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从古至今,家是每一个羁旅在外的游子魂牵梦萦的生命归宿,是每一个漂泊流浪的孤独者向往追求的心灵驿站,是每一对休戚与共的夫妻精心构筑的情感暖巢。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家是王建泪眼凝望的一轮明月;“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家是王维心头思念的一枝梅花;“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家是范仲淹戍边将士的一杯苦酒;“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家是孟郊浪迹天涯的一根针线;“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是杜甫战乱频仍的一封家书。 我们社区有一位花甲老人,患有严重脑瘤,神智不大清楚。女儿带他去西安治疗。临出院时,女儿忙着办理出院手续,安顿父亲在医院大厅的座椅上等候,再三叮咛父亲不可随意走动,免得她回头找不见。可老人并不听话,他有些痴呆了,潜意识里却唯恐回不了家,趁女儿不注意他独自走了。 村里有几个光棍汉,年轻时,有的由于家境贫寒,有的由于父母过世早没人操心,有的由于身体残疾,皆终生未娶妻。这些光棍汉,即使有能遮风避雨的屋子居住,生命也是孤单冷清、寂寞空虚的,可以说他们是失魂落魄的无家可归者。他们常常被有家室的人请去出卖劳动力,寄人篱下,赚得一些衣食所需。他们一辈子给人扛活,遇到困难生病都是自己料理,没人嘘寒问暖。年老力衰了,成了赘余,就不会有人再请他们干活了。他们有的凄寒贫病而死,有的进了养老院,落寞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女人是男人的一半,有女人就有了家的根基,就有了情感的栖息地,就有了亲情牵绊的避风港,即使这个家会经受风霜雨雪的磨砺,会演绎悲喜忧乐的插曲。但是,心有所牵,情有所系,归有所依,居有定所,家给了人永远的依靠和生活的力量。 很多离异夫妻,一个家不得已破碎了,又重组另一个家,为了新家的发展壮大,免不了还要承受新家的负重,及引发的一系列矛盾纷争。关键的是,父母离异,造成孩子亲密无间、完整圆满的家残破了,如果处理不好新家的各种人事关系,往往会导致孩子心灵受挫,情感扭曲,甚至阴影会笼罩孩子一生。因此,为了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为了给孩子幸福安定的家,希望打算结婚的男女首先明确自己有没有经营家庭的责任心和宽容奉献的精神,更希望已经建立家庭的夫妻能共同履行家庭义务和责任,携手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好出门不如穷家坐”。闯荡在外,无论是事业辉煌、风光无限的,还是一事无成、穷愁潦倒的;在单位,无论是形象体面、德才兼备的,还是平凡渺小、庸碌委琐的。每个人回到家里,都无需凝固喜怒哀乐的情绪,无需曲意奉迎、谨小慎微,无需循规蹈矩、言行不一。家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慰藉,我们会自然而然、不事雕琢地轻松随意起来,哪怕是纵情恣肆,放浪形骸,也不会有禁锢束缚的压抑和原形毕露的尴尬。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古人客居他乡,即使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也难抑浓烈的思乡之情;衰朽残年还要告老还乡,落叶归根。如今,远离家乡忙碌一年的人们,春节总要风尘仆仆地赶回家,竭尽所能地过个其乐融融的团圆年;有人一旦功成名就,总不忘对家乡资助、贡献的拳拳赤子之心;有人狐死首丘,情愿尸骨拥抱故土。 家,有相携相伴的至爱,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刻骨铭心的幸福,有弥足珍贵的记忆,有馥郁恒久的希望。愿家的温馨动人萦绕每个人心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