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豚草

 chh71 2012-11-21

豚草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豚草
英文名称:
ragweed
定义:
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以短株豚草和巨株豚草最为常见,其花粉含过敏原,是引起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应用学科:
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病理、临床免疫(二级学科);超敏反应(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又名艾叶破布草、美洲艾,隶属于菊科豚草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中文学名: 豚草
别称: 普通豚草、艾叶破布草、美洲
科: 菊科 Compositae
属: 豚草属
分布区域: 北美洲扩散到世界许多地区
类别: 一年生草本植物
提示: 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编辑本段植物属性

植物信息

  学名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inn.
  别名 艾叶破布草、北美艾

豚草

豚草(5张)
  异名 ambrosia elatior linn., ambrosia senegalensis dc., ambrosia umbellata moench.
  英文名 commen rag-weed
  分类地位 菊科 asteraceae, 豚草属 ambrosia

形态特征

  形态上为一年生草木,高20-250厘米。茎直立,具棱,多分枝,绿色或带暗紫色,
  豚草

豚草

被白毛。下部(1-5节)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片三角形,1-3回羽状深裂,裂片条状披针形,两面被白毛或表面无毛,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头状花序单性,雌雄同株;雄性头状花序有短梗,下垂,约50-60个在枝端排列成总状,长达10余厘米;每一头状花序,直径2-3毫米,有雄花10-15朵;花冠淡黄色,长2毫米,花粉粒球形,表面有短刺;雌性头状花序无柄,着生于雄花序轴基部的数个叶腋内,单生或数个聚生,每个雌花序下有叶状苞片;总苞倒卵形倒圆锥形,囊状,顶端有5-8尖齿,内只有1雌花,无花冠与冠毛,花柱2,丝状,伸出总苞外。瘦果倒卵形,包被在坚硬的总苞内。

分布地区

  广布世界大部分地区, 已知分布的国家及地区:
  亚洲:缅甸、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日本、中国
  非洲:埃及、毛里求斯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瑞典、匈牙利、原苏联
  美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牙买加、危地马拉、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秘鲁、智利、巴西
  大洋洲:澳大利亚。
  中国分布: 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以沈阳、铁岭、丹东、南京、南昌、武汉等市发生严重,形成沈阳—铁岭—丹东、南京—武汉—南昌为发生、传播、蔓延中心。

适应范围

  据调查:豚草种子的80%以上散落在植株周围的8m2的地表上,不足20%的种子散落在植株四周7m2的地面上,只有极个别的种子超出上述这个范围。
  
  豚草

豚草

适应性极广。能适应各种不同肥力、酸碱度土壤,以及不同的温度、光照等自然条件。不论生长在肥土瘦地和酸度重的死黄土、垃圾坑、污泥中,或碱性大的石灰土、石灰渣、石砾、墙缝里及无光照的树阴下,均能正常生长,繁衍后代。
  再生力极强。茎、节、枝、根都可长出不定根,扦插压条后能形成新的植株,经铲除、切割后剩下的地上残条部分,仍可迅速地重发新技。
  生育期参差不齐,交错重叠。出苗期从3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可延续到10月下旬,历时7个月之久;早、晚熟型豚草生育期相差1个多月。这都是造成生育期不整齐,交错重叠的直接原因。
  喜湿怕旱。豚草是浅根系植物,不能吸取土壤深层的水分,深秋旱季普遍出现萎蔫枯凋现象,而长在潮湿处的豚草生长繁茂。
  抗寒性较强。成株豚草能度过零下3—5℃的寒冬,成为越年生豚草。
  生长密集成片。由于豚草果实一般散落在植株四周1-1.5m半径的地上,连年如此,便形成密集成片生长的群体。

编辑本段杂草属性

基本情况

  “植物杀手”豚草入侵福州
  闽江口发现了新的入侵物种——豚草。专家称,这是一种破坏能力相当于水葫芦互花米草的“植物杀手”,而且还会危害人类健康。福建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师生在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调查中,发现了豚 草的影踪。据连续几个月的查证,豚草出现在福清市元洪港附近、罗源起步镇、长乐金峰镇、琅岐岛后宫村等地的路边,专家发现时,这些豚草都已开花、结果。专家称,如不赶快控制,明年有可能蔓延成灾。
  在福建师大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刘剑秋教授的指引下,在琅岐岛的一条马路边见到了几株豚草。其中一棵已经成熟,枯黄的根茎上长满了种子。
  普通的豚草每株至少能结果实几千粒,多的有几万粒。果实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在环境不适宜的时候可以休眠,等到合适的时候又会重新生长出来。而且,这些果实有勾刺,可附在人的衣服或者包装麻袋上,四处传播。
  豚草的花粉量很大,已经接触过这种花粉病产生抗体的人一旦吸入这种花粉,便会出现哮喘打喷嚏、咽喉奇痒、荨麻疹、胸闷头昏、失眠等过敏症状。
  专家呼吁,要防止像互花米草、水葫芦这样的灾情出现,最好的方法是让老百姓认识它,并及时除草。根除豚草最好的季节是在每年的5月底到6月中旬。如果豚草已经结果,拔除之后要当场焚烧,以免后患。

生物学特征

  苗期。豚草种子(果实)的发芽率为91.49%,以入土0.3—1cm的种子
  豚草

豚草

出苗率最高、最好、最快,5cm以上的不能出苗。四对真叶以下的苗易受冻害,四对真叶以上的苗抗寒性较强。苗期有明显的向阳性。
  分枝期。此期实际上是枝、叶形成时期,以株高(纵向)生长为主,当株高生长趋于停滞时,枝叶的形成也就结束了。从4月下旬至7月下旬末,共100多天。其生长规律是“两头慢,中间快”,株高的日增长量:前期为0.08—0.44cm, 中期在0.9—1.35cm,后期是0.24—0.18cm,株高的增长量是株冠增长量的4.5一5.1倍。
  花期。雄花为65—70天,雌花为50—55天。这个时期是以株冠(横向)生长为主,从7月31日至9月30日,株冠的增长速度是株高的5.5—5.8倍。同时,茎、枝也随着迅速增粗、枝条伸长,花器成熟加快。
  花形成的规律是:由上而下, 由外向内,逐级逐层地形成,晴天每隔二、三天形成一个层次,阴雨天间隔期延长,转晴后间隔期缩短一、二天,层次增多2层,以加速花的形成。
  开花习性:雄花有隔日开花的习性,开花的时间在每日的6—10时,7—11时散发花粉和授粉,11时后闭花。若遇阴雨天气就不开花,转晴后可接连开花2—3天后,又恢复隔日开花习性。每个雄花序每次只开2—5朵小花,共开2—4次。雄花阴雨天不开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空气中的湿度大的缘故,所以,在晴天的清晨对雄花喷水或在水中浸泡一下,可完全抑制雄花在当天开花散发花粉。
  果实成热期。果实大量成熟的时间是在10月上、中旬,成熟期为20天左右。其果实成熟规律与花的形成规律一样, 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的顺序。
  豚草的结籽量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但一般单株结籽量为800—1200粒,多达1.5—3万粒,少的在500粒以下。每簇雌花中,一级分枝上每簇一般结籽4—6粒,二级分枝上和叶腋中每簇结籽2—4粒,少的只有l粒。同时,在试验中发现,北向、东向、东北方向每个枝条上的结籽量分别比南向、西向、西南方向上枝条的结籽量多13.4、13、13.2粒,要增加25一30%的结籽量。

危害情况

  豚草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植株高大粗壮,成群生长,有的刈过5次仍能再生,种子在土壤中可优质生命力4~5年,一量发生难于防除。它侵入各种农作物田,如小麦、玉米、大豆、麻类、高粱等。豚草在土壤中消耗的水分几乎超过了禾本科作物的两倍,同时在土壤中吸收很多的,造成土壤干旱贫脊,还遮挡阳光,严重影响作物生长。豚草的叶子中含有苦味的物质和精油,一旦为乳牛食入可使乳品质量变坏,带有恶味。豚草还可传播病虫害,如甘蓝菌核病,向日葵叶斑病和大豆害虫等。
  豚草花粉是引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的主要病源。有人估计,每株豚草可生产上亿花粉颗粒,花粉颗粒可随空气飘到375英里以外的地方。加拿大、美国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受到花粉之害。原苏联的一些豚草发生地“枯草热”发病人数占到居民的1/7。中国沈阳、武汉、南京等地秋季也发现大量花粉过敏病人,表现为哮喘、鼻炎、皮肤过敏等症。在南京地区,张文钦等(1984)将豚草花粉浸出液与南京地区常见的13种吸入性过敏原浸出液对608例哮喘病人做致喘活性的阳性试验,结果表明,豚草仅次于粉螨,位居第二。在植物过敏原中阳性反应率最高,比法国梧桐高近5倍,比雪松高近3倍。有关专家认为,豚草花粉是花粉类过敏原中最重要的一种。

传播途径

  豚草果实常能混杂于所有的作物中,特别是大麻、洋麻、玉米、大豆、中耕作物和禾谷类作物;并通过调运达到传播。

编辑本段杂草防治

检疫情况

  检疫:中国口岸常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进口的小麦、大豆中检出豚草种子。因此,凡由国外进口粮食、引种,必须严格检疫,杜绝传入。主要通过(1)目检:对调运的旱作种子进行抽样检查,每个样品不少于1公斤,按照豚草籽粒特征鉴别,计算混杂率。混有豚草的种子不能播种,应集中处理并销毁,杜绝传播。(2)产地调查:在豚草出苗和开花,根据豚草的形态和花序特征进行鉴别。(3)在豚草发生地区,应调换没有豚草混杂的种子播种。
  防治方法
  人工、机械防除
  农田中的豚草可通过秋耕和春耙进行。秋耕把种子埋入土中10厘米以下,豚草种子就不能萌发。春季当大量出苗时进行春耙,可消灭大部分豚草幼苗。
  化学防除
  采用常规的化学方法防除。虽短时间内见效快,但不仅耗资巨大,而且无选择的大面积滥用除草剂造成环境污染、残毒和植被退化等一系列不可预测的生态后果。
  生物防治
  可从北美引进豚草条纹叶甲(Zygogramma suturalis F.),大量繁殖使其蚕食田间的豚草。这种昆虫的特点是:专食性特别强,只吃普通豚草和多年生豚草,且生活史与豚草同步,中国引进后经驯化和安全测试,在释放点防除效果很好,但仍需在广泛的豚草分布区进行安全性及种群稳定性的深入研究。豚草卷蛾原产北美,现广泛分布于北半球,该虫的寄主为普
  豚草

豚草

通豚草、三裂叶豚草、银胶菊及一种苍耳。中国从澳大利亚引进该种,研究结果表明豚草卷娥可在北方安全越冬,野外自然条件下,豚草卷峨易维持较高的种群数量,用于豚草防除效果较好。但7~8月份多雨天气特别是暴雨后卷蛾成虫死亡率很高,且易受赤眼峰的袭击。
  利用真菌防治豚草 在豚草的天敌中,有一些使原草生病的真菌生物,如白锈菌(Albugo tragopogortis)可以控制豚草的种群规模,田间条件下染病的豚草生物量减少l/10左右,每株种子产量降低95%一l00%,种子干粒重从3.16g降为2.28g。

控制方法

  (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曾利用从北美引进的豚草卷蛾在湖南

豚草

豚草(10张)
取得了良好效果,直接使用叶虫也有一定的效果。
  (2)苯达松、虎威、克芜综、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长;
  (3)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合作于1989和1990年在沈大和沈桃高速公路两侧建立了200hm2的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所选取的替代植物包括紫穗槐、沙棘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取得良好的效果。
  豚草可以通过下列的特征鉴别:草本,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一至二回羽裂,边缘具小裂片状齿。雄花序总苞碟形,排成总状,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叶腋。

跟踪研究

  传入与危害
  豚草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境外传入中国东北三省后,现在这种世界性危害草已经在全国19个省市蔓延,正在大片大片的蚕食土地,造成一些地方农作物撂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专家呼吁加紧防治全球性公害植物豚草刻不容缓。
  对豚草进行持续跟踪研究30多年的江西农业大学教授董闻达说,豚草是直立的一年生草本,容易与野艾草混淆。这种有植物“杀手”之誉的外来植物不光在江西疯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北京、上海等19个省市也频频发现,令人生畏的豚草遍布在这些省市一些交通干线的路旁、渠道、河岸和院落、街道、垃圾堆、宅旁、公园、果园、旱地等处。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沈阳、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五个豚草繁殖传播中心。
  专家介绍,豚草是一种可造成农作物大面积撂荒的世界性危害草。豚草有极其强大的繁殖能力,吸收营养和水分的能力极强,因此对农牧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目前,豚草在国外和中国东北已大量侵入农田,江南地区和江西省仅有部分豚草植入农田、果园、苗圃
  据有关专家介绍,豚草能混杂在所有旱地作物中生长,特别是玉米、大豆、向日葵大麻洋麻等中耕作物和禾谷类作物,并能导致作物大面积草荒,以致绝收。据试验表明,在一平米的玉米地中,发现30-50株豚草,玉米将减产30-40%,当豚草数量增加到50-100株时,玉米几乎就是颗粒无收。
  豚草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据了解,一株发育良好的豚草产籽量可以达到7-10万粒,种子随风飘扬100多公里远,可随人的鞋底、水流、交通工具等四处传播,生物学家曾在野外捕捉的鸟食囔中发现了100多粒豚草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豚草籽落地30至40年仍然具有生命力,无论是荒郊野外还是城区甚至是硬化土壤,豚草都能够生长。
  据专家介绍说,每年的6、7月份是豚草开花期,也是其肆虐的时候。它的雄花序能产生大量致病的花粉,摇曳植株就能看见黄雾般的花粉散落,研究表明,每平方公里豚草可产花粉十几吨,美国每年产生豚草花粉100多万吨。
  花粉过敏
  
  豚草花粉(5200倍扫描电镜)

豚草花粉(5200倍扫描电镜)

  豚草花粉是引起人体一系列过敏性变态症状--枯草热的主要病原。空气中豚草花粉粒的密度每立方米达到40-50粒,人群就能感染枯草热(秋季花粉症)。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颜春松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展过豚草过敏症专项研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眼、耳、鼻奇痒、阵发性喷嚏、流鼻涕、头痛和疲劳;有的胸闷、憋气、咳嗽、呼吸困难。年久失治的还可并发肺气肿、肺心病,痛苦万状,甚至死亡。豚草植株和花粉还可使某些人患过过敏性皮炎,全身起“风疱”。
  在国外,美国每年豚草患病者达1460万人。加拿大也有80万人。前苏联克拉斯诺尔达地区,在豚草花期约有七分之一的人因患豚草病无法劳动。因此,国外将豚草定为国际检疫杂草、公害杂草。有关专家告诫,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花粉过敏的人只有10%多,但如果不趁豚草泛滥之初尽快清除,将来患病人多绝不亚于欧美。

治理原则

  豚草大面积泛滥,对生态环境和人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面对咄咄逼人的入侵态势,专家呼吁,当前加大力度防治豚草刻不容缓。豚草能够在一地迅速形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养料和水分,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和消亡。
  据悉,在20个世纪80年代,江西曾在全省各县区进行除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时只是用化学和人工拔除的方法处理豚草,在强大的繁殖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的豚草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前苏联豚草专家柯瓦诺夫曾指出:“中国如不抓紧豚草防治,后果将不可收拾。”
  在防治的方法方面,植物也讲究优胜劣汰。在防治的方法上,化学方法见效快,但污染严重,专家建议采用生物法防治豚草。据了解,豚草的生长特点是“见缝插针”,只要有空地就会被它迅速占领。专家建议应结合城市绿化,选用有竞争力强的植物对豚草进行“围追堵截”,占领城市空地,只要在豚草易生区种植生存竞争力比它更强的洋生姜等经济植物予以防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理方法。
  同时专家指出,生物学上对一个危害物种只讲防治,彻底消灭一个物种是不科学的。他认为,动员全民防治才是最佳措施。专家建议把每年的五月作为豚草防治月。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豚草(5张)

豚草(5张)

豚草(10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