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258)

 相约归渡头 2012-11-19
9月15日 同(tōng)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出自《易经?系辞上》。意谓志同道合的人,彼此说话就象兰花那样香。
   这里的“同”是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形体基本相同,上部是磐形,也转为“凡”,有“大都”的意思,下部是一个“口”形,表示“说话”的意思。大家都发出一样的声音,就是众口同声。小篆和楷书的形体尽管略在变化,但仍然能够看出演变的痕迹来。
  “同”字的本义是“同样”、“一样”与“异”相对。如苏轼《石钟山记》:“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意思是说:大概他说的与我一样,然而说的不详细。
  也可经引申为“参与”。如《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意思就是:不懂得军队的事情而参与军队事务的管理决定,那么军士就感到迷惑了。
  “同”放在动词前作副词,有“共同”的意思。如《孟子?梁惠王下》:“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意思就是: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不与老百姓共同娱乐。
  
  喜纳同仁
  
  1930年10月,25岁的艾寒松(当时名艾涤尘)在复旦大学政治系毕业。可是毕业即失业,处于穷困的境地。这个无名小卒当时正是《生活》周刊的热心读者,他以初生牛犊的勇气,写下一封7000字的长信给邹韬奋这个赫赫有名的主编,署名复旦大学何敬之。阐述了他对人生的看法,讨论了青年和国事问题。 
  韬奋看这长信,立即被信中清晰的思想和正确的观点吸引住了。他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因作者是化名,一时难以找到。于是,他把长信略作修改,登在《生活》周刊上,并加编者附语,表示希望“何敬之”来社面谈。恰好,艾寒松在报摊上看见了这期《生活》,立即飞跑到周刊编辑部。韬奋和他长谈后,当即决定邀请他参加工作,并在办公室里加了一张桌子。
  从此,艾寒松就成了《生活》周刊的正式编辑。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时,韬奋为他代取了“寒松”笔名。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义。寒松后来也成了生活书店的创办人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