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将危 佞臣当道-我读《封神演义》之三

 护法使者 2012-11-20


分类: 我读《封神演义》


天下将危 佞臣当道

——我读《封神演义》之三

和而不同



纣王自见了女娲圣像后,“寒暑尽忘,寝食俱废”。但追逐美色之心,又不能对忠臣良将言说。于是,纣王一直郁郁不乐。

昏君身边的忠臣良将,就是制约他作恶的正面因素;昏君两侧的佞臣贼子,就是促使其进一步作恶的负面驱力。这就象一个人的思想,有善的成分,也有恶的成分。二者间的冲突结果,就构成了这个人的生活选择。

最初,纣王身边不乏忠臣良将。但此刻,他一个也不需要。他需要的是费仲、尤浑之类的幸臣。

也难怪,当你想做坏事的时候,你还能找一个正人君子来商讨具体计划么?

——坏人当然是“最合理”的对象。此时,我想起了“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句格言。可见,“凡是合理的”,未必“都是美好的”。

你看那些贤臣终日劝谏昏君,而昏君哪里听得进去!但费仲、尤浑二贼“朝朝蠹惑圣聪,谗言献媚,纣王无有不从。”

当你需要理智时,贤臣必不可少;当你沉湎于情欲之中时,则奸佞不可或缺。进而言之,当一位君王是明主时,奸臣贼子必然被屏退;当一个国王是昏君时,贤臣良相就是多余的,甚至是可恶的。《封神演义》这样解释:“君不正,则臣生奸佞。”

举近年来清宫影视剧的例子。如乾隆身边,一侧是刘墉,或纪晓岚,另一侧则是奸臣和珅。乾隆得意于正邪之间的调停。其实,一个王朝出现大奸大贪,就意味着这个王朝的衰落。人们总说康乾盛世,依我看,康熙是盛世,而乾隆则是由盛转衰之期。乾隆之所以未成末世,是因为贪腐的另一侧,还有忠良在。而纣王成为末代之君,就在于其逆向淘汰的政治体制。

讲了许多,其实就一句话:佞臣贼子是国家的剧毒病源,不可不除也!

说到这里,我们忽然发现妲己这时还没入朝呢。这就是说,要灭亡商王朝,只有妲己是不够的。换句话说,导致商王朝覆灭的,不仅仅是祸水红颜,更有那当道的奸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