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病拨罐5

 老阿更 2012-11-22
中医拨罐治疗方法....百病拨罐5  

 



呃逆的拔罐疗法

    呃逆俗称“打嗝”,是指气逆上冲,喉问呃呃连声,声短而频繁,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甚则妨碍谈话、咀嚼、呼吸、睡眠等。呃逆可单独发生,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不治而愈,但也有个别病例反复发生,虽经多方治疗仍迁延数月不愈。多在寒凉刺激,饮食过急、过饱,情绪激动,疲劳,呼吸过于深频等诱因下引发。一般分为胃寒气逆和气滞痰阻2型。

    一、胃寒气逆

    (一)症状

    呃逆沉缓有力,其呃得热则减,遇寒加重,恶食冷饮,喜饮热汤,胃脘部不舒,口淡不渴,或有过食生冷、寒凉史,或于受寒后发病。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水突、膻中、巨阙、关元、内关。

    (2)定位 水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见图2-17-1)。

             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见图2-17-2)。

图2-17-1水突图2-17-2膻中、巨阙、关元

图 2-17-1 水突                          图 2-17-2 膻中、巨阙、关元

             巨阙: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见图2-17-2)。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见图2-17-2)。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见图2-4-5)。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条温和灸各10分钟后拔罐(除水突外)留罐15分钟,每日1次,呃止即止。

    2.方法二

    (1)选穴 膈俞、脾俞、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

    (2)定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4-1]。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15-1]。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3]。

图2-17-3膈俞、脾俞、胃俞

图 2-17-3 膈俞、脾俞、胃俞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3]。

             内关:见前。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3]。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条温和灸各10分钟后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呃止即止。

    二、气滞痰阻

    (一)症状

    呃逆连声,胸胁胀满,或肠鸣排气,或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头目昏沉,食欲不振,或见形体肥胖,平时多痰。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膈俞、肝俞、胆俞、膻中、中脘、期门。

    (2)定位 膈俞:见前。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 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4]。

图2-17-4膈俞、肝俞、胆俞

图 2-17-4 膈俞、肝俞、胆俞
    
             胆俞: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个椎骨,即第10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4]。

             膻中:见前。

             中脘:见前。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男性可取任意体位,女性取卧位,乳头直下,往下数两根肋骨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5-2)。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天突、膈俞、内关、侠溪、太冲。

    (2)定位 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见图2-1-16)。

             内关:见前。

             侠溪:在足背外侧,当第4、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2-6-3)。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约缝纹头上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6-3]。

             膈俞:见前。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注意日常饮食,少食生冷,吃饭时注意力集中,细嚼慢咽,不大声说话,不看书报,不暴饮暴食。

    (2)注意胃脘部保暖,调适情志,心情开朗,多做户外锻炼。

    (3)如呃逆见于危重病后期,正气虚败,呃逆不止,饮食不进,出现虚脱倾向者,预后不良,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四、病例

    马某,男性,42岁。因晨跑呼吸冷空气后起病,呃逆频频,其呃得热则减,遇寒加重,虽经服阿托品、安定等药物治疗,呃逆仍迁延反复发作2月余。穴取水突、膻中、巨阙、关元、内关,采取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条温和灸各10分钟后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经治疗3次后症状消失,未见复发。


失眠的拔罐疗法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有入睡后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入睡,亦有时睡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睡。一般分为心脾两虚、肝郁气滞、心肾不交3型。

    一、心脾两虚

    (一)症状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伴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昧,面色少华,或脘闷纳呆。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心俞、脾俞、内关、神门。

    (2)定位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个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1]。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1]。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见图2-25-1)。

图2-25-1内关、神门

图 2-25-1 内关、神门

             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仰掌,豌豆骨(手掌小鱼际肌近腕部有一突起圆骨)的桡侧,掌后第1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缘,见图2-25-1]。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足三里、三阴交、神门。

    (2)定位 神门:见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4)。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以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6-4)。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l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肝郁气滞

    (一)症状

    失眠伴急躁易怒,严重者彻夜不能入睡,伴有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口苦而干。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肝俞、内关、神门、太冲。

    (2)定位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6]。

             内关:见前。

             神门:见前。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约缝纹头上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6-3]。

    (3)拔罐方法 神门、内关、肝俞3穴采取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太冲穴点刺出血,以微微出血为度。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肝俞、胆俞、内关、阳陵泉。

    (2)定位 肝俞:见前。

             胆俞: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个椎骨,即第10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4]。

             内关:见前。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坐位,屈膝成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的凹陷,为取穴部位,见图2-19-2)。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每日1次,每次留罐10分钟,5次为1疗程。

    三、心肾不交

    (一)症状

    失眠伴心悸不安,口干咽燥,颧红面赤,腰膝酸软。

    (二)治法

    (1)选穴 心俞、肾俞、内关、神门。

    (2)定位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个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1]。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3-1]。

             内关:见前。

             神门:见前。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四、注意事项

    (1)调适情志,喜怒有节,开阔心胸,淡泊名利,劳逸结合,起居规律,晚餐清淡,按时睡眠。

    (2)积极查治可能引发本病的原发病证。

    五、病例

    徐某,女性,38岁。失眠2年,加重1月余,终日不得眠,或眠后易醒,胃纳不佳,精神疲倦,心悸健忘,曾服用中、西药效果不明显。患者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细弱。穴取神门、内关、心俞、脾俞,采取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1疗程。治疗1疗程后,每夜可安睡4个小时,精神转佳,胃纳有所改善。继续以前法治疗,连续治疗4疗程后,诸症消失。


便秘的拔罐疗法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排便间隔时间过长,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多伴有腹部不适的病证。引起病变的原因有久坐少动、食物过于精细、缺少纤维素等,使大肠运动缓慢,水分被吸收过多,粪便于结坚硬,滞留肠腔,排除困难。还有因年老体弱,津液不足;或贪食辛辣厚味,胃肠积热;或水分缺乏;或多次妊娠、过度肥胖等,皆可导致便秘。根据病因及发作时特点的不同,一般分为实证便秘和虚证便秘2型。

    一、实证便秘

    (一)症状 
 
    大便干结,腹中胀满,伴有口干口臭,小便短赤;或伴有胸胁满闷,嗳气呃逆等。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脾俞、大肠俞、支沟、天枢、上巨虚。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4]。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侧髂前上棘之连线与脊柱之交点即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4]。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2-4-6)。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见图2-10-1)。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当犊鼻穴向下,直量两次4横指处,当胫、腓骨之间为取穴部位,见图2-14-1)。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l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合谷、曲池、中脘、天枢、行间。

    (2)定位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2-1-5)。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15-1]。

             天枢:见前。

             行间:在足背侧,当第l、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    际处(见图2-6-3)。

    (3)拔罐方法 刺络拔罐法,上述各穴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二、虚证便秘

    (一)症状

    大便干结,欲便不出,腹中胀满,伴有便后乏力,汗出气短;或伴有心悸气短,失眠健忘;或伴有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或腹中冷痛,拘急,怕按揉,或腰膝酸冷。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神阙、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

    (2)定位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见图2-18-1)。

             天枢:见前。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见图2-18-1)。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见图2-18-1)。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4-1)。

    (3)拔罐方法 艾灸拔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条温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后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图2-18-1神阙、天枢、气海、关元

图 2-18-1 神阙、天枢、气海、关元

    (1)选穴 脾俞、肾俞、天枢、三阴交、照海。

    (2)定位 脾俞:见前。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3]。

             天枢:见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以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6-4)。

             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见图2-18-2)。

图2-18-2照海

图 2-18-2 照海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条温灸l0~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留罐15分钟,每日1次,l0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节制,忌食生冷,忌暴饮暴食,忌辛辣油腻,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2)多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常做收腹和提肛练习,增强肠蠕动功能。

    四、病例

    甘某,女性,65岁。便秘2年余,通常3~5天排便1次,大便需久蹲方出,便后脚麻身倦,偶于便前出现左下腹疼痛现象,排气排便后疼痛消失。便质软,无黏液及脓血。腹部触诊无压痛,皮肤温度以下腹部较上腹部低,舌质淡而边有齿印,苔薄白,两脉细弱。诊断为虚秘。穴取神阙、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采取艾灸拔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条温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后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治疗第2天排便1次,自述排便较容易,时间有所缩短。坚持连续治疗10天后,每天均解大便。嘱患者经常用艾条灸足三里、关元,以益气保健。随访1年,除大便偶有2天解1次外,基本恢复正常。


健忘的拔罐疗法

    大脑是使用频率最高也最容易疲劳的器官。长时间用脑,不注意休息,可引起脑涨、反应迟钝、思维能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功能逐步减弱,脑力逐渐减退,出现记忆力差、健忘等症状。进入老年,脑力减退更明显。一般分为心脾不足和肾虚2型。

    一、心脾不足

    (一)症状

    健忘失眠,精神疲倦,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口淡乏味,心悸心慌,面色苍白。

    (二)治法

    (1)选穴 膏肓、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2)定位 膏肓: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大椎穴往下推4个椎骨,其下缘旁开4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1)。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个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1]。

图2-8-1膏肓、心俞、脾俞

图 2-8-1 膏肓、心俞、脾俞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1]。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见图2-4-5)。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l横指 (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11)。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之后上述各穴行温和灸15~20分钟,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温热感明显为止。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

    二、肾虚

    (一)症状

    健忘失眠,精神疲倦,腰膝酸软,头发早白,下午或夜间安静时容易出汗,胸中烦热,男性可见滑精、早泄,女性可见不孕,性欲减退。

    (二)治法

    (1)选穴 百会、膏肓、肾俞、志室、内关、关元。

    (2)定位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8-2)。

             膏肓:见前。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3]。

             志室: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4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3)。

             内关:见前。

图2-8-2百会图2-8-3膏肓、肾俞、志室

图 2-8-2 百会                               图 2-8-3 膏肓、肾俞、志室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见图2-7-5)。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除百会外)拔罐后留罐10分钟,之后上述各穴行温和灸15~20分钟,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皮肤有温热、舒适感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调适情志,劳逸结合,多参加户外活动;不过度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常梳头,晨起睡前用木梳排梳头皮3~5分钟,有醒脑健脑功效。

 

    (2)增加营养,适当增加各种肉类食物,保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供给。

    四、病例

    范某,女性,54岁。记忆力减退1年余,遇事善忘,伴有精神疲倦,食欲不振,自觉吸气不够,四肢乏力,时有心悸失眠。采用拔罐疗法,穴取脾俞、心俞、内关、足三里、膏肓,采取灸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之后行温和灸20分钟,以皮肤感觉温热、舒适感为度,10次为1疗程。治疗5次后,觉上述症状稍有减轻,继续以上法巩固治疗2疗程,诸症痊愈。


惊悸的拔罐疗法

    惊悸是指气血虚弱,痰饮瘀血阻滞心脉,心失所养,心脉不畅等引起的以惊慌不安、心脏急剧跳动、不能自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本病临床多为阵发性,有时也有呈持续性者,并伴有胸痛、胸闷、喘息、吸气不够、头晕和失眠等症状。一般分为心气虚,胆怯易惊和心脾两脏虚损2型。

    一、心气虚、胆怯易惊

    (一)症状

    心悸不宁,善惊易怒,稍惊即发,劳累则加重,兼有胸闷气短,自汗出,坐卧不安,不愿闻及声响,少寐多梦而易惊醒。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心俞至胆俞的连线、内关、关元。

    (2)定位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个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7-1]。

图2-7-1心俞至胆俞

图 2-7-1 心俞至胆俞

             胆俞: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个椎骨,即第10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7-1]。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见图2-4-5)。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见图2-5-5)。

    (3)拔罐方法 梅花针以轻度手法叩刺内关穴,以出血点较多为度,然后拔罐,出血量以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准,然后取掉罐具。同时在心俞至胆俞的直线上涂抹万花油,用火罐吸定后来回走罐,至皮肤潮红为止。然后配合艾灸关元穴,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温热感明显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心俞、胆俞、巨阙、间使、神门。

    (2)定位 心俞:见前。

             胆俞:见前。

             巨阙: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见图2-7-2)。

图2-7-2巨阙

图 2-7-2 巨阙

             间使: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见图2-7-3)。

图2-7-3间使

图 2-7-3 间使

             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仰掌,豌豆骨(手掌小鱼际肌近腕部有一突起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肌腱的桡侧缘,图2-7-4]。

图2-7-4神门

图 2-7-4 神门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心脾两脏虚损

    (一)症状

    心跳不安,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加重,多伴有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色淡,食少腹胀,大便稀烂。

    (二)治法

    (1)选穴 心俞、脾俞、内关、气海、关元。

    (2)定位 心俞:见前。

             脾俞:在背部,当第ll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    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5-4]。

 

             内关:见前。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见图2-7-5)。

             关元:见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拔罐后留罐10分钟,之后行温和灸15分钟,以皮肤感觉温热、舒适感为度,10次为1疗程。

图2-7-5气海、关元

图 2-7-5 气海、关元

    三、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惊悸不仅可改善和控制症状,而且对于疾病本身也有治疗作用,坚持治疗,效果显著;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如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等症状倾向时,则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2)日常起居要有规律,清心寡欲,调适情志,不怒不怨,心态平和。

    (3)注意营养,锻炼身体,增强抵御外邪入侵的能力。

    四、病例

    朱某,女性,34岁。患者近1年多以来,经常发生心胸部憋闷感,心慌心悸,稍受惊吓即发作,睡眠差,多梦而容易惊醒,症状常与受惊、情绪不佳、劳累等有关,长期服用安神定志丸、心脉通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后配合拔罐疗法,穴取心俞、胆俞、内关,梅花针叩刺内关穴,用火罐吸定,留罐10分钟;同时心俞至胆俞用火罐吸定后来回走罐,至皮肤潮红为止,每日1次。经7次治疗后,自觉症状减轻,后巩固治疗2疗程,基本痊愈。


咳嗽的拔罐疗法

    咳嗽是机体对侵入气道的病邪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古人以有声无痰为之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临床上二者常并见,通称为咳嗽。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及风燥咳嗽3型。

    一、风寒咳嗽

    (一)症状

    咳嗽声音较重,咽痒,咳痰较稀薄,色白,多兼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怕冷,发热,无汗等。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肺俞、身柱、风门、外关。

    (2)定位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1)]。

             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2-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    取穴部位,见图2-2-1]。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2-2-2)。

图2-2-1肺俞、身柱、风门图2-2-2外关

图 2-2-1 肺俞、身柱、风门                                     图 2-2-2 外关

    (3)拔罐方法 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2.方法二

    (1)选穴 天突、肺俞、大椎。

    (2)定位 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见图2-1-16)。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2)。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2]。

    (3)拔罐方法 大椎穴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以轻度手法叩刺大椎穴,以稍有出血点为度,然后拔罐,出血量以较少血点冒出皮肤为准,然后取掉罐具。天突和肺俞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

    二、风热咳嗽

    (一)症状

    咳嗽频繁、剧烈,气粗或咳声沙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多兼有咳时出汗,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体酸软,怕风,身体发热。

    (二)治法

    (1)选穴 大椎、风门、肺俞、曲池。

    (2)定位 大椎:见前。

             肺俞:见前。

             风门:见前

             曲池:屈肘,肱横纹桡侧端凹陷中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2-1-5)。
 
    (3)拔罐方法 大椎、曲池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以轻度手法叩刺穴位,以出血点较多为度,然后拔罐,出血量以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准,然后取掉罐具。风门、肺俞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

    三、风燥咳嗽

    (一)症状

    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多伴有喉咙发痒,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咽干而痛,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

 

    (二)治法

    (1)选穴 风门、肺俞、孔最、外关。

    (2)定位 风门:见前。

             肺俞:见前。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见图2-2-3)。

             外关:见前。

图2-2-3孔最

图 2-2-3 孔最

    (3)拔罐方法 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以轻度手法叩刺穴位,以出血点较多为度,然后拔罐,出血量以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准,然后取掉罐具,每日1次。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疗效较好,但必须及时治疗,彻底治愈,防止转化成慢性。

    (2)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诱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支气管炎患者要注意加强户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3)戒除烟酒对预防支气管炎有重要意义。

    (4)若拔罐疗效不显著,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防止延误病情。

    五、病例

    陈某,男性,45岁。有8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症见咳嗽多痰,痰黄稠,晨起和晚寝时加剧,伴有咽痛、声音嘶哑,曾使用过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对大椎、曲池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以轻度手法叩刺穴位,以出血点较多为度,然后拔罐,出血量以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准,然后取掉罐具。风门、肺俞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治至第3天,痰咳症状开始略有减轻,坚持治疗半个月后,痰咳明显减轻。数月后受凉症状又有加重趋势,再用本法治疗4天,症状基本消失。


糖尿病的拔罐疗法

    糖尿病是一种机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功能紊乱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早期可无症状,发展至症状期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三多)及体重减轻(一少)等,尿糖、血糖增高。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又称“消渴”,可以分为上消(肺消)、中消(胃消)和下消(肾消),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一般分为上消、中消、下消3型。

    一、上消(肺热津伤)

    (一)症状

    烦渴,喜爱饮水,饮水量多且频繁,饮后仍觉口干舌燥,排尿次数增多,能吃但身体渐瘦,兼有面色不华,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椎、曲池、鱼际、三阴交。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9-6)。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2-4-1)。

             鱼际:第l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见图2-4-1)。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以手4指并拢,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在胫骨后缘的交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6-4)。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或闪罐法,拔罐后留罐10分钟。闪罐法,每穴闪拔至皮肤潮红为止,每日1次,l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肺俞、心俞、尺泽、鱼际。

    (2)定位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 (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5-1]。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个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8一1]。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见图2-26-1)。

图2-26-1尺泽、鱼际

图 2-26-1 尺泽、鱼际

             鱼际: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见图2-26-1)。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或闪罐法,拔罐后留罐10分钟。闪罐法,每穴闪拔至皮肤潮红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中消(胃热炽盛)

    (一)症状

    能食易饥,饭量大增,多食不知饱,伴有口渴欲饮,尿频量多,神疲乏力,手足心热。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椎、中脘、三阴交、内庭。

    (2)定位 大椎:见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15-1]。

             三阴交:见前。       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见图2-12-2)。

 

    (3)拔罐方法 大椎、三阴交、中脘3穴采取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内庭穴点刺出血,以微微出血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l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0-3]。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3]。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l横指 (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4)。

             三阴交:见前。

             内庭:见前。

    (3)拔罐方法 内庭穴点刺出血,以微微出血为度,其余各穴采取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l疗程。

    三、下消(肾脏亏虚)

    (一)症状

    尿频量多,多饮多尿,甚则饮多少水,小便就排出多少尿液,口干欲饮,形体消瘦,伴有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盗汗。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椎、关元、三阴交、太冲。

    (2)定位 大椎:见前。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见图2-18-1)。

             三阴交:见前。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 (约缝纹头上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6-3]。

    (3)拔罐方法 大椎、三阴交、关元3穴采取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太冲穴点刺出血,以微微出血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肝俞、肾俞、太溪、太冲。

    (2)定位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一19-6]。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凹陷处(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间之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26-2]。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6]。

图2-26-2太溪

图 2-26-2 太溪

             太冲:见前。   (3)拔罐方法 太冲穴点刺出血,以微微出血为度,其余各穴采取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情较重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

    (2)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在拔罐治疗的同时,给患者定出合适的食谱、食量,日常生活按医嘱进餐,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含蛋白质及脂肪丰富的食物。

    (3)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差,拔罐针器必须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拔罐时候注意尽量避免烫伤皮肤,以免引起皮肤感染。

    (4)如发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嗜睡,甚者昏迷、呼吸深大而快、呼气中有酮味(烂苹果味),甚至血压下降、循环衰竭,是糖尿病引起酸中毒,病情危险,宜往医院诊治,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五、病例

    马某,男性,40岁。多饮、多尿半年余.烦渴,喜爱饮水,饮水量多且频繁,每日白天饮水2暖瓶,夜间1暖瓶,饮后仍觉口干舌燥,小便次数增多,能吃但身体渐瘦,兼有头晕耳鸣,面色不华,四肢乏力,皮肤干燥,一直用西药治疗,但血糖、尿糖未能控制在正常范畴。穴取大椎、曲池、鱼际、三阴交,采取单纯拔罐法,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1疗程。治疗1疗程后,多饮、多尿症状明显缓解,余症也有所减轻,继续巩固治疗3疗程,诸症均消失。继续用西药治疗,血糖、尿糖可控制到正常范围,随访2年未复发。


感冒的拔罐疗法

    感冒是一种外感风邪或时行病毒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肿痛、脉浮。感冒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为多,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由于外感病邪不同,感冒分风寒、风热和暑湿3型。

    一、风寒感冒

    (一)症状

    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椎、背部膀胱经穴。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1)。

             背部膀胱经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和3寸(见图2-l-1)。

    (3)拔罐方法 采用走罐法。走罐处涂以姜汁作润滑剂,来回走罐以皮肤呈紫红色为度,最后将罐留在大椎、肺俞上20分钟。也可采用排罐法,留罐20分钟,每日1次,病愈即止。

    2.方法二

    (1)选穴 大椎、肺俞、合谷、列缺。

    (2)定位 大椎:见前。

             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 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2)。

图2-1-1大椎、背部膀胱经穴图2-1-2大椎、肺俞

图2-1-1 大椎、背部膀胱经穴                                      图2-1-2 大椎、肺俞

             合谷:第1、第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

             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①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为取穴部位;②腕关节掌屈,在桡骨茎突上方可摸到一裂隙处,此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4)。

图2-1-3合谷图2-1-4列缺

图2-1-3 合谷                                图2-1-4 列缺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用闪火法将罐具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病愈即止。

    二、风热感冒

    (一)症状

    以恶寒轻、发热重、头痛、有汗、流浊涕、痰黄稠、口渴、舌苔薄黄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椎、合谷、曲池、尺泽。

    (2)定位 大椎:见前。

             曲池: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2-1-5)。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见图2-1-6)。

             合谷:见前。

图2-1-5曲池图2-1-6尺泽

图2-1-5 曲池                             图2-1-6 尺泽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用闪火法将罐具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病愈即止。

    2.方法二

    (1)选穴 太阳、印堂、曲池、合谷。

    (2)定位 太阳: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见图2-l-7)。

             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1-8)。

             曲池:见前。

             合谷:见前。

图2-1-7太阳图2-1-8印堂

图2-1-7 太阳                                        图2-1-8 印堂

    (3)拔罐方法 采用针罐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5分钟。

    三、暑湿感冒

    (一)症状

    多见于夏季,感受当令暑邪,暑多夹湿,暑湿并重,以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头痛、头胀、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肺俞、至阳、阴陵泉、足三里、曲泽、委中。

    (2)定位 肺俞:见前。

             至阳: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9)。

             阴陵泉: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10]。

             足三里: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1横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11)。

图2-1-9肺俞、至阳图2-1-10阴陵泉图2-1-11足三里

图2-1-9 肺俞、至阳                      图2-1-10 阴陵泉                        图2-1-11 足三里

             曲泽:肘横纹上,当肱二头肌肌腱的尺侧缘(见图2-l-12)。

             委中: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中间(见图2-1-13)。

图2-1-12曲泽图2-1-13委中

图2-1-12 曲泽                                          图2-1-13 委中

    (3)拔罐方法 采用刺络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神阙。

    (2)定位 肺俞:见前。

             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上推2个椎骨,即第5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14]。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14)。

             天寒:胸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见图2-1-16)。

             膻中: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见图2-1一15)。

             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见图2-1-15)。

图2-1-14肺俞、心俞、膈俞图2-1-15膻中、神阙图2-1-16天突

图2-1-14 肺俞、心俞             图2-1-15 膻中、神阙                           图2-1-16 天突

    (3)拔罐方法 采用单纯拔罐法(17岁以下儿童只拔肺俞、神阙  2穴),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四、对症治疗

    感冒常伴有项痛、腹胀便溏、咳嗽喉痛、头痛鼻塞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一)项痛

    (1)配穴 背部膀胱经穴。

    (2)定位 背部膀胱经穴:见前。

    (3)拔罐方法 采用走罐法。

    (二)腹胀便溏

    (1)配穴 天枢。

    (2)定位 天枢:平脐中,距前正中线2寸(见图2-1-17)。

    (3)拔罐方法 采用留罐法。

    (三)咳嗽咽喉痛

    (1)配穴 天突、少商。

    (2)定位 天突:见前。

             少商: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见图2-l-18)。

图2-1-17天枢图2-1-18少商

图2-1-17 天枢                                图2-1-18 少商

    (3)拔罐方法 天突穴采用留罐法,少商穴点刺出血即可。

    (四)头痛鼻塞

    (1)配穴 太阳、印堂。

    (2)定位 见前。

    (3)拔罐方法 采用留罐法。

    五、注意事项

    (1)拔罐环境要注意避风保暖,防止受凉。

    (2)在冬春疾病流行季节要做好预防工作,经常从事户外耐寒锻炼,提高抗病能力;常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拔罐法治疗感冒,临床效果较好,如感冒初期进行拔罐,一般1次可获痊愈。如感冒症状较重者,拔罐1~3次也会明显好转或痊愈。个别效果不显者应及时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4)血罐法出血量的多少,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和病情的轻重而灵活掌握;走罐时,注意负压不宜过大,以防因疼痛太剧使病人无法接受治疗。

    (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可减少本病的发生。经常拔罐足三里穴,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每周拔罐l~2次,连续4周,对于易患感冒者有预防效果。

    六、病例

    李某,男,18岁。感冒3天,伴发热恶寒,咳嗽无痰,咽痒而痛,鼻塞头痛,周身酸痛,乏力,曾服感冒通,效果不明显。取大椎、肺俞、曲池穴,用梅花针叩刺大椎、肺俞、曲池穴后,在大椎与肺俞穴之间涂万花油,用走罐方法,至皮肤潮红,于大椎、肺俞、曲池穴拔罐。次日诸症基本消失,仅稍有咳嗽、咽痛,加用天突、少商继续拔罐治疗,治疗2次而愈。


哮喘的拔罐疗法

    哮喘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引发哮喘的原因有多种,主要病因为过敏原刺激和肺部病毒感染。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灰尘、霉菌、吸烟、化学气体及动物皮屑等。本病有季节性发病或加重的特点,常先有喷嚏、咽喉发痒、胸闷等先兆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哮喘。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寒哮、热哮及脾肺虚弱、气虚乏力3型。

    一、寒哮

    (一)症状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伴有咳嗽,痰少咳吐不爽,或清稀呈泡沫状,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晦暗带青色,形寒怕冷,或小便清,天冷或受寒易发,或怕冷,无汗,身体疼痛。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定喘、风门、肺俞、膻中。

    (2)定位 定喘: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见图2-3-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1]。

图2-3-1定喘、风门、肺俞

图 2-3-1 定喘、风门、肺俞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    (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1]。

             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见图2-l-15)。

    (3)拔罐方法 火罐法。留罐10分钟。各穴以皮肤出现瘀血为度,若不慎起泡,起罐后不挑破水泡,用消毒纱布敷盖固定即可,待水泡自行吸收结痂。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肺俞、尺泽、列缺、天突。

    (2)定位 肺俞:见前。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见图2-l-6)。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①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为取穴部位;②腕关节掌屈,在桡骨茎突上方可摸到一裂隙处,此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4)。

             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见图2-1-16)。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除天突外)行艾条温和灸,之后拔罐(除列缺外)并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热哮

    (一)症状

    气粗息涌,喉中痰呜如吼,胸胁胀闷,伴有咳嗽频作,咳痰色黄,黏浊稠厚,咳吐不利,烦闷不安,不恶寒,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大椎、风门、肺俞、丰隆。

    (2)定位 肺俞:见前。

             风门:见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1-2)。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平腘横纹与足腕横纹连线之中点,在胫骨、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约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2)。

图2-3-2丰隆

图 2-3-2 丰隆

    (3)拔罐方法 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在各穴用轻叩刺,待微出血为度,再拔罐,留罐10分钟,以局部有少量血点冒出皮肤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中府、膻中、孔最、合谷、丰隆。

    (2)定位 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两手叉腰正立,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处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向下平第1肋间隙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3)。

图2-3-3中府、膻中

图 2-3-3 中府、膻中

             膻中:见前。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见图2-2-3)。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l-3)。

             丰隆:见前。

    (3)拔罐方法 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在各穴用轻叩刺,待微出血为度,再拔罐,留罐10分钟,以局部有少量血点冒出皮肤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脾肺虚弱、气虚乏力

    (一)症状

    咳喘气短,稍运动则加剧,咳声较低,痰多清稀,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

    (二)治法

    (1)选穴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脾俞穴到大肠俞穴,大椎、肺俞、肾俞。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4]。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侧髂前上棘之连线与脊柱之交点即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4]。

             大椎:见前。

             肺俞:见前。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5]。

图2-3-4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脾俞穴到大肠俞穴图2-3-5大椎、肺俞、肾俞

 图 2-3-4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脾俞穴到大肠俞穴         图 2-3-5 大椎、肺俞、肾俞

    (3)拔罐方法 先采用走罐法,膀胱经从脾俞穴到大肠俞穴上涂抹万花油,用大号玻璃罐来回走罐,待皮肤出现红色痧点为度,接着采用留罐法,将罐具留在大椎、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留罐10分钟,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间隔5天。

    四、对症治疗

    若病人喘急,可配合在鱼际穴针灸,用捻转提插手法,直至病人喘息渐平息时方可出针。

    五、注意事项

    (1)轻度哮喘可用单纯拔罐法治疗,重度哮喘应配合药物治疗。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3)忌生冷、辛辣、肥甘等食物,忌食易引起哮病发作的食物,避免接触诱发因素,戒除烟酒,戒烟是减少哮喘发作和防止病情加重的条件之一。

    六、病例

    于某某,男,45岁。因感冒引起咳嗽、喘息10个月,伴心悸、胸闷、气短,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嗽痰多,痰呈白色泡沫状,咳吐不爽。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穴用大椎、肺俞、膻中、鱼际,选用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大椎穴以皮肤出现瘀血为度,若不慎起泡,起罐后不挑破水泡,用消毒纱布敷盖固定即可,待水泡自行吸收结痂。若病人喘急,可配合在鱼际穴针灸,用捻转提插手法,直至病人喘息渐平息时方可出针。拔罐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痰少易咳出,听诊有轻度哮鸣音。2疗程后哮喘已止,双肺哮鸣音消失,后患感冒亦未引起哮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