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智力理论

 龙泉清溪 2012-11-21

情绪智力理论

 [摘要]情绪智力自萌芽到出现,再到现在的学术繁荣,经过很长一段历史。国外情绪智力理论自系统研究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两个派别,三大理论,研究日益丰富完善。1997年,情绪智力理论传入我国,近十年的国内情绪智力研究可以说是理论引介、探索和实证研究齐头并进,并很快发展成本土的情绪智力理论。

 [关键词]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理论 国外 国内
  
  一、情绪智力理论的历史发展
  
  在西方文化中,思维和情绪的关系的哲学讨论,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就近而言,情绪智力理论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分离的情绪与智力
  20世纪70年代之前,心理学始终将情绪和智力作为两个领域来进行研究。在情绪和智力研究并行的同时,心理学家也逐渐认识到了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并且开始了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研究。上述这些观点和理论已经包含了情绪智力的最初含义,也可以说,它们就是情绪智力的最初起源。
  2.情绪智力先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情绪智力的先驱出现了。他们将其整合为一个全新的领域——认知和情感(也叫思维与情绪)。在这个时期,由于R.B.Zajonc(1980)首次阐述了情绪首因的问题,引发了情绪与认知的谁为首因的空前大辩论。这场谁为首因辩论的深远意义不仅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颠覆了认知驾驭情绪的心理哲学基础,使情绪、感情在哲学认识论上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同时,虽然“情绪智力”这个名词零星的出现了,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个明确的方式来定义或者描述。
  3.情绪智力研究的出现
  1990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和耶鲁大学心理学家P. Salovey和 D. J. Mayer一起正式提出情绪智力理论,并对其进行实证测量。Mayer等人从智力和情绪研究、哲学、人工智能、脑科学和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寻找证据,来证明被他们命名为“情绪智力”的这种人的能力是存在的。1990年~1993年这个时期被普遍认为是情绪智力研究出现的划分点。在此期间,情绪智力的基础研究一步步进行,尤其是脑科学方面的研究。
  4.情绪智力的繁荣
  1994年~1997年,情绪智力发生了不寻常的转变,变得非常流行。这是由于D. Goleman (1994)出版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畅销书。此书受到媒体的大肆宣传,致使情绪智力开始风靡世界。由于这本书属于非专业著作,对情绪智力概念及理论的科学意义造成了极大混乱。所以,情绪智力思潮在1995年~1997年间风靡世界的同时,各种针对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理论模型、量化研究等的批评和评论也接踵而来。
  5.情绪智力学术研究的繁荣
  1997年后到现在,心理学工作者开始讨论、修正、规范、深化和发展情绪智力理论。各种情绪智力理论发展起来,新的情绪智力量表也被开发出来,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今天,EI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宽泛、粗放的大众心理学世界;另一个是谨慎、艰辛的科学研究世界”。这使得该领域的研究非常复杂,形成了多种情绪智力理论。
  
  二、国外情绪智力理论
  
  1.能力型情绪智力——J. D. Mayer和P. Salovey的情绪智力理论
  1990年~2000年,Mayer和 Salovey等人,从首次系统研究情绪智力概念,将情绪智力作为一种社会智力,到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一种能力,而不再将其归为社会智力,日趋完善自己的理论。
  Mayer & Salovey(2000)对该模型解释是:该模型仍然可以分为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情绪知觉和情绪识别,包括来自情绪系统的认知信息和输入信息;第二个维度是情绪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包括使用情绪促进认知加工;第三个维度是对情绪的理解和推理,包括情绪认知加工和进一步着眼于问题解决的情绪信息加工;第四个维度,情绪管理是关系到情绪的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情绪。他们根据该理论模型编制了第一个能力型情绪智力量表——MSCEIT(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s)。
  2.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
  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Mayer和 Salovey称之为混合模型,1998年以后的模型有人称为情绪智力的企业模型。尽管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来源于Mayer和Salovey最初的理论,但两者相距甚远,目前已成为情绪智力研究领域的两个方向。
  他认为,情绪智力本质上是一种潜能,而情绪胜任力是以情绪智力为基础的一种习得的能力,反映人们通过学习、掌握技能以及把这种智力应用到具体的情景中的能力。情绪胜任力模型为: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移情和社交技能,由五个因素25种胜任力构成。2000年,Goleman等人又对情绪智力做了描述性定义:“情绪智力能够被观察到,当一个人在情境中,在适当的时候经常以有效的方式展示构成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觉察和社会技能的胜任力。” Boyatzis,Goleman和Rhee一起把他的1998年的模型压缩为4个因素20种情绪胜任力,并根据绩效理论编制了情绪胜任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ventory,简称ECI)。
  3.Bar-On情绪智力理论
  尽管Bar-On的情绪智力理论没有Mayer、Salovey和Goleman理论那么大的影响,跟踪研究者也没有那么多,但它仍是目前国外情绪智力三大理论之一,并有自己的特色。1997年,Bar-On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自己对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是“一系列影响个人成功应对环境需求和压力的能力的非认知能力、胜任力和技能。”并且他还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Bar-On(1997)提出的情绪的和社会智力结构模型由五个维度15个因素组成。并且,Bar-On根据该理论模型于1997年编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Bar-On情商量表》(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即“EQ-i”)。
 三、国内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
  
  1997年,情绪智力概念传入中国。一时间,各报刊杂志竞相发表各类关于情绪智力的文章,也开始出版相关书籍和所谓的“情绪智力测验”。这些都是大众媒体顺应世界情绪智力之风对情绪智力进行的推广。这个时候,学术界也开始对情绪智力产生兴趣。国内的情绪智力研究可以说是理论引介、探索和实证研究齐头并进。2002年开始,学术界除了继续介绍国外理论,探讨情绪智力概念和理论的内涵外延之外,还进行大量的有关情绪智力的实证研究,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本土的情绪智力理论。例如:
  王晓钧(2000)对情绪智力的理论结构展开了实证研究,他认为,将情绪智力内涵看作是“情绪的认知结构”更为恰当。他将情绪智力分四个因素:自我情绪认知能力、社会情绪认知能力、情绪思维能力、情绪成熟监察能力。这四个因子又可分为两大范畴:初级的情绪认知评估能力和较高级的情感行为调节能力。
  张进辅、徐小燕(2003)在情绪智力方面也做了大量有成效的研究。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这些能力又分为若干次级因素成分。一共涵盖了18个次因素。并且以此为理论模型编制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对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特点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
 许远理(2004)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情绪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或情绪智力组合理论)。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和处理情绪性问题的能力。其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包括对象维度、操作维度、内容维度三个独立的维度组合而成,每个维度又分别由几种不同成分构成,最后构成3*3*2共18种情绪能力。他以此理论编制的量表包括两部分:自陈式量表和视频式量表。
  卢家楣,王晓娟(2005)也提出了自己的情绪智力结构:一个二阶十因素模型,其中两个二阶因子分别是:操作自我情绪的能力和操作他人情绪的能力。操作自我情绪的能力含有五个次因素:认识情绪、表达情绪、调控情绪、预见情绪和体验情绪;操作他人情绪的能力包括觉察情绪、评价与表达情绪、预见情绪、体验情绪、调控情绪五个次因素。
  国内情绪智力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尤其是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形成了很多本土的情绪智力理论。但是,与国外情绪智力理论研究相比,国内本土理论研究多是只有提出者对其理论进行了验证性研究,还缺乏后续的跟踪研究,致使本土理论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论证和推广。从这个方面来说,如果我们要发展本土的情绪智力理论,不仅仅是提出理论,还必须做好后续的论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Joseph Ciarrochi, Joseph P. Forgas,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001.
  [2]Thordike, E. L., Stern, S. An evaluation of the attempts to measure social intelligence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37,(34):275-284.
  [3]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28(6):77-82 .
  [4]Zajonc, R B. Feeling and thinking: Preferences need no in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0,(35):151-175.
  [5]Leuner, B.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 Praxisder kinder psychologie and kinder psychiatrie, 1966,(15):193-203.
  [6]Payne, W. L. A Study of Emotion: Develop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lf-integration; Relating to Fear, Pain and Desire [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C].
  [7]Mayer, J. D., Caruso, D., & Salovey, 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eets traditional standards for an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1999:(27): 267-298.
  [8]Goleman,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5.
  [9]Bar-On, R. The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yory(EQ-i): Technical manual.Toronto, Canada: Multi-Health Systems, 1997.
  [10]徐小燕,张进辅.巴昂的情绪智力模型及情商量表简介.心理科学,2002, 25(3):332-335.
  [11]彭正敏,林绚晖,张继明,车宏生.情绪智力的能力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817-823.
  [12]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心理科学, 2005, 28(5):1246-1249.
  [13]杨建锋,徐小燕,张进辅.关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8(4):650-654.
  [14]张秋艳,张卫,岳颂华,王才康.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 18(8):544-546.
  [15]王晓钧.情绪智力理论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00,23(1):1-5.
  [16]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4,2:1-4.
  [17]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8]王晓娟.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编制及调查.上海师范大学,2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