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 涉(shè)![]() “涉远心先倦,冲寒酒易消。”出自元好问《乙卯十一月往镇州》。意谓做长途跋涉的人,心意就先有倦怠;冒着风寒的醉人,酒力最容易消散。 这里的“涉”是很有意思的会意字。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看,中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水),而河水的上下两边有左右两只脚,一前一后地淌河而过。小篆形体发生了变化,左侧是“水”,右侧是“步(上下两只脚)”,也表示徒步涉水的意思。楷书形体由小篆变化而来,左侧的“水”变成了“三点水”旁,右侧仍然是个“步”字。 “涉”字的本义是“涉水过河”。也可引申为“到”或“经”义。如陶渊明《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意思是说:每天到园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尽管有大门却时常关闭。 还可以引申为“涉及”。如刘知几《史通?曲笔》:“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意思就是:史官记载史事有涉及到君主和亲友的事,必定在言辞之间多有隐瞒忌讳。 涉笔成趣 南方人说“三长两短”本来是“死”的避讳说法,而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散木,却借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艺术:刻、诗、书是“三长”,绘画、填词是“两短”,并在书斋上悬起匾额“三长两短之斋”。 邓散木生前一直很佩服一位绍兴书家徐生翁。他在世时,壁间一直挂着徐先生手书的一幅对联。字写得歪歪扭扭,笔道颤颤,像小学生写的字一样,到其家来的许多客人都奇怪,为什么偏偏要挂这样一幅字?邓散木说,这字好就好在毫不造作,非常天真,成年人能写得同小孩子一样,而又毫不矫揉造作之感,这便是徐先生的成功之处。这就是邓散木的艺术观。 晚年,特别是患病以后,他写篆、隶大多有竹木简的味道,横不一定平,竖不一定直,而于歪邪中透露出一股奇倔之气。这也可以说是与徐先生“返本归源”方面异曲同工吧! 邓散木自谦的“两短”绘画和填词,是与“长”相对而言的“短”,偶然遣兴,也还是涉笔成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