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片尾曲乐清民歌《对鸟》观后感

 4U 2012-11-20

 

   适逢党18大的召开,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温州一家人》,纠住了我的心。很久没有这样狂热地看起电视了,在老婆的邀请下,严格的说,在电视剧的片尾曲的召唤下,把我从电脑前拉到荧屏前了。
   这首歌曲属于民歌,以前,我也在电视上听过,查了资料知道是乐清山歌《对鸟》。乐清是公元374年建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乐清这块土地积淀了深厚的大山文化和海洋文化。山歌是当地大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对鸟》作为乐清山歌中的经典之作,现已驰誉海内外。再细分,它属于乐清虹桥区域山歌,正宗的应该是用乐清虹桥话唱的。那才够味。而别看它一般人听不明白,可是,《对鸟》一九八九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亚太地区民歌教材。
   在这部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联手浙江影视集团、中央电视台等机构联合出品,编剧高满堂、导演孔笙和制片人侯鸿亮三度联手制作,李立群、殷桃、张译、迟蓬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大型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是于11月10日晚登陆央视一套黄金剧场的。看那片尾动员的演出阵容,参演的国内外演员如此众多,拍摄的场地转战全球,就可以知道,投入了多大的力量了。该剧作为金牌编剧高满堂“工农商”三部曲的一部分,通过温州一户普通人家的草根创业史,贯穿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商群体壮阔的奋斗历程。而在18大召开的时候,大会确立的邓小平的路线继续延续,就知道了,它背后的深远政治和现实的意义了。
   中国有一句老话,创业难,守业更难。 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各地的老板们都是如此经历过奋斗的历程。可是,在富裕后如何发展上,温州人现在也面临了选择。由此我联想到,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事业的成功,一个企业的兴衰,那一个不都是面临如此的考量呢。
   温州人的吃苦耐劳,为了事业的发展而游走天下,是温州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特点。80年代的温州人精神,被人所称颂的主要是“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了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以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适应着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这体现出温州人的吃苦耐劳、不断追求、奋力创业的精神风貌。他们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业,敢于创新。从一个个小作坊式的个体,迅速发展成中国经济中独占鳌头的行业领军。比如,皮鞋,低压电器,打火机,等等。资本积累后,敢于炒作,炒股票,炒房产,炒买国有企业。总之,只要能想到,能打擦边球的,他们都敢干。他们会看市场,看风向,瞄准了就倾家荡产的干。他们不怕背井离乡,游走天下,这些特点的汇总,让我们感觉这些南方小山民不一般,我们自愧不如!
   也正因为常年在外拼搏,思念家乡,无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与家乡不一样,所以,对故乡的青山绿水分外眷念。由此,我们才感觉到,这部电视剧采用《对鸟》做主题曲,具有对剧情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效果。而我早先看见的版本,是一个女声,而且是高音,效果一般。在这个剧本中,演唱者是雄浑的男声,唱的更加勾人魂魄,让人们在聆听中回味电视故事情节,总结温州人的精神,不能不说是艺术的成功。

   由于《对鸟》是雁荡山里一首民歌,由于它的方言的限制,试想,如果没有这个电视剧的推介,是不可能流行的。
    但是,正是由于它是原生态的东西,才更有音乐的精髓。因为,音乐就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所以我妻子说,单这个片尾曲,就能把你的魂勾到电视机面前,她说的真是一语中的。我最喜欢的就是民歌,当然了,我也不反对西洋歌曲,流行歌曲,只是在我的骨子里,对于民歌有着天然的亲切。听这个歌曲,让我想起了家乡大别山的《挣颈红》,想起了我母亲在我小时候哄我睡觉的时候所哼的《十八相送》。让我想起了在农村的《秧歌》《《茶歌》。正因为如此,我就不吐不快,趁着性子,写上几个我的感受,为这首背景音乐而欢呼!至于故事的本身,那留待继续下文分解吧。反正只放了6集呢。
 
附注及引用:
[转载]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片尾曲乐清民歌《对鸟》观后感
翠鸟
[转载]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片尾曲乐清民歌《对鸟》观后感
雉鸡
[转载]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片尾曲乐清民歌《对鸟》观后感
红嘴蓝鹊
一 《对鸟》的生物学特点
  “吤呣飞过青又青哎?吤呣飞过打铜铃哦?吤呣飞过红夹绿哎?吤呣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哦?青翠飞过青又青哎,白鸽飞过打铜铃哦,雉鸡飞过红夹绿哎,长尾巴丁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哦。”
这首《对鸟》民歌,在温州乐清应是妇孺皆知,几乎人人能唱的。从歌词中也可以看出,乐清不仅鸟类较多,而且还不乏美丽的鸟儿。民歌中共提到四种鸟,但很多人还没有完全认识它们,或者认识了也不知道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歌词中的“青翠”即翠鸟,在鸟类中属佛法僧目翠鸟科,喜欢独栖,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属于留鸟。翠鸟从额至颈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像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翠鸟食物以小鱼为主,有鱼虎、鱼狗之称,兼吃甲壳、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活动于有灌木丛林清澈而缓流的河溪、湖泊及水渠等水域。翠鸟扎入水中后,眼睛能迅速调整水中光线的折射而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翠鸟的捕鱼本领几乎是百发百中,毫无虚发。
  《对鸟》歌中的第二种鸟是白鸽,“白鸽飞过打铜铃”,并不是说鸽子的鸣声像铜铃摇响,鸽子的鸣声也像斑鸠的叫声,“咕咕咕”,但比斑鸠鸣声短促,而是说以前信鸽的脚上都拴系着一枚小小的铜管,这种铜管形状比子弹壳还小些,用以藏匿信件。鸽子在飞翔时铜管就会向下悬挂,看上去像一只小铜铃,故民间便有“打铜铃”之说。
 《对鸟》歌中的第三种鸟是雉鸡,别名野鸡、山鸡、环颈雉,属鸡形目雉科,为留鸟,常见于山中的开阔林地、灌木丛和农耕旱地,我国各地多有分布。雉鸡雌雄在体形和羽色多不相同,雄鸟体大,头部具黑色光泽,有显眼的耳羽簇,宽大的眼圈裸皮鲜红色,有的有白色颈圈,全身披金挂彩,满身点缀着发光羽毛,红绿相间,非常美丽,惹人喜爱。雌鸟除个体较小外,冠顶羽毛颜色也较暗淡,常跟着鸟群在林间觅食。
雉鸡不善于飞翔,但在林地上行走快捷,受到惊吓时会迅速起飞,飞速快,声音大。雄鸟的叫声为爆发性的噼啪两声,紧接着便用力鼓动翅膀。雌鸟会经常发出“咯咯咯”的叫声,猎鸟者就是利用这种特性追踪雉鸡,故民间有“雉鸡嘴多给弹打”的俗语。有不少乐清人将雉鸡误认为锦鸡,这两种鸟虽然同科,但差别很大,锦鸡不仅形体上要比雉鸡漂亮得多,而且还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锦鸡分为白腹锦鸡和红腹锦鸡两种,前者又称铜鸡,后者也叫金鸡。
  《对鸟》歌中的最后一种鸟叫长尾巴丁,即红嘴蓝鹊,另有俗名叫长尾山鸡或长尾山鹊,是鹊形目鸦科的一种留鸟,为喜鹊的堂兄弟。红嘴蓝鹊身体总长与雉鸡差不多,但特征是尾巴十分长,占总长度百分之六十以上,从天空飞过时,尾巴呈八字形,如舰船驶过后的水波荡漾,煞是好看。
  红嘴蓝鹊也是一种美丽的鸟儿,它头黑而顶冠白色,上身灰蓝色,背部灰紫色,腹部及臀部白色,尾巴楔形,外侧羽毛黑色而尖端白色,脚红色。最醒目的是它的嘴猩红色,就像女人搽了红唇膏似的,因而民歌中有“抹把胭脂搽嘴唇”的说法。
  红嘴蓝鹊栖息于林缘、灌丛,多在地面取食。喜食植物果实、昆虫、小型爬行动物等,平时还喜欢收藏食物。习惯在高大树林上营巢,通常离地面7米以上,巢的结构较为简单。活动时,多数时间以小群体出现,发出粗哑刺耳的联络叫声。在鸣叫时,声音响亮,还会发出多种不同的叫声和哨声,也会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飞翔时,三五成群结队作滑翔式飞行,看起来十分优美动人,在遇到猛禽时,会主动围攻,以气势吓跑如鹰、鸢、隼这样的大鸟。
乐清市是红嘴蓝鹊的重要分布区,雁荡山、灵山、白龙山都有它的倩影出现,名山与丽鸟相照映,更增添山水的奇秀和绚美。
二、《对鸟》的产生渊源和发展
[转载]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片尾曲乐清民歌《对鸟》观后感
朱一正手写的《对鸟》曲谱
[转载]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片尾曲乐清民歌《对鸟》观后感
朱一正与温玲菊
  《对鸟》是以乐清话为载体,以口语代代相传于民间的民歌,是独特而鲜活的文化精品。温州音乐老师朱一正为这首歌曲定名, 周总理推荐出国门
   朱一正(1924-2007),丽水青田人,音乐教师,自1946年始,一直在中学音乐教育园地上辛勤耕耘,为音乐教育事业献出了一生。笔者自1960年进乐清中学读初中始,一直是朱一正的学生,和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直至他去世。
  朱一正从1949年来到乐清任教开始,一直坚持搜集、整理乐清民间音乐资料,走遍了乐清的山山水水。像《慎江号子》、《清江号子》和《对鸟》这样的乐清民歌,我在乐清中学读初中和高中时,曾见到过他的几个笔记本上,用很工整的钢笔字抄着几百首。这几个抄满乐清民歌的笔记本,凝结着他一生的心血。朱一正的最大贡献,是搜集、整理乐清民歌《对鸟》。
  《对鸟》山歌起源于虹桥一带流行的抛歌(对歌),由牧童山歌演化而来。这类牧童山歌往往是牧童在放牛时,随口一问一答对山歌,唱地名、人名、花草、颜色和土特产等,其中也不乏骂人的内容。歌词即兴发挥,因而有多种版本。旋律高亢悠扬而清新自由,唱法独特,保留着天真活泼的韵味。1949年2月,朱一正在虹桥沙河的县立初级中学(乐清中学前身)教音乐,围墙外开满油菜花的田垟里,几个放牛的牧童和远处的牧童正在唱山歌互相对答,朱一正立即掏笔把歌词和曲调记录了下来。当天晚上,几个会唱这首山歌的学生一边唱,朱一正一边改,反复订正,最后把这首山歌定名为《对鸟》。
  《对鸟》山歌经朱一正记谱整理,温玲菊用乐清方言演唱,迅速流传开来。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朱玲仙曾携《对鸟》赴朝鲜慰问演出。1957年7月,经周恩来点名推荐,朱玲仙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唱响了《对鸟》。1958年,台湾著名作曲家李泰祥将《对鸟》改编成同名乐曲,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交响乐团演奏。1989年11月,为编制《亚洲、太平洋地区民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在日本东京举行了第十三届专家会议。《亚洲、太平洋地区民歌》中国选入七首,其中有温州民歌《对鸟》和《叮叮当》。《对鸟》还被编入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和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课本。
    原生态唱法要保护
  2006年3月,笔者搜集、编辑乐清学者、作家陈适的主要著作,结集出版《陈适文存》。《陈适文存》收进了1933年出版的陈适等人编注校订的《瓯海儿歌》,《瓯海儿歌》中《铃叮当铃叮当》、《俉宕有花花没瓶》、《什么上山一点红》、《什么飞过青又青》四首童谣后有陈适的注释:“以上四首都是牧歌。牧童们在高山上或田野里,放着很高的喉咙,和许多同伴互相唱答,哪个答不出的,他算输了。”这四首牧童山歌的结构非常接近《对鸟》,而其中与《对鸟》最接近的是《什么飞过青又青》:“唱问:什么飞过青又青?什么飞过打铜铃?什么飞过呢喃响?什么飞过不做声?唱答: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打铜铃,燕子飞过呢喃响,蝙蝠飞过不做声。”可见,《对鸟》山歌虽然起源于虹桥抛歌,当时已在乐清大部分地区流传,而且歌词早已有多种版本。
  《对鸟》山歌旋律高亢自由,半音、滑音难以掌握,节奏丰富多变,歌词和唱法五花八门,歌手今天演唱或明天演唱就会因情绪变化而产生变化,而这正是民间艺术魅力之所在。只有听过温玲菊用乐清方言演唱的《对鸟》,才会体会到这个版本保留着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唱法,最具民间韵味。但即使今天有了温玲菊演唱的《对鸟》,用音符记录原生态的乡音和用汉字记录乐清方言仍然非常困难。我手头有朱一正用简谱手写的《对鸟》曲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国民歌》所收《对鸟》曲谱(简谱)、1990年温州市教委教学研究室编《乡土音乐教材》所收《对鸟》曲谱(简谱,陈小雷主编)三个版本,歌词和旋律并不完全相同。如歌词中“吤呣”是乐清方言“什么”的意思,朱一正记为“gam”,《中国民歌》记为“介呣”,《乡土音乐教材》记为“介姆”。而朱一正子女保存着温玲菊用乐清方言演唱的《对鸟》录像,唱法和温玲菊的《对鸟》MP3也不完全相同。近年,新改编的多种《对鸟》节目频频得大奖,大多不是原生态唱法,我还在内蒙古乐手马云凯处听到过摇滚风格的《对鸟》。
  推广和改编民间音乐当然是好事,但要抢救和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原生态唱法的《对鸟》,我们不能一再错过机会。组织现有力量,确定《对鸟》曲谱并制作具有原生态民间韵味的伴奏,培养出接近温玲菊原生态演唱风格的歌手,是我们再困难也要完成的事。
(王志成)来源:温州日报
[转载]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片尾曲乐清民歌《对鸟》观后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