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酒塑化剂风波拷问的不只是企业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1-21



今日关注
白酒塑化剂风波拷问的不只是企业

    □ 吴龙贵

    11月19日,21世纪网发布记者李耳的调查报道《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文中称“经第三方检测,酒鬼酒中的塑化剂含量竟然超标高达260%”,“其他品牌的白酒,也存在塑化剂超标的情况”。这一消息让经历过三聚氰胺奶粉、台湾塑化剂食品药品阴影的消费者再次紧张,在A股上市的酒鬼酒紧急临时停牌。酒鬼酒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做出检测的第三方权威性存疑,公司已经将产品送权威部门进行塑化剂检测。

    塑化剂风波导致白酒上市公司纷纷跳水,带动沪指一度跌穿2000点,酒类指数19日收盘时下跌4.58%,市值蒸发约327.79亿元。资本市场之所以会做出如此迅速而强烈的反应,盖因食品安全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底线。

    然而面对这个关乎民众健康的底线问题,涉事方却显得相当轻浮。酒鬼酒副总经理范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白酒行业检验的国家标准里,没有塑化剂检验这一项,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超标2.6倍的问题。而酒业协会则表示,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中国白酒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品中,塑化剂含量远远低于国外相关食品标准中对塑化剂含量指标的规定。这两种解释,显然都无法服众:没有国家标准,是否意味着就可以含有毒物质?远远低于国外标准,是否可以证明对人体无害?

    当然,关于眼下正愈演愈烈的塑化剂风波,仅凭媒体的一篇报道,并不能因此就对整个白酒行业盖棺定论。化解此次危机,靠的既不是汹汹的民意,也非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自我辩解,而是应当首先回归理性探讨的立场。其核心不是标准有无和多少的问题,而是厘清一些事实:白酒产品中所含塑化剂含量究竟有多少?对人体的危害性究竟有多大?很明显,企业和行业协会对这个问题既没有显示出应有的诚意,也缺乏起码的自信。

    从中国酒协的一份内部文件来看,酒协早在去年6月就已经获知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剂,并于当年12月向酒企发布通知,明确要求白酒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并特别提到了对塑料瓶盖的检测。然而这一切,普通公众却并不知情。明明已经认识到塑化剂的危害性,却对公众秘而不宣,这既折射出公众在食品安全信息知情权上的匮乏,也有力地说明企业及行业协会在利益至上的功利思维下,严重漠视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需要强调的是,此次白酒塑化剂风波之所以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与权威检测部门的缺位密不可分。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目前最具权威的检测部门,但据工作人员表示,按规定,该中心只接受带有厂家公章的检测介绍信的咨询,不接受公众或消费者个人咨询或检测要求。人们检测产品本身就是对企业的一种监督,而如果这种监督还需首先征得企业的同意,岂不自相矛盾?又有哪一家企业会平白无故地把自己置于被质疑的境地呢?这样的规定,令人匪夷所思。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国家标准的缺失。公众对塑化剂并不陌生,2011年5月,台湾塑化剂风波曾引起当地民众极大的恐慌情绪,据说其危害性远在三聚氰胺之上。并且,我们对于塑化剂含量也并不缺少相关的检测技术。然而不知为何,塑化剂含量至今未被列入国家标准。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只能以卫生部的标准为依据,可问题是,卫生部的标准“并不是公认的行业标准”。

    换言之,让公众闻之色变的塑化剂,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监管真空。这或许才是引发公众焦虑的关键所在。因为我们深知,企业的良心是靠不住的,只有严密的监管,才能筑起食品安全的防线。不管这次塑化剂风波结局如何,它所暴露出的问题都值得相关部门警惕。

    相关新闻见A05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