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 木(mù)![]() “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出自柳宗元《天说》。意谓树木腐烂了,蛀虫就在里面生长;草腐烂了,萤火虫就从里面飞出来了。 这里的“木”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书的形体没有太大的区别,古今趋于一致。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一棵树的样子,向上的斜画是树枝,下面的斜画是树根,正像王筠《文字蒙求》中所说:“中干上枝下根”。小篆只是甲、金文的直笔而已;楷书则把小篆上部的曲笔变成了一横,树根部分变成了一撇一捺,和甲骨文、金文比较,就不太象树的样子了。 “木”字的本义是“树木”。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触草木,尽死”。意思是说:它(蛇)碰到草、树木,草和树木都要枯死。 也可引申为“木材”。如《荀子》:“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意思就是:所以木材可以按照墨线的要求把它加工取直,金属制的物品放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变得锋利。 “木”还是五行之一,《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木锯断臂 1936年3月,贺龙、肖克指挥红二、红六军团进入黔西北的乌蒙山,开始了长征中最艰难曲折的乌蒙山回旋战。在率领部队打伏击时,红十八团政治委员余秋里左臂负伤。他不顾伤痛,咬牙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打退敌兵。晚上宿营时,负伤的左臂肿得明晃晃的,痛得他干脆不能入睡。他叫勤务员打来一桶冷水,将负伤的胳膊放到冷水中镇痛。由于连续作战行军,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伤口溃烂化脓竟然生了蛆。在抢渡金沙江时,余秋里不慎从担架上翻入水中。化脓的伤口引起了他发高烧,疼得他多次晕了过去,贺彪见余政委的伤臂实在不能保了,报告了贺龙,贺龙摸着余秋里的伤臂,含泪点了头。 当时军中仍没有麻药和截肢的医疗器械,贺彪只好用木锯将余秋里的伤臂锯断。剧烈的疼痛使余秋里昏了过去。醒来之后,他对守侯在身边的贺龙说:“老总,敌人打断了我的左臂,我尚有右臂,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革命到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