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丧葬中的供鸡和点汤风俗

 佑启 2012-11-22

 

 
 
        婚丧嫁娶是人生的重大礼仪活动,民间泛称这些活动为“红白喜事”。作为“白事”的丧事,标志着一个人生命的终结,所以活着的人对此特别重视。在中原地区,丧俗札仪繁琐,规模宏大。就其中的供鸡和点汤两项,便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鸡,在中原人的礼仪活动中是一种吉祥物,在丧葬习俗中同样不可缺少。河南中部的习惯是人死后,遗属要在死者床头放上一只宰杀洗净的鸡,鸡身上插一只筷子,这叫“倒头鸡”。它既是供品,也是家人送给死者的礼物。这种方式,大概与结婚娶亲时带活鸡的意义相同。结婚带鸡,目的是取“吉利”之意,是对新婚夫妇新生活的祝愿。而人死后送鸡,也取“吉利”的意思,是对死者平安到达黄泉的祝愿。当然,人死不能复生,便以死鸡象征人死,这是民俗以事象事的特点。

  逝者下葬后的第二天,遗属要到坟地祭奠,这叫“服丧”或“服三”。逝者的女儿要拿一只煮得半生不熟的鸡到坟上去。据说这只鸡不能杀死而要捏死。为何要捏死?这是约定俗成,人人都这样做。在坟前祭奠以后,逝者的女儿把鸡拿回家,煮熟后让众侄儿吃掉。据说,在孩子们一口口品味鸡肉的时候,逝者的灾祸就被孩子们嚼走了。

  人死之后,从死亡之日计起,每隔七天都要祭奠一次,共祭5次。五个七天祭日,要数五七最隆重。民间有“五七献鸡”的说法,即五七这天,亲人们还要给死者献上一只鸡。传说阴间的五殿阎君非常残酷,五七时,逝者经过这里,他都要严刑拷打。因为他爱吃鸡,于是逝者就托梦给活着的亲人,让在坟前供鸡,这样五殿阎君就会放过逝者。人们为了使亲人能在阴间免受刑罚之苦,便纷纷在五七这天供上一只白条鸡。

  眼丧这天,除了给逝者送鸡之外,河南中部还有埋饺子点汤的风俗,民间简称为“点汤”。这种形式,也是祭奠的一种方式。与送鸡不同的是,送鸡,是逝者女儿必须例行的义务,而点汤则是逝者的儿子媳妇做的。这天,人们提上瓦罐,罐内装上煮熟的饺子和饺子汤,然后携儿带女到坟地祭奠。放炮、燃纸、叩头之后,死者的儿子取4个饺子埋在坟的4角,绕坟墓3周,把饺子汤浇在坟边,剩余的饺子让逝者的儿孙辈吃,吃时要背过脸去,不让外人看见,以免祖辈赐予的福气让别人夺去。有的地方是在殡葬的当天埋饺子点汤,有的则是在第二天或第三天。这种风俗,据民间传说,晋代就已经流行了。中原有一则传说叫点汤的由来,传说的大意是:

  蜀国灭亡时,蜀国尚书郎李密不愿继续做官,抛弃高官厚禄,返回故乡侍奉祖母。

  原来,李密6个月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了。是祖母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成人。如今,祖母老了,病卧在床,李密非常挂念。此次他辞官回乡,正是为了尽尽孝心,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回家以后,李密起早贪黑在祖母床前忙碌,煎药、喂饭、洗衣,整日不出门户。此时,晋武帝司马炎执政,他听说李密为官清正,学识渊博,便下诏书一封,请李密出山。李密婉言谢绝,说祖母百年寿终之后,自己才能从命。

  一天,祖母想吃羊肉馅饺子。李密赶忙买肉和面,精心制作。待他煮好饺子端到床前,祖母已经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李密含泪埋葬了祖母,并在坟旁搭好草棚,准备在此守孝。这时,晋武帝又遣人送来诏书。李密信守诺言,随来人一起登上了行程。行至数里,李密想起祖母到死没能吃上羊肉饺子,心里感到十分遗憾。于是,他忙叫停车,调转头去回到家里,恭恭敬敬地把饺子埋在祖母坟前,将饺子汤洒在坟周围,这才流泪而去。

  李密孝敬祖母的事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仿效他的样子,慢慢形成了给死人埋饺子点汤的风俗。现在,人们仍然沿用此俗,借以表达对长眠于地下的亲人的哀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