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最早名曰潞村,因潞盐而名,因运盐而兴,继而由村而镇,由镇而县,由县而市;人口由几万到十几万、几十万;面积由几平方公里到十几、几十平方公里;经济由几个亿到十几、几十个亿,皆是随着道路的建设而同步增长的。 如果不是影像的记载,身居这里的我们,对周边发生的巨大变化,甚至是我们自己脚下所走的路,都几乎迟钝到一无所知,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经创造了如此夺目的辉煌! 依然是樊晋英,这位运城资深的摄影人,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运城道路30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组图一——关键词:盐池边
![]()
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
拍摄于2011年5月 这里曾经是运城历史上的名片之一——运城盐池,一代一代的运城人都在盐池边的这条土路上(上图)留下了或辛酸或复杂的记忆:铲盐、拉硝、风吹日晒、皮开肉绽…… 下图是2011年5月樊晋英故地重游时坐在轿车里边行边拍的一个镜头。物是人非,依然是当年的盐池,而挖盐人、小平车、黄土路早已不再,这里如今已成了运城市区通往解州的旅游路。镜头里的水泥路、高杆灯和太阳能、风力发电组合,仿佛都在述说着这里30年来发生的巨变。 组图二——关键词:红旗街
转播到腾讯微博 ![]()
拍摄于1986年
转播到腾讯微博 ![]()
拍摄于2008年 上图:拍摄于1986年元宵节的这张图片,取景于红旗东街现武警支队路段。当时这里虽说有军分区,却已算是荒郊野外了,荒凉的面目显而易见:一排厚厚的土围墙,土墙内外自生自灭着一簇簇的杂草。从这里再往东走,除了零星散布在道路两边的房屋、砖瓦窑外,杂草则几乎成了主角。 如今,红旗东街的延长线已经达到了运三高速公路运城东入口,名曰盐湖大道(下图),也算得上运城重要的东大门、迎宾路,两边宽阔的绿化带给人的感受岂止是心旷神怡! 组图三——关键词:河东街
转播到腾讯微博 ![]()
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转播到腾讯微博 ![]()
拍摄于2011年 上图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河东街拆迁现场照片。看得出,当时这条街道比较寒酸,最高建筑也只不过是砖土结合的3层小楼而已。这条街此前叫卫东路,长度西自如今的百货大楼,东达军分区,也就是如今的南风广场一带。 如今,河东街已经发展成为运城市区的东西主干道(下图),而且,东西贯通,向东延长了不知多少倍,道路两边排列着政府各要害部门以及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显然已成了运城的“黄金”街道。 组图四——关键词:解放路
转播到腾讯微博 ![]()
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转播到腾讯微博 ![]()
拍摄于2012年11月 解放路及其延长线是如今运城中心城区最长的路,应该说,加上南北延长段——南到凤凰谷,北到北相,这条路最集中地彰显了30年来运城路的巨变:加宽增长变时尚了。 上世纪80年代,解放路的长度仅限于从池神庙到北郊棉科所,而且,道路的宽度与现在也远远不能比(上图)。如今,这条路的北延长线、盐湖工业园一带,是运城目前所有道路中路面最宽的路段——双向十车道(下图)。作为运城的北大门,这里的气派,相信是30年前所不敢奢望的。 话外音:今天,我们幸福地生活在魅力运城的怀抱中,时刻享受着城市发展带给我们的便捷和舒适,而每时每刻都发生着的新变化,或许已让感官变得不再灵敏。那么,当你眼前复原出旧运城泛黄的影像资料时,激动振奋之余,是否瞬间会萌生一些幸福感与自豪感? 正如樊晋英所言,路,是一个城市的动脉;路,是一个城市的神经,只要看一个城市的道路如何,就能判断出这个城市的生机和活力怎样。路通政通人更和,路建到哪里,房就盖到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一路引来百业兴!路如羽毛,凤凰城现已羽翼丰满,腾飞自然就在眼前! 樊晋英的记忆中,运城早年以钟楼为中心,有东、西、南、北4条街。老东街延伸不到日报社,老西街延伸不到糖厂,老南街延伸不到盐池,老北街延伸不到如今的运城市人民医院,可见其短。 4条街道,歪歪扭扭,全是泥土地,阜巷、姚家巷因驻有盐务稽核分所和蒋阎军警宪特要害部门,是水泥路。 据史料记载,运城1947年12月解放时,一城垃圾,遍地废墟,以至于解放军进城后不得不先发动群众,清理各处堆积如山的垃圾。 在运城被戏称为“一个警察一个楼,一个公园一个猴”的年代,运城又增建了卫东路(后更名为河东路)和银湖路。 老运城的框框于1974年被彻底打破。这一年,全城近万名干部职工义务拉运土石,将老城墙土基铲平,修建了解放路、河东路、红旗西路、人民路中段及东西南3条环城路。 在樊晋英的印象中,其实,即使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运城市区能称得上像模像样的城市道路,也仅有两条:一条是现在的解放路,起止是南自池神庙,北到棉科所,棉科所以北就已经是“大北郊”了;一条是红旗街,长度也仅限于西自西花园,东到老城墙根,即原河东市场边上,幼师校区和军分区都在城外。 改革开放之后,运城的路日新月异…… 1978年,红旗东路、解放北路铁路家属院段遗留工程完工。工农路要稍晚一些,是在拖拉机厂及附近的棉花加工厂建成之后才修建的——拖厂姓“工”,棉加厂属“农”,因此两厂门前的这条路也就很自然地被称作“工农路”了。 1986年,解放路立交桥建成;1990年,南环东路、河东西街、河东东街和工农路新铺而成;1995年,黄河大道竣工;1996年,禹都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完工。 此前,运城的东大门路况极差,窄小难行,坑洼不平,“晴天满脸土,雨天两脚泥”,行人苦不堪言,运输则更难。 樊晋英认为,禹都大道的建成,使运城的公路建设有了质的飞跃,人们确确实实感受到这才叫公路,彻底改变了运城东大门行路难的状况,给运城的经济腾飞带来了生机。 到了1997年,市区已形成南北5条主干路、东西5条主街的道路体系。 进入2000年之后,运城市区进入城市化快速推进期,对13条街路实施了拓宽改造和新建,2005年开工建设了人民北路、铺安街、盐湖大道、禹西路,2009年又完成了条山街、国粮街等的修建,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 2009年年初以来,中心城区的学苑北路立交桥、环湖旅游路一期、飞雁桥、华源街(国粮街)、条山街等重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 这些民生工程的投入使用,对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城市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截至目前,市区已建成“八纵八横”可喜可赞的道路交通体系。八纵包括:圣惠路、解放路、人民路、中银路、槐东路、学苑路、禹西路、周西路;八横有:红旗路、银湖路、河东路、禹都大道、工农路、条山街、华源街、南环路。这时候,红旗路西起圣惠桥,东直通运三高速;解放路南越盐池,北通黄河大道连接太风高速;工农路已成一条主干道,西接运风高速,东至飞机场上高速,全线贯通。 2012年2月投入使用的学苑北路立交桥,是中心城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促进北部新区和空港经济开发区快速崛起的重点工程,是运城城市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标准最高的大型城市立交项目。这座壮观的4层互通式立交桥,成为市民出行不可或缺的“舒心桥”,不仅改善了交通环境,而且成为运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