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234)

 相约归渡头 2012-11-19
8月22日 石(shí)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荀子?劝学》。意谓用心专一,持之以恒,必能有所成就。
  这里的“石”是象形字。甲骨文上部的形体是山崖的形状,而右下角的“口”形表示由山崖边采掘的大块石头,也可以代表一切石块。这个字必须是两样东西合并的形象,不然的话,没有“山崖”的形状,就容易使人把“石头”认作“口”了。金文的山崖形省为“厂”。小篆形体同于金文,而楷书又是从小篆的形体发展而来的。
  “石”字的本义“石头”。如《庄子?秋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意思是说: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小石头小树木在大山之中一样。
  也可以引申为“治病用的石针”。如《韩非子?喻老》:“针石之所及”。意思就是:石针可以治好的。
  在古书中,“石”还作“容量单位,读dàn,十斗为石,如晁错《论贵粟疏》:“数石之重,中人弗胜。”意思就是:几石重的粮食,中等体力的人不能扛得动。
  
  三请白石
  
  1929年,徐悲鸿担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时,对齐白石大胆师法造化,不落古人窠臼,富于创作精神的作品大为赞赏。于是,决定专程拜访白石先生,聘请他担任学院教授。
  第一次,白石一口回绝,过了几天,他再次看望白石先生,重提此事,又遭到白石的婉然谢绝。第三次,他又到白石先生家里,再三敦请。白石先生深受感动地说:“徐先生,我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不愿意去当教授,是我从来没有进过学堂……”徐悲鸿耐心劝说:“只要您在课堂上作画示范,不要讲课。”并表示:“我一定在旁边陪着你上课。”白石终于答应了。
  白石先生在徐悲鸿的陪同下走进教室上第一堂课的时候,他非常熟练地画起来,学生们的每一双眼睛都随着他的笔锋在移动。画完之后,又与同学们展开了漫谈。下课后,学生们异常兴奋,白石用激动得有些发抖的声音说:“徐先生,你真是好人,没有骗我,我可以在大学教画了,我应当感谢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