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诸葛亮隆中对策

 杂货店伙计 2012-11-23

 

 

 

揭秘诸葛亮隆中对策

 

 

 

 
 

  

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成就了刘备和诸葛亮的“鱼水君臣情”,那年轻的诸葛亮是否就这样被刘备相中了呢?并非如此,其实诸葛亮与现在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差不多,同样需要通过面试才能得到领导的垂青,同样需要刘备对诸葛亮有所了解之后,才能委以重任,然而就是这场面试的内容让刘备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让穷途末路的刘备焕发光彩!

 

    诸葛亮和刘备的那一番对话原叫“草庐对”,因为诸葛亮隐居于隆中,故而也被称为“隆中对”,而且这也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一场面试。易中天先生说“隆中对”实际上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的一次密谈,《三国志》上说的是“因屏人曰”,可能连关羽、张飞都不太清楚刘备和诸葛亮谈话的内容,那二十多年后才出生的陈寿是怎么知道的呢?

 

相信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疑惑,就像现在一些国家信息档案一样,多年之后就会解密,而刘备和诸葛亮的那番谈话,在当时的环境下就属于国家机密,刘备没有地盘,如果让人知道刘备要取荆州为根据地,当时的刘表岂能容得下他吗?刘璋还能和他相见甚欢?然而两人谈话的内容,诸葛亮和刘备是当事人,肯定也只有诸葛亮和刘备将这件事透露出来,当然这也是没有历史根据,纯属于我的猜测。不过也有人认为,如果是诸葛亮将这段往事说出来,不免有些炫耀,那近代中国那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回忆录岂是在炫耀自己的人生吗?

 

我猜测刘备说出来的可能性比较大,诸葛亮为他规划好战略目标之后,两人的关系急剧升温,《三国志》上说的是“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这就让关羽、张飞不高兴了。其实关羽、张飞不高兴是可以理解的,当初刘备和他们两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现在无端插进了一个诸葛亮,一个二十六岁的书生怎么能取代两位虎将在刘备心中的位置呢?

 

这也暴露了关羽、张飞的一个缺点,特别是关羽,骄傲自大,后来马超投靠刘备,就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诸葛亮知道关羽的坏毛病。在《关羽传》上说的是“亮知羽护前”,意思就是诸葛亮知道关羽这个人争强好胜,不允许别人争先居前,有些人就认为诸葛亮这封信助长了关羽的嚣张气焰,导致后来关羽兵败身亡。

 

三国时代就有很多人称赞诸葛亮有宰相之才,诸葛亮也是实至名归。关羽跟随刘备征战天下,也算是威名远播了,在刘备袍哥集团,关羽一直把自己当成了第二号人物,刘备和诸葛亮的走得近一点,关羽就不高兴了,凭什么要买马超的账?由此可见,对于关羽的傲慢,诸葛亮也无可奈何,出于维护集团内部的安定和团结,诸葛亮才写了那封信,这也是作为一个宰相应该具备的能力。

 

那为什么说是刘备透露隆中谈话的内容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的不满,在《三国志》上说:“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君勿复言。’羽、飞乃止。”既然关张二人不高兴了,刘备解释说我得到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那么刘备凭什么说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呢?为什么关羽、张飞听刘备说了这句没有说服力的理由就停止了对诸葛亮的不满呢?

 

刘备对说遇到诸葛亮像鱼儿遇到水,那是因为刘备找诸葛亮谈过话,很欣赏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见解,关键是关羽、张飞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不知道诸葛亮的能力,就凭刘备一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所以很可能就是刘备向关羽、张飞透露了他与诸葛亮的谈话,当然这也是没有史书记载的,纯属个人见解,论其真实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接着讲一讲刘备和诸葛亮到底密谈了些什么内容,既然是刘备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那么必然是刘备有事请教,于是他开门见山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刘备这段话非常的短,不过他表达出了自己三层意思:一,刘备也谈了一下天下形势,现在天下大乱,大汉集团已经很危险了,奸臣当道,大概指的就是曹操,当然也指董卓,重要的是我们的皇上还在蒙难;二,为了表达诚意,刘备就说自己虽然“智术浅短,遂用猖獗”,但“志犹未已”,还想“信大义于天下”,这也是刘备向诸葛亮下的一个决心;三,刘备向诸葛亮提了非常关键的问题,“君谓计将安出”,请阁下说说我现在到底该怎么办呢?如同现在的大学生面试,刘备的一问诸葛亮的一答,然而这一答却让诸葛亮流传千古。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汉朝从董卓以来,诸侯就不听话了,天下豪杰割据占地盘,占领几个州或者几个郡的人数不胜数,这是天下的总体形势。接着曹操和袁绍争雄,袁绍四世三公的地位,占领四个州的土地,实现了袁绍“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愿望,实力和名望都在曹操之上,不过曹操能打败强大的袁绍,这不仅仅靠的天时,也要依靠人的谋略。诸葛亮这话是有潜台词的,争天下许多诸侯都有地盘,多则跨州,少则也有好几个郡,所以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有了根据地才能实现走出去和其他的诸侯争天下,争天下需要天时,不过也需要人谋,所以曹操能干掉强大的袁绍,这就是所谓的“谋事在人”。

 

刘备在中原漂泊那么多年,他肯定知道这些事情,为什么诸葛亮还要把这些话拿出来说呢?目的就在于激励刘备,让他看到胜利的曙光,只要有了地盘,有了人谋,成功就在眼前。当然光靠激励肯定远远不够,必须要拿出真东西给刘备看一看,给他吃一颗定心丸。诸葛亮接着又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现在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打着天子的旗号,到处攻打征伐,您刘将军肯定惹不起曹操,而江东的孙权,从他老爹、他老哥再到他,凭借长江之险和百姓的依附固守一方,任用贤能的人才治理,也是惹不起,把他当作实现大业的垫脚石还是不错的!

 

诸葛亮这一番回答还体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虽然说曹操和孙权这两大集团惹不起,而近在眼前的荆州是可以碰的,诸葛亮先对刘备讲了荆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近可攻,退可守,拿下荆州就有了地盘,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实现走出去战略,益州天府之国,就是现在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地区,高祖成就帝业的地方,谁是高祖?大汉朝的开国之君,活生生的例子。对于刘备来说,诸葛亮的言论非常具有诱惑性,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荆州、益州这个两个地盘的诸侯都没有办法守土安家的本事,这就是刘将军的人谋。

 

此时的刘备是三国众多大头军阀中最弱的一个,曹操、孙权肯定是惹不起,关键是刘表、刘璋、张鲁也比他的实力雄厚,那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将军指的就是刘备,他有帝室之胄的身份,当然这并不具有优势,刘璋、刘表也是姓刘,也是帝室之胄,重要的是刘备“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这一点就比刘表、刘璋、张鲁强,要拿下这两个地方是不成问题的,只是诸葛亮没有明说怎样去实施。

 

有了荆益根据地,通过“保其岩阻”和“内修政理”来搞好根据地建设,另一方面也要搞好外部关系,“外结好孙权”,实现了这两步之后,天下有变,派一位上将率领荆州大军进攻宛城、洛阳,而将军您率领益州之众进攻秦川,那个时候百姓还不端着酒菜来欢迎将军吗?如果事情真如此发展的话,那刘备就成功了,易中天先生说,实现了这一战略,那我们中国历史上就要出现一个“后后汉”,这是易中天老师的一种语言艺术,虽然刘备没有成功,不过他建立的王朝还有个叫“季汉”的名字,这个说法源于杨戏的《季汉辅臣赞》,当然现在我们都称“季汉”为“蜀汉”,因为这个王朝的大部分区域在四川,现在的东汉被称为“后汉”,而之后的“季汉”就是“后后汉”的意思了。

 

对于隆中对这一伟大战略,一个久居山野的村夫,一个只有二十六七岁的读书人,能够通过天下变幻莫测的形势,制定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战略方针,光是这一点就已经非常难得了。不过也有不少的人对隆中对提出过质疑,比如说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毛主席,他在分析诸葛亮失败的原因说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一部分人认为毛主席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找到了蜀汉之败的原因,不断的分析求证——蜀汉之败的祸根就在于“隆中对”。

 

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千里之遥二分兵力是不可取的,为什么呢?益州、荆州那么远的距离,三国时代的交通和信息都不足以两个地方同时起兵攻打曹氏,当然毛主席说得很有道理,从毛主席一生用兵来看,集中优势兵力,战胜兵力分散之敌,这也不难理解。然而从全局战略上来讲,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时,以星星之火燎原四方,这难道不是分散了优势兵力吗?八年抗战,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建立敌后革命根据地,这也是一次分兵;解放战争,刘伯承和邓小平率大军挺近大别山,林彪进军东北,彭德怀主持西北战局,陈毅、粟裕主持华东战局,这更是一次分兵。

 

刘备不可能不分兵,为什么这么讲呢?第一,刘备要扩大势力范围,他不可能犯“左倾冒进主义”错误去攻打曹操和孙权,他只能进军益州,荆州就必须有人驻守,不分兵难道把荆州让给曹操或者孙权吗?第二,计划赶不上变化,关羽丧失荆州,这就打破了诸葛亮之前的战略规划,现在隆中对已经没有办法实行了,必然就要夺回荆州,当然这就不能现实“外结好孙权”的外交策略了。由此可见,蜀汉之败在于占领荆州和结好孙权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的观点依然是蜀汉之败始误于隆中对,不过我与主席的观点不太一样。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建安五年,鲁肃曾向孙权谋划过二分天下之策,后世称之为“榻上策”,当然易中天先生认为的鲁肃和诸葛亮都是讲的三分天下,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但是鲁肃的三分和诸葛亮的三分是不一样的,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诸葛亮的“三分”是刘备、孙权、曹操。都有孙权和曹操,另一方一个是刘表,一个是刘备。

 

其实我不太同意易中天老师的说法,诸葛亮的落脚点在跨荆、益二州,那时的天下有曹操、孙权、刘备,最多还有一个马超、韩遂,所以称为三分天下,而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那益州的刘璋、张鲁呢?即使诸葛亮没有分析到凉州军阀,那鲁肃忽略的诸侯就有点多了。其实这个“榻上策”跟“隆中对”的确非常相似,史书的记载都是两段对话,一个是鲁肃跟孙权密谈,一个是刘备和诸葛亮密谈,不过这个鲁肃“榻上策”里讲到“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建安五年大约是什么时候?就是公元200年,这一年发生过很多大事,孙策去世,孙权初掌江东,北方的曹操和袁绍对峙于官渡,刘备忙于奔波,四处流浪。鲁肃说“北方诚多务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指的就是曹操和袁绍在争夺北方的统治权,既然他们在争,那就不管他们,我们江东就应该趁其多务,干掉黄祖,进攻刘表,落脚点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说到底是占据秦岭淮河以南与曹操(当然也有可能是袁绍)相抗衡,这很明显是二分天下之策,何来的三分天下呢?

 

当然这并不重要,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审时度势和深谋远虑,那为什么没有意识到东吴已经有有识之士同他的战略规划有着极大的冲突呢?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应该知道,我不禁感慨,都在呐喊把诸葛亮拉下神坛,结果都在要求诸葛亮像神一样能掐会算,我们现在对照着史书都能知道鲁肃和孙权曾有过这样的对话,那当时的诸葛亮没有未卜先知的功能,怎么知道东吴的战略规划?当然随着形势的发展,赤壁之战胜利后,此时的东吴是肯定要和刘备争夺荆州,相信诸葛亮也知道,史书并没有记载诸葛亮对刘备强调荆州的重要性。

 

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讲到,诸葛亮、张飞以及赵云率军进西川时,将荆州大权移交给关羽,问关羽如何应对曹操和孙权率兵进攻荆州,关羽说如果曹操单独来就“以力拒之”,如果孙权和曹操一起来就“分兵拒之”,诸葛亮听完关羽的话后,语重心长的对关羽说了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当然史书上并没有这段谈话的记载,不过也可以看出,罗贯中也意识到要注意和孙权的关系,只是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增加了这段关羽和诸葛亮的对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