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 死(s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 这里的“死”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在左侧是一具死人的残骨,右侧是一个人在旁边躬身跪拜凭吊。看上去非常明显,“象跪拜,垂首凭吊于骨旁之状”。由此可见,古人对死去的老人和战死者是很重视凭吊的。金文形体左侧没明显变化,但右侧哀悼之人似乎站立起来了。小篆和金文形体基本相同。楷书形体变化很大,由“歹”和“匕”两部分组成。“歹”当然是不好的意思,“匕”是倒人之形,所以“歹人”表示“死人”之意。 “死”字的本义是“丧失生命”。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意思是说:从生到死,不过是早晚间的事情。死了也就死了。 也可以引申为“死去的人”。如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意思是说:先生的救命之情,是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视死如归 抗日战争期间,齐白石身处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北平。有一次,朋友拿来自己所画的山水卷子,要齐题字,他信笔写了一首七绝表达了他的无限感慨: 对君此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 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 当时,他虽然停止卖画,但仍天天作画,他画了一幅《鸬鹚舟》题诗道:“大好河山破碎时,鸬鹚一饱别无知,渔人不识兴亡事,醉把扁舟系柳枝。”他的学生李苦禅画了《鸬鹚鸟》,他题了一段短文:此食鱼鸟也,……有时河涸江干,或有饿死者,渔人以肉饲其饿者,饿者不食。故旧谚云,鸬鹚不食鸬鹚肉。这是说汉奸们同鸬鹚一样的。“一饱别无知”,但鸬鹚不自戕〖HT5,同类,汉奸们又应有愧色。 齐白石还有一道精采的《螃蟹》诗:“处处草泥多,行列何方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这是用螃蟹来讽刺敌人泥脚越陷越深,日暮途穷,就要死在眼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