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烙馍

 佑启 2012-11-22

 

        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馍。说起北方做馍的手艺,那真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豫中地区的烙馍,在整个中原地区的馍类食品中,是很有特色的。

  烙馍,故名思义,是烙成的,而不是蒸、煮、炸、炕成的馍。它与摊煎饼很相似,是在中间凸起,四周漫平的铁鏊子上做成的。但它与摊煎饼又有不同,做煎饼的面是稀面糊,而做烙馍的面是揉好的硬面团。吃烙馍既省时又方便,面粉掺水一揉,铁鏊子一支,一个人烙,可以供上五六个人吃。凡遇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家家都要吃烙馍,两位妇女,一张鏊子,一个擀,一个烙,可以供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

  此地用的炊具也与别处不同。从案板来说,中原其它地区常常把柳木板用砖一支,垫成齐腰高的固定案板。擀面做馍时,往往是站立姿势。而豫中地区用的案板只一尺多高,板下有四条腿,酷似一个长方形凳子,不管在屋里屋外烙馍,案板可以随意移动。做馍擀面时,取坐或蹲的姿势。其次,烙馍用的鏊子不是架在煤火上,而是用三块砖一支,架在地上,以柴草为燃料。翻馍用的工具是一尺多长的竹劈,既轻便又不会烫手。烙馍是妇女大显身手的时候。巧妇手中的小木擀杖,能擀得面饼团团转。核桃大小的面团,就能烙出直径约一尺的圆如月、白如雪、薄如纸的“张子”。馍擀好以后,小擀杖随手一挑,不偏不斜就搭到了鏊子上,手头熟练得如同耍杂技一般。民间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年少时,一次逃学出游,遇见两位老奶奶在烙馍。一个墙里,一个墙外,墙里的老奶奶把馍擀好后,擀杖一挑,就扔到了墙外的鏊子上。李白从老奶奶惊人的烙馍功夫得到启发,刻苦攻读,勤学不辍,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诗人。

  当地人吃烙馍很老练,吃饭时,拿起一张烙馍,左手一托,右手夹菜往馍上放,“噌噌”一卷便往嘴里送,吃得有滋有味的,这叫烙馍菜卷。不常吃烙馍的外地人,烙馍里卷不进去菜,只好“望菜兴叹”了。

  烙馍不只是平日的主食,有时,它还是走亲访友的礼品。有的地区,妇女生孩子时,娘家要给月子中的女儿送去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烙馍。据他们说,烙馍利于消化,产妇吃了很有好处。为了预防天花,婴儿种牛痘时,孩子的姥姥 (外祖母)要给外孙送去掺了芝麻的焦烙馍,俗说吃了烙馍,牛痘就会顺利脱痴,孩子就会安然无恙。其中的科学依据自不必要考查,但它表达了一种愿望,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与爱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