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明蘅:俯覽建築大地——關於謝英俊

 tonyabbs 2012-11-21

王明蘅:俯覽建築大地——關於謝英俊

(2011-04-06 11:25:27)
标签:

杂谈

王明蘅(臺灣?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民居是建築的大宗,謝英俊數十年來的努力及成果,值得觀摩。其中內蘊的重要訊息,值得釋放。所觸及的深層課題,更值得闡述。乘著他的思想羽翼,得以迎風而起,俯覽建築大地。
以下謹列數則,忝為討論提綱。


1. 主體:在個體與群體之間
當條件嚴苛時,住居可能被化約成基本的樓地板面積。對居民而言,主體性的意義不多於只是使用權。不同居民之間的個體差異也可能稀薄到不存在。當生活條件提高了,個體需求的差別會浮現,也可能加大而反映在住居的空間內容中。當條件更好時,縱容個體的需求是可以想像的,其空間形式是深層欲望的投射。欲望的原型則常在童年的潛意識中育成。
主體性的萎縮與膨脹,不單純只是內在的條件函數,也與外在的文化規範對應。文化是群體的產物,有時寬鬆;有時緊迫。主體性是在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選擇的權力,也是自由行動的權力。在絕對的個體與絕對的集體兩端,都是不自由的,無從選擇。主體只成了沒實質內涵的空洞名辭。民居是個過程,民居中涉及的主體議題,不在個體之中,也不在群體之中,而在兩者「之間」。


2. 權力與知識的再分配
昔時造園,雲:「七分主人三分匠」,意指營造上的心智和技術上的分工與分配原則。「主人」的比重反映主體的強度。因此可以想見,有完全自理與自造的民居,當然,也有由建築師完全代理、由營造商完全代工的民居。
上個世紀二戰後的西方世界,為了因應重建的大量需求,而發展能大量生產的房屋預鑄系統,因此需要建立標準化的構件,也因此得建立標準化的空間,最後得研究標準化的居住單元,乃至於標準家庭。雖已過半個世紀,這種科學主義的幽魂仍漂浮在許多建築學黌的上空。
在系統房屋的高峰期,西方同時出現反向的社會批判,「民眾參與」是個關鍵字,如利刃般穿透政治、都市計畫及建築專業的意識核心,一如人民專政的勁道。不分東西,建築師在傳統中建立的權力被迫下放,甚至專業知識也得自廢武功,重新學習。
啟于荷蘭的「開放建築」代表了六十年代意識型態轉變下的一個新方向,其中卻包含了許多民居久遠的老智慧。在鞏固居民主體性的前提下,如何延續系統房屋的效能成了技術上的新挑戰,也引發了設計方法上的新課題,同時浮現了從大量而少樣的製造觀念走向少量而多樣的市場局面。

 

3. 層級
開放建築的核心觀念就是層級。自然界有層級的現象,人造環境更顯現出層級的構造。層級是種垂直關係,在空間中以領域形式出現:房間在房屋中;房屋在聚落中;聚落在區域中。在實體上,層級會呈現轄制關係:下層級的元素得依附上層級,但較自由;上層級的元素有轄制能力,但較不自由。二者適當地切割,才能存同求異。房屋的骨架若是上層結構,內部的房間就是填充體。因為較為自由,所以能符合個體不同的需求,也能因應日後需求的變化。民居才得以是個活體,而非屍體。


4. 方言
隈研吾認為他的老師內田祥哉將日本的現代建築從沈溺在混凝土板的蠻橫中拯救出來,並稱他代表著建築的「民主」。內田先生是日本開放建築的核心人物,也是系統房屋的專家。他碎化了澆灌塑造一體成型的建築,即使是鋼筋混凝土也應該像傳統的磚頭、木頭般成為獨立的元素。建築應該是構成的藝術,如同音樂,如同文章。
建築是種語言,或值得成為語言,便應當創造有意義的構築字彙,將它交給人民,讓人民用它來描繪地方的風貌,來舒發個人的情感。語言是集體的,而寫作則是個體的。在寫作中,語言逐漸豐富。不同的寫作,豐富了地方風貌。民居是大地文章。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