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出自田艺蘅《玉笑零音》。意谓大鳖鸣叫小鳖呼应,兔子死了狐狸悲伤。喻指同声相应,同类相惜。
这里的“兔”是个绝妙的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都象兔形。以长耳下垂、短尾、短腿及善跃等特点表现兔,并区别于其他动物形状。小篆的形体从线条变为笔画,已看不出兔子的形状了,到了楷书阶段,字形讹变得根本看不出兔子的痕迹了。
“兔”字的本义就是动物名,兔子。如《史记?淮阴候列传》:“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意思是说:狡猾的兔子死了,出色的猎狗就要遭烹杀,高飞的禽鸟完了,优良的弓箭就要收藏,敌人破灭了,谋臣就要灭亡。
在古书中,“兔”也是“月亮”的代称。如杨景贤《西游记》第三本第十出:“兔走鸟飞,看古今兴废”。这里的“兔走”就是月亮被遮掩在云层中。
鸡兔同笼
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梁实秋在清华大学求学时,就有一个奇特的想法,将来不预备学理工科,而热衷于文科。他自己说,我不喜欢的课就是数学,在小学时,“鸡兔同笼”就已经把我搅昏了头。
梁先生一开始以“志趣不合”四个字掩饰自己的懒惰愚蠢。后来,他意识到,数学是人人要学,人人可学的。当时他在清华的成绩单是勉强及格60分。到美国留学时,他拼命用功,结果考试在全班占第一第二的位置。
在清华读书时也有手工课。有一次,老师要求每人做一个木质方锥体,先生实在做不出就借用同学徐宗沛所做的成品去搪塞交上,宗沛同学的手很灵巧,他的手椎体做得方方正正,老师给打了个90分。先生拿同样的作品交上去,由于老师对他有偏见,仅给他打了70分,先生找到老师,把真相说穿,老师听后大怒,指责他不该借用别人的作品。他狡辨说:“我借同学的作品情愿受罚,但是先生判分不公,怎么办呢?”一句话把老师说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