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卜星相

 水面回风 2012-11-21

病类五行

 
    病之缘由,不外乎伤寒、中风、温病、内湿、外伤五类。伤寒者,太阳寒水束表,发热、烦躁、汗不得出,进而少阴厥逆之象,晕厥、呕逆、肢冷。中风者,厥阴风木旋之头面,肋痛、头晕目眩、手足拘谨、口眼歪斜,在于表者,往来寒热,畏风微汗,或低烧不退,或腹痛纳差,或里急后重。温病者,阳明燥金助少阴君火之大热大烦,常有大汗,骨节重痛,不得转侧,急当清热滋阴。内湿者,脾胃内伤湿浊痰重,太阴湿土可化阳明之热,湿热中阻,则食少纳差,常伴有发热、咳喘、胸满腹结,暑时则呕吐、高热、晕厥,当燥湿开窍、补中益气,不可寒凉清消、再至泄泻。外伤者,瘀血停滞或恶血痈疮,发热、肿痛、脓血,当清热解毒、外敷内用方可奏效,避免伤之又伤,以至体虚难复。
   病之感受,不外乎痞、滞、躁、郁、烦五类。《辅行诀》有言,以五行之药,治五行之病,归之于除痞、除滞、除躁、除郁、除烦五大法门。所谓得效,首肯五除,再论去根,已尽世道人情,虽不能釜底抽薪,但可随即而安,亦成医道。
   痞积之中,腹鼓胀满,揉之痞块耸动,虫满呕蛔,食之不入,便之不得,累积于上,可以结胸,土不能生金之故,湿不能燥,停结即成痞块,当以木金助土以生火水之金,前者以火为君,后者以土为君,故而欲以土生金,必须先以火生土,即宣通泻火后,滋补固脱以培土生金,即先去火邪,然后可以扶正。
   痰滞淤积,经络不畅,阻滞烦痒,甚则瘰疬掣痛,三焦水液不得蒸腾液化,下焦湿热,中焦火消,上焦燥灼,是为消渴。汗出痒,上燥下利,谷消而不能生化,则疲倦、燥痛、烦痒。金生水则解,然须土生金,君明则国泰谓之也。不得素食,消瘦之土不能生金耳。
   躁狂妄动,水饮凌心,是水不生木之故。挛急腹痛,便下脓血,或里急而成燥屎,则神志不清,或乱言疾呼。必先使金生水,润燥之后滑泻通利,以免阴津内伤,以至不复。故而除躁最忌大汗之法。
   郁者有六,血郁、气郁、湿郁、火郁、食郁、痰郁,常以川芎、香附、苍术、栀子、神曲、半夏逐一解之。究其根本,乃木不生火之故。木曲直不受约束,得以生发则神情清爽,委屈弯折则郁郁寡欢,不能生火则心虚萎弱,周日默默不得语,心悸动、慌乱,胸闷胁痛,痰浊咳喘。先以水生木,涵养之,柔之,舒展之,疏肝解郁则可木生火矣。
   烦之甚,背痛、头胀、心乱、四逆、咽干燥咳、口舌生疮,内火中生,不得宣泄,乃火不能生土之故。火称少阴君火、少阳相火,皆性烈炎上,且易变化、并发。必木生火以解郁,而后火生土以除烦。火生土之法,固脱生津、清消熄火,则土可生,清胃散、桑菊饮、生脉散、小柴胡汤、四逆汤等可为之。
   大道不必详解,举一反三,见微知著。八宫易卦用八法,评病寻根立五行。体用直指,殊途同归。

病因概括

 
1、五运六气的变化
   又称六淫邪气,分别由风、热、燥、湿、暑、寒六大因素影响。常见的感冒、中暑、中风、发烧等病症通常都来自于此,而相对不常见的瘟疫,在纠集病因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些原因。六淫与六经成对应关系,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天地阴阳皆如此,道法自然无玄机。
2、命运
   命运之中有六亲之关联制约、十神之流转变换。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是也。十神者,正官、七杀、正印、偏印、比肩、劫财、食神、伤官、正财、偏财是也,因搭配变化,可以产生泉神。食神者多劳烦家人,泉神者多夭折之兆。
3、家居风水
   风水即是对居所能量场的描述、选择、改变的方法。通常一个好的风水可以减轻气候对人体致病的影响,而坏的风水,轻则加重气候的影响,遇下雨就感冒、腰腿痛、鼻塞、饮食无味等,重则产生新的致病因素,使人无端头痛、耳鸣、腹泻等。
4、七情六欲和生活习惯
   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者,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思想)。饮食五味、睡眠起居、工作压力等是生活习惯的具体表现。心病还需心药治,解铃亦需系铃人。
5、误诊误治
   成为医院和相关科研机构的试验品,祈祷吧;碰上医术不高或不擅长此病的医生,快逃吧;医学本身就很深奥,因为人体就是奥妙无穷的,不用指望百分百的疗效,认了吧!
6、“专家”暗示
   说他们是庸医,恐怕也说不过去,因为他们对病因病机把握的还算准确,但是面对利益,他们会不断暗示你走无数的弯路直到你已经两手空空,和大街上使用迷幻术骗人钱财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7、自我暗示
   这个是“专家”暗示的升级版,“专家”教会你如何自我暗示,然后你就不断的自我暗示。遇到糖尿病,自己就强迫自己忌许多的口,最终把自己饿死;遇到减肥,自己就强迫自己挨饿,结果虚肿难耐,岂不知肥胖是因为脾胃代谢不良引起的,调节脾胃、科学饮食、保持良好的睡眠远比挨饿好!听说自己得了癌症,就以为真的要死了,天天盼望这个“大结局”的到来,当然很快就到来了。听说自己身体虚,就天天担惊受怕的,结果并不在虚却在恐、忧、思,结果杂病缠身。治疗方法:安慰剂。

大道至简,盈缺为药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阴极在六,何以言九。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刨判。六阴已极,逢七归元太素,太素西方金德,阴之清纯,寒之渊源。
   人之道,取盈溢而填亏缺,亦然实为虚,亏缺羁盈溢。阳极在九,怎呼之六。天地人三才,人命天合一。九阳至极,遇十归魂无极,无极中央土德,阳之广袤,载升之道。
   天将肃杀,人求升晋,终有寒暑往来、阴雨雾霾之变化也。
   大道至简,在乎法自然。医之道何其烦?盈缺为药,谓之天医。盈缺何于?乃气、血、脏、腑、脉、髓、筋、骨之会也。孰会于此?十二正经并奇经八脉是也。
   气会膻中,心包所募;血会膈俞,太阳膀胱。前后呼应,如天地观。气血之不足,非一日之功。气血禀五谷,运化良则气血升,殚精竭虑,命之休矣。故不以得失为悲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自然之四季,不逆天命,寿之久矣。镜中花,水中月,乃臆也。不吝盈缺。回目内观,问心之所想,求我之所愿,有需则必有念,无需则生恶。病非空垒,人非损器。自然而愈,尚得延续,移山堵水,或携几时?之所以发热、喘咳、腹泻、疼痛,乃急之所应,当助而疏导之。不用其君,却用其兵,伐之而不为臣服,则隐患聚集,几许可待?脏腑之藏泻有别,自有刚柔之分。脾之章门,胃之中脘,乃脏腑之会。气血受寒热而患疾,脏腑因脾胃而紊乱。藏泻无度,刚柔不明。使五脏得以通利,六腑得以厚实,取有余而不足可得矣,法从六经之井。
   肺之原输,脉会太渊。其表在阳明太阳,其里在太阴少阴,可朝百脉。血气之行,寒热表里,宣降为度。绝骨悬钟,胆经髓会,气血无根,髓中可求。膀胱大杼,骨会之地,背俞之首,骨之损益。胆之合穴,阳陵筋会,膝下泉府,诸弊筋缩,松柔散结,濡养而愈。
   人之病患不过如此,针砭为上,药石为下,盖所会之地纷争不断,如世俗诟病。有合必有分,有盈必有缺。损有

音律治疗学

 
      偶闻赤峰李山玉以八卦象数为依据研究得出“默念数字即可治病”的治疗方法,深感惊诧。广纳言论后仅一人于中国中医论坛发表质疑言论,并指出李山玉“爱财”的本性。但更多的是赞扬李山玉念数疗法的神奇。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健康甚为担忧,只要一有时间就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搜集对自己有用的保健疗法。《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人体生命手册》等一大批网络保健文章大量涌出,并借出版发行之际获得不小的财富。民以食为天,更以健康为本。这不仅仅反映出人们在理智的情况下对于医院的极度不信任以及对西医理论的极大怀疑,转而依靠中医学方法获得健康,而且于同时表明中医学的保健治疗作用效果是相当好的。其中真相只有一个,即运用自然的基本规律,使得“阴平阳秘,百病不生”。
   大道至简,在乎于法自然。此乃“道”,他提供给我们的是自然的基本规律,是万事万物生盛衰亡的根本原因。顺天地者倡,逆天地者亡。人与自然为敌,其结果必然是自取灭亡。故而自古圣者多劝戒人们“修生养性”来顺应天地的变化而得到健康和舒适。古印度传承的“冥想”,中国的“念佛”、“抱元守一”等方法其实质是一样的。无我则宇宙为我,无相皆为众生相,心无广阔则至极,虚离乃成万法宗。与天地别无两样,怎来得逆天地之弊?故而长生,故而永恒。
   试想为何西医学中的药物为何永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曾立下汗马功劳的抗生素在后人身上正逐渐失去效力。同样的药物,第一次使用和第二次使用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加大剂量也不见什么效果,昔日的欣喜变成了今日的忿泣。而中医之砭针灸药经历几千上万年的磨砺仍旧疗效显著?
   很显然,我们遵循的是“道法自然”,所以我们很愉快的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着;西方的做法无异于宣扬“人定胜天”的谬论,所以必然要在忏悔中死去。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取盈溢而填亏缺。天人相应,方可生生不息。
    象数疗法最成功之处莫过于“沉静”和“取盈补缺”。沉静之后才能有内观,内观之后方可冥想,故沉静是人与天地融为一体的首要门槛。在念数的过程中要不断想象自身的能量对病灶进行攻击和修复,此乃内观之法。而后通过固定数字配方来调动自身能量进行取盈补缺的工作,使自己逐渐康复起来。而其中的数字配方必须是以五行相生的方法来进行的,满足“子母补泻”的基本治疗原则。以顺应的方式解决矛盾和争执,有四两千斤之效,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无所谓数字的发音,却在于数字的层次。不在乎语言的国界,却终归于音律的融合。先天伏羲卦序是一个具体化的表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是阴阳接替转化的形象表述。乾三连,皆为阳;兑上缺,一阴已生;离中虚,阴已入里;震仰盂,二阴得生;巽下断,二阴合而令根化阴;坎中满,再生一阴于阴根相应;艮覆碗,所生之阴已全部入里;坤六断,阳气已尽,只待乾阳新生。这个过程仿佛一个婴儿到老人的过程,从旺盛到衰败,从无到有,然后失去所有。音律何尝不如此?高亢嘹亮,响彻山谷,而后回荡不羁,渐渐远去,呜呼已不见踪影,唯独心中之澎湃,数年后仍记忆犹新。因不同而变化,世事无绝对,有贫富就有争斗,有差别就有欲望。念数即是用“不同”来制造变化,引导相应能量的转化,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自然之道,可取类比象,故而简。乾为马、大肠、首等;坤为牛、脾、腹等皆为此意。遵循自然之道,以象易象,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乃成周易。
   然,佛曰:我愿普度众生,若我之死能令众生放下屠刀,我愿一死,使众生成佛。
   我既生之,则不吝私欲,使之丰盈。我被克之,则不畏死亡,以我的鲜血唤醒善良的源泉。我被生之,其必缺,当急补免耗也。我克之,则令我化而生之。
   如木生火,木旺为我,直接生发助火即可。火被水克,火旺而水弱,则火生土,以泻火;金生水,以补水,则令水火不相射。火被木生,火旺而木虚,则水生木,以补木;火须静,以防侮水耗木。火克金,火旺而金亏,自当泻火而补金,火生土,再生金。
   音律配法如此而已。以音高定类象,以生克为方法,甚为简易。秉天地之气机,承盛衰之永恒。无贪欲杂念之忧,尽享福寿矣。余而补不足,取盈溢而填亏缺,则如天地之道,人之福寿尽在此也。

药分五行,用在八法

   药之体,皆归于五行;药之用,惟八法。药不类针砭,开穴循经,而须君臣五行,八法乃用。
   八法曰:宣通、重镇、滑泻、滋补、固脱、轻燥、散结、清消。宣通者,治郁闭,属艮卦,气机畅达也。重镇者,悸怯惊扰,属巽卦,约束开阖也。滑泻者,邪壅黏着,属坤卦,上下通利也。滋补者,枯竭萎弱,属离卦,壮火之源也。固脱者,津精亡脱,属震卦,承托气血。轻燥者,痰浊湿重,属乾卦,解表祛湿也。散结者,瘀滞痞结,属兑卦,活血化瘀除痞也。清消者,阳气浮越,属坎卦,如水汽寒凝,固表敛阴也。
   乾卦,冲脉,轻燥之剂;坤卦,阴跷脉,滑泻之剂;坎卦,阳跷脉,清消之剂;离卦,任脉,滋补之剂;震卦,阳维脉,固脱之剂;巽卦,带脉,重镇之剂;兑卦,督脉,散结之剂;艮卦,阴维脉,宣通之剂。
(图表略)

   用药之八法,蕴于十二正经,乃五行之体因经脉不同而用法各异。奇经为母,正经为子。奇经为静,正经为动。奇经简明,正经繁复。药皆属五行,静配之法,奇经八脉之画龙点睛;动配之法,十二正经之相形益彰。静配之法,乃单味或平衡五行的多味药搭配而成药引。动配之法,随五行配药,却缺一类,以求指向明确,即获得组合药物偏性的纯化功效。如需木行之效,则君为水,臣为火,佐为金,使为木,唯独不用土,因土有胜君、联臣、猖佐、侮我之嫌,怎可群龙无首乎?
   五行配合,以引导之法作用于十二正经,使得取有余而补不足;五行单一性的叠加,严重突出某一项作用,即成为奇经用药法。如离卦中,肉桂、干姜、吴茱萸搭配使用,可壮火之源。

脏腑圭臬

   刚柔四象十六分,巅渊坡崖表里纯;脏腑虚实九宫卦,生克顺逆五行规。

   四爻阴阳各有偏重,非极纯者则有可变之态,如十二消息之类,三偏于端,即三阴偏于上或下、三阳偏于上或下,递变之缓有似巅之纯阳、渊之纯阴、坡之中阴、崖之中阳,故而居九宫之边,其锋尖难以承接乎。而其余者,消息升降布之,八卦五行排列之,乃如上图所示(图略)。
   金之位,本近肺而远大肠,立三焦以为界,故而治上焦如治肺,治下焦如治大肠,治中焦如治肺与大肠交合之气。
   木之位,本近肝而远胆,立心包为界,故而肝胆之火逆犯心包而致温病之气机紊乱,如森木灼灼乃成燥火之势。在乎于气机滞涩燥浊,故而黄连龙胆为之所用。
   火之位,本近心而远小肠,借脾土以立界,故而脾之阻滞在心下痞满,脾之化热则小肠津亏而小便不畅,需导赤之法则已。
   水之位,本近肾而远膀胱,借胃土以立界,故而伤寒不耐阳明之火,平胃不离伤寒之因。
   土之位,内藏任督升降气机,外有脾胃运化之势,故而有补中益气之论,调和营卫之理。
   盖脏腑联系尚密,常传变、同化,以致症状百出,根源难断。不耐脏腑为经络之斡旋纠集之成器,循经络方可知脏腑,按图索骥之理也。故而成为圭臬,脏腑可得矣。

常数二十六策略

 

   天浮地降,四面而立,是谓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八方之位,天地定位于高居,山泽通气在于贯穿,雷风相搏于独升之面,水火不想射于玉带。十二正经环行其间,而后有人日做更息。在乎均衡,稍有倚偏,然后有潮汐之力,依旧维稳之态。(图1 略)
   天地四方,经络首尾相连,但各方各面皆总和二十六。如前面有胆经、大肠经、膀胱经、三焦经,1+4+9+12=26。
   经络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分,有手足之别,太阳阳明为阳,太阴少阴为阴,少阳为阴,厥阴为阳,故而汇集之所,有阴阳三叠,乃成八脉。此为三经汇一点,以奇经八脉为闸,再借正经之符,依然二十六常数。例如带脉之巽,汇小肠经、胆经、膀胱经之力,8+1+9=18,以小肠经为符,18+8=26。再如任脉之离,汇膀胱经、大肠经、心经之力,9+4+7=20,以脾经为符,20+6=26。
   尊祖训,仿古意,如神盘三式之天医总局,乃作医药总纲之图。愚以为,大凡亘古真理,必简必妙,暗藏玄机。来自于《易》,却术业专攻于医;效仿天地自然之道,亦归而纳之于人本之理。(图2 略)

   若拙作所示,天圆地方,环流不息,符闸所控,五行生克。病有缓急,药有先后,杂症复合,偏倚旁及,其策略有避直就曲之法,亦更多舍弯直行之力。绝非主观臆断,背方抄袭。
   经络五行,似脾胃中央土之别。然各有喜好,用药求味,乃投其所好。怀柔之中必有纠偏之意,故而用药之中常有点睛之笔。如肺经,从阴维脉之宣通而来,又阳跷脉之清消而去。诚然,滋补为必须,却引于点睛之宣通。
   疾患非独经独脉也,盈缺穿插起伏,天医立二十经络盛衰之表,用引路之法定用药之机。病邪有尔虞我诈以误诊误治夺人天命,天医以阴阳八卦五行为理、三盘神式合局为基,明察秋毫经行之末,策励互助,以定圭臬。既有日晷,何患指南?
   然后,清消之中火木未用,散结之中火木未用,重镇之中火金土未用,滋补之中木土未用,轻燥之中金水土未用,固脱之中金土未用,滑泻之中水未用,宣通之中水未用。滑泻、宣通借重镇、轻燥之土,则八脉生克已定,则用药策略可知矣。

脉象溯源于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简介
   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月球每天经过一区(称为“宿”或“舍”),二十八天环天一周。因此有二十八宿、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之称。二十八宿又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兽相配,称为四象。

二十八宿归类与顺序
   东方青龙七宿:角宿 亢宿 氐宿 房宿 心宿 尾宿 箕宿
   北方玄武七宿:斗宿 牛宿 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壁宿
   西方白虎七宿:奎宿 娄宿 胃宿 昴宿 毕宿 觜宿 参宿
   南方朱雀七宿:井宿 鬼宿 柳宿 星宿 张宿 翼宿 轸宿

二十八宿可分成九野
   中央钧天:角宿 亢宿 氐宿
   东方苍天:房宿 心宿 尾宿
   东北变天:箕宿 斗宿 牛宿
   北方玄天:女宿 虚宿 危宿 室宿
   西北幽天:壁宿 奎宿 娄宿
   西方颢天:胃宿 昴宿 毕宿
   西南朱天:觜宿 参宿 井宿
   南方炎天:鬼宿 柳宿 星宿
   东南阳天:张宿 翼宿 轸宿

二十八宿有天气预测之功能
春季:
  虚危室壁多风雨,若遇奎星天色晴,
  娄胃乌风天冷冻,昴毕温和天又明,
  觜参井鬼天见日,柳星张翼阴还晴,
  轸角二星天少雨,或起风云傍岭行,
  亢宿大风起沙石,氐房心尾雨风声,
  箕斗蒙蒙天少雨,牛女微微作雨声。
夏季:
  虚危室壁天半阴,奎娄胃宿雨冥冥,
  昴毕二宿天有雨,觜参二宿天又阴,
  井鬼柳星晴或雨,张星翼轸又晴明,
  角亢二星太阳见,氐房二宿大雨风,
  心尾依然宿作雨,箕斗牛女遇天晴。
秋季:
  虚危室壁震雷惊,奎娄胃昴雨霖庭,
  毕觜参井晴又雨,鬼柳云开客便行,
  星张翼轸天无雨,角亢二星风雨声,
  氐房心尾必有雨,箕斗牛女雨蒙蒙。
冬季:
  虚危室壁多风雨,若遇奎星天色晴,
  娄胃雨声天冷冻,昴毕之期天又晴,
  觜参二宿坐时晴,井鬼二星天色黄,
  莫道柳星云霹起,天寒风雨有严霜,
  张翼风雨又见日,轸角夜雨日还晴,
  亢宿大风起沙石,氐房心尾雨风声,
  箕斗二星天有雨,牛女阴凝天又晴.
  占卜阴晴真妙诀,仙贤秘密不虚名,
  掌上轮星天上应,定就乾坤阴与晴。

星宿与脉象比类
   二十八宿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天地交感的变化,并因为季节的不同而对应不同的气象。同五运六气有直接相关性。又知天地之运气,包括风热燥湿暑寒与人体交感后,产生影响。于是乎,风热、风寒、暑湿等因素导致人体产生相应疾病。
   人之病,必能望闻问切,初断虚实表里,见微知著则防治结合。然脉象之观,审度寸关尺之机,五脏六腑皆汇集于此,可谓众妙之门。三部九侯,二十八象,知脏腑之盛衰,晓经络之阻利。再甚其象,似与天齐:东方甲乙木,微濡散芤浮洪革;西方庚辛金,弱细伏沉牢弦实;南方丙丁火,短数滑动紧促疾;北方壬癸水,虚代结涩迟缓长。穹窿九野,中央为钧天,角亢氐,在脉微濡散;东方苍天,房心洪,在脉芤浮洪;东北变天,箕斗牛,在脉革虚代;北方玄天,女虚危室,在脉结涩迟缓;西北幽天,壁奎娄,在脉长弱细;西方颢天,胄昴毕,在脉伏沉牢;西南朱天,觜参井,在脉弦实短;南方炎天,鬼柳星,在脉数滑动;东南阳天,张翼轸,在脉紧促疾。
   谓之如何?
   东方木荣,生发浮越。气息始生,微也;上升无力而软短,濡也;渐升浮速而乱,不能承托云雾,散也;而后汇集,以风向而规律升浮,但其力软,不能承托飞鸟,芤也;力渐足,终将柳絮飞鸟托于天上,浮也;再而过,浩汤之势,巨石缓起而急落,洪也;风力至极则互搏浑闷,嗡鸣掣云,震乎山石,其力终尽,潸然后回归平静。
   北方水滞,源远流长。力竭而休,虚也;雨水汩集,沙石碍阻,代也;林籁泉韵,结也;溪流淙淙,涩也;随波逐流,迟也;悠悠烟水,缓也;水天一色,其动尤静,长也。
   西方金肃,收归藏匿。静极尤失,弱也;波光潋滟,细也;秋之已至,百虫皆伏也;深秋霜袭,瑟瑟而沉;冬封河谷,似牢也;万木枯直,寒风如箭,触之如冷弦;刚直脆硬,结而不化,实也。
   南方火窜,椅席炙手。电光石火,短也;火树银花,数也;流金铄石,滑也;干柴烈火,动也;火光冲天,紧也;火伞高张,促也;大火燎原,必有宁熄之时,虽疾尤终。
   斗宿依序而列,脉象如上所述,已然星脉一辙。

临证分析
   偶见“假脉”于医案之叙,如脉见洪大,却视人虚离至极;患者高热神昏,但脉濡缓;看似恍胖白嫩,舌色淡胖白嫩有水,滑苔,是气阳虚夹湿,但按他的脉象却是呈现六脉同时浮细无力的阴血亏现象。又有《脉法心参》:“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是也。……脉迟为寒,常用干姜、附子温之矣;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濈濈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四者皆从证不从脉也。”
   舍脉从证乎?东北变天,为艮为山为止,如覆碗之状,有东方之革脉、北方之虚代为其所辖,故错在甚革脉为洪脉。革脉如击鼓之革,洪脉如洪水来犯,皆脉浮所化,而浮洪属东方苍天,为震,仰盂之象,当震阳以散阴;革脉之阴津闭扣于下,阳气虚浮于外,脱而虚,继而代,故虚羸至极。评价濡缓,定是脉无根无力且速慢,居于中部,此乃长脉转弱之象,并非濡缓。濡脉如水上帛,按之不得,飘忽即逝,缓则和匀稳重,可并论乎?长弱细属西北之乾,三连平稳不断,长脉在上,直来直去,如捋长竿;弱脉居下,沉取仍然柔弱;细脉居中,细直而软。乃示阳气渐脱也,故而高热神昏。“浮细无力的阴血亏现象”,这个描述说明此脉浮,但又觉空,此乃芤脉之象也。芤脉与浮脉、洪脉同属于东方震雷,一阳居于两阴下,乃阳气不得生发、阴液停滞之意,必然恍白虚湿(气血停滞),当振阳气以破阴阻,活血温里以求气血和合。张仲景讲脉浮大,心下硬,有热,不汗而攻,其描述并不翔实,浮大者,似如革脉矣,表寒中虚而至壅滞(覆碗艮止之象),必先导滞方可散寒补虚。结涩迟缓皆属北方玄天之坎水,如泉井、细流、小溪、大河,皆有水性,喜下喜静。描述阳明脉迟,乃右关脾脉迟,脾之迟,必有湿滞瘕結(左关肝迟则中寒筋挛,无此迟则不恶寒),汗出濈濈然,形容汗出连绵不断,是因胃肠热盛、邪热蒸迫汗液外泄所致,故其汗粘湿,必因之于湿滞瘕結。承气下之即可。

总结
   医之道,须明理知易,须慎言微行,须悟天地之道而后有所悟。受人鱼而不授之以渔,贻害不浅!言简意赅,立规矩以求方圆,却不知人之思想有别,况一物多性,未可言尽。古时幼儿教育无一不是诵而记忆,然后授之以意,称为解惑。医术亦如此,抄方、背方、记证,然后形成“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之论断,亦有“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放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题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之分析描述。
  以之为圭臬,不知日月升落;以之为根源,却不知为何斗转星移;如法炮制,繁复冗杂,却不知尚存简法。去繁就简则可枝繁叶茂,弄巧成拙则入不敷出。
  法天象而内观冥思,则大道乎南北,皆如我所愿;逝于宇宙之巅,却可纵观万象。

经络探源

 

   道生一,化为太极,再生二为两仪,始有清浊之分。清者升而为上,浊者降而成下,居中则呼清觅浊,故而三才生。在天部,循环气机,如来如去,任督二脉;在地部,水道徜徉,静水活泉,冲带乃成;居人部,云龙跷首,翻覆而升,金龟维峦,倚然峰隆。无升而不显降,无动而不显静,其升有缓急,升之有冷暖,则其道飞扬,无犄角之弊,故而以阴阳跷命之。山峦峰突,非揠土而隆,乃水行溜会,风鹤削损也,维束之中必有着重,上维如风之唳,缚也;下维如水之纵,溶也。故以阴阳维命之,以司职有道。如河图、洛书之变,则八脉可安。
   于是可知,督脉象巽,如于细微,甚于海啸山摇,其力壮矣,阴上而逆,阳下而顺,随阴退而自敛,如风吹物,拂之则利,阻之则塞。任脉象离,附丽中虚,如火之光明,远观肃杀冷危,近之才觉热炎于内,实热退而虚寒消,幻化之端,反之其用。冲脉象乾,威仪如刚,纯阳之体,不受外物,鲁莽之状,振旗而发,故助其上扬当速,泄其余愤则缓。带脉象坎,阳陷于中,如沟壑渊泽,导疏之束,利于按部就班,但若喷涌而出则如决堤之状,一发而不可收拾,故曰险也。
   阳跷脉象坤,靖而不躁,中土寄之,厚德载物,静极则动,受天部气息引领,有飞沙之势,虽本体尤静,不耐至极而变,故气不引则凝结板张,似毙也;飞沙而石走则蒙目障翳,似癫也。阴跷脉象兑,阴升而阳降,不交中土,沉没于下,浅池水涵,受气息引领则水液化气而升于天部,木受土收则水汽可润泽任督之气,使之无干涩燥裂,故气息不蒸则燥动不能归藏往复,泽水干涸则虽有气息而不能滋润,凛冽之疼可知矣;蒸之过而水汽溢则湿犯天清之界,则迷而不醒,若魂魄无宗,沉沉不识人。
   阳维脉象震,阴旺阳废,是非相疑,震惊百里,受地部水液引领,原其阴上而阳没于下,今使阳归融于阴,因融汇而难断阴阳,故而相凝也,阳从阴中生,为万物之始,如春雷响彻云空。故而维系阳气以求长生耳。不与之过,否则阳之不得生发而闷雷鼓胀;亦不可浅止,否则阳纳不足而虚浮于外,躁虚无润泽之光亦无壮热上炎之象。阴维脉象艮,二阴居下,上止下静,阴固而格阳,故有中止之意。地部有阳气微行天下,拂流水之峰峦,水之动则微风起,水之静则风也滞,谓之风水,在于源远流长且畅通无阻,况有缓急之变,便有散积之地,艮之所止,必有其因,阴之水已聚深如潭,乃积之地也;一阳随止于前,仅回环往复而不得贯通旷谷。故而温湿暖汽积聚于此,阴在阳中得养而蒸凝有常,若维阴太过则死水易腐,水液停滞,肿而枯槁,伤之不愈;若不及则水泛池破,风气浮越,乃呕逆泻泄,神情恍惚之状也。
   老阴为阳,老阳为阴,水中实为阳,火中虚为阴。
   观奇经八脉,督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阳盛或寓阴,阳而易变,关联本末。带脉如沟壑,有导疏之责,使阴之水液环行于下而不至天清含浊,则于督脉处尽职。督脉升清阳,蒸阴跷之兑泽以润气息之纯阳躁唳,故居兑宫以助之。阴跷润泽气息以安阳跷之飞沙尘土,故居坤宫,令载物滋净。阳跷缓而不躁,不以水液扰带脉之职,而以飞扬之势通天清之部,故居坎以令升发有度。因易移之化,动而制之者,得灵龟法。是谓静在飞腾而易移灵龟,其疾固则静应之,其疾微则易灵龟。八脉已得矣。
   三才之中,升降往复,一升一降一中正,一顶一底一整体。涓涓荥水井底出,输经汇合川海渎。草木繁荣欲清翠,叶叶蒸腾天上湖。烈炎终将拂袖去,惊雷如剑斩青龙。化归春雨润大地,万物梦醒仅一窟。待到来年泉涌时,一年一岁再枯荣。五行相生皆如此,道法自然永无终。生盛衰亡为顺德,强施苛克成三式。神式之用寻逆处,因果之变在于人。生生克克徘徊处,太过不及二法出。五行忖度十干功,四季并与长夏空。十二中气盈缺节,六十甲子循而周。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墙土。庚辰辛巳白蜡金,壬午癸未杨柳木。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戊子己丑霹雷火,庚寅辛卯松柏木。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砂中金。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甲辰乙巳佛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金者六类,曰:海中金,剑锋金,白蜡金,砂中金,金箔金,钗钏金;火者六类,曰:炉中火,山头火,霹雷火,山下火,佛灯火,天上火;木者六类,曰:大林木,杨柳木,松柏木,平地木,桑柘木,石榴木;水者六类,曰:涧下水,泉中水,长流水,天河水,大溪水,大海水;土者六类,曰:路旁土,城墙土,屋上土,壁上土,大驿土,沙中土。
   十干定性,十二支定时,时同则同在,然后杂性而得。如金有三性,曰:甲乙木,庚辛金,壬癸水;水有三性,曰:丙丁火,壬癸水,甲乙木。五行取纯性相联,即无繁复之化,则依金水火土木之顺序。审其时,子丑之时,金乃海中之金,水乃涧下之水,火乃霹雷之火,土乃壁上之土,木乃桑柘之木;寅卯之时,金乃金箔之金,水乃大溪之水,火乃炉中之火,土乃城墙之土,木乃松柏之木。归整如下: 
 海中金      金箔金      白蜡金      砂中金      剑锋金      钗钏金
 涧下水      大溪水      长流水      天河水      泉中水      大海水
 霹雷火      炉中火      佛灯火      天上火      山下火      山头火
 壁上土      城墙土      沙中土      路旁土      大驿土      屋上土
 桑柘木      松柏木      大林木      杨柳木      石榴木      平地木

再按旬首作如下调整:
 海中金      大溪水      佛灯火      砂中金      泉中水      山头火
 涧下水      炉中火      沙中土      天河水      山下火      屋上土
 霹雷火      城墙土      大林木      天上火      大驿土      平地木
 壁上土      松柏木      白蜡金      路旁土      石榴木      钗钏金
 桑柘木      金箔金      长流水      杨柳木      剑锋金      大海水
(甲子戊)    (甲寅癸)    (甲辰壬)    (甲午辛)    (甲申庚)    (甲戌己)
    旬首化六仪,六仪分阴阳,甲子戊、甲申庚,甲辰壬为阳;甲戌己、甲午辛、甲寅癸为阴。甲子戊,金之始,甲申庚,水之始;甲辰壬,火之始;甲戌己,火之始;甲午辛,金之始;甲寅癸,水之始。,
    阴阳相配,乃成表里。故甲子戊配甲戌己,甲申庚配甲午辛,甲辰壬配甲寅癸。申子辰合化水局,壬水生于申,旺于戊,墓于壬;寅午戌合化火局,丙火生于寅,旺于午,墓于戌。
    壬水之生,浩汤凛寒, 岩土蒸蒸,如明金耀升,寒去火生,温而不灼,相也;丙火之生,阴之速决,湿中闷热,终没于烈炎之中,如沼泽,火起于上,阴暗立退,再然湿水化,弥漫湿热气息,而后湿去而火也渐衰,虽暗而尤热。其关键于壬水与丙火,有生、旺、墓之变化,作用对象于自然场景,三阳如塔里木河,三阴如山间沼泽。绝非信自畅言,却源于自然之造化。
    综上所论,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壬水之源,太阳寒水;壬水蒸腾,燥金之功;壬水消散,湿存而相。丙火之源,阴厥于光明;丙火已旺,潮湿闷热,太阴湿土;丙火已退,留君火少阴,垂拱而治。
    太阳者,泉中水、山下火、大驿土、石榴木、剑锋金。
    阳明者,海中金、涧下水、霹雷火、壁上土、桑柘木。
    少阳者,佛灯火、沙中土、大林木、白蜡金、长流水。
    厥阴者,大溪水、炉中火、城墙土、松柏木、金箔金。
    太阴者,砂中金、天河水、天上火、路旁土、杨柳木。
    少阴者,山头火、屋上土,平地木、钗钏金、大海水。
    三阳因壬水而盛衰,故太阳之宗为泉中水,阳明之宗为涧下水,少阳之宗为长流水;三阴因丙火而盛衰,故厥阴之宗为炉中火,太阴之宗为天上火,少阴之宗为山头火。寻根溯源为上,发展变化为下。故太阳之上为剑锋金、大驿土,阳明之上为海中金、壁上土,少阳之上为白蜡金、沙中土;太阳之下为石榴木、山下火,阳明之下为桑柘木,霹雷火,少阳之下为大林木、佛灯火。
    厥阴之上为松柏木、大溪水,太阴之上为杨柳木、天河水,少阴之上为平地木、大海水;厥阴之下为城墙土、金箔金,太阴之下为路旁土、砂中金;少阴之下为屋上土、钗钏金。
    大驿剑锋求饷食,小肠循经手太阳。山下石榴纳伺之,足下膀胱亦寒水。桑柘霹雷旋裂之,胃中实火阳明灼。沙中白蜡土生金,子承父业传三焦。大林之中佛灯亮,决断之时胆问天。松柏之木大溪旁,护渎心包惧凌心。金箔化作城墙土,外刚内柔厥阴肝。天河之水济杨柳,娇嫩肺脉手太阴。路旁砂中尽金土,化作砖石脾运调。大海水中平地木,孤岛独尊心火君。屋上却有钗钏金,充栋之富现美色。
    手足太阳源于泉中之水,少缓而寒,清而不浊。小肠在离阴中阳,一十九穴需畅强。颔肿,肩拔,臑折,不可以顾;耳聋目黄,肩臂外后痛。足太阳穴六十七,坎中为阳雾彩霓,病冲头痛,目脱项拔,脊痛腰折,踝厥不可曲;痔疟狂癫,泪出鼽衄,小趾僵。
手足阳明源于涧下之水,激流飞瀑,浊而不清。手阳明经是乾阳,与肺同行自悠长。微辛沉浮散自荒,二十五阳根自壮。齿痛颈肿,目黄口干,喉痹鼽衄,肩前臑痛;过则热肿,虚则寒栗。足阳明穴四十五,九宫艮土路中途。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恶人声光,独闭或弃衣登高,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温淫汗出,大腹水肿,狂疟,鼽衄,口剐唇胗。盛则前身热,善饥尿黄,亏则身前寒栗,觉胃中胀满。
    手足少阳源于长流之水,众河汇聚,清浊混杂。手三焦经离中阳,却关五常苦色忙。耳燉喉痹,目锐眦痛,耳后肩外痛,颊痛,汗出。足少阳经十一阳,为主神魄巽位藏。胆经忌风易石结,适酸嘘咦哈闷唱。口苦太息,心胁痛,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
    手足厥阴源于炉中之火,外刚而内柔,善集聚而灼灼。心包经离阴中阴,常在脏中挖火蕴。手心热,胸胁满,心怗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为人顶礼拜天地,一十四穴足厥阴。不可以俯仰,狐疝遗溺,妇少腹肿,嗌干面尘,呕逆飧泄。
    手足太阴源于天上之火,朝夕升降,不善更动。兑位易云手太阴,吐呐辛鸣出慧人。膨膨喘咳,缺盆中痛,交两手而瞀,烦心胸满,掌中热。余则背痛风寒,汗出而易感风邪,小便数而欠,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脾是太阳坤足洲,主思嗜甘戒妄愁。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泻与后气则快然,身体皆重。食不下,烦心,痢溏,水闭,黄疸,心下急痛,不能卧。循经肿胀厥冷。
    手足少阴源于山头之火,喜炎上而不得不借山下之草木,故而交咸相依。离示心经天上火,口苦眼赤宜调温。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目黄胁痛,掌中热痛。肾经三九二十七,神藏或中拜俞府。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惶惶如无所见,心悬惕惕,气不足而善恐,是为骨厥。口热舌干,咽肿上气,黄疸肠澼,痿厥嗜卧,足下热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