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敢说这样的话? 赵经纬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故事。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他特地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向他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干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能够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听完此话,诸葛亮叩头不已,流泪说道:“我怎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太子?我一定要献出自己的忠诚与节操,一直到死。” 在许多帝王看来,刘备说这话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太子刘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能平庸的君主,他难以担当起一个帝王的责任,成语“乐不思蜀”讲的就是他的故事。试想,如果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将来他想废刘禅自立,那么刘备的托孤遗言就为诸葛亮篡位提供了合法依据。在刘备病逝之前,中国历史上就发生过为争夺帝位,兄弟之间、叔侄之间自相残杀的悲剧。皇帝这个位子,太有诱惑力了!难道刘备不爱自己的儿子刘禅吗?刘备非常爱刘禅,为了保障刘禅将来地位的稳固,刘备不惜杀掉爱将、养子刘封。是刘备爱贤,真的想把帝位传给诸葛亮吗?刘备更不是这个意思,他还是真心实意地把帝位传给刘禅。那么,是什么原因,能使刘备敢说出以上这样的话语?是刘备超常的人格魅力和超常的识人能力! 刘备性情宽厚、待人诚恳,知人善任又礼贤下士。为了招来满腹经纶的旷世大贤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第二次造访时,刘备是冒雪而去。第三次造访时,为了不打搅诸葛亮睡觉,刘备在草堂台阶之下立候多时。对刘备的这种诚心,放在谁身上能不感动?多年之后,诸葛亮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然感慨不已。他在《出师表》中动情地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在得到诸葛亮之后,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非常不高兴,对刘备说:“兄长用这种礼节待他也太过分了!”刘备回答道:“我得到诸葛亮,就好象鱼得到水一样。”看看刘备的做法、听听刘备的话语,是多么地感人啊! 刘备的尊贤敬贤,在中国历史上是排第一号的。刘备为了得到人才,他可以放下自己的身价。他对加盟他这个集团的人才,当成志同道合并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朋友。刘备首创桃园之义,与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在桃园之义的感染下,赵云在刘备最困难之时投靠他,孙乾、糜竺、简雍等文职官员也追随刘备出生入死。正是由于刘备是个仁君,所以他手下才会出现大批的贤臣、义友。另外,在与诸葛亮的长期共事中,刘备看到诸葛亮是个鞠躬尽瘁、知恩图报的君子,是个没野心的人。这正是刘备敢在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出那些在常人看来风险系数极高、但在刘备看来却丝毫不存在风险的话语。 刘备之所以敢说出那句话,我认为刘备可能也有这样的考虑。刘备觉得,即使诸葛亮真背叛了他,那么蜀国的大部分臣民也不会背叛刘氏父子。因为,在三国时期,还是崇尚武力的时代,诸葛亮虽然贵为丞相,但他毕竟是文官。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以及赵云的后代都握有相当的军权、他们手中控制着相当一部分兵力,这些人必不会跟着诸葛亮背叛刘禅。诸葛亮若要背叛,没有武人的支持是不会成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