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有感

 金兰天津 2012-11-23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北宋苏轼[琴诗]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来自谈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
苏轼无疑是一代文豪,这是苏轼的一首理趣诗。每读此诗,定会莞尔一笑,此苏大学士,真的是好玩的趣人儿,他咄咄逼人的诘问,道理不能说不深,但我总觉得像是顽童间的打闹抬杠。你不是说那琴上有声音吗?那为何将琴放到琴匣里它怎么不出声了?你觉得是因为用指头弹拨才发的声音?那你怎么不去在你的指头上听琴声呢?
琴声好听,也需要弹琴者手指与琴弦的相互作用及音律配合,才能产生这美妙的琴声,再好的琴,离开了音律与弹琴者也是发不出声音来的。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论是琴离了手,还是手离了琴,都出不了声。
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启迪人心的美妙禅诗。
古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阴不长,孤阳不生。琴若为阳,指则是阴;琴若为阴,指必是阳。阳动阴随,阴随阳走。故指触琴弦则声发,指离琴弦则声匿,盖自然之理也。
也许,人生就是:既这样,又那样,或者说这样或那样是互相渗透的互相融合的。太极图那幅阴阳鱼就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抱互环,无法分开。幻中有真,真中有幻;梦中有醒,醒中有梦。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佛云:不可说,不可说。不是不可说,而是没办法说清楚。
中国古代文人对琴情有独钟,认为诗是风雅,琴则是大雅,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在文人情趣中,琴位列首位。优美的琴声,时而高山流水,时而青松朗月;时而疾风骤雨,时而湖水涟漪。灵巧的双手抚摸琴弦,可以弹出《阳春》《白雪》,也可以弹出《下里》《巴人》,可以使人悲,也可以使人喜。许多知识分子把弹琴作为最好的修身养性,怡情悦目之道,很多诗人都是操琴高手,以琴为主题的诗歌、绘画、戏剧,比比皆是。
最著名的琴诗有唐代刘长卿的《弹琴》诗: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王维的《竹里馆》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从禅理方面来说,诗人以琴声来解说禅理。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是琴与指的结合,才产生了精美的琴声。一方面,不论是从单纯的琴来说,还是单纯的指来说,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在就能发出琴声来,这就是“有”;但琴与指都是无法独自产生出美妙音乐来的,这就是“无”;另一方面,精妙绝伦的琴声却又是的的确确从琴和手指上发出来的,琴声是潜存于琴与指上的,这就是“有”。缺少了琴与指中的任何一个,也不能发出优美的琴身来,这又是“无”。正是这种“无中生有”、“有来自无”、“有无相生”、“有无结合”才会产生美妙无比的琴声来,从而揭示了“有”与“无”结合、“有”“无”统一才能生成万物的普遍道理。须知,琴声潜在于琴上,要靠指头点拨,即靠“有”的推动才能发出声来,但光有指头也无济于事,“有”必依赖“无”即潜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声。总之,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这首诗给我们以启示:不论是谁,要想事业上干出一番业绩来,除了客观上要有一定的条件作基础外,还需要自己在主观上的积极进取与努力奋斗,才可能创造出光明美好的人生。
梦与醒,孰真孰幻?若说梦是幻,然则醒时即为真耶?如若醒时不真,那么梦有何幻?列子也常处在这样的朦胧里,说:“我乘风耶?风乘我耶?”庄周也说:“周为蝶耶?蝶为周耶?”  

也许,人生就活在这样的一种美妙而诗意的境界之中:既是这样,又是那样,或者说这样或那样是互相渗透的互相融合的。那幅阴阳鱼就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抱互环,无法分开。幻中有真,真中有幻;梦中有醒,醒中有梦。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谁知道呢!人世间的事,大多是说不清楚的。不是不可说,而是没办法说清楚。那就不说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