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162)

 相约归渡头 2012-11-20
6月11日 麦(mài)
  


  “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出自《吕氏春秋?用民》。意谓播种的是麦子,收获的也是麦子;播种的是高粱,收获的也是高粱。
  这里的“麦”是会意字。上部是一株麦子的形状,麦穗左垂,麦子下面是一只脚趾朝下的脚(倒“止”)形,甲骨卜辞中用的就是本义麦子,也有时作地名。其实这是动词来去的“来”的本字。因为古人以为麦子是上天神赐的嘉禾。而“来去”的“来”,在甲骨文中是麦子之形象。在卜辞中也用本义“来去”。两个字的用法界限分明。金文、小篆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楷书似乎也可以看出一些痕迹来。
  “麦”字的本义就是“麦子”。如杜甫诗《大麦行》:“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展现了一幅凄惨的景象。
  在阅读古书中,常可以看到“麦饭”一词,实际上是指“麦粒做的饭。”后来,又进一步引申为“粗砺的饭”。如苏轼《和子田送梁左藏》:“城西忽报故人来,急扫风轩炊麦饭”。
  
  心似麦浪
  
  著名诗人臧克家从小就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1923年,他进入济南山东第一师范学校时,对新诗已情有独钟,特别是郭沫若的诗,震撼他的心灵,心潮时常象麦浪一样翻滚。这一段时间,他生命的脉博跳动在郭沫若先生新诗的字里行间,他从一本杂志上剪下郭沫若的照片贴在案头,上面题写着“沫若先生,我祝你永远不死”。1930年,先生又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在初学新诗时,就知道闻一多先生的名字,当他读了闻一多诗集《死水》之后,一下子着了迷,对闻一多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深有体会地说:“读《死水》之前,我觉得自己是个小孩子,甜酸苦辣都吃,也都以为可口,读了《死水》之后,我才有了自己的胃口。”
  有一年夏天,他把《神女》诗稿寄给闻一多,因为其中有一个他自己很得意的诗句。所以把诗稿寄出做一个鉴定实验。诗稿返回他手中,当她看到“记忆从心头一起亮起”果然被先生画了红圈,他不禁高兴地跳了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