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213)

 相约归渡头 2012-11-19
R
  8月1日 冉(rǎn)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出自李煜《谢新恩》。意谓秋天的时光渐渐地过去了,想留也留不住;房外满台阶上都是落下的红叶,令人感到一片暮色。
  这里的“冉”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形体尽管略有不同,但都能看出是面颊毛的象形,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字形像两撇下垂的胡子。其实,它是“髯”的本字。《文字蒙求》说:“(上须下冉)之古文也,俗作髯”。后来,由于“冉”多用于“冉冉”(柔软下垂或慢慢地等义)。就另造出“髯”字来表示两腮的胡须。   “冉”字的本义就是“髯毛”。后来这个本义被“髯”字所代替,而后世多用其假借义。表示慢慢地,渐进貌。如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名之不立。”意思是说:衰老渐渐地要来到了。我怕的是美名不能树立。
  “冉冉”一词,在古书中也表示柔弱或轻柔的样子。如曹植《美女篇》:“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冉冉升起
  
  宗白华是饮誉中外的著名哲学家、美学家,1919年8月,他受聘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主编,当时他只有22岁,在此期间,他的最大功绩是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创造一个奇迹,一颗文坛巨星在他的扶持下冉冉升起。
  有一次,他从大量来稿中发现一篇字体秀丽的日本来稿,深为年轻留学生的浪漫热情而感动,他并没有因为作者名字的陌生,而看轻作品的实际价值。于是,他立即将来稿向郭虞裳推荐,力求发表,不久,署名“沫若”的诗作一篇接一篇在《学灯》专刊发出。
  从1919年9月到1920年4月,宗白华以惊人的气魄编发郭沫若的新诗五十余首。从现代文学史的角度看,他不仅是郭沫若《女神》中大量优秀诗篇最初编发者,也是一位鉴赏者。对于他的扶持和帮助,郭沫若是永志不忘的。他后来多次回忆这件事,认为“但使我创作欲爆发了的,我应该感谢一位朋友,编辑《学灯》的宗白华先生,”他称先生为“我的钟子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