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捧心西子玉为魂——浅析黛玉形象的诗化

 木柳书屋 2012-11-20

捧心西子玉为魂——浅析黛玉形象的诗化

鲁丽云
 
 
内容提要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在《红楼梦》中完全作为一首诗来写,作者用满腔的激情和丰富的思想来刻画其诗化之身世、诗化之性格,塑造出这一位千古奇绝的诗化才女的悲剧命运。她表现出浓郁的诗情美,她是大观园里最赋有诗人气质的女儿。诗艺和情感完美的结合,其中的“冷月葬花魂”诠释了她是纯洁的花仙子,最终结局还是动人心魄的悲剧的诗和美的结合。她所追求的思想、生活情趣和书卷气质无不洋溢着强烈的诗情画意,这对深刻认识黛玉的形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红楼梦》;黛玉;诗化性格;悲剧命运

一、              黛玉身世的诗意

在《红楼梦》中把林黛玉的前世描述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的一颗“绛珠仙草”,当日见枯萎之时,却得到宝玉即神瑛侍者的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来世报灌溉之恩。后来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林黛玉的生日是在二月十二花朝节,这一天是百花生日。《红楼梦》中写到袭人和林黛玉是同一天生的,袭人恰好姓花,也补充说明了林黛玉生日的含义。古人在花朝节的活动主要是在“百花争望之时”游玩,赏花,扑蝶等。作者有意将花朝节要做的事都移到了芒种节,而芒种节应该是宝玉的生日。可见,作者在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上是综合考虑的。①

《红楼梦》中最精彩的两个情节“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这是花朝节的习俗和芒种节的时令粘和在一起的而形成的诗化意境。在她与众姐妹联诗句时,有“冷月葬花魂”一句,有的版本却是“冷月葬诗魂”,各有出典。如果与她的花朝生日联系起来,冷月葬花魂比较合理。她一生爱花、惜花、怜花,有自比“飞花”薄命,与花有特殊的缘分。据小说交待黛玉死后重返太虚幻境销结情案后,被封为百花之神主,可见,作者对她的构思是一位花仙子。哀婉动人的联诗中,她脱口而出的诗句实为心声,是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心声。②

 

二、              黛玉之貌

《红楼梦》中描述黛玉的美是与其他女儿有着不同清秀的魅力,时常给人怜爱之情。“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厌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③从这首词中淋漓尽致地显现黛玉独有的女儿气质———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这种美貌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比传统美女的沉鱼落雁更富有情韵。对她的容貌评价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但仍较抽象。在第三回中,黛玉初见宝玉时,宝玉看到的黛玉是“病如西子胜三分”,原来是一种病态美,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而黛玉在宝玉的眼里不仅像西施,更胜过西施。在《咏白海棠》中,宝玉用一句“捧心西子玉为魂”,可谓生动描绘了她的情态。

黛玉的貌美最重要表现在她的才华横溢的诗人气质。她的气质可以说是集仙女的神韵,西施的病容,以及淑女的气派于一身。文中对黛玉美貌的刻画是从众人眼里看到的。在第三十四回“黛玉题帕”中就描绘了她有“压倒桃花”般腮红,洋溢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意。④

黛玉虽是官宦之家的千小姐,却又知书达理。小说中第三回借王熙凤之口:“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话难免带有恭维的成分,但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这位“世外仙姝”的花容月貌,其实是集中国古典诗词于一身的外化。“仙子还泪”就具有了宋词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外在情态,更具有唐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在情韵。⑤

 

三、              诗化的性格

在黛玉的判词中就写到“堪怜柳絮才”和“玉带林中挂”。用柳絮才来比黛玉敏捷的诗才,以“堪怜”来感叹如此有诗才的女子,有谁不怜爱她呢?

她的一生都执著于情、才、真以及由此引出的种种追求。她给我们展示了富有诗情的一面。如果用欧洲人的习惯用语来评价,那么,黛玉的情感和个性是“诗化”的。而她的诗化性格体现在她一生当中,生来以书为伴,死也充满诗意。

黛玉作为一个诗化的才女,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自小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具有书卷气息。她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她把自己的情、真、意与诗相融合,让人感到她本人就是一篇寓意深厚的朦胧诗。诗化的性格是多姿多彩的,可以通过欣赏她的主要诗作来看一位青春少女性格的不同侧面。

1.              多愁善感是其诗化性格的集中体现

言如其声,诗如其人,最能代表黛玉诗化命运的全部哀诉当然是这首《葬花吟》,同时也是作者表现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她具有贵族小姐的闲情逸趣和多愁善感,是一种诗化的病态美的集中体现。

这是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她以血泪作墨,以落花自况,如泣如诉,向我们展示了这位“花落人”叛逆性格的的悲愤和哀愁。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其中仍有不平之气。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不满的抒发,如“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有对那个时代冷酷无情的控诉,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即使在这种情形下,她依然对美好生活有着向往,这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就可体现那种热烈的渴望;黛玉性格有如冬梅般的傲骨,“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那种高洁的气质仿佛傲然立于皑雪中不倒;至于“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重复强调多次,并描写鹦鹉也会吟哦,在此可以推测出作者的用意:黛玉的命运就如同这花的命运。这正是她与这罪恶的现实划分界限的檄文,也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的心曲。这首诗深刻地描绘着一个充满痛苦与矛盾女子却有着独有的高洁气质魅力的心灵世界,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壮美与崇高的人格精神。《葬花吟》正因为如此,才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⑥

2.              纯真深挚的痴情决定她最终走向诗化的命运

黛玉本来就是一个“情种”、“痴情女”,为爱情生,为爱情死。她用泪与诗来抒发自己压抑的爱情,泪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

在宝玉挨打时,怕黛玉担心,就命晴雯以送两条旧帕为名,前去探望黛玉。黛玉领会宝玉心意,顿时在帕上题了三首绝句,就成为大家乐道的三首《题帕诗》。如果把赠帕和题诗孤立地看作男女私相传信物和情书,这是十分肤浅的。尽管可以表现违反封建礼教的行为,但总免不了她落入才子佳人的俗套。我们应该联系宝玉挨打这件事,来表明宝黛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于别人。

两人的感情已非常之深了,他们是互相欣赏对方,同情和支持对方。他们的爱情是追求互相理解的。宝玉挨打,黛玉心境是深沉悲痛的,“眼空蓄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诗中提到这个问题,为“还泪债”定下了基调,也合乎绛珠仙草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如果把黛玉之死误会成至死都不得释宝玉怨恨之情,那就否定了宝黛两人是有共同思想基础的真正知己。

再如海棠诗社成立后的首次吟咏的《咏梅诗》,李纨推为社长,迎春限韵,惜春监场。先有探春和宝、黛、钗四首后有湘云和韵两首。黛玉诗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集中了梨花和梅花的洁白和芳香。“碾冰为土”一语,评者多欣赏她想象的奇特,若看作是对宝钗讥语的反击,则可见锋芒毕露。这首诗不仅写尽了海棠的神韵,更是少女的衷情。

李纨认为宝钗的“含蓄深厚”,黛玉的“风流别致”,各有千秋。黛玉虽被李纨评为第二,宝玉则为黛玉不平,在甘拜下风的情况下,极力推崇黛玉的诗。自己在诗中把黛玉的情态描绘成“捧心西子玉为魂”。这与黛玉那句“娇羞默默同谁诉?”形成对照。⑦

她的《菊花诗》联吟三首,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大胆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给人“题新,诗新,立意新”的外在触感。例如“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抒发了少女苦闷的内心和高洁的灵魂,还如她的《桃花女儿行》《五美吟》《秋窗风雨夕》等作品,无不寄寓浓浓的诗情。

3.              红颜薄命的诗意写照

“枉自嗟呀”的命运是悲剧性的,死于深爱的宝玉离家后次年春末,⑧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

黛玉因《桃花行》而成为大观园的诗坛盟主,同时,也深化了她诗化的命运。当宝玉读了这首诗后作者写到“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借此话来点出“哀音”。

《枉凝眉》中“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自嗟呀”写黛玉的“莫怨东风当自嗟”,“空劳牵挂”写宝玉的“多情公子空牵念”,这句虽是写晴雯的,然而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水中月”和“镜中花”,应综合起来看较合适,是一种空灵虚幻的比喻。黛玉有诗句“冷月葬花魂”,镜花和水月已融为一体了,构成悲凉优美的悲剧意境。由于“绛珠仙子”得到“神瑛侍者”甘露的灌溉,愿意为他来到人间“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仙子还泪”的详细描述,进一步照应了“木石前缘”的神话。可看得出黛玉是不应有恨的,应该是包含着牵挂。许叶芳说得有道理:“死黛玉者黛玉也。”她是为爱而生,为还泪而死。⑨

 

四、              诗化的悲剧美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被黛玉的形象所打动,她伤心时,我们和她一起落泪,她高兴时,我们和她一起欢笑。她的形象之所以让我们难忘,在于她的悲剧是诗与美的悲剧,是诗与美的幻灭。越是充满价值的唯美的人生被罪恶的现实践踏毁灭,其悲剧性就越悲壮,越深情,越感人。

被诗化的黛玉,那种诗人独有的气质时刻伴随着她,可以随时嗅到令人陶醉的赋予诗魂的阵阵清香。对于黛玉,是不可一日无诗的。如“无赖诗魔昏晓侵”,可见诗与她已经浑然一体。诗成了她内心世界的寄托,以诗抒痛苦与悲愤,以诗寄快乐与爱情,以诗示抗议与叛逆之心。诗也有表现她积极的一面,人格独立的诗化,节操高洁的诗化,灵魂魅力的诗化,可见诗让她散发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也可以说,是诗造就了林黛玉,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诗化的黛玉。

但是,林黛玉的悲剧性格造就了她命运的悲剧。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信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社会风气下,她以叛逆者的身份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用诗歌抒发才情,展现个性解放,争取自由的思想,这在当时算是大胆之举。还有她对艺术的痴情与追求精神也反射出初期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最能集中体现林黛玉精神之美的是她跟宝玉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前无古人的,用今天的眼光看属于未来式的爱情。纯真、深挚、坚贞是这种爱情的根本特点,她对宝玉的爱是真诚、执着、唯一、至死不渝的。然而,这种爱情是不允许在这种土壤中萌发、生长与存在,这是多么令人心痛。于是这种被压抑的情感在她悲剧性格的驱使下,采用诗的形式来抒发,最终却付出生命的代价,多么凄美。

在爱情悲剧里,最大的悲剧是她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和幸福都寄托在宝玉的身上,双方都在全力争取对方,但在旧礼教面前,他们虽作出一些违背礼教的行为,但最终还是屈服于旧礼教的权威下,一直到最后黛玉都没明白地把情意表达出来。她最后只能在忧郁,叹息和痛苦中,慢慢埋葬自己的幸福和生命。这也是最具现代意义。⑩

黛玉形象的悲剧美,作者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出“冷月葬花魂”的境界来送走了我们的花仙子,同时,她带走了诗与爱,带走了一个美丽的梦。

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诗化的才女。我们要对她的诗化形象要有深刻的认识。仙子般的黛玉具有诗化的身世,为还泪生又泪尽而死。她用诗化的性格来诠释着自己的心声,我们通过她的诗作能嗅到她那纯洁独立的心中散发出诗情的清香。“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她真实情态的写照,吟咏她冰清玉洁的心灵,孤高傲然的特质,显出纯真的诗魂,为她美好的形状系笼罩了一圈诗意的光环,在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她。

 

注释

①②胡文彬:《读遍红楼———不随黄叶舞秋风》,上海:书海出版社,2005年,第85页,第96页。

③⑥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页,第115页。
④⑤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第8页。
⑦中国红楼梦协会:《话说〈红楼梦〉中人》,北京:崇文书局,2006年,第145页。
⑧⑩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9页,第86页。
⑨任明华:《林黛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6页。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