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官当有恻隐之心

 李灏 2012-11-22


做官当有恻隐之心


文/晏建怀

    帝王时代的官吏,大都拥有生杀予夺之权,尤其是宰相之类手持重柄的大吏,他们见惯了血雨腥风的场面,内心往往被磨砺得十分坚硬。但在这一点上,宋真宗时期的宰相王旦却是个例外,他任相十余年,始终与人为善,经常救人于危难之间,颇有恻隐之心。

    王旦任宰相,寇准任枢密使,王旦常说寇准的好话,寇准却常说王旦的坏话,宋真宗告诉王旦,王旦也不生气,还说寇准忠诚直率。后来,寇准被贬到地方任职,天高皇帝远,便摆起了老资格。每当生日,他都搭建彩棚,大摆宴席,那些揣着红包寿礼的大小官吏常常把府上挤得水泄不通,高调而铺张。他喜欢华丽的衣服,喜欢山珍海味,衣食住行的标准常常向皇帝看齐。宋真宗知道了,大发雷霆,对王旦说:“寇准什么都效仿我,这怎么行?”意思是要按国法治寇准的罪。王旦笑着回答说:“寇准实在是个贤能之臣,就是偶尔不明事理,有点傻。”王旦没有火上浇油,反而通过诙谐的语气,把不能原谅的原则问题变成了可以原谅的性格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宋真宗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顿时软了下来,只得尴尬地笑笑说:“是的,的确有点傻。”王旦一句话,帮助寇准逃过了一劫。

    都尉李和文喜欢与朋友们一起喝酒玩乐,一次午夜了,他还邀来许多朋友聚饮,并违反制度,擅自安排军妓唱歌跳舞助兴。言官向宋真宗告状,宋真宗大为光火。王旦听说后,赶紧用红色笺纸写了一首诗送给李和文,表达自己不能参加盛会的遗憾。第二天,当宋真宗拿出言官的奏章要问李和文的罪时,王旦说:“我知道这件事,也曾撰小诗送李都尉,只恨没机会参加盛会。人们常说‘太平无象’,这难道不是‘太平之象’吗?”王旦是个有心人,先写一首诗送给李和文,把自己与李和文的“聚饮事件”捆绑成一体,还把歌舞升平定义为太平盛世的标志,无异于给了命悬一线的李和文一根救命草,这是多么慈悲的胸怀啊。宋真宗在王旦的巧妙说服下,也就释然了。

    不要以为王旦替寇准、李和文开脱,是官官相护的必然。官官相护,是官员们为了私利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行为,倘若相互之间因为利益产生矛盾时,他们又会反目成仇,斗个你死我活。而王旦的行为取向是原谅,包容,团结,是慈悲情怀,是恻隐之心。

    王旦不但对同事好,对在他身边工作的仆役也不错。他不拘小节,没有架子,日常生活中从来不发脾气。一天,仆役想试试王旦的气量到底多大,便在给他准备的肉羹里撒了些烟灰,谁知,王旦只顾吃饭,对肉羹视而不见。仆役问为何只吃饭,王旦回答说:“我偶尔不喜欢吃肉。”过了几天,仆役又故意在饭里撒些烟灰,王旦仍然不发怒,只是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可以煮些粥来。”家人抱怨厨师克扣肉,吃不饱,请求治厨师的罪。王旦问道:“你们平时的定量多少?”他们说:“每天一斤,但到嘴的只有半斤。”又问:“一斤吃得饱吗?”他们回答:“一斤足量就能吃饱。”王旦呵呵一笑,说:“那么以后定量就提高到一斤半吧。”

    仆役们服务不好,他视若无睹,厨师克扣食物,他置若罔闻,这与他临危之际救助寇准与李和文是一致的,因为他有一颗恻隐之心,不愿意看到寇准与李和文因小节获重罪,也不愿意看到仆役们因小事获责罚,他深深知道,他一句轻巧的话,既可能变成及时的雨,也可能变成见血的刀,所以只要不触犯法律与原则底线,王旦都始终慈悲为怀,宽容有加。

    相对于帝王专制时代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酷吏,王旦的恻隐之心是一种稀有品质,难能可贵。同样,在科技迅速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今天,相对于 “公务员下乡都坐25万以内的车不现实”之类的抱怨,相对于“跟政府作对就是恶”之类的“雷人”话语,相对于一些官员在群众上访中的冷漠、在推行“劣政”时的冷酷、在“暴力拆迁”中的冷血,王旦这种高贵品质当更加值得钦佩与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