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用:葬送梁山的罪魁祸首 谁是葬送梁山的罪魁祸首?笔者认为:不是昏君宋徽宗,不是奸臣蔡京、童贯、高俅之流,也不全是政治弱智儿宋江,恰恰是梁山的首席谋士吴用。 水浒中称吴用为“智多星”,把他描绘的很神奇,好像他如此如此一般,就神机妙算,梁山就肯定大获全胜似的。事实上吴用搞阴谋诡计很有一套,要不也做不到梁山的军师这个位置。但真正碰上大事情,吴用就显得十分无能。吴用的很多计策水平很低,甚至是得不偿失。 最后,他把梁山丰厚家底败得一干二净后,只好自缢于蓼儿洼,追随他的主子宋江而去。这样的结局,对他这样的人只是时间早晚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三山聚义打青州后,三山的老大鲁智深建议招少华山史进加盟。鲁智深当年同史进有过交往,于是鲁智深就去少华山,没料到史进已经在华州大牢里了。原来华州贺市长(知州)因为看上一个女孩子,想包为二奶,史进打抱不平而坏了贺市长的好事,因此被抓投入大牢。鲁智深听到这事后,就直奔华州想去救史进。贺市长是奸臣蔡京线上的人,为人虽然贪墨,但还算精明强干,识破了鲁智深,并把鲁智深也给擒获了。 为营救鲁智深和史进,吴用献了条计,正好宿元景部长(太尉)替宋徽宗到华山上香。吴用的计策就是劫了宿部长的皇家仪仗和金铃吊挂,然后由宋江冒充宿部长骗开华州城门,然后里应外合打破华州,救出鲁史二人,顺带也拿走华州的钱粮。水浒上这条计实行的很顺利,宿部长十分合作。贺市长虽有疑心但看到只有御用匠人制作的金铃吊挂,就没有怀疑,所以上当被杀,梁山也成功了打破的华州,并在完事之后归还所有仪仗和金铃吊挂。宿部长再去上香。但我们只要细想一下这条计策,发现它有很大的漏洞。这条计应当说前半部分没有什么大问题,宿部长怕死多半会合作,就算不合作梁山也可以硬抢,骗过贺市长,破了华州也没有什么大问题。问题是在后面,显然宋江当时是有心结交宿部长,也希望宿成为梁山在朝中的奥援,甚至说出“遇宿重重喜“的话,梁山对宿部长也是礼敬有加,事后不仅归还所有东西还送上大量金银。问题是华州事发后宿部长如何能洗脱这层干系。 水浒上宿部长同蔡京高俅作为政敌出现的。梁山冒充宿部长一行,知道的人不是少数,比如迎接的推官和五七十人市政府工作人员,西岳庙的道人们等,梁山出示的金玲吊挂也不是假的,正是因为是真的贺市长才会上当。这种情况下,只要朝廷调查团一到,宿部长如何能自圆其说,谎言必然不攻自破?另外梁山对宿部长毕恭毕敬,事后又大笔金银相赠,宿部长一行每个人都分到了一些。且不说宿部长这干人中很可能有蔡京安插的人,就算没有,以当时蔡京权倾朝野的权势,花点功夫收买一些宿部长的这些知情随从们,必然会有人跳出来揭露宿部长与梁山勾结的内幕,自己分到的金银就是最好的物证。由于证据确凿,宿部长一个勾结梁山合谋造成华州城破市长被杀百姓涂炭的罪名是跑不了的。宿部长轻则丢官,重则被蔡京无限上纲,坐个10年8年牢都是可能的。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吴用这条所谓妙计是如何短视了,既然梁山希望宿部长成为朝中奥援,首先就不应该利用他来破华州。即使要用他来破华州,也要替人家想好脱身之计,哪怕是把他随从都杀了,然后假意打他一顿造成一点轻伤,也比现在的做法强。 梁山发展壮大后,尤其是大败童贯、高俅之后,梁山应该走怎样的政治路线?,成为宋江考虑的首要问题,政治弱智儿宋江竟然想出的办法是主动上门授受朝廷招安。宋江虽然是梁山的领导核心,但他并不是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他什么事都要征求首席军师吴用的意见。宋江的很多决策,没有吴用的支持,就不会实施。如果吴用此时反对招安,宋江是不会一意孤行实施招安政策的。但是,在这关键时刻,这位鼠目寸光的军师,也竟然大力支持宋江的招安政策。正是他的这一接受朝廷的招安,彻底葬送了梁山。实际上,梁山实施上门接受招安纯粹是蠢得不能再蠢的败招。 俗话说:“上门的买卖不好做”。我们都知道,在谈判时,谁主动要求谈和、谁最先提出谈和,谁就会在谈判桌上多一分被动。宋江、吴用主动找到朝廷要求“招安”,那结局只会是把梁山贱卖了,只会使梁山更加被动。为什么要找上门去接受招安?宋江的解释是为众弟兄前途着想。即使是为梁山众弟兄前途着想,也应该等朝廷上门招安。依我看来,宋江在当时采取最好的策略就是以静制动或乘机向朝廷发动大的军事攻势,利用梁山强大力量为筹码,逼朝廷求和、逼朝廷满足梁山的要求。抓住朝廷不得不求和的心理,让朝廷上门招安、而不是梁山找上朝廷门主动要求朝廷招安。通过讨价还价,将梁山利益最大化,成为朝廷承认的合法的割据势力,随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扩大梁山的势力。最后利用宋朝和北方邻国(辽国、金国)对恃、交战的良机,作壁上观,等双方两败俱伤之后,取宋朝而代之。尽管这只是一种假设,但不是没有可能。但吴用却丝毫没看到这一点。 梁山有没有让朝廷三番五次地找上门来“招安”的可能?我的回答是“有的”,并且是“必然的”,这是由宋朝当时面临的严峻局面决定的。当时,宋朝北部受到辽国(后来是金国)的巨大威胁,这两国都是想灭掉宋朝取而代之,他们跟宋朝讲和的可能性非常小,更不可能接受宋朝的招安,所以说他们同宋朝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不可能同时对邻国和梁山采取攻势,对梁山采取的策略也只好是招安。因为,些时梁山势力已成为一支相当强大的、宋朝难已消灭的军事力量。事实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梁山曾攻下宋朝北方军事重镇北京大名府,将宋徽宗的宠臣蔡京女婿、北京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一家(尽管梁中书本人在部下保护下逃脱了)全杀了;曾攻下宋徽宗的宠臣高俅堂弟任知府的高唐州;也曾攻下过宋徽宗的宠妃慕容贵妃弟弟任知府的青州,并且也是将慕容知府一家一个不剩地全杀了。更重要的是,梁山打过几次漂亮的反围剿:大破宋军总参谋长(枢密使)童贯率领的十万大军;大破宋朝国防部长(太尉)高俅率领的、十位大军区司令(节度使)参加的、由十三万大军组成的围剿部队,并且将高俅生擒活捉。从书中看出,宋朝对梁山的这两次围剿,动用的都是宋朝的精兵良将。这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对朝庭的影响应该是相当大的。尽管《水浒》书中说蔡京、童贯、高俅之流对宋安徽宗隐瞒实情,我想,他们想隐瞒是隐瞒不了的,难道他们在朝中就没有政敌?面对如此强大的势力,朝廷可以说是既恨又怕。他们既然不能将梁山势力消灭,主动找上门来招安梁山势力,无疑是朝廷最好的办法。此时,宋江却主动找上门去求朝廷,必然让宋徽宗和奸臣蔡京之流对宋江的能力产生怀疑,怪不得最后接受招安后梁山众弟兄没得到高官厚禄、梁山集团的根本利益没得到有效保护,这都是宋江的政治“弱智”、吴用的鼠目寸光造成的。 吴用的鼠目寸光还表现在不能识人上。吴用、宋江把事关梁山政治前途的大事——接受朝廷招安这一重要使命最初寄托在奸臣高俅身上。梁山在大败朝廷围剿、俘获国防部长(太尉)高俅后,吴用、宋江对高俅好酒好肉好招待,在高俅面前表现出一幅奴才相,目的就是希望高俅回去后在宋徽宗面前美言,朝廷招安梁山。他们二人就不想一想,高俅是什么样的人,能把这么重要的事寄托在他的身上吗?梁山上好多人就是被他迫害得家破人亡的,对这样的奸臣,你把他打败之后却让他向皇帝建议朝廷招安梁山,那可能吗?另外,即使朝廷招安梁山之后,朝廷会信任梁山众人吗?授予你宋江、吴用的官职会高过奸臣蔡京、高俅、童贯吗?既然你们的官职高不过这些奸臣,那么就必然受这些人节制,这些奸臣不害你们才怪呢!众所周知,奸臣是以贪赃枉法、残害忠良为能事的。更何况过去梁山因为反贪官、或出于保护自身,杀死过这些奸臣的亲属。另外,当时的皇帝宋徽宗是典型的昏君,宠信蔡京之流。你主动上门要求朝廷招安,那无疑于主动上门让狼咬、让狼吃!最后梁山众弟兄死的死、残的残、散的散,落得这样的结局不是必然的吗? 然而,事与愿违,高俅一旦脱离梁山虎口,就把招安一事忘得干净,反而把萧让,乐和囚禁在府中。这时候吴军师开始马后炮了:“我观此人,生的蜂目蛇形,是个转面忘恩之人。他折了许多军马,废了朝廷许多钱粮,回到京师,必然推病不出,朦胧奏过天子,权将军士歇息,萧让、乐和软监在府里。若要等招安,空劳神力!”看到这里让人不禁哑然失笑。既然如此,早干嘛去了。跟宋江一起陪着高俅喝酒迎逢的时候怎么不说这话,宋江要派萧让去的时候怎么不说这话,陪宋江送高俅下山的时候怎么不说这话。现在发现招安不成再说这话,又有何用?然后由献一策,再派两人到东京去走门路。于是燕青建议走李师师门路。笔者心想既然还是要走李师师门路,放了高俅岂非十分愚昧,梁山扣了高俅这个人质,岂非同政府谈判更有利。哪怕就是杀了高俅也比现在这个局面好。作为梁山的军师,吴用竟然看不到这一点,梁山后来的下场就是可想而知的。 经过一阵折腾,燕青通过李师师见到了宋徽宗,打通了天地线。宋徽宗下令招安,这次派了梁山比较喜欢宿部长去招安。但是仔细看看招安诏书,“曰:朕自即位以来,用仁义以治天下,公赏罚以定干戈,求贤未尝少怠,爱民如恐不及,遐迩赤子,咸知朕心。切念宋江、卢俊义等,素怀忠义,不施暴虐,归顺之心已久,报效之志凛然。虽犯罪恶,各有所由,察其衷情,深可怜悯。朕今特差殿前太尉宿元景,赍捧诏书,亲到梁山水泊,将宋江等大小人员所犯罪恶,尽行赦免。给降金牌三十六面、红锦三十六匹,赐与宋江等上头领;银牌七十二面、绿锦七十二匹,赐与宋江部下头目。赦书到日,莫负朕心,早早归顺,必当重用。故兹诏敕,想宜悉知。”口气上比第一次招安好听的很多。但是实质上同第一次招安条件上没有任何大的区别。除去那些漂亮话,政府实质上的承诺,不过是赦免宋江一干人的罪行,天罡星赏每人金牌一面,红锦一匹,地煞星每人银牌一面,绿锦一匹,然后就是空头支票一张还加了条件,早早归顺,必当重用。这么个招安条件,不知道吴用这个军师是怎么当的。更愚昧的是既然(朝)(廷)只给了个空头支票,梁山至少应该多留一个心眼,接受招安但不要解散山寨,保留实力继续同朝廷交涉,以期早日兑现这张支票。而梁山是如何做的呢,宋江解散帮会,让小喽罗自愿离开,梁山的钱财大家一分,然后拆了山寨,卖市10日。这样一来等于已经自废武功。任何一个组织要是自己散了,再聚起来就不容易。政府不仅什么官都不给,还要把梁山人马拆成5路。这时候兄弟们才如梦初醒,想要再上梁山。“天子命御驾指挥使,直至宋江营中,口传圣旨,令宋江等分开军马,各归原所。众头领听得,心中不悦,回道:“我等投降朝廷,都不曾见些官爵,便要将俺弟兄等分遣调开。俺等众头领生死相随,誓不相舍,端的要如此,我们只得再回梁山泊去。”但是再上梁山,谈何容易,宋江和梁山骑虎难下。万般无奈下,宿部长建议去打辽国,等立功了再封赏。梁山除了接受没有第二个选择,除非重上梁山。于是梁山开始他招安后的悲剧性的命运。政府的空头支票就是驴子鼻子前面挂着的胡萝卜,驴子向前一步,胡萝卜也就像前一步,始终在驴子的视线内,又始终差一步,就这样引诱着梁山一步一步走向毁灭。吴用这个军师最后还是醒悟了过来,但是已经太晚了。征方腊后,梁山兄弟们死剩27人,元气大伤。不久卢俊义、宋江都被毒死。吴用最后在宋江坟前同花荣一起自杀徇死。 人们谈起吴用的足智多谋,津津乐道的是智取生辰纲。智取生辰纲其实这条计漏洞百出。首先,假如杨志赶到黄泥岗时,天气不十分炎热,或是杨志他们自己带了水,还会买白胜的酒吗?第二,若梁中书没有听杨志的馊主意,派个一、二百人来武装押运,白胜需要挑多少酒才能把他们全迷倒。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吴用根本没有考虑好如何全身而退。冒充贩枣客的7个人,其中赤发鬼刘唐红头发而且有块朱砂胎记,是有明显特征的,很容易在人群里被指认出来的。白胜又是当地的一个小混混,当地公安只要把这些小混混过一遍,查出谁做的应该不难。事实上最后就是白胜事发,把所有人都牵了出来。第四,晁盖是个老大,又是当地知名人物,这样的脏活显然不适合他老人家自己亲自动手,后来果然在客店冒充贩枣客人时被何清认出。第五,既然杨志等15人都已见过晁盖等人,而且刘唐的特征又如此明显,按照水浒的一贯做法,就应该杀人灭口了。劫了这么大一笔财物,本来就是死罪,还在乎多杀几个人。就算杨志是108人之一,舍不得杀,那剩下的14人也应该灭口了事,梁山好汉一贯都是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但在这件事上却又出奇的善良。 毛主席说过:水浒好就好在投降。吴用这个反而典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那就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体,必须有一个高瞻远瞩的智囊团,尤其是要有一个深谋远虑的首席智囊,如果智囊团成员鼠目寸光,那么再好的家底也会被败得一干二净,最后只能给历史留下诸多笑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