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2、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学难点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将所有实验器材放置在教室的两边,让学生可自主选取器材,并精心布置了两个小陷饼:100℃、37℃、0℃的水浴;大小不一的试管。
2、前一节课教师已向学生介绍了几种收集唾液的方法,让他们回家练习,并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好唾液。
教学方法
合作式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步骤及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l)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提问,由平时吃馒头时,细细咀嚼会觉得有甜味,引入探究问题:1)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2)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3)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作用有关? ???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假设
? 2)学生进行设计与交流,提出质疑,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实验的原理,培养其思考能力 l)教师引导学生参考书本上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
2)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学生分工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
3)教师设置实验陷阱,学生自主地选取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开放性的实验环境的设置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教师让学生自己选取材料分工进行实验(在学生选取材料里,教师事先已安排了2个陷讲:有开水、冷水、37℃的温水、大小不一的试管)
教师观察学生进行实验:(全班分为11个探究小组)
l)有6个小组参考书上的实验设计,用了3支试管分别放入:
A试管:切碎的馒头、唾液、玻棒进行搅拌
B试管:切碎的馒头、清水、玻棒进行搅拌
C试管:没有切碎的馒头、唾液
A、B、C3支试管放入37℃水浴中加热10min,滴加碘液,摇匀观察
2)有4个小组在书本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A、B、C试管外)还分别增加了:
D试管:在A试管的基础上再放一些醋,旨在探究唾液在酸性环境中,是否能发挥作用?
E试管:与A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的清水和一半的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
F试管:与A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3)有1个组的学生进行了有创意的实验设计:他们将2块馒头分别放入2个学生的口腔中,一个在口腔里含着,另一个在口腔里用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再取一个试管模仿B试管放入切碎的馒头、清水、玻棒进行搅拌、33℃水浴中加热。10min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观察 4)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对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给予鼓励
? 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和分析,并表扬有创新实验的小组。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以下结论:
1)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A、B、C试管)
2)唾液在酸性环境中,作用降低(D试管)
3)唾液的浓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E试管)
4)100℃的高温下唾液不会产生作用(F试管)
教师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讨论:
l)有的组选用了3支大小不一的试管进行实验
2)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
3)有的组试管内注入的唾液量多少不一
4)有1组在创意实验中,有的放入口腔中进行,有的在试管里进行
讨论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外,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 ???总结,使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教师对本次探究实验活动进行总结: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并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答:细嚼慢咽) ?学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