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170)

 相约归渡头 2012-11-20
6月19日 名(míng)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自刘禹锡《陋室铭》。意谓才高德劭者,即便居处偏僻简陋,也会被人所仰慕。这里的“名”是会意字。甲骨文形体是由“夕”、“口”构成,“夕”与“月”本为一字,为了区别,后遂以有光的月牙儿为“月”,无光的月牙儿为“夕”。唐兰先生认为:是“月下说话”的意思,也有人说“夕”是晚上,“口”是嘴巴。晚上看不清远近的人,就靠呼唤名字来辨明。金文、小篆和楷书等形体都是由甲骨文发展演变而来,形体大致相同,没有十分明显的变化。
  “名”字的本义就是名字。如《庄子?消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意思是说:北海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鲲。
  也可以引申为动词“起名”。如《楚辞?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思就是:给我起名叫正则,字号叫灵均。 还可以引申为“名义”。如《庄子?天下》:“春秋而道名分。”意思是说:《春秋》论说人所处的名义及其礼守的本分。
  
  名伶正气
  
  解放前,反动政府苛税多如牛毛,百姓不堪其苦。1943年冬,川剧名丑李文杰在川北安岳县献艺。一天步经街头,目睹一摆小摊的老妇人因无力缴纳“推贩税”、“地皮税”,被税警夺去了家中仅有的一床棉被,凄立于寒风中的痛苦,感触甚深。当晚,他与女角陈某合演《打判官》,即兴编了极尽嬉笑怒骂的台词: 太太:满衙门差役哪里去了?
  判官:收讨捐税去了。
  太太:嗨,哪有那么多的税?
  判官:你岂不闻民国万税,万万税。
  太太:啊,这儿有小跟班在大门口捡到的一张无头贴子,你拿去看。
  判官:(念贴)
  老爷万税万万税,百姓没得铺盖睡;
  再来一点啥子税,百姓肚皮要贴背。
  第二天,这段戏文传遍全城,听者莫不称快,县官则大为恼火,准备逮捕他,李文杰得到风声,早已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