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话”溯源

 昵称535749 2012-11-20

“电话”溯源

今年年初,《时代》杂志和高通公司在全球八个国家对5,000名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核心内容是他们对移动技术的用途和看法。

这项调查十分有趣,但原因倒不是它充分证明了移动通讯依赖症已经发展为一种全球现象,而是由于调查揭示出了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移动设备的不同看法和使用方式。

接受调查的八个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巴西、朝鲜、美国、英国、南非和韩国,它们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相同之处。

例如,在25岁到29岁的年轻人中,有四分之三的人都会拥着手机入眠。(很显然,他们太年轻了,没见过早期的砖头“大哥大”,那种尺寸的手机抱着睡觉可不怎么舒服)。

另外一个八国看法一致的例证是: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都表示,哪怕手机只是离身片刻,也会让他们感到焦虑。

当然,各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八国中,中国消费者最同意移动技术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潜在客户、更容易地获取到家庭保健信息,但也令他们不能集中精力陪孩子玩耍。

在使用移动设备上网、浏览新闻、搜寻网站和查询天气的频率上,中国受访者也名列前茅。

《时代》杂志对整个调查结果评论如下:

谈到无线移动技术如何改变生活,最常见的答案就是它拉近了人们与家人及朋友的距离,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时事。

有趣的是,当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获得美国第174465号专利时,人们对这种设备的使用价值还普遍存疑。(*见尾注)

当时美国正在庆祝建国100周年,首次举办了“1876年艺术、工农业和矿物产品百年庆典展览”(后更名为“万国博览会”,即“世博会”)。那会儿,人们对美国内战仍记忆犹新,美国正处于向电气时代过渡的阶段。

贝尔纠结于到底要不要在展会上展出自己的新发明,后来他还是决定参与,并获得了一个位于楼梯间底部的小展台,用来展示他的新设备。后来大会又分配给他一个更好的展位。

最初,美国和海外媒体对他的发明持怀疑和嘲笑论调。《泰晤士报》对此不屑一顾,还发表了一通科学论断,力证语音是不能通过电线传输的。

尽管如此,到1880年初,美国的电话用户数量已达3万,而当时的总人口数为4,600万。到了1888年,电话用户的总数已稳步增长至16万。

也就是说,在贝尔发明电话后不到5年,越来越多的观察人士开始赞美这个设备的伟大应用前景。怀疑论者和反对声依然存在,但已沦为极少数。

第一位在办公桌上装电话的美国总统是胡佛,时间为1929年。这部电话在华盛顿电话本上登记的号码是“1”。

如今10位美国人中就有9位有手机,而香港的手机拥有率更是超过了人手一部。

正如《时代》杂志在在调查结果的评论中所述,如今一部标准智能手机的计算能力已经超过当年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1号飞船。

这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计算能力已被用于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包括智能支付、社交网络、自助登机、投票注册、慈善捐款、手机游戏、定位导航、拍照摄影、定位广告、视频聊天等等。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贝尔获得电话发明专利之后的136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就像贝尔无法想象他的发明会给社会带来如此全面的影响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电话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我有幸经历过借助一位或多位话务员转接电话的年代,也使用过老式的转盘电话机,收发过电报、电传和传真,所以我真心感谢时代的进步。

但我要赶紧补充一点:我绝不会——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一星半点儿要抱着电话睡觉的念头。

*注:有关美国电话的历史和数据,我要感谢Ammon Shea所著的《电话簿》一书。这本书非常有趣,也很具有观赏性,是由企鹅出版集团Perigree Book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