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关系的思考

 jls1953图书馆 2012-11-20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必将极大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系统、科学地分析和理解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森林经营,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将推动社会生产力、科学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促进中华民族的社会文明与进步、经济复兴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森林经营与生态的关系

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惯。在自然界中,生态不仅包括森林生态,也包括海洋生态、农业生态、、草原生态、沙漠生态等等。森林经营就是根据生物资源具有的再生性,人为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干预、调节的生产活动。

森林是陆地自然生物群落,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自然界中,生物是由活质构成并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的物体。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包括人,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环境之间的能量统一和物质的转换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进行循环。人作为生物物种,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与其它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循环过程中,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人在寻求生存环境时,与其它生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使生物物种增加和种群扩大,推进生态系统由单一的简单的循环演替为高级的复杂的循环,提高自然环境质量;另一方面人极易忽略其它生物对自身生存的制约和影响,为维持生存或满足自身需要,侵害生态系统,包括与其它生物争夺地域、抢掠食物、剥夺生命、阻断生物链等,使生物物种锐减和种群萎缩,使生态系统由高级的复杂的循环蜕化为单一的简单的循环,造成自然环境质量脆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森林经营已经不单纯是人的生产行为,而是一种社会效果;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一种和谐关系,它标志着国家富足、民主繁荣和社会文明。森林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居住、出行、劳动、休憩的条件和环境,而且也提高了人类的社会地位、文化品位、文明程度。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求。人的生存需求,包括对物质、文化、精神的需求。人类早期的生存,主要依赖自然界所提供的栖息、取食、劳动,甚至用来作为防御敌人(其它动物)进攻的场所。树叶蔽身,摘果为食,茹毛饮血,钻木取火,刳木为舟,构木为巢,弦木为孤,剡木为矢,人类繁衍进化从自然界中攫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人类在自然生产时期的古代,懂得了依赖森林自然资源取得自己必需的生存物质和安宁优美的生存环境,因而也就朴素地热爱和保护自然界的环境。当人类社会到了资本积累时期,自然界大量的资源被盲目恣意掠夺,给全世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灾难。全球气候变暖,全球环境恶化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急剧下降,迫使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在全球地圈、生物圈平衡上的作用,开始意识到人类生存兴亡与生态系统的密切关系,开始懂得怎样才能获得对自己生存、生活最有利的长远和根本的物质利益与环境利益。

人们通常把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称为生态建设。真正的生态建设,就是创建一种人与自然环境间高效和谐的生态关系。森林经营本身就是一种运用生物竞争、共生和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又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持续与和谐的系统功能的手段。它既是一种着眼于富裕、健康、文明目标的高效开拓过程,也是一种整体、谐调、循环、自生的进化适应能力;既是保护生存环境、保护生产力、保育生命支持系统的长远战略举措,也是一场旨在发展生产力的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革命,是一种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

2.森林经营与环境的关系

人的生存环境,不仅受地理位置、地域面积的限制,自然条件、气候因素差异的制约;而且受生态系统的调整,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为干预程度有明显的差别。森林经营对环境质量的作用,在于调节环境间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质量的主要取决于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生机勃勃、吸引力高的生态景观,和由生态景观诱导出的一种整体、谐同、循环、自生的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并由此构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康实、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

森林经营不是把各种生物组合的简单配置,单纯的植树、绿化美化环境;而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工程建设与管理,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生态经济系统,运用生态学的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原理调节系统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开放性与自主性、灵活性与稳定性、发展的力度与稳度,使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城市和农村,环境是由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信息反馈关系、功能和过程关系,构成的人们活动空间。这里的环境主要指人的栖息劳作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构筑设施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包括原材料供给的源、产品和废弃物消纳的汇及缓冲调节的库)及文化环境(包括体制、组织、文化、技术等)。从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讲,环境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构成错综复杂的人类生态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促进、抑制、适应、改造关系;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储存、扬弃关系;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的竞争、共生、隶属、乘补关系。

一般情况下,森林经营对环境起着控制和缓冲作用。森林经营对环境的影响,来源于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自然力是靠各种形式的太阳能,流经系统的结果导致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的自然变迁,特别是从生物的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生物组织的系统变迁。社会力主要有三种杠杆力,既:经济杠杆(资金)、社会杠杆(权利)、文化杠杆(精神)。资金刺激竞争,权利推动共生,而精神孕育自生。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环境建设的原动力,形成了环境质量变化的特殊运动规律。

森林经营是人遵循生态学的控制论规律,设计适应人的生存,满足人的需要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是稳定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有对威胁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则处于受威胁之中。一是整体性。自然环境是相连相通的,任何一个局部自然环境的破坏,都有可能引发全局性的灾难,甚至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二是不可逆性。自然环境的支撑能力有其一定限度,一旦超过其自身修复能力,往往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例如野生动植物一旦灭绝就永远消失了,人力无法使其恢复。三是长期性。许多自然环境问题一旦形成,要想解决它就要在时间和经济上付出很高代价。四是全球性。正如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安全密切相关一样,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跨国界的。目前世界各国已经面临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侵害、土地沙化、水源和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害等等。

3.森林经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目前,社会上的经济活动流行一种时尚,就是贯以“生态”特征,给人一种舒适愉悦、保险安全、高雅文明的感觉。日常生活中吃的有“生态食品”,穿的有“生态棉”,用的有“生态电器”,住的有“生态住宅”,玩的有“生态园区”等等;甚至化妆品也有“生态”、“微生态”的。什么生态旅游,生态宾馆、生态饭店,生态保健疗养,生态度假区等应运而生。这些经济活动,都包含了自然生态的内容,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品味和时尚,更重要的是追求人与自然环境间高效和谐的关系。

近年来,人类在寻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它包括三个方面: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生态建设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安全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前提;生态文明是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

我国自然环境基础脆弱,庞大的人口对自然环境又造成了重大的、持久的压力,加上以牺牲资源和环境求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破坏,制约着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宏观角度看,一是环境质量状况、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自然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安全威胁;二是自然环境问题引发和影响社会稳定,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构成安全威胁。植树造林、绿化国土,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解决和扫除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减轻资源与环境要素对经济建设带来的风险。

在这里,森林经营不仅仅是美化环境,实际上它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经济建设既是社会化的生产,又是社会性的资源消费;如果生产中忽略了对资源和自然消费的承载能力,经济发展也只是暂时的,不可能建设起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森林经营的宗旨在于建设自然和谐,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自然和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和谐向社会提供的物质利益,是公众利益和公益利益;利益的分配是平等的,是社会共同享有的。单纯靠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要坚决克服一些地方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森林经营和国土绿化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森林经营放到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来促进经济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4.森林经营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随着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全球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的频繁、淡水资源的枯竭,以及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加剧,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弱。随着现代化提供给人的物质享受水平的提高,矿物能逐渐代替了自然能,人工控制代替了自然调节,个体人越来越懒,越来越笨,越来越贪,越来越弱。离开了电,离开了自来水,离开了交通工具,离开了高能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人们生活就要瘫痪,在传统工业化模式所造成的物质文明背后是生态野蛮。

我们都知道植树可以陶冶人情操,净化人的灵魂。通过植树和森林所创造的自然环境,可以诱发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社会文明。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森林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自然与人的和谐,不单纯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关系,是建设文明社会的基础,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森林经营与社会文明的关系,实质上是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高度文明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它包括体制文化、认知文化、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这里的“文”指人(包括个体人与群体)与环境(包括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纹理或规律;“化”指育化、教化或进化。自然的人化加上社会的自然化就是生态文化。从神本文化、人本文化到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之处,在于其综合性、整体性、适应性、俭朴性和历史延续性,体现了社会文明的程度。

森林所创造的文化,即社会文明。不是返朴文化,它在扬弃当今工业文化弊病的同时亦强调发展的力度、速度、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强调竞争、共生与自生机制,特别是自组织、自调节的活力,强调人类文明的连续性。这里关键就在于生态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对象包括决策者、企业家、科技人员、普通国民和中小学生;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教育、实验启发、媒介宣传、野外体验、案例示范、公众参与等;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工艺、生态标识、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等。行动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宣传出版部门、群众团体等。

从古代的农业文明,到现代的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生态文明。应该说是社会文明的又一大进步。生态文明是通过森林经营(生态建设)建立起的一种人与自然竞争、共生和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建立人与自然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持续与和谐的系统功能;建立一种着眼于富裕、健康、文明目标的高效开拓过程,也是一种整体、谐调、循环、自生的进化适应能力;建立一种保护生存环境、保护生产力、保育生命支持系统的社会环境。它经过技术更新、体制改革、观念转换和能力建设,去促进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经济、生态和文化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5.森林经营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

如果说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调整的是社会管理中的生产关系;那么,森林经营所创造的自然和谐就是影响人的价值取向、行为的条件,调整的是社会劳动中的生产关系。它不仅启迪一种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境界,可以诱导一种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宏观上逐步影响和诱导决策管理行为和社会风尚,在微观上逐渐诱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从金钱、功利取向转向社会的富足、健康与文明)、生产方式(从产品导向转向功能导向,矿物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资源掠夺型向保育再生型转变)和消费行为(从高能耗、高消费、负影响向低能耗、适度消费、正影响过渡),促进全社会从物的现代化向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现代化转变。

森林经营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更重要的反映了人与人关系。森林经营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环境。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自然和谐的灵魂。自然和谐是建立和谐社会的物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自然环境质量状况和自然资源决定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自然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容易构成威胁;从而引发和影响社会稳定,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构成安全威胁。

森林经营所产生的效应,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