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 求(qiú)![]() “求人之方,无过克己。”出自《陈确集?别集?不乱说》。意谓要想使自己求得高尚的品德,那就得多多克制自己的私欲。 这里的“求”是“裘”的本字,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看,是非常明显的象形字,字形像一件皮衣的形状,从字形上可以看出它是用带毛的兽皮缝制的衣服。到了小篆和楷书阶段,就很难看出带毛的皮衣之形了。后来,“求”字借与“乞求”、“求得”等义,于是,另造形声字“裘”字。 “求”字的本义是“带毛皮衣”。其本义后来被“裘”字所代替。后世多用它的假借义,当“寻找”、“寻求”讲。如《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意思是说:寻求则会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 在古书中,“求”也当“要求”“苛求”讲,如《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就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求”有时也当“乞求”讲。如《战国策?赵策》:“赵氏求救于齐。”意思就是赵氏向齐国乞求救援。 拜师求学 杨振宁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和爱因斯坦奖金获得者。1938年,16岁的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升入四年级时,他为了撰写学术论文,决定去拜访吴大猷教授。杨振宁说明来意后,吴教授拿出一本《现代物理评论》对小杨说:“这是一篇论述分子光谱学和群论关系的论文,很有难度,你拿去读,只要有心得,写出来就可能作为毕业论文。”吴教授的几句指点,决定了他今后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称理论。 1945年底,杨振宁去美国留学,他决定拜访美国物理学界最权威学者、意大利费米这位名师的门下。当时,费米主持的原子弹制造工作是绝密的战时任务。所以想见到费米相当难。杨振宁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1946年1月见到费米教授。 费米为他的真诚所感动,破例推荐他到艾里逊的实验室去工作。后来他又拜芝加哥大学名教授泰勒为师,通过一系列的拜师求学,为他后来的科学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从此,走上了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