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 莫(mò)![]() “莫以孤寒耻,孤寒达更荣”。出自杜荀鹤《读友人诗》。意谓不要因为自己贫寒而感到耻辱,殊不知这样的人一旦有所作为就会更光荣。 这里的“莫”是会意字。从甲骨文的形体看,象日落林莽中之状,用以表示日已迟莫(暮)。从金文、小篆开始,变成了天暮时太阳从草丛中落下去,表示天色已晚。楷书则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日”下之草变成了“大”,这大概考虑以便于书写。先秦文学都以“莫”作“暮”,表示太阳落山以后的傍晚时分。因为后来把“莫”借来作为否定词用,所以又另造一个“莫”下从“日”的“暮”。所以说“暮”是汉以后的后起字。 “莫”字的本义是“傍晚”。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夙则莫”。意思是说:不是早上就是晚上。 “莫”当副词用时,当“不”讲。如《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意思就是:多年的供养你,你却不关心我。 在古书中,“莫”字通“谟”和“幕”字。前者当“谋划”讲,后者当“军人大帐”讲。 莫名其妙 1929年,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斯丹福大学专攻哲学。他学习刻苦,读起书来就忘掉了一切,为此他给自己起了一长号“素痴”。 熟悉他的人都认为,这个号是相当恰当的。他的好友吴晗也说:“他喜欢深思,在大庭广众之中,一有会意,就像和尚入定似的,和他谈话,往往所答非所问。读书入了迷,半夜天亮全不在乎,有几次我去看他,在沙发上把他摇醒。原来一夜没睡,不知读到什么时候。” 他由于读书近似于痴,所以常常闹出笑话来。一次,他买了一顶新呢帽,出去作客就丢了。于是再买了一顶压鸭帽,出去做客又丢了。一怒之下,从此再也不戴帽子了。更可笑的是在他结婚的第二天,回来时竟然记错了家门。走到邻居家里看见主人,还连说对不起,累你久候了,把主人弄得莫名其妙。过了好会儿他才醒悟过来,是走错了门,大家一起哈哈大笑。朋友给他起个外号叫张“文昏公”,他也无可奈何,只好对别人来个报负,在别人书桌上写上“文迷公”、“文迂公”之类的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