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病拨罐4

 老阿更 2012-11-22
中医拨罐治疗方法....百病拨罐



头痛的拔罐疗法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引起原因较复杂。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引起原因较复杂。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头部或五官疾病可致头痛,头部以外或全身性疾病也可致头痛,所以必须辨清头痛的发病原因,方可对症治疗,但颅内占位性病变或颅外伤所致头痛,不宜用拔罐治疗。根据病因及发作时特点的不同一般分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肝阳上亢头痛3型。

    一、风寒头痛

    (一)症状

    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口淡不渴。

    (二)治法

    (1)选穴 风门、太阳、外关。

    (2)定位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太阳: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3)拔罐方法 艾罐法。先在上述各穴拔罐,留罐10分钟,起罐后用艾条温灸风门、外关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二、风热头痛

    (一)症状

    头痛而胀,甚则疼痛如裂,伴有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椎、风门、太阳、曲池。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见前。

             太阳:见前。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l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太阳、大椎、肺俞、外关。

    (2)定位 太阳:见前。

             大椎:见前。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外关:见前。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三、肝阳上亢头痛

    (一)症状

    头胀痛,头痛多为两侧,伴有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胁痛,失眠多梦。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风门、太阳、印堂、太冲。

    (2)定位 风门:见前。

             太阳:见前。 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

    (3)拔罐方法 风门、太阳、印堂3穴采取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太冲穴点刺出血,以微微出血为度,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印堂、大椎、肝俞、合谷、行间。

    (2)定位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行间:在足背侧,当第l、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印堂:见前。

             大椎:见前。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行间只点刺出血不拔罐,其他穴位点刺放血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四、注意事项

    拔罐治疗头痛对缓解症状效果良好,但引发头痛的因素复杂多样,若多次拔治无效或症状加重,应考虑有其他病变因素,需到医院查治,以免延误病情。

    五、病例

    李某,女性,38岁。4年来经常发生头痛,当头部受风寒刺激、劳累、休息欠佳时候头痛发作,呈全头部疼痛,较少出现跳痛,热敷后疼痛减轻,每次疼痛发作持续2~3天,靠服用中、西药物止痛,经某医院系统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本次头痛发作,嘱其不服用药物,穴取风门、太阳、外关,采取灸罐法,用艾条温灸风门、外关10分钟,后在上述各穴留罐10~15分钟。术后头痛大减,翌日又施术1次,症状消除,为巩固疗效,连续治疗3疗程,共施术10次,痊愈。


面痛的拔罐疗法
面痛主要是指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闪电样、刀割样、火灼样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检查无异常的一种病证。

    面痛主要是指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闪电样、刀割样、火灼样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检查无异常的一种病证。一般分为风寒阻络、风热阻络和气虚血瘀3型。

    一、风寒阻络

    (一)症状

    疼痛呈阵发性抽动样痛,痛势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舒,舌苔薄白。

    (二)治法

    (1)选穴 下关、风池、颊车、合谷。

    (2)定位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闭口,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其下方有一凹陷,若张口则该凹陷闭合和突起,此凹陷为取穴部位,见图2-21-1)。

图2-21-1下关、风池、颊车

图 2-21-1 下关、风池、颊车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见图2-21-1)。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见图2-21-1)。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2)。

    (3)拔罐方法 艾灸法、闪罐法,可用艾条温和灸上述各穴位10~15分钟,以局部红晕为度,然后拔罐(除风池外)后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另嘱患者用热毛巾湿敷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2~3次。

    二、风热阻络

    (一)症状

    疼痛阵作,为烧灼样或刀割样剧痛,痛时面色潮红、目赤、出汗,遇热疼痛更加剧烈,得寒则舒服,舌苔薄黄。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曲池、外关、合谷、颊车、大迎。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9-6)。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2-21-2)。

图2-21-2曲池、外关、合谷

图 2-21-2 曲池、外关、合谷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2-21-2)。

             合谷:见前。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见图2-19-10)。

             大迎: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闭口鼓气,下颌角前下方沟形凹陷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10)。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闪罐法:可先用梅花针以中度手法叩刺大椎、曲池穴,然后拔罐,以局部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位采用闪罐法,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气虚血瘀

    (一)症状

    疼痛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发作时抽动样作痛,面色晦滞,甚则毛发脱落,畏风自汗出,自觉呼气不够,不想说话,舌淡苔白,或有瘀点。

    (二)治法

    (1)选穴 颊车、膈俞、肝俞、合谷、神阙、气海、关元。   (2)定位 颊车:见前。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6]。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6]。

             合谷:见前。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见图2-18-1)。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见图2-18-1)。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见图2-18-1)。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可先用艾条在气海、关元行温和灸,以局部皮肤红晕,有温热感为度。然后在各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还可以用250克食盐置锅内炒热,用布包好,趁热置于脐上热熨15分钟,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本病效果不错,但应注意排除脑部占位性病变。

    (2)治疗本病时要注意面部保暖防寒,多静养休息,忌食肥甘、刺激性食物。

    五、病例

    苏某,女性,42岁。有三又神经痛病史1年余,间断服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甚明显,仍反复发作。本次发作半天,症见左侧面颊部发作性闪电样灼热疼痛,痛势剧烈并有同侧面部抽动,左眼流泪,每次持续时间约数秒钟,已发作4次,给予冷毛巾冷湿敷疼痛稍缓解。穴取大椎、曲池、合谷、大迎、颊车、外关,采取闪罐法,可先用梅花针以中度手法叩刺大椎、曲池穴,然后拔罐,以局部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位采用留罐,lO~15分钟,每日1次,3次为l疗程。施术当天下午痛止,次日晨仍发作3次,但疼痛程度较前有所减轻,之后连续治疗5疗程,未见复发。


面瘫的拔罐疗法
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本病起病急骤,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

    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本病起病急骤,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部分病人初起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一般分为风寒外袭和痰浊内阻2型。

    一、风寒外袭

    (一)症状

    起病急,多在晨起起床后发现口角歪斜、流口水,不能自止,进食后易造成食物残留,不能鼓腮、吹口哨等,可伴有恶寒发热,颈项不舒,多在吹风、吹空调后犯病。

    (二)治法

    (1)选穴 太阳、上关、下关、颊车、地仓、外关、合谷。

    (2)定位 太阳: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见图2-20-1)。

             上关: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见图2-20-1)。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闭口,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其下方有一凹陷,若张口则该凹陷闭合和突起,此凹陷为取穴部位,见图2-20-1)。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见图2-20-1)。

             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正坐平视,瞳孔直下垂线与口角水平线相交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19-9)。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2-20-2)。

图2-20-1太阳、上关、下关、颊车图2-20-2外关、合谷

图 2-20-1 太阳、上关、下关、颊车                图 2-20-2 外关、合谷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2)。

    (3)拔罐方法 艾灸法、闪罐法。可先用梅花针轻轻叩刺患侧面部太阳、上关、下关、地仓、颊车处,然后在上述穴位上闪罐5~10分钟,再用艾条温和灸15分钟,每日1次,3次为l疗程。另嘱患者用热毛巾湿敷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2~3次。

    二、痰浊内阻

       (一)症状

    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可见患侧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可伴有言语不利、舌强硬、舌歪斜等症。

        (二)治法

    (1)选穴 太阳、上关、下关、颊车、阳白、地仓、合谷、中脘、足三里、丰隆。

    (2)定位 太阳:见前。

             上关:见前。

             下关:见前。

             颊车:见前。

             阳白: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见图2-20-3)。

             地仓:见前。

             合谷:见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15-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4)。

 

图2-20-3阳白、地仓图2-20-4足三里、丰隆

图 2-20-3 阳白、地仓                        图 2-20-4 足三里、丰隆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平腘横纹与足腕横纹连线之中点,在胫骨、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约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4)。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可先用梅花针轻轻叩刺患侧面部太阳、阳白、上关、下关、地仓、颊车处,然后在太阳、下关、地仓、颊车处拔罐后留罐5~l0分钟,以局部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每日1次,5次为l疗程。

    三、注意事项

    (1)局部避免受寒吹风,必要时可戴口罩、眼罩防护;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滴眼药水2~3次,以防感染。

    (2)拔罐治疗面瘫时,无论是周围神经性还是中枢神经性的,在取穴和治法上基本相同,但疗效差异较大。周围性面瘫、急性面瘫及病程短的面瘫疗效显著,5~6次即愈;中枢性及病程长的疗效较差。

    四、病例

    卢某,女性,34岁。夜晚睡卧于空调房中,晨起漱口时发现口角流口水,不能自止,照镜时发现嘴角向右侧歪斜,左眼闭不全,经五官科介绍来针灸科治疗。查见左侧鼻唇沟变平坦,不能皱眉、鼓腮和吹口哨等,诊断为左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穴取左侧太阳、上关、下关、地仓、颊车、合谷、外关。采用艾灸法、闪罐法,先用梅花针轻轻叩刺患侧面部穴位处,然后在上述穴位闪罐5~1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再用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另嘱患者用热毛巾湿敷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2~3次。治疗1疗程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2疗程后诸症皆愈,未遗留后遗症。


拔罐治疗骨质疏松症
拔罐疗法是我国传统民间疗法,它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拔罐疗法是我国传统民间疗法,它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拔罐疗法对于缓解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疼痛症状有较好的作用。

  腰背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或腰背肌肉劳损、紧张而导致的。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是由于肾虚,肾主骨功能衰退而致。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素体虚弱,偶遇外邪使腰背部气血、经络不通,使疼痛加重。

  拔罐通过温热和负压刺激有关部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骨质疏松症性腰背痛方法是:选择合适的玻璃罐,于脊柱两侧纵向拔火罐4-8个,以疼痛部位为主。操作过程中注意勿灼伤皮肤,3——5天拔罐1次。 


针刺拔罐治肩部疼痛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

  治法

  太阴经证:以肩前中府穴区疼痛为主,后伸疼痛明显。

  取穴:大椎、肩髃、肩前、阿是穴。

  阳明少阳经证: 以肩外侧肩髃肩髎穴处疼痛为主,三角肌处痛,外展疼痛明显。

  取穴:大椎、臂臑、肩髃、阿是穴。

  太阳经证:以肩后侧肩贞穴处疼痛为主,肩内收时疼痛明显。

  取穴:大椎、肩髃、肩井、肩贞、天宗、阿是穴。

  操作方法

  患者取侧伏坐位,曲肘关节于桌上,充分暴露肩部疼痛部位,选用1.5寸毫针,施以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取针后用中号火罐在大椎、肩髃及循经取穴位处拔火罐,留罐10~20分钟,一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体会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夏季有寒邪,易袭阳位,寒性收引,寒性凝滞,致经脉和经筋的气血阻滞,故肩部有拘紧感,疼痛酸胀。督脉为阳脉之海,大椎归于督脉,是督脉与诸阳经之会,能振奋一身之阳气,鼓动调节全身之气血,对机体有强壮补虚培元作用。阳明经多气多血,《类经图翼》指出肩髃为手太阳、阳明、阳跷之会,《针灸甲乙经》指出肩髃主治肩中热,指、臂痛。本病属筋经病变,以临近和局部穴位取穴,根据“穴位所在,主治所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近取及循经取患部穴位。加强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有较好的舒筋活血止疼之效。故针刺拔罐取大椎、肩髃及循经穴位,能疏通手三阳经之经气,促进气血的运行,疏散风寒于体表,缓解肩部疼痛。


扁桃体炎的拔罐疗法
扁桃体炎是指咽部淋巴组织受到细菌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喉科炎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本病有急、慢性之分,具有传染性。

    扁桃体炎是指咽部淋巴组织受到细菌和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喉科炎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本病有急、慢性之分,具有传染性。患者一般在疲劳、感冒、受凉以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感染发病,并通过飞沫接触、用品接触或食物而传染给别人。急性起病急骤,伴有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吞咽困难、咽部充血及扁桃体肿大;慢性大多因急性  反复发作、治疗不当迁延而致,有头痛、乏力、咽部不适、消化不良、易疲劳  及夜间低热等症状。一般分为肺胃有热和肺肾亏虚2型。

    一、肺胃有热

    (一)症状

    起病急,咽喉灼热疼痛,口干口渴,伴有恶寒高热、头痛、吞咽困难,全身疲倦酸痛,查体可见咽喉充血。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肺俞、曲池、少商、足三里。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少商: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对上述各穴进行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在各穴上拔罐(少商穴除外),留罐5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二、肺肾亏虚

    (一)症状

    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咽喉发干、痒痛,伴有食欲不振,精神疲倦,夜间低热。

    (二)治法

    (1)选穴 肺俞、肾俞、天突、太溪、照海。

    (2)定位 肺俞:见前。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凹陷处。

             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3)拔罐方法 肺俞、肾俞、天突穴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太溪、照海穴采用灸法,艾条温和灸约15~20分钟,以局部红晕,患者自觉有温热感为度。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扁桃体炎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期间要充分休息,防止感冒;食物宜清淡,忌辛辣,戒烟酒;多饮绿茶,保持大、小便畅通。

 

    (2)洗漱用具及吃饭碗筷要与他人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四、病例

    许某,女性,32岁。咽喉疼痛,吞咽困难3天,伴发热头痛,神疲乏力。查体:体温38.5℃,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双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穴取大椎、曲池、肺俞、胃俞、少商,采取刺络闪罐法。用梅花针对上述各穴进行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在各穴上拔罐(少商穴除外),留罐5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诸症消除,仅存不适感,继用上法治疗1疗程,咽部不适消除,复查咽部未见异常,随访1年未复发。


慢性咽炎的拔罐疗法
慢性咽炎是指咽部黏膜、淋巴组织及黏液腺的弥漫性炎症。

    慢性咽炎是指咽部黏膜、淋巴组织及黏液腺的弥漫性炎症。本病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主要是急性咽炎治后病邪未完全清除,迁延而成;此外,上呼吸道感染、用嗓过度(唱歌、说话)、长期吸烟、饮酒等也可导致慢性咽炎。临床症状有咽部发干、发痒、灼热、疼痛、有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或失音等,重症者伴有咳嗽、咳痰,晨起较甚。一般分为肺胃有热和肺肾亏虚2型。

    一、肺胃有热

    (一)症状

    咽喉红肿疼痛,咽干咽痒,声音嘶哑,可伴有发热头痛,烦渴,口臭,咳痰黄稠,腹胀便秘,小便黄赤。

    (二)治法

    (1)选穴 天突、曲池、少商、丰隆、内庭。

    (2)定位 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7-3-3)。

             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见图2-l-16)。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平腘横纹与足腕横纹连线之中点,在胫骨、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约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4)。

             少商: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见图7-6-1)。

图7-6-1少商、曲池

图 7-6-1 少商、曲池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7-6-1)。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对上述各穴进行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在天突、曲池、丰隆穴上拔罐,留罐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肺肾亏虚

    (一)症状

    咽喉稍见红肿,咽干咽痒,色暗红,疼痛较轻,伴口干舌燥,手足心发热,入夜症状加重,或有烦躁失眠,耳鸣。

    (二)治法

    (1)选穴 天突、鱼际、太溪、照海。

    (2)定位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3-6-1]。

             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见图3-6-1)。

             天突:见前。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见图2-4-1)。

    (3)拔罐方法 单纯闪罐法。上述各穴闪罐,每穴闪罐20~30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本病疗程较长,要有耐心配合治疗;治疗期间少用嗓,少发声,不要大声高叫,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2)适当调节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

    四、病例

    陈某,女性,32岁。咽喉干燥不适4年,近2个月以来咽喉肿痛加剧,咽部有异物感,声音嘶哑,伴有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检查:咽部充血,滤泡增生,扁桃体无肿大,诊断为慢性咽炎。穴取内庭、天突、丰隆、少商、曲池,采取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对上述各穴进行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在天突、曲池、丰隆穴上拔罐,留罐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诸症消除,仅存不适感,继用上法1疗程,咽部不适消除,复查咽部未见异常体征,随访1年未见复发。


过敏性鼻炎的拔罐疗法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身体对某些过敏原的敏感性异常增高而出现的一种以鼻黏膜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异常反应。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身体对某些过敏原的敏感性异常增高而出现的一种以鼻黏膜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异常反应。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过敏变态反应体质、精神失调、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常因气温变化、化学气体、刺激性气味、烟尘花粉、药物反应等引发。临床特征有鼻黏膜潮湿、水肿、鼻炎、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嗅觉减退等。一般分为风寒外袭和脾肾亏虚两型。

    一、风寒外袭

    (一)症状

    鼻痒、喷嚏频频,鼻涕连续不断,质清稀,嗅觉减退,伴有头晕乏力,怕寒,口淡,多在天气变化或感冒时候症状加重。

    (二)治法

    (1)选穴 风池、肺俞、迎香、曲池、外关。

    (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条温灸各穴15分钟,以皮肤有温热感及人体感觉舒适为宜,之后吸拔火罐(迎香除外),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脾肾亏虚

    (一)症状

    症状反复发作,时好时坏,缠绵不愈,见鼻痒、鼻流涕,伴有食欲不振,腰膝酸软,潮热盗汗。

    (二)治法

    (1)选穴 迎香、脾俞、肾俞、中脘、关元。

    (2)定位 迎香:见前。

             脾俞:在背部,当第ll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15-1]。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条温灸各穴15分钟,以皮肤有温热感及人体感觉舒适为宜,之后吸拔火罐(迎香除外),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l疗程。

    三、注意事项

    (1)远离过敏原,切断病发诱因。

    (2)调适情志,加强营养,适当锻炼,多做户外活动,以提高机体抗过敏能力。  (3)积极查治可能引发本病的其他疾病。

 

    四、病例

    江某,女性,25岁。患过敏性鼻炎3年,多在天气转凉症状加重,鼻痒、连连喷嚏,鼻涕连续不断,质清稀,嗅觉减退,伴有头晕乏力,恶寒,口淡。穴取风池、曲池、外关、迎香、肺俞,采取灸罐法。用艾条对上述各穴(除迎香外)行温和灸15分钟,以皮肤感觉温热、舒适为度,后留罐(迎香除外)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为巩固治疗继续以上法治疗2疗程,诸症悉愈。


慢性鼻炎的拔罐疗法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慢性鼻炎主要是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失治而造成。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慢性鼻炎主要是因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失治而造成。此外,慢性扁桃体炎、鼻中隔弯曲、鼻窦炎及邻近组织病灶的反复感染,有害气体、粉尘、花粉等长期刺激,皆可引发本病。主要症状有:突发型鼻痒、连续喷嚏、鼻塞流涕、分泌物增多、嗅觉减退、咽喉干燥、伴有头痛、头晕等。一般分为风邪犯肺和胆经热盛2型。

    一、风邪犯肺

    (一)症状

    多见于发病初期或长期鼻炎因外感而急性发作,鼻塞,涕多白黏清稀或微黄,伴头痛、咳嗽、咳痰、喷嚏不断、鼻痒。

    (二)治法

    (1)选穴 印堂、风池、风门、曲池、合谷。

    (2)定位 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1-8)。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见图3-2-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3-2-1]。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7-3-2)。

             合谷:第l、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7-3-2)。

    (3)拔罐方法 艾灸闪罐法。用艾条对上述各穴行温和灸15分钟,以皮肤感觉温热、舒适为度,之后每穴(除印堂外)闪罐20~30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胆经热盛

    (一)症状

    鼻塞头痛,鼻涕色黄,黏稠如脓样,量多,有臭味,伴身热,口渴,大便干燥。

    (二)治法

    (1)选穴 上星、迎香、风池、胆俞、曲池、侠溪。

    (2)定位 上星: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见图7-4-1)。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见图7-4-1)。

             风池:见前。

             曲池:见前。

图7-4-1上星、迎香

图 7-4-1 上星、迎香

             胆俞: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个椎骨,即第l0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7-4-2]。

图7-4-2风池、胆俞

图 7-4-2 风池、胆俞

             侠溪:在足背外侧,当第4、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2-6-3)。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对上述各穴进行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在风池、胆俞、曲池穴上拔罐,留罐5分钟,每日1次,2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拔罐对缓解鼻炎的症状效果较好。

    (2)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避免风寒湿热的侵袭,有条件者可常做头面部的保健按摩。

    (3)嗅觉异常或嗅觉过敏,多属神经或精神因素所致,原发病治愈后,嗅觉多可恢复。

 

    (4)远离过敏原,积极查治可能引发鼻炎的其他疾病。

    四、病例

    朱某,男性,19岁。患者鼻涕多而清稀,在天气变化、感冒时症状明显加重,连连喷嚏,鼻痒,伴有头晕,全身疲倦乏力。穴取风池、曲池、风门、合谷、印堂,采取单纯闪罐法。每穴闪罐20~30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觉鼻涕减少,鼻腔明显通气,继用前法治疗3疗程后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鼻出血的拔罐疗法
鼻出血可由外伤引起,也可由鼻病引起,如鼻中隔弯曲,鼻窦炎、肿瘤等,有些全身疾病也是诱因,如高热、高血压等;妇女内分泌失调,在经期易鼻出血,称为“倒经”,天气干燥、气温高也可引起鼻出血。

    鼻出血可由外伤引起,也可由鼻病引起,如鼻中隔弯曲,鼻窦炎、肿瘤等,有些全身疾病也是诱因,如高热、高血压等;妇女内分泌失调,在经期易鼻出血,称为“倒经”,天气干燥、气温高也可引起鼻出血。临床症状鼻出血多见一侧发生,少的仅在鼻涕中带有血丝,多的则从一倾4鼻孔流出鲜血,甚至从口中和另一侧鼻孔同时流出鲜血。鼻出血易引起患者紧张,但越紧张,出血越严重。一般分为肺热和胃热2型。

    一、肺热

    (一)症状

    鼻出血呈点滴渗出,血色鲜红,伴有鼻塞、口鼻干燥、咳嗽,或有发热。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尺泽、孔最、合谷、少商。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6-3-1)。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见图7-3-1)。

             孔最:在太渊与尺泽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见图7-3-1)。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1-2)。

图7-3-1尺泽、孔最、少商

图 7-3-1 尺泽、孔最、少商

             少商: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见图7-3-1)。

    (3)拔罐方法 尺泽、少商两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量以2~3毫升为宜。余穴与闪罐法,每穴闪罐20~30次,每日1次,2次为1疗程。

    二、胃热

    (一)症状

    鼻中出血量多,血色深红,身热烦躁,口渴口臭,牙齿出血,大便秘结。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曲池、支沟、合谷、内庭、厉兑。

    (2)定位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7-3-2)。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7-3-2)。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7-3-2)。

             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7-3-3)。

图7-3-2曲池、支沟、合谷图7-3-3内庭、厉兑

图 7-3-2 曲池、支沟、合谷                          图 7-3-3 内庭、厉兑

             厉兑: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指甲角0.1寸(见图7-3-3)。

    (3)拔罐方法  内庭、厉兑两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即可。曲池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给予闪罐,每穴闪罐20~30次,每日1次,2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上星、巨髎、二间、天枢、内庭。

    (2)定位 上星: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见图7-3-4)。

             巨髎: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正坐平视,瞳孔直下垂直线与鼻翼下缘水平线的交点处为取穴部位,见图7-3-4)。

 

             二间:微握拳,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握拳,第2掌指关节前缘桡侧皮肤皱褶顶点,见图7-3-5)。

图7-3-4上星、巨髎图7-3-5二间

图 7-3-4 上星、巨髎                                 图 7-3-5 二间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见图2-18-1)。

             内庭:见前。

    (3)拔罐方法 先按揉上星、二间、内庭三穴,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各穴均挤出5~10滴的血液,用棉球按压止血。巨髎穴用闪罐法,闪罐20~30次,直到局部皮肤红晕为止。天枢穴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鼻出血有一定的疗效;当鼻出血时,不要紧张,保持镇静,仰卧或仰坐,用冷敷法冷敷鼻梁和前额,可立即止血。

    (2)积极查治可能会引发鼻出血的其他疾病。

    四、病例

    张某,男性,24岁。平素嗜食辛辣刺激食物,鼻腔流血不止,出血量多,血色深红,经自行压迫止血无效,伴有大便秘结,口渴口苦。穴取上星、巨髎、二间、天枢、内庭。先按揉上星、二间、内庭3穴,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各穴均挤出5~10滴的血液,用棉球按压止血。巨髎穴用闪罐法,闪罐20~30次,直到局部皮肤红晕为止。天枢穴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经治疗当天出血停止,治疗1疗程,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


耳鸣、耳聋的拔罐疗法
耳鸣是听觉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症状,患者自觉耳内有声,鸣响不断,时发时止,重者可妨碍听觉。

    耳鸣是听觉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种临床症状,患者自觉耳内有声,鸣响不断,时发时止,重者可妨碍听觉。引发耳鸣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药物中毒、急性传染病、噪声损伤、颅脑外伤及老年性耳聋等。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者耳失聪敏、听声不远或闻声不真,重则听力消失。本病常因内耳迷路炎、中耳炎、耳硬化、耳内肿瘤、药物中毒、内耳震荡及老年性耳聋等引发。一般分为风热侵袭和肝胆火旺2型。

    一、风热侵袭

    (一)症状

    起病较速,突发耳鸣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  发热、身疼。

    (二)治法

    (1)选穴 风池、大椎、风门、下关、支沟、外关。

    (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见图3-2-1)。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3-2-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同,见图3-2-1)。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其下方有一凹陷,若张口则该凹陷闭合和突起,此凹陷为取穴部位,见图2-21-1)。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 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7-2-1)。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7-2-1)。

    (3)拔罐方法  闪罐法,每穴闪罐20~30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肝胆火旺

    (一)症状

    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伴偏头痛、口苦、鼻咽发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易怒。

    (二)治法

    (1)选穴 曲池、支沟、外关、行间、太冲。

    (2)定位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7-2-1)。

图7-2-1曲池、支沟、外关

图 7-2-1 曲池、支沟、外关

             支沟:见前。

             外关:见前。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约缝纹头上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6-3]。

             行间:在足背侧,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2-6-3)。

    (3)拔罐方法 刺络闪罐法。用梅花针对上述各穴进行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给予闪罐,每穴闪罐20~30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预防本病,应避免水、泪进入耳内,擦鼻涕时两鼻翼用手指交替压紧释出。

    (2)耳鸣患者特别要注意调适情志,不大喜大悲,不暴怒暴怨,保持心态平衡,心情舒畅。

 

    (3)加强营养,劳逸结合,睡眠充足,节制房事。

    (4)拔罐治疗耳聋对听力尚未完全丧失的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对听力已经完全丧失的患者疗效较差。

    (5)治疗期间要多注意休息,避免接触有高分贝噪声的环境,必要时要结合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

    (6)早期治疗,鼓膜可愈合,听力能恢复,多可治愈,如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或变为他证。

    (7)经久不愈者常需要手术根治。

    四、病例

    马某,女性,65岁。平素性格暴躁,与邻居吵架后突发耳聋3天,伴有胁肋部胀闷疼痛,头痛,口苦口干,面红目赤。穴取曲池、行间、下关、中渚、外关,采取刺络闪罐法。用梅花针对上述各穴进行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给予闪罐,每穴闪罐20~30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听力较前有所恢复,继续巩固2疗程,诸症悉愈。


麦粒肿的拔罐疗法
麦粒肿俗称“偷针眼”,是眼睑腺体受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麦粒肿俗称“偷针眼”,是眼睑腺体受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麦粒肿分内、外两种。睫毛毛囊周围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外麦粒肿;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内麦粒肿。临床症状为:初期眼睑痛痒,睫毛毛囊根部皮肤红肿,有状如麦粒硬结,睑缘有水肿;继则红肿热痛加剧,拒按;轻者数日消散,重者化脓破溃,排脓后自愈。一般分为风热外袭、热毒上攻2型。

    一、风热外袭

    (一)症状

    发病初期,眼皮患处红肿痒痛,触碰患处有硬结,有压痛,或伴怕风,发热,周身不适,头痛等。

    (二)治法

    (1)选穴 太阳、风门、肺俞、外关、合谷。

    (2)定位 太阳: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见图2-1-7)。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3-1]。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3-1]。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2)。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3-4-1)。

    (3)拔罐方法 太阳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即可。风门、肺俞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二、热毒上攻

    (一)症状

    眼睑红肿,灼热疼痛,硬结肿大,不敢触摸,外眦部的麦粒肿可引起球结膜水肿,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多伴有口渴喜饮,大便干、小便黄等。

    (二)治法

    (1)选穴 太阳、耳尖、大椎、曲池。

    (2)定位 太阳:见前。

             耳尖: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见图7-1-1)。

图7-1-1太阳、耳尖

图 7-1-1 太阳、耳尖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6-3-1)。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3-4-1)。

    (3)拔罐方法  太阳、耳尖两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量以2~3毫升为宜,大椎、曲池两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患处切勿用手挤弄,防止炎症扩散引发其他部位的疾病。

    (2)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调节,食物宜清淡,忌食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戒除烟酒,多休息。

    (3)平素应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防止发病。

    四、病例 

    朱某,男性,25岁。左上眼睑红肿灼热疼痛3天,检查左上眼睑处有一红肿硬结,球结膜充血,触及疼痛较甚,伴有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诊断为麦粒肿。穴取太阳、大椎、曲池、肺俞、光明,采取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治疗当天左眼睑红肿灼热疼痛感大减,治疗1疗程后痊愈。


眩晕的拔罐疗法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有旋转不定的感觉,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分为气血亏虚、痰浊中阻2型。

    一、气血亏虚

    (一)症状

    眩晕,动则加剧,遇劳累则发作,伴有神疲懒言,四肢乏力,自汗出,面无光泽,色较苍白,唇甲淡白,时有心跳快,睡觉差。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百会、印堂、脾俞、足三里。

    (2)定位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8-2)。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见图2-l-8)。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l.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11)。

    (3)拔罐方法 刮痧拔罐法。百会、印堂两穴局部涂抹万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肤潮红,无痧点为止,不留罐。脾俞、足三里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百会、膈俞、气海、三阴交。

    (2)定位 百会:见前。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    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    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5-3]。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见图2-7-5)。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以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6-4)。

    (3)拔罐方法  刮痧拔罐法。百会穴局部涂抹万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肤潮红,无痧点为止,不拔罐。膈俞、三阴交、气海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痰浊阻滞

    (一)症状

    视物旋转,自觉头重,胸闷,时有恶心感,呕吐痰涎,胸腹部闷满不适,胃口差,精神疲倦。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头维、太阳、风池、中脘、丰隆。

    (2)定位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耳前鬓角前缘向上直线与前发际交点上5分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9-1)。

图2-9-1头维、太阳、风池

图 2-9-1 头维、太阳、风池

             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见图2-9-1)。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见图2-9-1)。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与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4-4]。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平腘横纹与足腕横纹连线之中点,在胫骨、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约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2)。

    (3)拔罐方法 刮痧拔罐法。头维、太阳、风池三穴局部涂抹万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肤潮红,无痧点为止,不拔罐。中脘、丰隆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头维、内关、阴陵泉、丰隆。

    (2)定位 头维:见前。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见图2-4-5)。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为取穴部位,见图2-1-10]。

             丰隆:见前。

    (3)拔罐方法 刮痧拔罐法。头维穴局部涂抹万花油,用刮痧的方法,以局部皮肤潮红,无痧点为止,不拔罐。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对症治疗

    眩晕患者症状发作时多伴有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试用以下治疗方法。

    (1)配穴 上脘、内关、合谷、足三里。

    (2)定位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见图2-9-2)。

             内关:见前。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

图2-9-2上脘

图 2-9-2 上脘

             足三里:见前。

    (3)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本病效果不错,但应分辨标本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或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2)避免可能导致眩晕的各种外部因素,调适情志,保持平和心态。

    (3)劳逸结合,戒除烟酒,节制房事,不做头部剧烈运动。

    (3)对颅内病变引起的眩晕应手术治疗,不宜拔罐。

    (4)刮痧治疗之前不要空腹。

    五、病例

    江某,男性,54岁。头晕5年,每当劳累后头晕症状加重,伴有精神疲倦,全身乏力,失眠,面色无华。穴取脾俞、足三里、百会、印堂,采取刮痧拔罐法。百会、印堂两穴只刮痧不拔罐,以局部潮红无痧点为度,脾俞、足三里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患者头晕大大减轻,其余症状有所改善,继续以前法治疗3疗程,基本痊愈。


湿疹的拔罐疗法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屈侧、手、面、肛门、阴囊等处。本病常因接触过敏原而引发,如化学粉尘、丝毛织物、油漆、药物等。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屈侧、手、面、肛门、阴囊等处。本病常因接触过敏原而引发,如化学粉尘、丝毛织物、油漆、药物等。此外,强烈日晒、风寒、潮湿等也会引发。湿疹在临床上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期可出现皮肤潮红、皮疹、水泡、脓疱,有渗出、结痂和瘙痒;慢性期可出现鳞屑、苔藓等皮损,皮疹有渗出和融合倾向。无论是急性湿疹还是慢性湿疹,常呈对称分布,且会反复发作和相互转化,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一般分为脾虚、血虚、湿热3型。

    一、脾虚

    (一)症状

    皮肤黯淡不红,湿疹如水泡,隐在皮肤内,只有搔痒才见渗水,后期干燥脱屑;多见面色差,饮食不香,胃口差,大便次数多且质地清稀,小便不黄,或有腹胀等脾胃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2-1]。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2-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4)。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以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为取穴部位,见图5-4-3)。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条点燃温灸各穴15分钟,以皮肤有温热感及人体感觉舒适为宜,之后吸拔火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血虚

    (一)症状

    症见身起红丘疹为主,搔破出血,渗水不多,剧烈搔痒可见搔痕累累,尤以夜间为主。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血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6-3-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3-1]。

图6-3-1大椎、风门、肺俞、膈俞

图 6-3-大椎、风门、肺俞、膈俞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3-1]。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 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3-1]。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3)。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湿热

    (一)症状

    发病迅速,皮肤灼热红肿,或见大片红斑,丘疹,水泡,渗水多,甚至黄水淋漓,质黏而有腥味,结疤后如松脂,可因搔痒太甚而皮肤剥脱一层,大便偏干,小便黄。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脾俞、曲池、血海、三阴交。

    (2)定位 大椎:见前。

             脾俞:见前。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3-4-1)。

             血海:见前。

             三阴交:见前。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大椎、曲池两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四、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忌食鱼、虾、海鲜及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酒;皮损部位不可暴晒,也不宜用热水烫洗和肥皂擦洗,尽量避免搔抓,若因搔破感染者,应配合药物外治。

    (2)远离过敏原,如化学粉尘、油漆及有毒化学制剂等。

    五、病例

    胡某,男性,28岁。患湿疹不愈1年余,小腹部湿疹病灶约5厘米×8厘米,胸上部两侧湿疹病灶各约4厘米×6厘米,呈淡红色斑丘疹,见干燥脱屑、瘙痒,搔破可见流水,伴有不思饮食,睡眠差,大便溏薄。穴取足三里、脾俞、胃俞、血海、风门,采取灸罐法,用艾条对上述各穴进行温和灸,以皮肤感觉温热、舒适为度,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瘙痒大减,余症状稍有改善,再连续治疗3疗程后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荨麻疹的拔罐疗法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风团块,大小不一,小如芝麻,大如蚕豆,扁平凸起,时隐时现,奇痒难忍,如虫行皮中,灼热,抓瘙后增大增多,融合成不规则形状。此病常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十小时,消退后不留痕迹。急性发作者数小时至数天可愈,慢性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月甚至数年。现代医学认为,吃鱼、虾、海鲜等食物;或接触化学物质、粉尘;或蚊虫叮咬、日光暴晒、寒风刺激;或精神紧张等诸多因素,皆可引发此病。一般分为风热、血虚2型。

    一、风热

    (一)症状

    发病急,风团色红,灼热剧痒;兼见发热、恶寒、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胸闷腹痛、恶心欲吐。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风门、肺俞、膈俞、曲池、神阙、血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6-1-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1-1]。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 (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1-1]。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5-2-1]。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3-4-1)。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见图2-1-15)。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3)。

    (3)拔罐方法 闪罐法、刺络拔罐法。神阙穴用闪罐法。大椎、曲池两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二、血虚

    (一)症状

    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神疲乏力,不思饮食,睡眠差,口干不思饮,手足心热。

    (二)治法

    (1)选穴 风门、脾俞、胃俞、神阙、血海、足三里。

    (2)定位 风门:见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2-1]。

图6-2-1风门、脾俞、胃俞

图 6-2-1 风门、脾俞、胃俞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2-1]。 
          神阙:见前。

 

             血海:见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4)。

    (3)拔罐方法 闪罐法、灸罐法。神阙穴用闪罐法。余穴用艾条行温和灸,以皮肤感觉温热、舒适为度,后留罐l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原很难找到,对某些慢性荨麻疹较难根治,避免接触过敏原,并积极查治可能引发本病的原发病证。

    (2)在治疗期间忌食鱼虾、海鲜等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多饮绿茶,保持排便畅通。

    (3)如急性发作,并伴有呼吸困难(合并过敏性哮喘)、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采取中西医药物综合疗法治疗,以免发生窒息、危及生命。

    四、病例

    吴某,男性,34岁。皮肤奇痒1年余,伴有神疲倦怠,夜眠欠安。胸腹部及四肢均见豆瓣大之红色丘疹,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诊断为慢性荨麻疹。穴取足三里、脾俞、胃俞、血海、风门,采取灸罐法,用艾条对上述各穴行温和灸,以皮肤感觉温热、舒适为度,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治疗1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治疗2疗程,诸症悉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痤疮的拔罐疗法
痤疮是指人体的面部、胸部、肩颈部、背项部的局部皮肤表面出现的,形如粟米,分散独立,分布与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头丘疹,用力挤压,可见有白色米粒样的汁液溢出,且此愈彼起,反复出现,又称肺风粉刺。

    痤疮是指人体的面部、胸部、肩颈部、背项部的局部皮肤表面出现的,形如粟米,分散独立,分布与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头丘疹,用力挤压,可见有白色米粒样的汁液溢出,且此愈彼起,反复出现,又称肺风粉刺。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脂腺疾病,因青春期性腺成熟、睾丸酮分泌增加、皮脂腺代谢旺盛、排泄增多,过多的皮脂堵塞毛囊口,经细菌感染而引发炎症所致。本病也可因过食脂肪、糖类、消化不良等因素而引发。在青春期过后,约30岁大多可自然痊愈。一般分为肺经蕴热、胃肠湿热、瘀血阻滞3型。

    一、肺经蕴热

    (一)症状

    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燥。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风门、肺俞、曲池、合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6-l-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1-1]。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 (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1-1]。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3-4-1)。

图6-1-1大椎、风门、肺俞

图 6-1-1 大椎、风门、肺俞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

    二、胃肠湿热

    (一)症状

    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黏滞不爽。

    (二)治法

    (1)选穴 大肠俞、天枢、曲池、合谷、内庭。

    (2)定位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侧髂前上棘之连线与脊柱之交点即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4-5-2]。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见图2-18-1)。

             曲池:见前。

             合谷:见前。

             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见图2-12-2)。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曲池、内庭两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在曲池穴上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三、瘀血阻滞

    (一)症状

    痤疮日久,粉刺、脓包都有,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膈俞、合谷、血海、委中、太冲。(2)定位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5-2-1]。

 

             合谷:见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3)。

             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见图2-23-3)。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l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 (约缝纹头上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6-3]。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膈俞、委中、太冲3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在膈俞、委中两穴上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四、注意事项

    (1)严禁用手挤压皮疹,以免引起继发感染,遗留瘢痕,有碍美容。

    (2)本病以脂溢性为多,治疗期间禁用化妆品及外擦膏剂,宜用温水硫磺肥皂洗面,以减少油脂附着面部而堵塞毛孔。

    (3)治疗期间多休息,避免过食脂肪、糖类食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常。

    五、病例

    马某,女性,26岁。面部红疹发痒半年,此消彼起,持续不断,搔破后灼热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大便秘结。查体:面部皮疹紫红、油光发亮,大者如绿豆,小者如米粒,边缘清楚,有的皮疹可见有白色脓点。穴取内庭、大肠俞、天枢、曲池、合谷,采取刺络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针轻叩剌,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上述各穴(除内庭外)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共治疗4疗程后痊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