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围城》

 昵称535749 2012-11-22

文/徐恩惠

上了大学后渐渐地养成了一个小习惯,每天晚上熄灯之后,总要花点时间翻几页书,这样自己才比较容易入睡。之前看了《达芬奇秘密》,哇塞!好看!整个人的思绪就完全是在跟着剧情走,这是我第二次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我的第一次给了《明朝那些事儿》)。吼吼,那种感觉可比看教科书爽多了。于是乎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了。

大概几星期前,我把《围城》放在了我的枕头边。可是一直到前些天才终于把她送回了她的老家,因为之前这段时间吧,由于种种的各种复杂的说不清的原因(可能稍微懒了一懒:(),所以就只是那么几页几页地翻着,不过终于还是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关于《围城》我一直有点没有想通——就是为什么书名叫《围城》呢?但是又想不出如果她不叫《围城》又该叫什么呢?我把这一神奇的现象总结成了一句话——这就是著名作家与不知名D丝之间的区别。

那现在就让我顺着自己的读书记忆,往下“瞎”写……

看完了《围城》,一个初步的感觉是——这书描写的是战乱时代的一群中国文艺富二代书生的各种文艺小康生活,没有粗辱的言语,没有过激的行为,也没有生活的逼迫(中间去三闾大学的路上稍有,但是和广大劳动人民比起来,我觉得那根本就是享受),他们虽算不上当时的上层人物,但是不愁吃穿的他们的确是演绎出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生活,这生活课很丰富,它涵括了,人性的各种弱点,社会的种种丑恶。读着书的时候,又会时不时的崇拜一下钱钟书老师,用这样风趣的语言和辛辣的笔调,描绘了这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战年代的彷徨和空虚,以及各种新思想和封建老思想的交织,字字句句都值得推敲!对于钱老先生的天才行为,而我却只有看的份。我还是想借之前我已经总结过的那句话再总结一下。

文章的开始是从这群富二代留洋回来开始的。因为有“未婚娘家”的资助的文艺青年方鸿渐(暂称他文艺)应该是当中的主线吧。我觉得他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富二代,家里不穷,不是很热爱学习,至少在国外是这样的,用钱买了一个假文凭(始祖啊!),总算是顺利“毕业”了。俗话说:大家闺秀总是喜欢那些带有那么一点点狡猾的“坏”男人。这里也是这样,书中同是留洋生的苏文纨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家闺秀,虽然她在船上那样热烈的传情(这到是有点新思想的意思),但是方鸿渐就是看不上她,我想这跟她的迂腐和自傲有些关系吧,的确我看苏文纨也有一点不爽!这女人有点自以为是,老是高高在上的样子,给人的感觉就是:有心计,很势利。到后来她的表现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失去那一点点仅有的文艺,一下子就释放了她心中积蓄已久的势利和爱炫耀的恶劣品质。

留洋回来之后,方鸿渐明白了那船上的虚假感情,当然他也没有多想什么,反正他不吃亏。之后就是一段复杂的感情经历,方鸿渐喜欢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苏文纨喜欢方鸿渐,赵辛楣喜欢苏文纨(很爱的那种)。唐晓芙是一个没有多少社会阅历的人,所以她应该还保持了不少少女的天真,这一点方鸿渐很喜欢。这里也不得不提一提方鸿渐的“未婚娘家”,他们对方鸿渐也真是“好”!希望他与苏文纨能够走到一起,但是我敢说这绝对不是真正的为方鸿渐着想,因为苏文纨的家境一点都不差,你懂的。就这样复杂的感情关系,擦出了不少的火花,在几次年轻人的宴会上的互相斗嘴更是一大精彩之处啊!同时也不得不佩服钱老,就那么一段段的小故事,就让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式的勾心斗角,虽然没有行为上的摩擦,但是嘴上却谁也不饶谁,字字句句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的魁宝——汉字的无限魅力。

最后的这个感情结局也是值得我们仔细推敲的,说不上来是好是坏,只是觉得这结局是那样的合乎常理,接受起来是那么的容易。最后方鸿渐因为大胆追求真爱,被“未婚娘家”抛弃,和唐晓芙也因为一个电话的误会,就这样错过(算是吧?我的理解),然后决定去湖南的三闾大学任“教授”(之后证实是副的),赵辛楣呢,苦命娃,最后也和方鸿渐去了三闾大学,也许是因为最后谁都没有得到苏文纨吧,俩人彼此敞开心扉,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对于此现象本人还是想用一句小小的话总结一下——缘分呐!

路上又多了几个人,最初还是很喜欢孙柔嘉的,其实到后面也不是很讨厌,我觉得那真的是生活的无奈,世俗的压力,社会的规矩导致了他们的不快乐。不能说他俩谁对谁错,我觉得他俩都没错,只是由于种种因素,误会越积越深吧。反正我看着挺惋惜的,在此深叹一声:哎……。再小总结一下:造化弄人啊!在不知道如何解释一些事情的时候这话是万能钥匙,你有木有觉得啊?元芳,你……?

这里第一部分应该算是结束了,之后就是,他们一起去三闾大学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了。之前看的时候没理解为什么一直提到李梅亭的行李和里面装的很多东西,但后来顿悟了,这就是早期的走私啊!李梅亭这个人物也是一个典型,狡猾奸诈,但又不失人气,就是会做表面功夫,做人圆滑。好讨厌这种人啊!换我也斗不过这些人,包括之后的汪氏夫妇,高年松,还有姓韩的主任...什么的,一大堆的官方人物,一堆堆的规矩,一打打的身份标志,记不过来,也不想鸟这些,就和现在一样,我讨厌这些琐碎的规矩,所以不想多写。印象最深的是赵辛楣的出走,仅仅因为和汪夫人的散步(不过一想到事情发生的年代,也就显得没那么神奇了),还有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方鸿渐和孙柔嘉订婚的那一段,哈哈,真的觉得好草率啊!看上去仅仅因为一场误会和争一口气,但是往后读再往回想想,貌似的确这个表面上看似那样纯真的柔嘉,却有着那样深的城府,她很了解方鸿渐,也很爱他,然后就这样,她成功了。这倒也是一种榜样,有追求,然后成功了。这就是简单的生活哲理。不过在我来看”她的城府“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只是一个女人努力的追求自己爱的男人一样,只是回想这过程,确实有那么一点点奇怪。因为俩人好像是一直有绯闻关系,但是却没有真实的绯闻关系,或许是赵辛楣的出走,和学校里的不顺,让空虚失落的方鸿渐做了这个决定,谁知道呢?反正最后他俩走到了一起,还真是为他们高兴了几天(因为隔了几天才知道后来的不欢而散)。对于这些种种的因素是他俩订婚到结婚的原因,我还是想要小小的总结一下:天命难违啊!钱老的命令就更难为了。

订婚后,他俩就开始踏上回家的路了。小插曲,他们去了一趟赵辛楣那里,遇上了势利的,满是嫉妒的可怜女人苏文纨,然后在好朋友赵辛楣的支持和鼓动下,他俩完婚了,这在当时也是一大突破啊。那是没有父母参与的婚姻啊!但是最后书中他们俩弄成了这番样子,也好想是老师对社会的一种妥协(我不知道,个人观点)。

然后就应该是书的最后部分了,又回到了家,可是一切都变了,这次回来他们是夫妻了,是有家室的人了。结了婚,是要见家长,这的确有点奇怪哈,比现在的人都要先进哇,直接结了婚再见家长。然后加上战争的影响,生活变得并不是那么好了,各种琐事,各种老礼,各种....具体的,我还没经历过,所以想想差不多就这些吧。但是总体来说,这群富人的生活还是不错的,都还是有仆人服侍,哎,这哪里能说他们为生活所迫啊!但是回家之后,生活的琐事,家庭的压力,媳妇之间的勾心斗角.....虽然没有大量的描写这一部分,但是我们都知道,俩个都是大学生,思想自然和迂腐的大地主家庭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摩擦是在所难免,虽然没有清宫剧中娘娘们那般,但是觉得俩人肯定也是被弄得心力憔悴!最后加上事业的不顺,意见的不合,其实本来也没什么的,可是在那样的情境下,任何的小事都可以是一根导火线,就像方鸿渐有句话说的:“只有他的女人孙柔嘉他可以顺便的骂和吵,因为她是他最亲的人。”但是你说一直骂啊,吵啊,谁受得了嘛!最后就由于种种的各种复杂的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回娘家了!虽然最后什么都没交代,但是我想方鸿渐应该会去重庆找赵辛楣吧,然后他俩也就这么拖着...谁知道呢?钱老先生也没说啊,对吧?元芳?

在做个小总结吧,看完《围城》,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是惋惜方鸿渐和孙柔嘉,是看到知识分子(或说人)的贪婪,自私,奸诈...等人性的弱点,还是因为感受到了我即将踏入的社会的世态炎凉呢?我不晓得,不知道钱老先生知道不?

总之看《围城》之后的感觉就像是自己在那个抗战时期做了一回口才极好的富二代方鸿渐。如果此时还想让词汇贫乏的我再总结一下的话:我只想说就是这样的感受。

左岸记:因为阅历不同,看《围城》的感受也会有大不同,也就是看那串葡萄的心情了。——钱老说:“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那是否还有第三种人,其实葡萄就是葡萄?我想,看书并不是为了寻找某种宿命,方鸿渐的人生不是你必须的经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