 “参预 ”、 “干预 ”而不再 “干与 ”,辞书编纂、新闻出版领域应该率先垂范。

无论 “仔细 ”还是不 “子细 ”,专家建议不要将这些正在规范中的异形词写进高考试题里。

很长时间以来,像 “订婚 ”还是 “定婚 ”、 “月食 ”还是 “月蚀 ”,这些同音同义写法不同而又并存并用的异形词,时常困扰着我们的语言生活,使新闻出版和文字处理产生诸多不便,让编辑、校检人员伤透脑筋,有时甚至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笔墨官司。现在,随着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见今日第七版)的公布,这些五花八门的异形词有了规范,人们咬文嚼字也有了根据。

规范意味着标准化和删繁就简,同时也意味着一定的约束,何况这一规范是要引导人们改变书写中的一些原有的习惯。连日来,社会各界对规范异形词反响强烈、议论风生。在讨论中,人们对整理表也产生了一些疑惑。有的人认为异形词从此可以通用,更多的人认为有些异形词破折号后面的词形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用了,何必再去规范。为更好地理解和推行异形词整理表,消除人们的疑虑,记者近日采访了几位异形词整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教育部的有关领导,请他们就以下 9个问题为广大读者解惑释疑:

一问: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国家对文字、语音有过很多规范标准,如《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语拼音方案》。惟独在词汇方面,还没有公布过一项规范标准,据说此次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是规范词汇的第一个标准。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整理异形词?

李宇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信息时代是标准化的时代,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中心任务。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教育界、新闻出版界和信息处理学界,对词汇中异形词的混乱反响强烈,希望国家能有一个规范。

李行健(异形词整理表课题组负责人):异形词就是普通话书面语中同音同义、书写形式不同而又并存并用的词语。茴香豆的 “茴 ”字,孔乙己能给出 4种写法,这在当时也许算是学问,但如今谁再用这 4 “茴香豆 ”来炫耀学问,那就未免过于迂腐,甚至给语言文字造成混乱。如果涉及关乎命运的法律条文或关乎前途的升学考试,异形词的干扰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现在到了非规范不可的地步了。

高更生(山东 师范大学教授、异形词整理表课题组顾问):异形词跟异体字一样,是汉语书面语的累赘。由于过去没有整理异形词,当出现 “笔画 ”还是 “笔划 ”这类问题时,就会使人举棋不定,这不利于维护民族的文化形象,不利于净化国家的语言环境。

二问: 许多读者说,规范异形词的确很有必要,但教育部和国家语委手太软,为什么将整理表作为 “推荐性试行规范 ”?

李行健:用推荐性标准,是因为语言中语音、文字、词汇的规范性质是不完全一样的。和语音、文字比较,词汇变化很快,加之汉字往往一音多形,一形多义,使词汇的使用相当复杂,很难像文字、语音那样制定刚性规范,一下子规定用哪个,不用哪个。

对异形词的规范,以往的辞书编纂者们也作过努力。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对异形词正条释义,后注 “也作 ××”,副条不释义,后注 “同 ××”,意在倡导读者使用正条。而此次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明确指出破折号前面的词是推荐词形,规范力度显然大大增强,虽然是推荐性试行规范,但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李宇明:这个整理表反映了词语规范的柔性原则,而柔性规范是符合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有利于促进语言文字的良性发展。推荐、引导、试行,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是规范理念的突破,符合与时俱进的精神。

三问:异形词是怎么认定的,是从何时开始整理的,是如何整理出来的?

李行健:异形词不是课题组主观认定的,它已经存在于工具书中,我们只是把它优选出来。因为工具书是根据语言事实做出的总结,它代表社会群体使用语言的习惯,以工具书选定的异形词为标准,有普遍性和科学性。我们参照最多的工具书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海》、《新华词典》等。

高更生:中国现有的辞书,集中了几代人的智慧,因此异形词的整理也经过了几代人的积累。从 20世纪 60年代,就有人提出应当整理异形词,几十年来学术界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进行讨论,推动了异形词整理工作的开展。

李行健:已故的山东大学 殷焕先教授就是在 20世纪 60年代初提出要规范书面语中的异形词的。着手整理异形词是在 1992年,当时为编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开始收集异形词,国家语委正式立项是在 1999年。

整理异形词首先要遵照通用性原则。通用性怎么确定呢?就是用计算机做词频统计。词频统计选什么作为语料呢?专家和有关方面都认为,《人民日报》最能代表当代汉语的书面语言风格。因此,我们选 1995年至 2000年的《人民日报》作为统计语料, 6年共计 1.5亿字。选择词频高的词作为推荐词形,差异起码在一倍以上。例如 “毕恭毕敬 ”,从来源和道理上都应该是 “必恭必敬 ”,但是现在人们都写成 “毕业 ”的 “毕 ”,只好尊重公众的习惯。如果两个词的词频统计差不多,在选择上要用理据性的原则,就是从学术上考虑问题。如果上述两个原则都不能解决问题,要考虑第三个原则 ———系统性。就是说,同一个语素,在不同的词中应该是一种写法。每一个推荐词形的选择,都是根据这三项原则。

李宇明:这项工作集中了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词典学家、计算机专家、新闻出版专家等多方的智慧,共收集了 1500多组异形词,从中又筛选出比较成熟的 400多组,通过 3次全国专家讨论会和鉴定会,形成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向全国征求意见,还在《语文建设》上发布了关于每一个词的说明。后又通过教育部发函,向各地语委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总之,最后整理产生的 338组异形词,经过了广泛的征求意见和严格的审定,包括学术程序和行政程序。

王铁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整理的范围。它只限于现代汉语,并且严格控制在完全同音同义的范围内。早在 1955年我国就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这个表在汉字规范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时因为没有严格控制在完全同音同义的范围内,所以出现了有交叉意义和包孕概念的字,如被当作异体字淘汰的媮字,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可读 tōu,也可读 yú,当它读前者时,表示 “窃取 ”等义,和 “偷 ”是异体关系,当读后者时,表示 “愉悦 ”的意思。当时有个女同志叫范小媮,异体字整理后,媮字被淘汰,她的名字就变成 “范小偷 ”了,这就闹出了笑话。

所以,这次规范异形词,我们非常慎重,强调完全同音同义。我们也强调异形词整理表要标注拼音,如 “分子 ”和 “份子 ”, “分 ”只有在读 fèn时,才同 “份子 ”是一组异形词。

四问:有人说异形词整理表增加了书面语的混乱。因为破折号后面的词没有明令废除,有些人误以为整理表是在默认可以将 “仔细 ”写作 “子细 ”,也出现 “把 ‘牛仔裤 ’写成 ‘牛崽裤 ’,今后不再算错 ”的推理。如果今后真的有人继续沿用破折号后面的词形,到底算对还是算错?

苏培成(北京大学中 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说整理异形词增加了书面语的混乱,这种认识与实际情况不符。在异形词整理表发布施行以前,书面语的确存在着混乱现象;有了统一的规范写法,只会在使用上更加方便。以前写 “牛仔裤 ”、 “牛崽裤 ”都不算错,在整理表发布施行后, “牛崽裤 ”是建议淘汰的形式,再使用就是无视语言的规范性和群众性。

李行健:我们推荐破折号前面的词,是说后面的词不规范,多数不是对错问题,只有个别词是对错问题。可以说,表中前面的 338组异形词是取舍问题, “附录 ”中的 44组词是对错问题,是明确要予以废除的。

李宇明:破折号后面的词之所以不立即废除,是基于三点考虑:第一,我们还要读前人的书,而且每一个异形词的背后,都有一个语言故事和文化故事,语言文字规范不能割断文化,割断历史;第二,有些海外华人还在沿用这些词形,如果一下子废除,加大了和海外文化的隔阂;第三,立即废除会给人增加心理负担,语言文字的规范应该是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要强调使用推荐词形。

五问:有些异形词破折号后面的词形在现实语言生活中早已不用了。有人说,把这些很少再用的异形词拿出来规范,好像一个早已判了死刑的犯人,现在又重新判一次无期。整理这些异形词的意义何在?

李行健:的确,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破折号后面的一些词早就不用了,所以有的看上去像错别字。可是,权威的辞书中还存在这些词,所以有整理的必要。因为这是第一次,不把这些异形词整理出来,以后人们在查辞书时,还会提出质疑。有了这个整理表,今后辞书改版,就会考虑修订这些异形词了。

六问:有人说,整理异形词使一些老知识分子都不会写字了。是这样吗?

苏培成:异形词的几种不同写法本来是客观存在的,老知识分子也都是熟悉的,整理不过是从已有的几种写法中选取流传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加以推荐。某些人的书写习惯与推荐形式可能不完全一致,遇到这种情况要改变一下习惯。不过这种情形并不多,改动也并不困难。不规范写法如果只是写给自己看,怎么写都可以,如果要公开发表,就只好请责任编辑帮帮忙,这样有几次也就记住了。知识分子是异形词整理的受益者,他们是十分拥护语文规范化的。

七问:异形词整理表发布后,是否意味着可能作为考试的内容?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对待名家名篇中的异形词,应引导学生持怎样的态度?

李宇明:我们主张在语文教学中逐步贯彻异形词规范标准,但不要用这些异形词作为 “题眼 ”来进行考试。我们特别反对让这些异形词出现在高考等重要考试的题目中。

高更生:异形词不仅在一般的报刊书籍中存在,在一些名篇中也同样存在。例如,鲁迅在《故乡》中用 “模糊 ”,在《社戏》中又用 “模胡 ”;老舍在《小麻雀》中用 “糊涂 ”,在《茶馆》中又用 “胡涂 ”;曹禺的《雷雨》中既用 “混账 ”,又用 “混帐 ”。到底哪个词是规范的,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王铁琨:名家名篇中的异形词用就用了,教科书上最好还保留它原来的词形,当时的时代,是语言文字大动荡的时代,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规范去苛求古人。

八问:异形词整理表的公布,是为出版界增加负担吗?

李行健:事实上不会给出版界增加负担,更谈不到把以前的书马上重印一遍。语言文字在不断变化,这个时代的工具书,就在这个时代用,整理表试行后,下一次修订工具书时将这些异形词调整一下,更明确就是了,反正工具书每再版一次,都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进行修订,异形词整理表正好为它们的修订提供方便。

九问:哪些领域最应该率先用好这个整理表?

李行健:语文教学、新闻出版、辞书编纂、信息处理等领域最应该自觉加强规范意识,率先用好这个整理表。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但总要有人率先垂范。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规范意识是一个人应有的美德。当不规范的异形词逐渐被社会淘汰的时候,制定一个更明确的、强制性的异形词使用标准也许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这也正是语言文字规范化追求的目标。

参考资料

如何运用评价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一小 石凤娟 

“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项目”的实施,旨在贯彻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建立小学语文学科课程评价体系,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其中它对小学生字词能力的界定中有一项是“积累词语的能力”,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尝试开展语文活动,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我就把自己运用活动评价 ,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的过程介绍给大家,希望得到帮助和指正。

评价活动产生的诱因:

2003 11月,我在《小学语文教师》期刊中看到这样一则信息:

江苏省无锡市 2001-2002学年期末初一语文试卷有一道题:阅读课文《春》中的“春风图”一段,要求在“春风”后面填上两个以上不同的双音节词。抽样调查两个班 102人,结果写出“春风拂面”的 1人,约占 1%;写出“春风和煦”的 2人,约占 2%;写出“春风温暖”的 4人,约占 4%……完全空白的是 23人,约占 23%。从中可以看出中学生普遍存在“词语贫乏”的顽症。

这则信息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教的五年级学生不久也要成为中学生,他们积累词语的情况又是怎样呢?于是我也进行了一次测试。

测试的题目是按要求填写词语。(每项至少写 5个,每写对一个 1分)

1.描写“山”的词语;

2.从寓言故事中演化来的成语;

3.看到春天美丽的景色你想到的词语;

4.表示“看”的词语。

测试的数据统计不容乐观,能够达到 20分(或以上)的孩子只有 5人,占 12.2%;15—— 19分的 11人,占 31.7%;有 14人在 12分以下,占 34.15%。这组数据让我吃惊不小,难怪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呼吁:“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是中小学阶段刻不容缓的任务。”

评价活动的过程

1.变指令性为自觉性,激发学生主动积累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

好学习的愿望”。面对糟糕的测试,学生本身已经产生一种沮丧的心理,如果老师再摆出一副批评指责的面孔,强硬地发出某种指令,就会无形中会造成学生的反感,那么被动接受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因此我没有表现出对学生有任何的不满情绪,努力把低落的情绪转化成一次成功的体验,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小竞赛:

师:(出示词语后)看谁读得正确,然后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仰望 浏览 窥视 眺望 巡视 注视

张望 俯视 探望 欣赏 饱览 观察

怒视 瞻仰 凝视 目睹 侦察 端详

(由于要求不高,学生读词后很快说出这是一组带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师:根据下面词义选出词语,谁先举手,回答权归谁,答对一题 10分。

仔细地看( 恭敬地看( 向远处看(

气愤地看( 粗略地看( 向四周看(

偷偷地看( 注意地看( 向上面看(

尽情地看( 和善地看( 向下面看(

(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积极抢答,争先恐后地说出结果。)

师:你还能说出几个表示“看”的词语吗?

(生又补充出“鸟瞰、瞅、瞧、了望、环视”等,他们头脑中的已有经验

也被发掘了出来,进行了词汇量的扩充。)

师:这么多表示“看”的词语,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它们?

生:可以把它们归类进行整理,一类类地记下来。

师:那就请你们把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吧!

(学生有的把“看”按照看的方位、看的态度、看的程度进行了归类;有的把

词语中带有“视”“看”“望”的各分为一类;有的按照一字词、两字词、四

字词的方式归类。)

师:现在你再请同学为你进行一次测试,表示“看”的词语你记住了几个?记

住十个以上的同学请你想一句赞扬自己的话。

(有了铺垫,完成这项要求水到渠成,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在

成功的体验中,积累词汇的方法教学顺利完成。)

师:(出示已经毕业的学生的摘抄册子)看,这些词就是已经毕业的 XXX在这

本小册子中积累的词语,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我们也可以像他

那样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呀!

(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争着传看这几个摘抄本。第二天马上见行动,每人

都带来了一个摘抄本,竞赛达到了预期效果。

2 .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活动。

形成性评价是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教师担当的角色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和改进学习方法,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的发展。在词语积累的活动中,我努力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让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的愉悦,不断进行反思,认识自我的价值,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1)选择任务,自觉发展,主动学习。

在此项活动中,由于每个同学的个性特点、阅读能力、生活的语言环境等有所不同,所以我没有让所有的孩子按照一个模式进行词语积累,而是让学生参与完成学习任务时有选择性,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有自主权。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向大家推荐积累词语的归类方法供同学们选择,如:可以按描写人物、天气、景物等不同内容进行积累,可以按词组的不同类别进行积累,可以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不同方面进行积累,也可以按比喻拟人、俗语、成语等进行积累等等。这样使积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学生有发展的主动权,积累词语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记得在讲完《赤壁之战》一课后,一位同学提出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可以用几个成语加以概括,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调兵遣将”“以卵击石”“得意忘形”等,有很多同学同学马上记录了下来,课后还有几名同学把《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演变的一些成语也摘抄了下来,如“望梅止渴”“神机妙算”“妙手回春”“放虎归山”等等。这让我很是欣慰,真像罗杰斯所说的:“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2)多元评价,自我发现,反思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由此引发我们的思考: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知识技能培养上,我们的评价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学会这些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我们的评价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时刻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们的评价要帮助学生不断发现学习的乐趣,增强信心,认真负责地为自己的发展自觉地学习。

基于上述思考,为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我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共同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地评价学生,激励他们及时发现不足,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取得更大成效。评价的具体做法是:

①每两周让学生对自己参与活动的效果按如下表格进行评价与反思:

____年级 ____   被评价人: ___________

要求:请在相应的评价标准内打“√”

 

评价与反思纪录

善于总结摘录的词语

我真棒()我还行()加油呀()

能主动获得别人的帮助

我真棒()我还行()加油呀()

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真棒()我还行()加油呀()

有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真棒()我还行()加油呀()

②不定期组织交流活动,举办摘抄本展览,让学生学会欣赏、赞扬他人,养成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③教师随时进行评价。我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寻找语文材料,有目的性地提取信息,指导学生将自己找到的摘录技巧提升为科学的归纳整理记忆方法。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成绩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将学生身上迸发的优点激发成他们独特的优势,而且为他们颁发奖品以资鼓励,全班学生都得到过我的奖品呢。

(3) 定期反馈 ,自主检验 ,活学活用。

我们知道,学和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是为了用,用得好才能证明学得好。因此,学生积累词语的情况如何需要及时反馈。我提供了几种检测的方式:可以从积累的词语选取几个(最少是五个)写一段话;可以与家长进行运用词语竞赛;可以与同学交换摘抄本,请同学出测试题;至于学生在哪个阶段采用哪种检查方式学生有自主权,老师和学生对活动状况进行周期性的分析,反思总结学习效果,更加促进此项活动的开展。

活动过程的反思 :

经过一年多词语积累的活动评价 ,我感觉每一个学生词汇量增加的幅度非常明显,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词语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这主要归功于注意有效地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1.尊重学生的自身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活动过程成为自主学习的过程。

2.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使活动过程成为评价反思学习的过程

3.淡化成绩,对阶段性检测进行客观的分析,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使活动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调整目标、发挥潜能的过程。

总之,语文课程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检验促改进,完善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虽然我在指导学生通过活动评价,扩大词汇量这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但是仍有许多困惑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比如开展活动与课本知识教学的时间如何进行合理调配的问题,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检测标准问题等等。

参考资料

如何运用评价指导学生积累成语

——小学生高年级字词能力形成性评价工具使用案例

梁山中英文学校 祝爱香

成语宝典

  ( 自主学习 )

 同学们,“成语宝典”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自制的“成语宝典”样子一定很精致,内容一定很精彩。老师给你们找来了小朋同学的“成语宝典”,他的设计很新颖,内容也很丰富。你打开以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脑力大比拼

1 .打开宝囊:

宝囊 -----学成语长智慧

数字猜成语:

12345609 (      )    1256789 (      )

1+2+3 (     333 555 (      )

3 5 (      )    5 10 (      )

9 +1寸= 1尺(    )    1× 1 1(      )

2 .宝盆等着你:

宝盆 -----学成语知名人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作家杜鹏程(     )  画家刘海粟(      )

革命家王任重(    )  作家陈残云(     )

原北京市长焦若愚(   ) 影星成龙(

能解读老师和同学们的名字,看它们取自什么成语吗?

3 .开启宝瓶

宝瓶 -----谜语猜成语

①龙 ---------②闹 ------------③掠 ------------

④寸步不离 --------⑤百米赛跑 --------⑥蛀书虫 -------

⑦纸老虎 --------⑧丢西瓜捡芝麻 ------⑨鱼尾纹 -------

你能照样子编几个吗?

4 .进入宝库

宝库 ----读古诗知成语

相逢何必曾相识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曲只应天上有 ,

飞流直下三千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你能设计出更有趣的题目吗?

评价与反思

1 .你来评价一下小明的“成语宝典”,你给他几颗红星?为什么?

2 .你的“成语宝典”中一定也藏着许多“宝”,你愿意向同学们展示一下吗?

和你的好伙伴讨论一下,积累成语有哪些好方法,试着总结几种。

3 .你愿意给成语分类吗?把你“宝典”中的成语放入下面的“百宝箱”中吧 !

描写神态的

描写色彩的

描写心情的

4 .你觉得小明“成语宝典”中的哪些内容使你深受启发?你有新的想法吗?

 在班级内开展“成语宝典”的比赛活动,评出最佳“成语宝典”。

“成语宝典”设计形式灵活多样,易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在六年级的一个班进行了检测,具体情况如下:

1 .数据分析

25位学生很好地完成了这项评价,用时 40分钟左右。其中“数字猜成语”一题完成较好, 90%正确。“学成语知名人”所有学生都写得十分正确。“谜语猜成语” 7名同学稍有错误,对于读古诗知成语的题目,学生都在理解内容、想象意境的基础上进行了思考,其中“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题,回答“绝处逢生”的 15人,回答“柳暗花明”的 13人,回答“山穷水尽”的 2人,回答“死里逃生”的 4人,只有个别学生理解错误。“相逢何必曾相识”一题,回答“似曾相识”的 18人,“一见如故”的 20人,理解基本准确。

2 .现场发挥

在完成“学成语知名人”的题目后,同学们又自行设计了一项活动,即“猜同学的名字取自何成语”,这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举例如下:

李晶莹 (清澈透明、玲珑剔透、晶莹透亮 )

张思颖 (才思敏捷、才智过人 )

李文博 (博学多才、学识渊博 )

李斌 (文武双全、多才多艺 )

在完成谜语猜成语后,同学们又自行设计一些有趣的谜面。如:

演员 ----逢场作戏 哭诉 ----声泪俱下

气球 ----不翼而飞 登山 ----步步高升

铁公鸡 ---一毛不拔 一个巴掌拍不响 ----孤掌难鸣

哥哥怕弟弟 ---后生可畏 律师犯罪 ----知法犯法

七十二小时不见 ---士别三日

一只蜜蜂叮在挂历上 ---风和日丽

有十只羊,九中蹲在羊圈,一只蹲在猪圈 ---抑扬顿挫

在完成读古诗知成语后,一组同学又在原题基础上经过创新,设计了一更新颖的题目。现举一例:

下面每个成语中都缺少一个字,请你正确填写,再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我们熟悉的哪一首诗。

1 、黑□不分 2、重见天□ 3、□依不舍 4、青□绿水 5、同归于□ 6、青□不接 7、口若悬河□ 8、刀枪不□ 9、□阔天空 10、□水年华 11、□擒故纵 12、□苦潦倒 13、□辛万苦 14、万□长城 15、□不转睛 16、三□半夜 17、□行下效 18、□望无际 19、□出不穷 20、月满西□

把上面的答案,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你知道这首诗的诗名及作者吗?

 家长签名:

 “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积累成语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3 .评价与反思

在评价与反思过程中,学生能够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在评价小明的“成语宝典”时,黄立萍这样写道:“ 小明的成语宝典我给他圆颗星,因为他做的新颖有趣,让我们在快乐中丰富了知识,但内容设计上还不够丰富。假如让我来设计,我还要在此基础上增添一些更好玩的。如:看图画猜成语、根据意思猜成语、自编成语故事、成语接龙、成语园地等。 ”在谈及自己的成语宝典和积累成语的好方法时,同学们更是滔滔不绝。吴轲同学的成语宝典利用幻灯片制作动画让同学猜成语,嬴得了大家的好评,展示完自己的成果后,在同学们的掌握中,他高兴得蹦了起来。大多数学生归纳了三至六种积累成语的方法。最常见的如分类记成语、编故事记成语、自编谜语记成语、绘图记成语、小组展开比赛等。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相互讨论,相互评价和借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评价活动,同学们深受启发,我们深有感触。为什么以前通过背诵、默写来评价学生积累成语的情况时,效果总是不理想?强调了几遍的问题重复出现错误?而现在,我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去评价,学生就这样乐于接受并热情高涨呢?一位家长写道:“ 如果能把这种游戏式的教学贯穿到语文课堂,将会使绝大多数学生乐学、好学、主动求知 。”由此可见,把发言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评价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亮点和不足,将会激发学生极大地学习兴趣,挖掘出他们无穷的潜质。

参考资料

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字词能力

伴随《小学语文字词评价手册》的出台,我们也试图将它的全新的评价方式有意融注于日常的教学之中,用教学实践来对其进行检验。

字词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是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的基础。字词能力的形成,不能靠一朝一夕完成,只有把它融于三者之中,通过长期的常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把字词能力放到说的训练中,落实在课堂上

说话练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是一个重要的阵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朗读、口头回答问题、口头造句、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训练说话能力,而说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

在说的训练上,我又把它分为三步。

第一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最基本的训练。对说者和听者都有明确的要求,说者要大胆地说完整的话,要将意思表达清楚,用词尽量准确,语句通顺。听者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仔细找出他人的语病,并加以改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及时点评、指正。

第二步:指导学生口头用词造句。除了教材内规定的词语外,我尽量让学生选词造句。原则上学懂了什么词就用什么词造句。如:一词多义、近义词、反义词、褒义词、贬义词……都可以用来练习造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意愿,减少条条框框,这样一来,学生表现欲非常强烈,运用词语的机率大大增加,学生造的句子又多又好,并把它作为一种习惯,沿袭下去。

因为我教的是高年级,因此在第三步中我鼓励学生将毫无关联的几个词语,串联成一段话说出来,要求意思表达完整,语句通顺,想象合乎情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连词成段的能力明显提高。

除此之外,我还安排每周进行一次时事评议,训练学生即兴发言的能力,给每一个学生提供相同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评议他人的优劣,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字词训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积累词语,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特别是文中的重点——让学生反复阅读。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提高了的对语言的鉴赏力。比较典型的是一次在讲《穷人》一课时,曾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品一品”,让学生仔细思考渔夫对桑娜说的一句话——“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先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字面理解,再让学生把句子中的“熬”字替换成其他字,如“扛”、“度”、“挺”、“撑”等一系列词语,最后再用“熬”字与它们进行比较。

学生小 A说:“‘熬’”说明渔夫一家人将非常穷困。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现在还要养西蒙的孩子,生活质量就更差了。这种苦,只有‘熬’字才能将其充分表现出来,而‘度’字则不能体现出来。”

学生小 B说:“‘熬’”还说明这种艰难的日子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渔夫和桑娜要把那么多孩子拉扯大,多不容易呀!在孩子们长大成人前的十几年里,渔夫一家人会生活得十分拮据。 “扛”、“挺”、“撑”都不能表现这苦日子的长。

我说:“大家很聪明,都体会到了‘熬’字所表现出的特有的东西。但这还仅仅停留在表面。难道作者用‘熬’字就是为了体现出日子很苦、很长?我们讲过:‘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请大家从这个方面进行一下思考。”

经过我的一番引导,学生小 C举起了手:“我认为,‘熬’字所表现出来的‘苦’和‘长’,不仅是指这家人以后生活困难,更是为了赞美渔夫一家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良品质。渔夫明知以后的日子是要靠‘熬’,却仍义无返顾地收下了西蒙的孩子。这个字,突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使以渔夫为代表的穷人显得越发高尚了。”

这样的学习无疑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学会实施行动、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会更新自我,学会体验情感,学会合作,学会审美。这难道不就是我们的目的吗?

3.在语文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字词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我们每周进行一次语文趣味活动课。开展成语接龙、成语填空、词语改错等活动,把语文学习变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游戏,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将枯燥的学习,变成快乐的游戏。学生兴趣浓厚,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创编内容,并积极支持、采纳,师生取长补短,让这种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学以致用,扎实地打好基本功,才能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正确地运用语言,不仅体现在会写,还应会说。因为语言是人们交往的重要交际工具。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与人交往的前提,词语的积累不仅要落实在笔头上,更重要的是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两年时间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可喜的进步。在今年的小升初考试中,许多学生参加了重点中学的考试,通过学生的反馈得知,在数学、英语、语文的三门考试中,语文成绩均高于其他两科成绩。

参考资料

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字词能力

东高地一小 郎美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学习方式已专向语文教学的前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必要手段。

而评价是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必要手段。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评价过程中,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对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语文的热爱。

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字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在教学中,我经常在学生的日记、作文中发现词语搭配不当、用词不准确的现象,尤其是近义词的辨析、搭配使用问题更严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前总是就事论事,碰到一句改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能否利用语文活动,搞一个专题方案,通过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字词能力呢?于是,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潜在的欲望。现代教育 家陶行之先生也曾说:“学习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语文趣味活动引入学习之中,目的是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合作、体验、感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于是我组织学生搞了一个语文专题研讨——《走近你——近义词》。题目一出示,学生们就跃跃欲试。有的说:“近义词有什么难懂的?我能说出好多呢,没什么了不起!”有的说:“我不知道近义词的区别在哪儿?”还有的说:“我用了但不知道对不对?”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说:“没关系,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你们的这些问题在我们进行的研究中都能得到解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新奇开始的。”

(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活学习动机只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要取得自主学习成功,必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每个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自主学习才能顺利进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提出:“人的能力本身是先天禀赋和他的活动成果的融合物。”其中后天形成的能力,占据着相当的比重。它包括习惯的养成,学法的掌握,思维的方式,知识的转化,情感的调控等多方面。如何培养这种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个性差异决定方法的差异,但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应依据规律。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教师的此导点拨下形成的,让学生掌握常规自学方法,在学习探索中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方案:

《让我走近你——近义词》

一、一字多组。(五个加☆☆,每多写出两个词加☆)

例:改(改变、改良、改进、改现、改正、改善……)

注:学生觉得这个题很容易,纷纷举手回答,热情很高。

二、从这些词中选 4-5个常用的近义词。(加☆☆)

例:改正、改进、改善、改变

注:这个问题也不难,可以独立完成。

三、结合查字典、词典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它们的词意。再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加☆☆)

改正:把错误的 改为正确的。

改进:改变旧有的情况, 使有所进步。

改善:改变原有的情况, 使好一些。

改变:事物 发生显著的差别。

注:这道题稍有难度,但只要认真查词典,将词义进行比较,不难找出差异。同时检查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四、想想这些词常与哪些词搭配使用?(每个词至少找出一对,加☆☆,多找一个加☆)

注:考察学生词语积累,运用的能力。难度稍大,需合作完成。

五、每位同学试用四组不同的词组,各造一个句子。(加☆☆☆☆)

(造句有新意的加☆,在他人帮助下完成加半☆)

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词语能力,说有新意的句子,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词语。

其次,双向反思,提升自主学习的品质,题目做完后,我做了统计:

全班 40人,共分为 11组。

题目

星数

合格率

1

38

100%

2

22

100%

3

19.5

63%

4

32

45%

5

50

72%

分析表明:组词和找近义词问题不大,而辨析近义词和词语搭配问题严重,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也会给造句带来困难。

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恰是引发学生思维、扩展学生认知的良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他们学做学习的主人。我将这两个难题留给学生,请他们想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张天新说:“辨析近义词,必须借助词典帮助,词典是最好的老师,她的解释最清楚,把这次近义词的意思找出来,再比较就容易多了。”王鹤补充说:“除了这些,还应注意词语使用的范围和词语的情感色彩。”闫承笈说:“平时多读书,注意积累词语,可以使词语搭配更准确。”马宏轩说:“向别人求教也是一种好办法,千万别不懂装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

(三)评价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学习应是一种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如果我们仅是追求一种学习的结果,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 仿照课上小组合作练习的形式,每人找一组常用的近义词,利用一周时间,做一份近义词的语文活动报告。优秀报告进行展示。

对此,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一周后报告全部按时上交,达到优秀的有 21人,良好的 12人,合格的 7人。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学生有了反思的意识,在“谈谈你对这项活动的认识和看法”时,贾潞说:“在收集、整理近义词时,自己有了新的收获。比如:整理‘盼望’、‘期望’、‘希望’和‘渴望’这组近义词时,发现它们虽然都可以和‘实现’搭配,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内心愿望程度不同。通过比较,我知道了渴望>盼望>期望>希望。所以,今后使用近义词时,要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朱月说:“过去,我经常说‘增加了许多知识’,但是整理了“增”字的近义词,才明白“增长知识才干”才是合理的搭配,以后我不会再错了。”杨方闻说:“以前‘争论’和‘讨论’这两个词我一直拿不准用‘热烈’还是‘激烈’来形容,但现在我知道了‘激烈的争论’、‘热烈的讨论’更恰当。”

(四)评价满足学生成功的体验,使学习的过程良性循环

在持续三周的近义词活动后,学生整体水平如何?我从五年级评价手册上《笑口常开》中选取词语搭配的题型,又增加、修补了一些内容,进行一次测试。我请同年级的另一个班与我班进行对比测试。两班各选出 30名水平相当的同学,测验时间: 30分。测试结果如下:

1. 判断下列词语搭配是否恰当

 

我班

对比班

全对

18

7

1

11

19

2

1

4

2. 修改病句

 

我班

对比班

全对

13

4

1

8

11

2

5

7

3

4

8

我把统计的结果告诉了学生,他们非常高兴,我说这是大家自主学习的成果。并趁热打铁启发他们,还可以研究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搭配规律,用自己方法去积累词语,使语文活动有序地开展下去。

我还请家长对这项活动谈谈想法。杨光的家长写道:“这样的语文活动很好,教给了孩子学习的方法。就好像给了孩子一把打开知识殿堂大门的钥匙一样。让他们自己去开启、发现。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五)评价是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完善教学过程的手段

针对这次活动,我也总结了几点认识:

1. 语文专题活动,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找准切入点,设计方案;

2. 活动中要不断地总结、反思,及时调整设计活动方案 ,以达到最佳效果;

3. 评价手册中的有些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

困惑:

语文活动有时与教学发生冲突,如时间安排上,应如何解决,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