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课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枫林竹屋 2012-11-19
                                                                          数学课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三大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和竞争意识,发展交际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的个人责任。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会有意识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 必须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虽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应采用合作学习。选准、选精学习内容是确保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 
      1、模棱两可、计算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
       如果要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答案非常明显,而且是唯一的,那就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了。而模棱两可、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却最值得讨论的。如在教零不能做除数这样的实际问题:5÷0=?0÷0=?。同学们立即动起脑来,经过思考并在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认为5÷0应该得0,还拿起“武器”──理论来展示:“你想:零乘任何数都得零,5除以0当然得0.” 这下可把学生激活了。“老师,不对,5除以0应该得5,因为零表示没有,5没有平均分,5除以0当然得5.” “得数不是0,也不是5。因为0和5与0相乘都得0,不能得到被除数5。”教师抓住思维疑点问道:“你们看这里的商到底应该写什么?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这样恰当灵活地运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深层的、全面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享受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2、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
      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可用多种策略解决,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小组合作交流,可以改善学习效果。如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方法是──”“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与同学交流一下。”“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又如:“两个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相等吗?”每个学生比较、猜测的依据和思维的角度都可能不一样,问题一出必然会有多角度的思考,小组同学就能有效地实现互补和互助。选择这样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3、个人无法独立操作的复杂内容
       在学生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教师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地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精神。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动物王国举行拍球比赛,小猴、小马、小熊、小狗、小白兔分在一组进行比赛。请小朋友们来作裁判,看看这些小动物在1分钟时间里各拍了多少个球。在个人无法准确地数出多少个球时会自觉想到采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每人负责数一种小动物的拍球情况,然后再汇总起来。
可见,精心选择合作内容,是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二、必须选准合作学习时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制造热闹的假象随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合作,教师必须及时、恰当地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1、在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时组织合作学习。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且该问题的答案又是丰富多彩的,这时学生热情高涨,举手如林,个别的回答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时候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而且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当认识完角的形状、特点及各部分的名称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孩子们充分发言,有的说教室的黑板上有角,门上有角,玻璃上有角、国旗上有角……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无不积极兴奋,当老师说停的时候,还有的学生意犹未尽,一副遗憾的样子,于是我趁机组织小组合作,“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孩子们听后立即沉浸在畅所欲言的情境中,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的合作中得到了分享,满足了全部同学,同时周围有角的物体也被全班学生认识了。
      2、在大部分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一个问题问出来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懵了,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想出来。这时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另一方面就需要小组合作交流。
      例如:三年级教材中“面积单位”这一节课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比较两个明显能看出大小的长方形面积的大小,第二部分是比较不能明显看出大小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第三部分是通过看不出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引出“面积单位”。教学中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1)比较两个图形,说说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2)你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吗?(3)你知道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前两个问题只需要学生个人的思维,第三个问题学生根本不知道面积是多少,全班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但是经过学生讨论后很快就能得出可以把图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有几个方格,在几个方格的问题上学生又有不同想法了:用的是大方格纸格数格数少一些,如果是小方格纸格数格数多一些。经过小组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矛盾格子的大小不同,根本不能知道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就引出了,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多少,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
       3、在学生生意见不统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生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让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形成两种意见,有的举“√”,有的“×”。这时我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对”“错”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讨论各自理由。一会儿,让他们在小小的辩论会中准确深入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
       当然在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三、必须明确合作学习步骤。
       学生有了明确的合作学习步骤,就可以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因此,每一次运用合作学习时,教师都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科学预设,制定出明确的合作学习步骤。
     有了明确的合作学习步骤,就能够使学生明确 “我将怎样与同学合作”,才能通过生生之间相互的启发,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产生新的灵感,使问题迎刃而解,进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必须保证合作学习时间
      小学生年幼,进行操作、思考问题的时间一般要比成年人长,且合作之后还要组织语言进行汇报,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充分预设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所需的时间,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相互补充的机会。例如:教学“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教师要充分预设学生合作所需的时间:
      1、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填表所用的时间;
      2、组内交流,计算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的时间;
      3、归纳、得出小组结论的时间。
      只有教师课前充分预设,留足合作学习的时间,合作学习才会不流于形式。否则,由于教师给学生的合作时间不够,学生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状态便被叫停,就会使学生的合作热情冷却,让小组合作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还会使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坏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合作学习成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采取的最扎实、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