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中国没有LinkedIn

 特—亮 2012-11-19

为何中国没有LinkedIn

作者:黄柏雪 来源:CCW 责编:唐小欢
http://www. 2012-11-19 10:29:13

国外的成功模式让国内互联网企业屡试不爽,但是LinkedIn的成功却至今无人能复制。

11月2日,商务社交网络平台LinkedIn发布的201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LinkedIn第三季度营收为2.52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395亿美元增长了81%,用户量也已突破1.87亿。这让对它羡慕、嫉妒的众多模仿者们更加望尘莫及。

LinkedIn 风生水起

现在,每过1秒钟LinkedIn的用户数就增加1人。今年8月份LinkedIn称用户数已增至1.75亿。

与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不同,商务市场网LinkedIn的盈利中只有大概三分之一来自于投放广告,他们主要的盈利渠道在于 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比如旗舰产品Recruiter和网站的高级订阅功能。目前网站的主要业务板块分为“人才招聘解决方案”、“市场营销解决方案”和 “高级订阅服务”三块,面对日益增长的手机访问用户,LinkedIn也希望能利用这块资源开发出对应的盈利模式。

LinkedIn第三季度来自于人才招聘解决方案部门的营收为1.38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5%,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55%,高于去年同期 的51%;来自于市场营销解决方案部门的营收为64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25%,低于去年同期的29%;另外,来自于 付费订阅部门的营收为496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在总营收中所占比例为20%,与去年同期持平。

LinkedIn的CEO Jeff Weiner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扩大用户群体来增加收入,而不是提高收费标准。因此,LinkedIn开通了新功能,可以让用户收到诸如奥巴马、 Richard Branson(英国亿万富翁)、Mitt Romney(今年奥巴马连任的竞争对手)等所谓“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的最新动态。

此功能和Facebook、Twitter、Google+上早已出现的订阅服务非常相似。

Weiner认为,商务社交网站发展的关键点在于调动用户的活跃度,他希望用户能把登录LinkedIn作为一种日常习惯。“人们倾向于把我们看做 是数字名片盒或找工作的途径。”Weiner 说,“但是我们不仅能够帮你找到梦寐以求的工作,而且能够帮助你在当前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表现。”在第三季度重新设计和简化主页后,LinkedIn的流 量已经增加了60%以上。

针对2012年第四季度,LinkedIn预计营收将在2.7亿美元到2.75亿美元之间,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为2.729亿美元;而针对2012 年全年,LinkedIn预计营收将在9.39亿美元到9.44亿美元之间,FactSet Research调查显示,分析师平均预期LinkedIn 2012财年营收为9.304亿美元。

在LinkedIn风生水起的今天,国内的商务社交网站发展情况却与它大相径庭。

模仿者 举步维艰

“国内的一些商务社交网本身的服务质量就不够好,再加上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付费模式尚不成熟等,这是导致诸如优士网、神通网、天际网等一批类似LinkedIn产品没有成功的核心问题。”业内分析人士谢文说道。

在美国,人们已经习惯用商务社交网络来交友和找工作。而在中国,人们对商务社交网络的利用习惯还远未成熟,而且中国社交网站功利性较强,导致用户的主动参与程度远不及美国。

即使无法决定大环境,但至少可以选择小环境,精耕细作。假如能有一款真正为消费者带来利益的产品,那它势必会得到认可并发展起来。

因此,不追求单纯的人气和眼球,从一开始就致力于严肃、高端、真正将商业人脉资源社会化,对于商务社交网站来说至关重要。

中国第一波商务社交网站的创业潮早在8年前就已经开始,例如优士网、天际网、联络家和大街网等,遗憾的是这些网站有的早早夭折,有的虽然存在但却生存维艰。无论是品牌的知名度还是给用户带来的核心价值都非常低,其产品和用户群都在逐渐失去商务的特色。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迫于种种压力,一些商务社交网站开始急于追求注册人数的增加而放松了质量和品牌管理。现在能够实现赢利的中国商务社交网站几乎没有,大都处在投资阶段。”

品牌的薄弱以及对用户和关系质量的控制不力,导致网站的运营陷入恶性循环,用户的商务需求在其中无法得到良好满足。但恰恰服务质量是商务社交网站的灵魂。

LinkedIn欧洲运营主管凯文·艾瑞斯表示:“其平台设计目标就是实用而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LinkedIn始终是站在“个人用户”的立场去做产品决策的,它会首先顾及个人用户的需求。虽然LinkedIn很明显在向公司招聘一方 出售许多数据与工具,但他们的本质还是从用户的角度去建设与改善网站。

实际上,LinkedIn长期积累、慢速成长的耐心,恰是国内普遍存在的“快抄模式”的复制者们所最缺乏的。由于急迫地渴望扩张规模以便成为中国的 LinkedIn,往往会造成社区被迅速注水稀释;而积累人脉又被大多数国内商务社交网站作为营销手段,这显然与高端社交网站“高价值有限互动”的特性背 道而驰,所以中国目前并没有出现模仿LinkedIn的成功者。

本文关键词: 商务社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