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的启示(中)

 鸟语花香香 2012-11-23
鸟语花香香个人图书馆欢迎您

道德经的启示(中)

 

-第24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都是相反于一般世间思维的角度立论,讲「企者不立」很多现象都是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企」就像一个人踮脚尖站着,觉得可以比别人高,是不是要很用力?能站立多久?「不立」就是一种造作、不自然,没办法维持稳定长久的站立。有企图、有所求的作为,反而无法维持长久,因为不实在,所以「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如果走路是很大步的一直在跨步,你能够行多久?以世界百米赛跑来讲,大家在一百米里面都是尽量全力的冲剌,但是请问你能够维持多久?再来,你就会很累了。假设我们要走十公里的路,现在一马当先冲出去,起先跑很快、想要领先,就很快的跑出去,结果没多久就怎么样?用一百米的速度冲锋陷阵冲出去之后,整个体力会很快就消耗掉,反而没办法维持长久。所以,你要行远,就要稳扎稳打的走,叫做「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如果一个人爱自我展现,表示是「无明」,因为这里面是有我慢,就表示还有「无明」遮障,十个结后面的那两个结都还在。「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跟前面的所讲意思相同。所以,爱「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对老子来讲,都觉得是在耍把戏。

「其在『道』也」包括为人处事或是在修行方面也是一样,如果真正的体道、悟道而行道,你渐渐就会返璞归真。当你返璞归真之后,再看世间的一些宗教师,他们在讲修行法、修行观念,就可以很清楚知道所讲的是真理、是「道」?还是方便法、世间法?讲「世间法」到底是无明、我慢?还是一种权说而协助众生、引导契向解脱?都可以清楚看到。

当你真正彻证「无我」的时候,看到众生所展现出来的,包括不管再多么有名的大师、大法师,假如他还有我慢,都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如果因缘不成熟,你不会随便讲,因为有时候你随便讲,是会遭受砍头的。

「余食赘形」都是在海中凿河,对整个法界大自然而言,「余食」是不必要的、多出来的,「赘」是累积,就像肌瘤、肿瘤,是不必要的。没有最好,若有,是多出来的,能够割掉就割掉。如果没有是最好,就是「余食赘形」。

凡夫都会想成圣、成贤,一个解脱者是来到平凡、平实、平淡,真正体道、悟道、得道的人,一定是来到平凡、平实、平淡。为什么佛陀只是托钵就能够过一生?不必拥有家财万贯,老子也是这样。一个真正「无我」的人,不会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真正体证「无我」的人,再看众生所展现的,就很清楚此人有没有「自见」?是不是在「自见」?是不是在自是、自伐、自矜?都可以很清楚了解。

当你没有我慢的时候,才能够正确而清楚知道别人有没有我慢?如果你还有我慢,就无法正确清楚判断别人。如果你的心镜不够明,就没办法如实照见;如果你的心镜够明,就可以很清楚照见。所以「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包括在修行方面也是这样,众生再怎么炫耀自己的厉害,或是再怎么神通广大,对整个法界而言,都只是雕虫小技,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变出一颗南瓜,不可能「无中生有」生出一粒米,然后一分钟之后变出累累的稻穗。

整个法界对展现我是、我能、我慢的人,反而都是「物或恶之」,因为跟整个「道」是不相合的。「故有『道』者不处」这样反而是自讨苦吃。一个悟道、得道的人,是不会去展现我是、我能、我慢,也不会海中凿河,如果「自我」越厉害,你的苦就越多,就是背道而驰。

-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是老子在铨述「道」、「空」的特性。「先天地生」「天地」就是太阳系,我们就生活在太阳系的一个家庭。在太阳系诞生之前,就有整个「道」、整个虚空的存在,而整个虚空、「道」是「寂兮寥兮」,是无形、无体、无声、无色。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所有一切众生,包括日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全部都是来自于「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本无名,是没有名称的,要用什么名称来称呼都可以。所以,耶稣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一样可以。但是,不要被名相卡住了,所以「道本无名」。佛陀就用「空」、法界来形容、诠述。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实在是很广大、很浩瀚,「天大,地大」的「天」,就是我们现在太阳系所处的空间-虚空跟太阳,可以称之为「天」。「地」就是我们的地球,地、水、还有风。地球够广大,「天大,地大」「道」就是讲整个的宇宙,「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的「人」有两个含意,一是能够出生为人,真的不容易。在整个演化的过程中,能够出生为人,要有很多的因缘,因此不要埋怨自己一辈子业障深重,转世为人就是来受苦、受业报…。不要被那些重重的原罪把你拖累住,放下那些!今天能够来到地球出生为人,是相当难得的殊胜因缘,要好好珍惜、感恩!放下一些宗教师的言词,回到法界现观,包括从有地球的生物、动物开始以来、到现在,人类的出生是在后面几万年而已。

从天文学的角度归纳,从有宇宙开始,然后制做一天的行事历,就是「宇宙这一天」,从宇宙开始,包括后来银河系、太阳系的诞生,然后有地球、人类的出生,人类的出生时间在这一年中,从一月到十二月比喻,人类是在十二月卅一日才诞生。整个演化的过程,如果以太阳系的地球上面的人类来讲,是经过这么漫长的岁月,人类才诞生。

所以,能够演化到有人类的出生,是相当不容易。因此要好好珍惜我们的生命,每天都要过得很快乐、很有意义,不要忧悲愁恼、啼哭嚎呼!哀怨、哀叹啦!背着重重的包袱。很多宗教师都在给你洗脑。

放下那些,你才能够自在;放下那些,让法界、大自然来说法。放下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它们会让你背着深深重重的原罪,背后就是要发展宗教事业,这样是很不理想的。

「道大,天大,地大」「道」很大,天很大,地也很大、「人亦大」,在地球上的众生之中,人类的我慢也很大。你体会不到自己从哪里来,体会不到整个法界、大自然对我们生命的重要。当舞台一搭出来,就展现我慢、我是、我能,「人亦大」就是变得“很大尾”。人类自称「万物之灵」,但是却看不到人类的背后,都需要整个法界、整个大自然的养育之恩。如果能够看到,就会很珍惜当下殊胜的缘起,然后「我慢」断尽、知恩感恩。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得道的人就是体悟大地所展现的母爱、慈悲,超越二元对立、接受一切众生,无条件、无所求默默养育众生,默默的付出、然后不居功。真正「得道」的人,是现观整个法界大自然的实相,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地法天」是一个形容,慢慢的推广,就像整个虚空的天、太阳一样,默默在燃烧自己,照亮众生。包括整个天是广大的胸襟,无边无际包容一切。

「天法道」「道」就是整个虚空,而整个太阳系所在的「天」,都是效法整个「道」无边无际的包容,能够生万物、然后又不居功。「道法自然」「道」是整个法界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又是法尔如斯,我们人类要回归自然,以大自然为师。

 -第26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台湾话「树头若站得稳,就不怕树尾刮台风」,如果有禅修的基础,身心知道如何安顿下来,就能够在历缘对境中灵活展现、运用。如果真正懂得佛法、解脱的核心要领,跟你的上班、工作不会冲突、拉扯。如果没有掌握「出世间法」解脱的核心,上班、工作就会有很多的拉扯,做什么工作都会觉得还是想要去专修,想要离开种种境界,希望有因缘就到深山里面躲起来。

事实上,「重为轻之根」就是一方面稳定、稳重,最重要是你的心能够安止下来、安顿下来。但是要能够安顿下来不容易,你必须要有闻、思、修、证的基础,再加上实修实证,你的心才能够安得下来,之后就可以灵活的运用、展现,叫做「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躁」就是浮动、浮躁或是一种不安,你能静得下来,以静制动,就像柔能克刚。如果没有宁静的心灵质量,会随着你的习性浮躁、冲动。如果你能够藉由打坐达到内心宁静的质量,心就能够稳定下来。当你在冲动、暴怒、生气的时候,就会有缓冲的空间,不会因为冲动而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唯有心能够静得下来,才能够让脱缰的野马缓冲下来;能够静得下来,就已经有很大的空间出来,你的冲动就会有转圜的余地,就比较不会发生车祸,所以「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修行人、解脱者,他是「终日行」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展现是「不离辎重」,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身心是稳定的,身心柔软展现出「三妙行」。但不是脚步很沉重的「重」,不要以为解脱者总是不苟言笑、不能够笑,都是道貌岸然,连走路的每一个脚步都是很谨慎,不是这样的。这个「重」是「三妙行」的展现、身心柔软,但是内心很安详,「重」就是内心的安详,如果能够清醒明觉活在当下,走路也可以快,但是你都是清醒明觉。

「虽有荣观」当荣华富贵来临的时候,也是「燕处超然」,以平常心来对待。突然要升大官了,如果因缘可以接受,我就接受。但是我还是一样得之不骄,该做的,还是一样照常去做。孔子讲「富贵于我如浮云」,老子讲「燕处超然」,以平常心对待。因为这升官也是「无常」,切莫一升官之后,就「新官上任三把火」,火很快会把你的屁股烧掉。升官了,没关系!有这样的因缘,我一样珍惜,但是不骄傲,以平常心去面对,调整不同的角色,当下该怎么样做,我一样不亏职守。

「奈何万乘之主」奈何那些高层领导的人,或是当行政院长、总统的人「却是以身轻天下」如果你不稳重,又是那么浮躁、暴躁或是轻浮、草率,这样百姓就会受灾殃。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尤其一个越处在高位的人,如果你很轻浮,一方面容易失去根本根源,你就不稳重了。如果你很急躁,一方面没有君王的威仪,一方面也失去了你的智慧。如果急躁、身口意一直冲动,就没办法有智慧,也就成为境界的奴隶,你做不了主。

-第27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的可贵,就在于他对宇宙的实相,观察得非常深入,又能够设法诠述出来。再者,他对于众生的心了如指掌,观察得非常深入微细,然后又不厌世,告诉我们怎么在世间能够同流而不合污。不是说不要同流、他们是坏人、他们怎么样…不要跟他们同流,而是告诉我们怎么能够同流而不合污?

「善行无辙迹」如果不了解老子深义的人,会以为老子在耍一些权谋。整个「道」所展现的实相、特征,对于一个体道、悟道的人,他所展现的也是这种情况,「善行」、身口意展现「无辙迹」,也就是佛教所谓「三轮体空」的作为,亦即「行善不欲人知」。

「三轮体空」就是无我、无我所,包括这一件事情。就像你行善、做善事,在做善的当下是「无我」,不拘限对象,而且在做的当下也「无我所」,包括善行观念也要空掉。不是不去做,而是你做了,但是没有「我」在行善、「我」在布施。我的观念就觉得这件事该做就去做,觉得做这些对自己、对众生都有好处,我们就去做。当下是无我、无我所,包括善行观念也都是超越。

真正一个行善的人,不会说我去做了一件事情,然后就认为功劳、功绩多大,还要帮我拍相片留存、帮我登报,才要捐多少前,看报纸上面刊登多大,这都是在买卖交易。不过,有还是总比没有好,我们也鼓励你渐渐上来,真正做到「三轮体空」的布施,就是「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说话不会前后矛盾。「善数不用筹策」一个心算很厉害的人,不必背着一个算盘在那里拨算。「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禅宗会讲说「无门关」,事实上是要让你体会「无为法」,若是有一个固定的门在哪里,你要开个门是不是很容易?有一个固定的方向、目标在哪里,当你打开这个门之后就可以解脱,于是就会设法想要去打开那扇门。

或是说这一道解脱之门是在月球上面,人类只要发展科技,能够送到月球上就可以解脱了。那就是「有门」,「无门关」是讲解脱的门,真正解脱的门是「无门」,真正要体会「无门关」,必须体会到「无为法」。比如老子所讲的「道」,你本来就浸泡在「道」之中,本来就浸泡在大海之中,本来就跟大海一体,要怎么跟你讲它的门开在哪里?如何讲说开了一道门之后,就可以找到大海?处处无门、处处都是门,所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如果还在有为、有修的阶段,就会想找时间闭关,或是每天找时间进禅堂打坐,几点进禅堂、几点出来…,就是有进、有出。当体会无为、无学、无修的情况,你随时都可以在禅修中,不一定要打坐很久才入初禅。如果要打坐很久才入初禅,就是有入、有出。在生活的行、住、坐、卧之中,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就是在「未到地定」跟初禅的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清醒明觉活在当下,也就没有所谓的进、出。

「善闭」善于把禅修的质量溶入日常生活中。「无关楗」没有进出。「不可开」没有进出。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结」善于跟众生互动关系,是「无绳约」没有约束。但是因为没有打结,要从哪里松开?在「世间法」方面,包括结婚要有结婚证书,也是有打一个结。当婚姻不好、无法相处,就要离婚、解开「结」。像一些演艺人员要跟人家签契约,就是打一个结,照约履行之后,「结」才解除掉,若遇中途有状况,没办法继续下去,「结」还是要去解开,一般世俗必须按照「世间法」。

但是以「出世间法」来讲,「善结」是「无绳约而不可解」展现最高的是老子、佛陀、耶稣,真正体证「无我」的人,不会抓弟子,不会认为是皈依弟子才教。佛陀也是一样,到处跟众生结缘,无我、无私的把生命回馈世间,不会跟众生「打结」、打契约,两千五百年来,人类是如此跟佛陀、耶稣、老子心灵的默契,到现在都没有离开世间,还是深深影响着我们众生。

有人问一位得道的禅师:「什么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亦即「佛祖西来意?」禅师就告诉他:「等一下我再告诉你,好不好?因为我要去上厕所…」。那位禅师上完厕所回来之后就跟他讲:「你看!连这种芝麻小事都要我自己去做」。一般众生都想倚靠别人,但是生死大事要靠自己走出来,不管修行境界再怎么高,没办法说不用吃饭,个人吃饭个人饱;再怎么疲倦,也没办法代替你修行,说「好好打坐就好了,不要休息、不要睡觉,我来帮你睡觉…」不可能啦!包括连小便这种事都要自己去做,佛陀没办法代替你。

所以,有些禅师的对答都很洒脱潇洒,你不要以为没什么,有些众生是来求感应、加持,认为大师看起来很厉害,就帮忙加持、灌顶…,希望节省很多时间而不用修行。如果有贪便宜的一种心态,你就没办法落实。

有学员问到:佛力与他力。一般众生如果心灵比较脆弱,都希望能够得到佛力的加持、他力的帮忙,有些弘法者甚至会讲现在是「末法时期」,我们不能够靠自力,认为这是我慢、不容易成就,所以要靠他力、佛力。表面上好像有道理,事实上要静下来体会什么叫做佛力?什么叫他力?更深一层也要看到,什么叫做佛力的加持呢?透过佛陀的手指,我们看到真理实相,去见法、体悟、开发智慧,就是真正佛陀的加持、佛力的加持。

不是说在那里打坐,然后看到佛陀或是什么佛,来帮我开天庭、灌顶、开示,当然这也是有可能,但是往往幻相比较多。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去见法呢?透过佛陀所留下来的智慧精髓,处处去开发智慧呢?这才是真正佛力的加持。

不要把「他力」想象得那么抽象、那么玄虚,不要以为你现在就没有「他力」的协助,我们今天能够在中鼎的大教室上课,要有多少因缘的促成?这就是众生力量的相辅相成,就是「他力」的协助。包括你今天能够安心在这里听课,背后家人的承担、很多因缘的协助,那些不是「他力」是什么!

所以,不要把他力、佛力想得很抽象,好像在禅相或是到他方世界,当下我们的行、住、坐、卧,当下我们能够做什么,「能」的背后,都需要很多众生因缘的相辅相成,就是众生的力量在协助我们。要体会「无我」,当下有没有他力的协助?有啊!还有自助、天助,我们讲说自助、人助,最重要自己本身要能够争气,不要像「扶不起的阿斗」,你要争气、要自助,佛力、他力才会协助你。

有心迈向《解脱道》,佛陀的力量、智慧才能够协助你,如果没有决心要迈向《解脱道》,觉得这一世不可能解脱,佛陀的智慧怎么样传给你呢?所以你要自助、有迈向究竟解脱的决心,佛的力量就会跟你相应,就会协助你,自助、天助,自助、人助。

讲到更深层的,你的存在、能学佛修行、能够做什么,还有一股力量比佛力、他力更胜百千万倍的,一般众生实在不容易看到,不容易体会法界的力量。法界就是整个大自然,亦即老子所讲的「道」,整个法界的力量不是每分每秒都在支撑你、养育你吗?任何大师的加持、灌顶,都只是给你心理上的鼓励,真正最实际、最实用的加持,太阳每天不断传送能源,让我们的生命充满着活力、能源,就是法界大师的力量加持。

真正最实在的加持,你有看到吗?有体会到吗?当下大地承载着我们,大地的养育、支撑之力,就是法界的力量在养育着我们,你有体会到吗?没有佛力的加持还不会死,最多只是浑浑噩噩过日子而已,但是没有法界力量的支撑,你是绝对活不了的。所以,佛力、他力固然都满重要,是让我们的心灵质量提升,就像老子、善知识的手指,协助我们开发智慧、解脱自在,但是更要探究生命、生死的源头。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圣人」就是体道、悟道的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就是超越二元对立,不是说喜欢的人才去帮助他,你所界定的坏人、不好的人,就厌恶他、排斥他,整个法界、大自然是如此平等的善待一切众生,大地平等的善待以色列人,也平等善待巴勒斯坦人,太阳平等照射美国人,也平等照射阿富汗人,法界是超越二元对立的。

整个道、整个大自然,展现超越二元对立的胸襟、无我无私,所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在他内心里面没有不可救的坏人、恶人,只要他愿意成长、愿意上进,我们都愿意协助他,就像当医生的也要超越政治立场。所以,在战场上规定红十字会是在战场负责医治伤员病痛的,国际上都有这种公约,不可以攻击,因为他们所处的是中立的立场,要救助伤员。

现在假设战场在阿富汗,美国红十字会在阿富汗的国土救治美国的伤员,如果他们遇到阿富汗的伤员要不要救?当然要救,不可以说这是敌人,我们不救他。所以,当医生也一样要超越二元对立,何况要当一位弘法的人,真正协助众生出离苦海,都要超越二元对立的。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以前一直排斥厌恶的牛粪,认为这些是脏东西,看不起眼、鄙视它,在你的心灵世界里面是把它打入黑暗的,但是现在慢慢提升到以平等心尊重它们,让它们平等的存在法界。如果你能够以平等心尊重牛粪、牛大便,它们也一样能够回馈世间,化成有机肥料长养万物,那些牛粪、牛大便也会让莲花开出美丽的花朵,进而开花结果,这里所讲的都是要来到超越二元对立。

「是谓『袭明』」「袭明」是真正体悟大自然展现出超越二元对立的实相,已经从「无明」转为「明」,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我们众生的老师、善知识是「指月的手指」。「不善人者,是善人之资」如果能够包容原来排斥、厌恶的人,他也会成为「善人之资」。就是佛教所讲的「逆增上缘」。一方面那些牛粪、牛大便也会转换成有机肥料,长养开出美丽的花朵。

如果你「不贵其师」,不珍惜那些善知识。「不爱其资」不能够包容你所排斥、厌恶的。「虽智大迷」虽然你自认很有智慧、很聪明,能够善辨是非,但事实上对老子来讲,你是大迷糊、大无明,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佛陀也讲「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是谓『要妙』」这就是解脱很重要的心法,要超越二元对立。

-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果一个人真正体会「道」、大自然的真理实相,就会很自然展现与「道」相应的德行。「知其雄,守其雌」用世间的语言对比,一般人都想要求自我的肯定,当得到肯定之后,就会一直用「有为法」去追求、展现,展现出一副我是、我能、我慢,当有所成、有所作为之后,就会觉得沾沾自喜,可以衣锦归乡、光芒万丈,所以众生都会想要出名、出人头地的想法。

但是,当这样做之后,你反过来会遭受众生更多的嫉妒、排挤、攻击、毁谤,老子因为看穿这些,如果说想要出名、功成名就,这样反而会遭到更多的陷害、攻击、排挤。当了悟世间的真理实相,然后默默去做,是能够了解出名之后很风光的好,但是却愿意默默当一个无名小卒。能够有这一种认知,做出实质的意义,然后又愿意排在最后面,是相当不容易。所以「知其雄」,知道出名的好,展现出大气魄、大有为,受到人家肯定,但是能够「守其雌」能够静得下来,也就是谦卑、谦下,我们默默去做,有功劳让别人去享用,要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所以能够「为天下溪」。

总是处在虚怀若谷的情况,功劳让别人去分享,自己就是默默的做,能够「为天下溪,常德不离」,所展现的德行与法界大自然无我、无私的德性,就已经是「不离」了,同样是展现法界的质量特性。

「复归于婴儿」渐渐来到一种纯真、返璞归真,讲究生命质量的真实快乐,不会去求取一些虚名、浮名、利益,「名利于我如浮云」,展现出生命的实质意义,不会去跟人家争名,这时候就是「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众生都希望展现光明、美好的一面,能够把好的方面让给别人,然后「守其黑」,就是不与人家争光,不跟众生争功劳、也不去炫耀,但并不是不做,而是默默去做,不跟众生争出风头、也不炫耀,能够真正展现大自然、大道的法则,天地之德在你身上展现,才会形成一个榜样,能够「为天下式,常德不忒」与整个大自然所展现的品德没有差别,真的体道、悟道而行道。

一个真正悟道的人,他一定展现出来是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如果一个开悟的人,所修行或是所知见,离开整个法界大自然的法则,绝对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开悟一定是了悟大自然法则,然后体道、悟道而行道。真正看到「无我」,一定是看到整个法界、大自然的实相,这样「复归于无极」。

「得道」不是用嘴巴讲讲而已,是实际真正展现出来,「复归于无极」、与道合一。就是佛教所讲的「回归到空、溶入空」,包括《心经》所讲的世界,心与「空」相应,溶入整个法界、溶入「空」,所以「复归于无极」。「无极」绝对不是抽象的,都是实际的存在。

「知其荣」知道光荣的好,大家都想要出名,但是你「守其辱」有人要出风头,总是要有人被排挤;有人一直要站在最高、最上,总是有人要被践踏。「知其荣」你做出实质意义出来,但是又能够「守其辱」就算你不去跟人家争功劳,就算被攻击或是背黑锅也无所谓。但是,真的要做到这方面很不容易的,绝对不是用压抑,觉得自己实在很委曲,而是真正了悟众生在颠倒梦想的世界,所以不会跟众生争。

一方面看到整个法界无我、无私的精神,展现出来跟整个法界合一的精神特色。「为天下谷」都是处在最低的地方,「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所展现出来的特性都是跟整个法界一致,这样的人「复归于朴」来到返璞归真,会成为一位「真人」。

「至人只是常」,「至人」就是真人。众生如果有种种结缚、十个结、贪瞋痴、我慢,都还戴着很多的面具,没办法成为一位「真人」,要把那十个结、贪瞋痴一一去除掉,像《阿含经》里面有讲,来到四果阿罗汉的世界,贪、瞋、痴永尽无余。这样才能够真的不假,成为一个解脱者、真人。「至人只是常」只是回复到成为一位平凡、平实、平淡的人,绝对不会“作鬼作怪”,不会哗众取宠的。

「朴散则为器」真正的解脱者是很朴实的,这么朴实的人,做起事情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做起事情是「朴散则为器」,能够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人类的栋梁,外表看起来觉得好像没什么,但是吐露出的就是真言、真理,所以「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假如遇有伯乐能够重用这样的人,他的智慧更能够回馈世间,像这一种返璞归真的人,能够「则为官长」,能够成为世间的瑰宝。

「故大制不割」一个真正体悟真理实相的人是「不割」,他是没有界线的、没有分割的,什么叫做「分割」?如果还有「我」,就有「我所」跟「非我」,如果还有「这是我的宗教、我的国家、我的种族…,我的种族才最好,我的宗教才是最好,我的民族才最优秀,我的宗派才是最好…」像这些都还有很多的框框界线,本身就是一个分割、分裂的存在,无法来到一个完整、整体,所以「大制不割」。

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能静也能动、能动也能静。如果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都是有分裂,「不割」就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能静能动、能提能放、能放能提,出三界、也能入三界。一个真正的解脱者是不执着在出三界,能出、能入。所以,一个真正了悟法界真理实相的智慧者,一定是返璞归真。

这一本《道德经》讲出很多非常珍贵的真言,不但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上帝长得怎么样,法界长得是怎么样,「道」是什么,只是众生看不到而已。当心慢慢静下来之后,就可以体悟、体证到。老子又告诉我们真正得道、体道、悟道的人,是展现什么德行?也都告诉我们要怎么去做到。如果你的视野、心胸很狭小,老子要指引我们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你是绝对看不到的,因为你要的是世间的名利、世间的思维。但是老子告诉我们要在这个圈圈里面绕,是绝对绕不出来的。也是佛陀所讲的,如果你还在欲界里面绕,到最后都是死路一条,一场梦一场空。

佛陀希望大家离开欲界、三界,清楚看到三界的实相,然后再入三界,这种质量就不一样。老子也是希望大家清楚了悟整个众生的实相,了悟整个「道」所展现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时候再回到滚滚红尘,一方面你的生命质量不一样,一方面才能够真正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他们所讲的这些智慧语,都不是用世间思维所能够体会得到的,你一定要把过去的世间思维,要来个180度的转换、超脱。

-第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可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真是推翻一般众生的世间思维,一般众生就想凭着自己的武艺高强、各方面都很厉害,要把天下并为己有,但是老子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可得」一个人企图把天下占为己有,老子说这是绝不可能得到的。你可以检验历史上从古至今,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那些君王、帝王,哪一个成其愿?

包括现在大家还称他为「王者之王」的拿破仑,真的得到天下了吗?你拥有了什么呢?拿破仑是怎么死的?他也死得很凄惨啊!后来是被驱逐、禁闭在小岛上,他又得到了什么?「王者之王」到现在呢?还是白骨一堆。

希特勒也是想要并吞整个世界,但是后来是怎么死的?也是自杀死掉的,因为看到整个要构筑的梦幻世界,全部都破灭了,美国、苏联都联合起来开始围剿,看到他整个的梦幻世界破灭了,到最后就自杀了。

包括西泽也是一样,建立一个欧亚非大帝国,你又得到了什么?到最后还不是三十几岁就死掉了,秦始皇也是并吞了六国,到最后没多久就死掉了。那些智慧者提出来的都是人类很深的毛病,众生如果没有开启智慧,就是一直在重蹈覆辙。

他们提出来的这些,却是古今的真理,老子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可得」因为天下、大自然本来就是不是你的,本来就无我、无私,你却一直强要占为己有是不可能的,所以「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国父很重视「天下为公」,如果以近代能够称得上是政治家的,国父可以称为是一位政治家,他不跟人家争名,包括袁世凯要争,好吧!就给你。但是他就是实质的去做对众生有益的事情,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一直要想要占为己有,到最后都是梦幻泡影、自讨苦吃。

「天下神器」本来法界大自然是无我、无私,任何人都不可以把它占为己有,包括修行再怎么神通广大,也绝对不可能占有一块土地。在《阿含经》里面,佛陀有讲「你们有没有看到我手上的这一把土?」大家说:「看到啊!」佛陀就讲「连这一把土,我都不可能占有它,都不可能得到它!」要好好去体会。

真正究竟的解脱者都看到整个法界、大自然的庄严,绝对不是我私人所能够占有,所以佛陀才讲「无我」。「无我」是真理实相、无我所,整个法界是大家的,如果你有私心,就会自讨苦吃,所以「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包括有些宗教一样会认为「上帝是我们的」,上帝是他们的、主是他们的。「如果你信上帝,主就保佑你」,包括认为「我们就是上帝的选民」,都是要把上帝占为己有,就像是把太阳占为己有。这个比喻是真实的,你要把上帝占为己有,就是要把太阳占为你们这个种族所有,认为你们是上帝的选民,就好像只有太阳才特别照顾你们。

事实上,整个法界都是无我、无私的善待一切众生、普照大地。所以,真正要体会「无我」的精神,大家看看整个大地所展现出来的「无我」精神,太阳每天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无私」?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我们所讲的真正法界,就是一般所称的上帝、法界,以及老子所讲的「道」,事实上都是一样的东西,如果众生不了解,变成宗教信仰之后,就会占为己有,而标榜出自我的优越感,就会把自己陷在狭小的框框里面,「顺己则是、逆我则非」。

所以,为什么中东冲突、战乱不断?每一个种族都标榜自己是最好的,当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上帝才特别照顾,自认是上帝的选民,排他性就会很强,这样就永无宁日。就是老子所讲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现象界的一切有正面、就会有反面;有「味」的一面,就会有「患」的一面。「或歔或吹」有掌声、就有嘘声;有肯定你的,就有人要否定你;有人支持你,就有人要推翻你。世间是相对性的存在。现象界的一切、众生这些,都是相对的存在,大家要慢慢去体会。

「或强或羸」有人赞叹你,「或羸」有人就会攻击你;有人让你茁壮,但是也有人要让你削弱。不要以为这跟我们修行有关系吗?老子就是把人心看得太深入了,把众生的心行解析得很细腻,慢慢去体验、回来看自己,这一生走过来是不是这样呢?当你得到掌声的时候,嫉妒的眼光是不是也跟着来呢?就像开着一辆几百万的高贵轿车,你觉得很拉风,有羡慕的眼光投射过来,记得!有羡慕的眼光,也会有嫉妒的眼光,还有窃盗的眼光也投过来。

如果只是要窃盗你的车,还是其次,有的是要夺取你的命,因为你是个肥肉可以宰割。老子把这些看得很清楚,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佛陀也是一样告诉我们,面对事情要看到它的「味」,也要看到它的「患」,才会有智慧、才会离。就是这一段经文所讲的,正面的、负面的,都要去看到。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的人,对世间很深入了解,就是展现「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不走极端,然后走在中道上。把事情的好坏、利弊实相,要能够看得到,才能够真正走在中道上。不然都是后知后觉,常撞得头破血流才会觉悟,有时候就太慢了。所以,对世间的这些要了悟得更清楚。

包括想把别人占为己有,也是一种颠倒梦想,这一句话的含意很深,可以应用到一切,要慢慢去解析。包括先生要把太太占为己有,或是太太要把先生占为己有,都是一种苦、一种束缚。包括父母亲要把小孩子占为己有,你是我生的、就要听我的,「意思食」就会不断的冲突,就会有苦。

在修行方面也是如此,当宗教师的想要抓很多的徒弟、占为己有,或是当弟子的人一直要把善知识占为己有,都是颠倒梦想。没有一个人是你所能够占为己有的,因为本来就「无我」,「无我」又怎么能去抓另外一个「无我」?这个含意也很深。如果越早能够看得到,你的苦就会越少。

如果不了解老子的思想,就会觉得好像是不切实际的玄学,日常生活都无法应用得上。你们应该是要教我们怎么去赚钱?怎么去出名?怎么一年赚几百万?教导我们怎么功成名就?但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好像都是相反于世间思维模式的一些哲学。事实上,如果用世间思维模式去做事,到后来的结果,老子都看得很清楚。就是先知,才能够提早告诉我们这些,以避免不知不觉而颠倒梦想、自讨苦吃,真正展现出大智慧,可以避免失败。

-第30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31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两章都是叙述战争方面,可以很明显看出老子的反战思想,不只是老子,包括佛陀也是一样反对战争。真正体道、悟道、得道的人,绝对不会赞同战争,包括耶稣也是一样。耶稣倡导博爱,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种族、国家的界线,普爱一切众生。

真正的大智慧者一定是反对战争。因为他们是来到一体的世界,体悟众生跟我们都是一体的,不管假藉什么理由发动战争,最后伤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当你伤害别人、杀害对方,事实上一定会是冤冤相报。

就像现在的中东、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之间,不断在互相报复来、报复去,这样到底是谁得到好处?到底是谁得到真正的安宁、安详?所以,以牙还牙,冤冤相报无了时。真正要得到快乐、安详,一定要超越二元对立。当你慢慢体会一切众生都是同一体的,来到一体的世界,才会真正展现大慈大悲愍众生,不会有任何瞋心,瞋结才都全部消失。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佐人主」做为君王或主管,一个真正得道、有道之人,是不会使用武力、兵力强夺天下。如果用武力强取豪夺,则「其事好还」,都会循环报复,冤冤相报无了时。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都一直在战争之中度过,不一定是世界大战,只要是不断的冲突、战争,包括一个家庭里面也一样常常在发生,政治方面也一样是不断在冲突。「冲突」就是一个战争的展现,如果我们使用武力,就「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师」就是军队。军队所到之处,就是有战乱的地方。「荆棘生焉」战乱过后,一定是断垣残壁,杀伤力、破坏力是非常大。在人类历史中,经过军队作战、战争都是造成最大的破坏力。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战之后,由于破坏力非常大,后面随之而来的,包括整个环境都遭受到破坏,所以一定会有天灾人祸。「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老子及佛陀都是反战的,不管他们再怎么高唱反战,世间依然是争战不断。老子退而求其次,如果真的不得已,需要使用到武力解决,应该「善者果而已」。

不可存以野心,一直野蛮强取。当你不得已,需要用到武力,达到警告的效果就好了,达到初步的效果就好了。而且不可以「自矜」、不可以「自伐」、不可以「自骄」,你发动武力去达成一种目的,绝对不可以我是、我能、我慢。如果你展现这一种情况,后面的报复力会更强,所谓「果而不得已」使用到武力实在是不得已的下下之策。「果而勿强」就算达到目的,也不可以自以为能、自以为强壮、自以为很厉害。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知足、不能够惜福,「物壮则老」。众生欲望无穷,一直这样吃。一般君王只要可以,都一直要扩张国土、势力,就是「物壮则老」。当你膨大到一定的情况,一定是会爆破,所谓「物极必反」。像元朝的成吉思汗也是一样,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下一代更扩大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从有历史以来到现在是最庞大的帝国,比现在的俄罗斯还大,但是元朝也撑不了多久。一直膨大、膨胀,没多久还是一样破灭。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野心勃勃的一直吃、吃、吃,这样不知足,包括像希特勒、拿破仑后来也会败得很惨,都是这样不知足,就是「谓『不道』」。你所做的这些是违背大自然,是违反「道」,是不符合于「道」的,「不『道』早已」。你所展现出来是背道而驰,「早已」就是自找死路、自讨苦吃。

不必羡慕拿破仑这样的英雄伟人,要看到他的悲惨结局。秦始皇能够并吞六国,但却是过着战战兢兢很怕死亡的日子,包括他活着的时候,就派人家赶快去求长生不死的药,又派很多部队赶快构筑死后还可以被保护的地方,「兵马俑」就是秦始皇贪生怕死最具体的展现,他过得很苦。

老子就是真正未卜先知的人,把众生在颠倒梦想世界里面运转的法则,早就算得好好的、都看透透了。所以,他提早告诉我们遇到这些情况之后,回来反观、回来对照,就能够具足智慧、真知灼见,可以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挫折、失败。

所以,我们不必只是讲一些哲学思想,这样对大家迈向究竟解脱是毫无益处的,顶多只是增添一些知识、常识知见,那些是没有用的,是浪费生命的,一定要讲是有助于大家心灵的提升、智慧的开发。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佳兵」就是那些尖端武器,包括很厉害的部队或是很尖端的武器,对人类来讲都是很不好的。其实越厉害的武器,它的摧残力、杀伤力更大。现在人类已经发展核子武器,但是破坏力实在太厉害了,只要一旦发动核子战争,几乎全人类都灭亡了,没有一个胜利者。所以说「佳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众生不喜欢这些。「故有道者不处」一个有道的君主是不会用武力去解决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是一个形容词,大家参考看看就可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亦即「点到为止」就好。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就算你战胜了,也不要歌功颂德。因为你的胜利是建立在摧残掉很多众生的生命而得来,如果还在歌功颂德、赞美,这样是「乐杀人」是喜好杀人、很凶残的。「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野心勃勃一直啃蚀天下、吃众生的性命,有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你的功名是建立在摧残众生的生命之上。所以,不要以为「一将功成」就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将功成万骨枯」,你的功名却是建立在伤害很多众生,然后所换来的。如果你还不懂得惭愧、还不懂得感恩,后果一定是很凄惨。「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像拿破仑、希特勒到最后就是死得很悲惨。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就算你战胜了,也不是一件好事。「战胜以丧礼处之」不要把这些战争认为是很光荣。真正的智慧者是来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看到众生在互相残杀,真的是生起悲愍之心,希望众生不要互相残杀,因为你伤害别人、杀害别人,不是在杀害别人,是杀害自己,大家真的要大慈大悲愍众生。

-第32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道』常无名朴」「朴」上面加上一个“且”,这样更容易了解。「道」常常是无名而且很朴素、很朴实。

我们现在是超越宗派、宗教,所以可以解析得深入与贴近事实。不管是古今中外,一般众生常犯的毛病几乎都有共同现象,只是表相不一样而已,本质几乎都一样。

以佛教来讲,「真正的佛陀」众生是看不到、也不会很喜欢,众生要的是偶像化的佛陀。真正的解脱者、阿罗汉是众生不喜欢的,然后设法攻击、排斥、贬低、围剿,让阿罗汉在世间很难存在。众生不要真实的人间佛陀,却要那些偶像化、神格化、虚幻化的。对于真正的上帝,大家不知道、不认识、也不需要,然后去虚构一个想象中、理想中、梦幻中的上帝,又把「上帝」变成是一个信仰化、理想化的。

你就浸泡在「道」之中,你就在上帝的怀抱中,这不是一个形容,而是真实的。但是真正的「道」你不要,却要去虚构一个理想中的梦幻上帝,你就在「道」之中,但是你不认识、不知道,就算要告诉你说「道」是什么,一般人会认为「不是这样啦!这个『道』一定要躲在深山,一定要打坐多久,要看到…,这样才是啦!」然后你会很努力、很认真的去修、去求,认为「道」是修来的、求来的,修到后来很厉害,才能够得「道」,这都是本末颠倒。

真正的「道」,本来当下就存在,就是涅盘解脱的世界,众生必须回到这样的世界,就是佛教所讲的法界、涅盘界。你当下就在净土里面,但是你却不相信、也不以为然。跟你讲说这里就是净土、极乐世界,你也不相信,认为「哪是只有这样而已?我不相信!我一定要去…」觉得净土应该是怎么样…,上帝应该是怎么样…。真正的最重要的,大家都不认识,就是要一些信仰、虚化、神化、偶像化,都是去膜拜这些偶像。

称做「上帝」也好,或是「道」、法界、空…这些都好、都是,以拟人化来讲,这对众生很重要,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来自于「道」,亦即「一切来自于空,以空为背景、以空为舞台,然后又回归空」。上帝、「道」都是无极,但是一般众生不知道,又是一直在心外去求。我们现在称为「上帝」也好,或是「道」也好,实相的存在就是很朴实,那样的憨厚老实,不会争功、不会争名。

然而,不争功、不争名的人,一般人就不觉得他的厉害、他的重要。「真正的上帝」就被你踩在脚底下;真正的「道」,就被你踩在脚底下。这不是一种形容,而是真实的存在,但是你却不知道。

因为从一出生以来,你就浸泡在这里面,跟它是一体的,所以你就看不到、体会不到它的重要,别人给了你一些小恩赐,你就感恩得五体投地。一些宗教师给了你一些很不错的感应,或是当你要求什么,他偶而满足你所愿,你就对这个偶像一直膜拜,然后不断的皈依这些人相、偶像。但是真正对我们最重要的,大家却都是在践踏它,然后又不知道、不认识,所以永嘉大师才讲「众生常常是认贼为父」。

「道」常常是无名、「道本无名」,你要把称做上帝、「道」或是法界都一样。虽然是不同的名称,但是所指的方向都是相同的。「道」本来就没有名称,你要贴上什么名称都可以。另外,法界不会去跟众生争功、争名,整个大自然就是我们共同的父母,天天、分分秒秒都默默的在养育着我们,从来没有跟我们邀功争名,但是大家都不知道、看不到、也不承认它的重要,所以就一直这样背道而驰。

真正的「道」、真正的「上帝」,就是展现出来「无名」的朴实样貌,「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虽然被一些外界所谓的大师、大法王、法师、宗教师沾光了,众生都是在看到那些相的上面,而忘了「道」的存在,排名总是在最后、处在很卑微的地位,但是天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使「道」称臣。不管法力再怎么无边,军事武力再怎么强大,绝对不可能改变大自然法则,把「道」占为己有,也绝不可能把地球占为己有。

称为「道」也可以,称「法界」也好,或是称为「上帝」、「无极」也都可以。以佛教而言,「法界」是包含「空」与「现象界」,因为这是一体的。如果没有真正解开,你以为看懂,但是却没办法真正了解《老子》所讲的深义,如果看得懂了,就会来到「宗亦通、说亦通」体悟到超越所有的宗教。

我把佛教的「空」具体指出来,但是一般法师、佛教徒确是没办法接受,于是攻击、批判也会很多,我也都有心理准备。以前我一直在找「空」,但是却找不到「空」是什么;想找净土,也不知道净土是什么。何谓「涅盘」?涅盘在哪里?都是很空洞的概念。但是,当我后来体会到之后,才发现「空」就是这么具体的存在,然而现在佛教徒都把「空」变得很抽象,认为「空」就是空性、性空,不然一想到「空」,就误认是顽空、断灭空,把真正的「空」、真正的法界,变成是经典里很抽象的一个存在。

事实上,法界就是整个宇宙、大自然,整个的存在就叫做法界,法界里面无边无际的「空」就是宇宙的本体,它里面是充满着能源,然后慢慢形成各种银河系、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整个法界是无边无际的虚空,我们现在就浸泡在无边无际的虚空之中,称呼法界是「上帝」也好,或是「道」也好,你不是浸泡在「道」里面,又浸泡在哪里?!你不是在「上帝」的怀抱里,又能够死到哪里去?!你能死到哪里去?!纵使是整个出离三界,也都是在法界里面,整个法界就是上帝具体的存在,不要再去设定一个抽象的名相。

佛教再区分「空」跟现象界,佛陀是着重解析现象界方面的生灭变化,让我们能够出离这些黏着,然后有距离看待整个法界的实相存在,看到法界的庄严。「无极」就是「空」,「上帝」也是整个「空」跟现象界,从「空」里面,慢慢演变现象界的存在,就是「上帝」创造万物的过程。

从「能源」转换成一个星球、太阳系的存在,再慢慢转换成地球的形成,这些不是抽象的,都是实际的存在。有了地球、太阳,地球上面有地、有水、也有空气,也就是有地、水、风,「火」就是太阳,另外还有无边无际的「虚空」,容纳整个地球、整个太阳系的运转,这样众生才能够存在,才能够孕育、化育,就是有天、有地。

「天」包括太阳与无边无际的虚空,「地」是我们地球,有天、有地慢慢孕育之后,才长出很多的植物跟花草,于是众生、动物慢慢化育出来,就是老子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个浓缩过程,就是「上帝创造一切」的说法,只是用语不一样而已,所指的都是相同。

当人类慢慢孕化出来了,却忘了天地父母对我们养育的重要,忘了自己是来自于整个法界、整个天地。你生从法界来,死也是回归法界,当下你也是浸泡在法界里面,不只是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一花一草一木、所有的众生,都是整个法界的子女。全部众生都是「上帝」的子女,但是众生却不知道。

你从小出生之后,看不到整个大自然、法界对我们的重要,然后起了执着妄念,认为这是我、我的、我的,视野就像一个井底青蛙,在很狭小的范围里面,一直在扩展、在吃,我、我、我要的…,就在颠倒梦想,局限在小小的框框里,用「自我」把自己框框起来。

然后这个「自我」呢?因为框框起来之后,看不到整个法界的重要,于是就在那里我慢、我是、我能。当你框起来之后,因为看不到整个法界,于是就迷失了,就不知道涅盘界的家在哪里。

佛教、佛陀要引导我们回归到涅盘界、回归到法界,认清真理实相,老子、耶稣都是如此。耶稣是协助大家找到「上帝」,也就是回归法界,认清「法界」是什么。老子也是一样,希望大家认清「道」的存在、对众生的重要,以及这些「道」、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真理实相,真实面目是什么。佛陀也都是这样在诠述、解析。

这些不是我空海牵强的、勉强的穿凿附会,然后拼凑在一起讲,这是真实、事实的存在。所以,你要解脱,就是要了悟「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要了悟整个生死大事,找到究竟归依处在哪里。

就像刚才说过「你又能够死到哪里去?!」要了悟你就是来自整个法界,因缘具足之后,你才能够诞生、孕化而生。当你消失的时候,也是在整个法界里面,而且所谓的「消失」不是断灭,是不断的变化、变化-生、灭、变、异。

真正的「道」是被大家踩在脚底下,我们又浸泡在整个「空」里面,如果「道」要加以细分,可以分为两方面。一个是无形方面的,亦即佛教所讲的「空」;有形方面的,就是由「道」化育出来的现象界一切。所以,无形的「空」就是「道」的本体,而现象界「有形」的这些,就是「道」的用、「道」的展现。

无形的这些「空」,就是「上帝」存在的事实。法界、上帝能够展现万事万物,这是「道」的「用」,但是这些过程不是任何人所能主宰,整个法界法尔如斯在运作,没有任何一个超级大力神在掌控。「『道』常无名且朴」整个大地就是如此默默无闻的任你践踏,任你大小便、任你吐痰,从来也没有跟你抗议、跟你邀功过。

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太阳、虚空就像我们的父亲。太阳天天输送能源给我们,除了阳光普照以外,我们所有生命的能源都来自于太阳,你感恩过吗?这些就是整个法界的养育啊!整个修行最终的目的核心,就是了悟真理实相的存在,让你了悟生死大事,全然回归法界,当下就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真正上帝的面貌就是如此,真实的存在就是这样。

「无名」且又是这么的朴实。大地母亲的脸上有很多狗大便,还有一些腐尸、尸体,但是你不认识、不接受这些,要去找一个没有死亡的、没有那些我们不想要的,你到哪里找?!你找遍了整个宇宙,也绝对找不到,你要到哪里找净土?!净土就在当下,就在这里啊!所谓「心净」就是我们的法眼清净,打开智慧眼,了悟真理实相。

「『道』常无名且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小」总是排在最后面,有功劳却又不争功,但是那些大家都是很崇拜,却不是真正对你很重要的大师、大法王或是君王,众生认为这个人很大、很大,就一直跪拜他、向他祈求,于是聚集千万众生,然后又出现一个很大的大法王、大师,众生一直膜拜、感恩这些人,但是却没有去看到你心目中任何再伟大的大师、大王、君王、法王,都只是整个法界大自然里面的一个众生而已,难道当你成佛之后,就不需要脚踏大地、不需要喝水、不需要呼吸了吗?难道当你成佛之后,就不需要阳光的供应能源吗?

真的要超越语言名相去了解耶稣所讲的「找到上帝」是什么意思?超越语言名相去了解佛陀所讲的,什么叫做涅盘界?什么叫做法界?什么叫做「空」?超越语言名相去了解老子所讲的「道」是什么?这些只是把「无明」转为「明」而已。当真正了解之后,本来就在整个法界之中,你又有得到什么吗?这叫做「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即《心经》所讲的「无所得」,你并没有得到什么,本来就是事实的存在,整个法界就是如此养育我们。

整个法界的一切现象,就一直在生灭变化流动、流动,整个法界就是无我无私,这些都是事实的存在、涅盘寂静。太阳默默在照射大地,也没有跟你邀功。但是你修行、解脱,不去认识这些,却一直在禅相、禅坐里面,到底要找什么?

我为了要了悟这些,用了28年的时间生命去找,修到后来只剩下半条命,这真的不是形容、而是事实,差一点就死掉了。到后来体证、发现这些之后,希望跟有缘人分享,让你们能够早日体会这些真正智慧者所指引的解脱方向、终极目标。

整个地球、太阳,虽然默默无闻的在照射着,众生几乎都忘了它们的存在、它们的重要性,在你的心里,它们只是默默无闻的小卒,「虽小」,但是在你的生命存在元素里面,却是真正最重要的,但是你却把它放在最小的位置。不管你再怎么轻视它,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它的重要。

「虽小,但是天下莫能臣也」没有任何一位国王、君王、法王,能够去改变大自然的法则;没有任何一位神通广大的法王,能够要太阳向他称臣;也没有任何一位君王,能够要地球向他跪;没有任何一位大法师、大法王,能够叫地球或是太阳向他称臣。那些都只是人类的狂傲跟无知,所以「虽小,天下莫能臣也」,没有人能够臣使他。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侯王就像行政院长、当总统的人,如果你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道行、深义,能够体道、悟道而行道,这样展现出来的施政的质量就不一样。「万物将自宾」国家人民百姓就有福气了,政治就会清明,不是在那里争斗不完。

如果国王、君王有道,政治清明、政治安定,自然那一种磁场气氛就会感召整个「天地相合」就是风调雨顺。「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不需要人民或是那些君王去命令,整个法界大自然就能够风调雨顺的运转。如果当总统的人就像斗鸡,你越厉害,政治纷乱就越多,灾祸就会连连不断。尤其是当行政院长、总统的,要展现出整个法界无我无私的广大心胸,一个政治家的理想,为众生而奋斗。

如果能够这样,整个政治清明「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不必举办海、陆、空大法会,搞一大堆形式、仪轨,免啦!好好慈悲回馈世间,自然那种祥和的磁场就会让我们风调雨顺。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当你默默奋斗而渐渐有名气的时候,「夫亦将知止」要懂得退隐,能提、能放,不是避开、避世,是要懂得退隐之道。如果不懂得退隐,就会招致很多的攻击祸害;如果懂得退隐之道,「知止可以不殆」不受祸害。如果「不知止」后面就会有不少的祸害跟着来。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要去体会大「道」,是让大家踩在脚底下,每天对众生这么重要,众生却不珍惜、重视它。但是大「道」总是处在最下,任众生蹂躏、糟蹋,也没有关系啊!能够真的虚怀若谷、与世无争,无我无私默默耕耘、奉献,又展现出很低调的作风,真正把那种精神意义展现出来利益众生,但是又不争功、不争名。所以,地球、太阳、那些大树,都是默默在净化世间,默默在回馈奉献、养育众生,从来不争功。如果能够去体会到这些,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我」。

希望大家慢慢能够以法界为师、以大自然为师,整个法界展现出来的,都是在告诉我们「三法印」,你越来越认清、了解之后,最后才能够真正回到涅盘界、回归到法界,彻底了悟整个生死大事,来到大安心、大自在。初步大家要能够以法界为师,你心目中的偶像、任何大师,绝对不会比法界、比大自然更重要,不管佛陀对你的恩泽再怎么大,都不会比空气、大地、太阳的恩泽更深厚。

佛陀是协助众生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绝对不是强调自己很厉害,然后要你去抓他。所以,大家要回到以法界为师、以大自然为师。当然,或许有人已经不断在批评我、批判我,认为如此的讲法已经是离经叛道,经典不是这样讲,于是认为我是走偏了!我个人是随缘啦!因为当我们讲出真理实相,有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宗教师也会害怕啊!

所以,真正阻碍解脱者阿罗汉在这世间出现的,是那些还没有解脱的法师、宗教师们,一般百姓倒还不会。那些还没有解脱的宗教师大师们想要发展宗教事业,不容许真正的解脱者存在,耶稣会被钉死也是想发展宗教事业的人-法师、法律家、政治家联合起来,将耶稣审判、判死刑、钉死啊!能够听闻、找到当下让你回归法界,找到究竟涅盘,如佛经里面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希望大家要好好珍惜!

空海今天不需要名利、也不为大家的供养,我完全放下这些,只希望协助真正有决心、有魄力要找究竟解脱的人,让你早日回归、早日了悟生死大事,很难得有这么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让空海讲出真理实相,也很感恩有这样的因缘,让我们继续珍惜这样殊胜的因缘。这样的讲法是很不讨好一般的宗教师,在还没有出来跟众生结缘以前,我都已经有所体会,要讲出这些真理实相,都需要有因有缘。


-第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就是向外看、世智辩聪,虽然能够知道别人,能够帮别人的算命、也未卜先知,但是这些都只是世智辩聪的智慧而已。你要真正了悟自己,才是把「无明」转为「明」,要能够清楚看到自己的贪瞋痴、我慢,清楚体证「无我」,体悟什么是「无常法流」、「无常法印」。所以,「知人」容易,要能够知道自己却不容易;要算别人的命很简单,但是要算自己的命,没有那么简单;一张开眼睛,就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脸黑,但是要看到自己脸黑不容易。整个解脱道就是返回来观看自己。

「胜人者有力」以武力、权力就可以胜过别人,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你用钱、用权势、用武力就能够让别人臣服,但是解脱道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不容易。一个大将军能够很容易战胜千军万马,但是解脱之路非将相所能为。不会因为在沙场上是位大将军,就能够走在解脱道上;不是因为你当到宰相、行政院长、总统,你就能够走在解脱道上。

「自胜者强」不是以千军万马所能够换来的,要战胜自已最不容易。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够战胜自己,看清自己的真面目,十个结一一去除,就能够称为「大雄」。所以,大雄宝殿的「大雄」,就是能够真正战胜自己的人,把自我意识消失破除的人,来到「无我」。

因为「自我」是很狡猾、很厉害的,真正要让最深层的「自我」消失,唯有整个法界的力量。无论修行再怎么厉害,法力多么无边的法王、宗教师,都无法让「自我」消失、破除,只能够让你理解、体会,还是没有真正做到。那些真正溶入整个法界的人,都是如实现观整个法界,以法界为师、以大自然为师,看到整个法界的实相,「自我」才会真的消失,溶入「无我」的世界里面,所以「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一个人为什么能够知足呢?所谓「知足常乐」,佛陀为什么能够知足呢?佛陀事实上是两袖清风、是托钵过活。若是以世间法来说,真的是一贫如洗。我们在座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比佛陀更为富有;以物质方面来讲,你们都比佛陀更富有。但是,纵使这样的富有,你内心的苦、烦恼不安还是存在。佛陀的富有,不是在于外面的物质;真正的富有,是内心的安详自在、解脱快乐,知足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富有。

「知足者富」的「富」,不是世间财富的「富」,是精神上、内心的快乐安详。如果你不知足,就算现在已经拥有十亿的财产,还是会想要规划更多。现在十亿不够,目标要一百亿,再远期的目标要一千亿。假设你现在有十亿,目标是在一百亿,现在有缺钱吗?你还欠九十亿。你不是以十亿为满足,目标要一百亿,你现在还欠九十亿,你是富有、还是穷呢?

那些解脱者身上虽然没什么钱,但却是不缺钱啊!「没缺钱」比较富有?还是「缺很多钱」的比较富有?所以,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外面有多少钱,而是知足多少,知足才常乐啊!你的钱越多,却是一天到晚精打细算,算盘一直挂在脖子在拨、在算,生活是过得很紧张、忙碌,这些钱到底是一种束缚、还是一种解脱呢?是一种苦、还是一种快乐呢?钱越多,出门要准备齐全防弹衣、防弹车,像佛陀那样一贫如洗,穿着很朴实的衣服,到哪里也不会有人抢劫。所以,真正的富有不是外面的财物,而是你内心的感恩知足,内心的快乐、安详。

「强行者有志」「强行」很有道骨,「有志」不断努力精进、有志气。如果一个人「不失其所」,不迷失你的依止处,能够知道生从哪里来?了悟死往哪里去?亦即了悟生死大事了,当下你就大安心、大自在。「不失其所者久」的「久」当下就是溶入,跟整个法界一体,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

「死而不亡者寿」虽然他的肉体死了,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死,是跟整个「道」合一,跟整个法界一体。虽然外形上有所变化,但是不管再怎么变化,都是在整个法界里面,跟整个法界是一体的,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就是基督教所讲的,耶稣被钉死、埋葬了,没多久就复活了,「复活」的深义就在此。一个人了悟整个法界真理实相之后,当下就来到。

只要有「我」,就是有生、有死,「有生、有死」是凡夫,当你体证到「无我」的世界,「我慢」全部都断除消失之后,跟整个法界一体,跟整个「道」就是一体,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就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34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整个「空」无边无际,包容一切的银河系、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所以「大『道』泛兮」整个「道」、整个「空」,就是无边无际的存在。「其可左右」上帝随时就在你的左右、你的身边,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形容,你就浸泡在空海里面、浸泡在「道」里面,要到哪里去找「道」?它就在你旁边啊!跟你就是一体,更深入的讲,你就是「道」的化身。

你、我、他就是「道」的化身,地球、太阳是「道」的化身,就是从「体」然后展现出「用」,有天地、有「空」之后,它还会慢慢再继续演化,演化出更微小、更微细的这些出来。你、我、他一切动植物,都是整个「道」的化身。所以,你本身也是「道」的化身,也是浸泡在「道」之中。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地球上所有这些动物、植物、花草、人类,哪一样动物、植物不需要整个天地的养育呢?都是需要依靠它。不管修行境界再怎么高,纵使成为一个解脱者,还是需要依靠整个大地的养育。「万物恃之」需要依靠它。「而生」生命才能够存活着。「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默默不辞辛劳在做,太阳不断燃烧自己,把生命的能源转换过来,让我们能够蓬勃发展的生活着、生存着。

默默养育我们一切的众生,「功成而不有」又不占为己有。一般父母亲生下小孩子之后,就会认为「这是我的小孩子」背后就会有很多的主宰欲。但是天地父母养育这么多的动物、植物,有去主宰你吗?现在假设你四十岁,太阳有跟你讲「我已经养育你四十年了,你现在要如何回馈我?要怎么报答我?如果没有回馈的话,从多久以后,我太阳就要罢工了!你如果不听从我的命令,就不照我的意思去做,就是不孝啊!以后就不再养育你…」有没有这样?没有啊!

「衣养万物」长养万物,然后又不去主宰万物,就算你当人家的父母,请问你对子女的功劳,会比整个天地养育你的子女的功劳还大吗?不错!你是认为说「是我赚钱养你们!」但是你只是提供物质上面的养育而已,从小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其实百分之九十五的股份是天地在养育,你养育你的小孩,只有百分之五,但是你就是喧宾夺主,认为「这孩子是我的、我生的,你就要听从我的」,但是真正在养育你的小孩、养育你、养育我们父母的,是整个天地,却是如此在展现「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欲无,可名于小」整个法界、大自然的存在,不会去跟你争功争名,风让你自由呼吸,不会跟你争功争名。「常无欲」没有争功名之心。「可名于小」因为整个法界、大自然没有跟我们邀功,没有跟我们邀名,没有跟我们强调它的重要,于是众生就忘了它的存在。但是你不是忘了、完全疏忽掉,不然就是把它摆在很小的角落,它对你的存在而言,几乎等于没有。

像我今天也只是做一个法界的代言人而已,也只是一个指引的工具而已,协助你去看到「月亮」,协助你去认清你的本来面目,认清你来自哪里,让你了悟生死大事而已。所以,我也只是一个「指月的工具」协助你,也只是一个代言人,这样而已。佛陀也讲过,这些法则、真理实相「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不是其它任何人所创造的,不是我佛陀所创造的,都是法尔如斯,「法住法界」、「法界常住」。如果众生没有看到这些,不知道法界在哪里,还是在经典文字堆里面,争论法界是什么,其实整个法界就是如此真实的存在。

「常无欲,可名于小」众生都忘了它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它的存在却是「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一切来自于「空」,现在把名词换成「道」,一切来自于「道」,以「道」为背景、以「道」为舞台,然后又回归到「道」。不管你的修行境界再怎么高,最后的归依处一定是整个法界;不论你多大尾,还是海中的一条鲸鱼,就是「万物归焉」。到最后一定是回归法界,它的功劳、重要性这么大,还是一样不会去主宰你,真正展现「无我」的精神。当下对我们这么重要,然后不争功、不争名,实在是太伟大了,「可名为大」。所以,真正的「大师」就是以法界为师、以大自然为师。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整个法界、整个大自然是如此无我无私在默默孕育众生,可以称为「天长地久」,整个法界就是如此永恒的存在。

佛陀讲述很多修行法门,包括四念处的修行法,都只是让大家身心静下来,然后去「止观双运」,去了悟这些真理实相,但是不要又一直在方便法上面绕。你越是在方便法上面绕,都看不到真理实相,还是不知「『一』归何处?」包括在四念处方面,你在身体感受、觉受的开发是很好,是开发我们的觉性,让我们的觉性提升。

但是不要把禅坐、禅相、觉受,或是怎么样走路、经行,以及如何观察身、口、意…当做目标,这些都是过程,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开发觉性,然后了悟真理实相,了悟生死大事。

-第35章-

执大道(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在「用之不足既」上面,可以补充一个「但」,这样会更传神)。

「执大道(象)」执守天地大道的精神、特色。「天下往」到任何地方都能够畅通无阻,你的心胸真正体会到无我无私,没有国界之分、没有宗派之分、没有种族之别。假设你身为以色列人,你有种族优越感、排他性,如果你到巴勒斯坦人的活动地区,能够自在吗?假设你把自己标榜局限为佛教徒,认为佛教最好、佛教最高,把自己贴上一个佛教的框框,请问来到天主教的教堂,你能自在吗?如果你把自己局限是天主教徒、基督教徒,自认我们才是最高的、最好的,请问来到佛教团体、佛教的寺庙里面,你能够自在吗?

如果你把自己以界线框框而框住了,就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当你超越框限,就会不自在了。所以,你真正要解脱自在,就是要体会大自然没有界线、宗派、种族、国家之分,能够「执守大『道』」,就可以畅行天下、畅游天下,「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因为内心都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不会去瞋恨众生,到哪里都是平安无事,仁者无敌」。「乐与饵,过客止」世间的荣华富贵,于我如浮云、如过客,很快就会消失。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对于这世间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贪恋、不会迷恋、不会迷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真正的道、真正的上帝、真正的法界、空,是没有什么巧妙奇怪的,也不会用什么神通来故弄玄虚,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浅显、这么明显。

如果一般要做生意的宗教师,就标榜「我有什么密法,我有什么…,你要对我多恭敬,你要供养多少,要怎么样…,我才会传什么给你…」。但是对一个真正了悟真理实相的人,发现那些都是有问题,真正的真理实相是法界普遍的存在,佛陀讲「这些法不是我佛陀创造所发明的」我们只是发现,然后协助众生去了解,这样而已。

所以,佛陀讲经说法四十几年,禅宗有一句话说「佛陀没有说一句法!」就是「我没有讲任何的法是属于我个人所创造所发明的;这些都是法界大自然本来就如此存在,没有一样是我发明的、我创造的」。佛陀讲「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法界常住」。

《阿含经》都有记述内容,这些法、真理实相,不管佛陀有没有出世、有没有讲出来,都是法尔如斯的存在,只是众生不了解,颠倒梦想、自讨苦吃而已。那些解脱者了悟真理实相之后,看到众生在苦海里面浮沉,于是大慈大悲协助众生了解,这样而已。所以「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真正的阿罗汉常常托空钵,因为不会跟世间人做生意,不会自我标榜功劳有多大、功德有多大…,众生于是就几百万、几千万贡献出去,也会不眨一下眼。

但是,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不会这样。在梁武帝跟达摩的对谈,梁武帝供养这么多的僧众、建造这么多的佛塔,做了这么多的弘法事业,这样的功劳大不大?有够大了吧?他以一个君王身分推动这些,有够大了吧?如果是一般宗教师,一定会再让他锦上添花,把他吹捧得很高,赞叹「哇!你是英明之主!」于是梁武帝会再建造一座大寺庙给你,但是达摩不来这一套,就一句话回答:「没有功德」。这样他还会供养你吗?所以达摩就说「好啦!我回去闭关,我回去面壁!」。

如果你要解脱,要学习着听真话,「真言不美,美言不真」,亦即「『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空」是「视之不足见」你每天就坐在「道」里面、浸泡在「空」里面,但是你就是不知道。「空」无声无色,「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你想要听,也觉得「『空』是什么啊?抓、抓什么啊?」你还是不容易感受到,但是如果你能够慢慢去看到、去体悟到,「用之不足尽(既)」用之却不尽。如果你能够体道、悟道而行道,你的生命就能够发挥光芒,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就真的快乐解脱自在。

【幻灯片】

为什么那些解脱者-老子、耶稣、佛陀都是反战的?今天我们利用一些幻灯片让大家看,在此没有指射任何一个军人、军队,而是借助一些境界,让大家客观的来看、了解,这样而已。

军人的光荣就是认为能够从军报国、为国效忠,一生戎马、终生国家,这是军人效忠的展现。对于军人来讲,这是他们的光荣,是不错!但是这样的思想、观念,带给世间的是怎么样?以超越国家、超越种族,超越宗派的立场来看,军人就是要作战、战争,战争是很残酷的,到处都是破坏、杀伤,不管是出于什么名义,只要发动战争,就一定是战乱不断,所以「兵者,不祥之器」。

大家都在赞叹尖端科技,战斧巡弋飞弹很厉害啊!但是这些对世间的杀伤力很大,你看致命武器大猎杀,军队所到之处,世间就战祸连连、战火不停啊!军队就是不断引起世间的战火,战火就是要有人来扑灭。战争、军队、战乱所到之处,就是化成废墟、断垣残壁啊!锋火连三月。这边火都还在燃烧,经过之处就是变成废墟,尸体、死亡啊!就是人类战争所导致的家园残破、流离失所,到处就是难民。从人类「小我」的二元对立思想,一直慢慢演变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宗教与宗教之间的战争,而导致人类历史就像一部战争史,战争所到之处就是这样凄惨。

老子讲「大战之后,必有凶年」,战争带来死亡、废墟,战火这样烧过,连死人也不放过。这些照片都是前段期间拍摄到的,战争所到之处就是这样,战火之后就「必有凶年」。当你引以为荣的时候,能不能看到背后带给世间的,到底是怎么样的后果?为什么那些解脱者、智慧者是反战的?众生如果没有去看到这些,就是强调忠啊!爱啊!…。

如果没有超越二元对立,当你尽忠于某一方,就像关公对刘备来讲,是非常忠诚的一个大将,但是对另外一方来讲,关公是他们的杀人魔王。你的忠是有选择对象的,有没有看到全体,关公的忠是为刘备而忠。所以,佛陀以及解脱者都要我们超越狭小二元对立的忠、爱,这些都会导致很多的冲突。

你所标榜的忠、爱,结果用青春岁月换来枯木、干枯的世间,包括自己的生命也是走上这样的情况。你用生命换来这样的后果,到最后就是这样。为什么老子那些解脱者反战呢?不是他们贪生怕死,而是看到众生这样的作为,世间最后是战祸连连,自己也是遭受灾殃。所以,众生的忠、爱,不管你爱的是什么,有的爱名、有的爱利、有的爱…,但是如果没有超越二元对立,到后来都是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

佛陀希望我们能够出离六道轮回,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老子也是把世间看得很清楚。如果是二元对立的忠、爱情况之下,除了战祸以外,最后就是黄土一堆、荒冢一堆,有一句话「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无论你是用什么名义发起战争,导致给这个世间的,就是荒冢一堆。在你的坟冢黄土上面,由于你的牺牲奉献化成有机肥料,这些植物就长出来了。

真的要超越二元对立,静下来好好体会大人内心世界是这么复杂、冲突不断,老子希望我们能够返璞归真,战争会导致生灵涂炭,人类都是希望能够和平安定。包括佛陀、耶稣、老子都是希望我们看清世间实相,了悟生死大事,但是如果没有了悟真理实相,还以为是在报明牌。很多人为了要去求明牌,连坟墓也敢去,不是要了悟生死大事,而是来看如何排列组合数字,要求你的要。

我们众生就踩踏在大地上、浸泡在「空」里面,你就坐在「道」的怀抱中、浸泡在「道」之中,但是「道」、「上帝」却被你踩踏在脚底下,众生不断追逐各种欲望,你就跪在「道」之上,你就跪在「上帝」的身上,但是你又一直在心外去求法、去膜拜,不断的祈求。因为你不知道家在哪里,不知道如何安其心,就是一直在心外求。所以,不管你怎么求,如果你的心是不安,都是一直在向心外在求偶像。

众生体会不到法界大自然对我们的重要,然后不断在各种偶像上面拜、拜、拜!但是真正对我们最重要的,大家却都很忽略了。佛陀本来就是要协助我们回归法界,老子也是要协助我们回归法界,耶稣更是如此,但是众生没办法了解到他们所指引的「月亮」、看不到「月亮」,没多久又执着在偶像身上,变成「见指不见月」。

众生总是雕塑出一个偶像、理想化的佛陀,真正的解脱者、阿罗汉却是托空钵,众生就是只有在这里投下三元而已,却要去装饰金身,强调功德有多大,一直去膜拜一些装扮金身的,认为有多庄严啦!众生就一直在那里膜拜,因此门庭若市。一个很朴实的阿罗汉、解脱者,就这样托空钵,是门可罗雀。

慢慢去体会什么叫做「众生在颠倒梦想的世界」?耶稣要协助大家回归法界、解脱自在,但是当他讲出真理实相之后,因为跟一般发展宗教事业的宗教师是背道而驰,所以就不见容于世间,耶稣为了救度众生,却被众生钉在十字架上。

老子的「道」是什么呢?二千多年来,很少人体会老子所讲的「道」,耶稣一直希望大家能够去找到「上帝」是什么?但是当你把上帝变成宗教信仰的时候,又不知道「上帝」是什么。佛陀也是希望我们回归法界、法住法界,这些法不是我佛陀创造发明的,本来就是法尔如斯回归法界,回到自依止、法依止,但是众生还是看不到「道」。

「道」是什么?「道」在哪里?「道」就在这里,你看到了吗?你知「道」吗?你慢慢看,「上帝」就在日出里,「道」就在这里。整个都是「道」的展现。你以为史艳文要出来,金光强强滚、很厉害!再怎么样金光闪闪,不会比太阳出来更光亮、更厉害啊!这是真正「道」的展现、「道」的应用,真的是「上帝」化身的展现,放光啊!电塔的顶端在放光啊!

要拍摄到会放光的电塔,也是要因缘俱足,太阳每天无条件、无所求的供养我们生命的能源,是真正电的能源,我们却不知道感恩。没向你收钱,都不知道它的重要,台电有向你收钱,你就觉得是用钱买的,就认为自己很行!

真正的「道」是无名,而且又是那么朴实,看到「道」就在这里了吗?你就浸泡在整个「道」之中,也坐在「道」的上面,就浸泡在「道」里面,要慢慢去看、慢慢去体会,你要到哪里去找「道」?!

整个「道」、整个法界就像母爱、母亲,天地就像父母,天地父母养育着一切众生,以前讲述《阿含解脱道》课程,有播放一张Love you forever.,一位母亲怀抱着小孩,就像母爱,天地父母真的就是这样养育着众生。

这是美人山,上次在金山举办禅修,刚好有人介绍美人山。就在黄昏的时候,大家仔细看,这里是下巴,上面这里是嘴色,再来是鼻子、睫毛、额头,秀发长长的披在大地上。她是躺在地上仰卧,她的鼻子还满满清晰的,这是嘴巴、鼻子、睫毛、额头、秀发、下巴,就像她的头、身体,像母亲怀抱中的小孩,这些小孩趴在妈妈的身上,就像小孩子趴在上面,整个大地就像慈祥的妈妈,长养着一切众生。这些动物、植物,就算修行再怎么神通广大,都是大地母爱中的小孩。

慈祥的母亲-天地,一方面养育着小孩子,又让小孩子在黑夜之中,安详的休息睡觉。这是真正的月亮,天地父母怀中的小孩子,就在父母的怀抱中休息。天渐渐亮了,这是父母怀抱中的小孩,这就是头部、这是身体,父母怀抱中的小孩,众生不知道好好去感恩,然后不断制造垃圾,一直在蹂躏、糟蹋大地,我慢、我是、我能,然后又到处去找「我的家在哪里?涅盘界的家在哪里?」。

天渐渐亮之后,是美人山的近看,这是下巴、嘴巴、鼻子、睫毛、额头,这是秀发,月亮在这里,构成一幅「美人望月」,她还带有耳环,神秘中的美人山就像一层薄纱,我们看看法界的奥妙。

再看下一张,整个下巴、鼻子、睫毛、额头、秀发,整个法界展现出这么奥妙,就像慈爱的父母,养育着一切众生。所以,「道」在哪里?「道」就在这里。你以前看,都觉得没有什么,但是众生就是浸泡在整个天地的养育,你再怎么行、再怎么能,就算修成一个大法王、大法师,还是一样都要靠整个天地的养育,就算你能够当行政院长、当总统,还是一样需要整个大自然天地的养育,要慢慢体会「道」在哪里?「道」在这里!有没有看到「道」?

这里有很多稻谷,真的都是整个「道」的展现。所以,你要到哪里去找净土?要到哪里去找「道」?如果找不到「道」,你到乡下田野去找这些稻子,慢慢去看,就会找到了。如果你真的找到,就「花开见佛悟无生」,了悟生死大事,就会真的体道、悟道而行道,才会真正的得道、与道合一,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

-第36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一章也是受到很多人的误解、批判,如果光从文字上面理解,而且又没有真正静下来体会,很容易曲解老子的本意。一般人会认为老子好像是足智多谋、谋略很深,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样,老子正是告诉我们世间的实相、百态,尤其在政治官场上,更是明显、更是如此,老子只是叙述世间的实相,你要看到很微细的深意。

怎么看到微细呢?不要只是尝到甜头,然后看不到背后的危机所在。老子怎么劝告我们呢?「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事实上,老子不是告诉你怎么去权谋?怎么去斗智?而是别人会这样老谋深算,你怎么从很极微、很微小的地方看出来?「是谓微明」,「微明」就是能够在很微细的时候,就能够明察秋毫、洞烛先机。如果是在政治上或官场上,更是如此!

「将欲歙之」对方的目的本来是要收缩你,但是「必固张之」,会先让你的「自我」膨大,再来「将欲弱之」如果对方的目的是要削弱你,「必固强之」会先让你觉得他是在扶助你、让你强壮。「将欲废之」对方的目的本来是要废除你,但是「必固举之」,他的另外一个婉转手法就让你认为他在抬举你。

大家慢慢回想一下,我们国内政治十几年前,也发生类似一个很微妙的事情,因为现在有录音不便于讲明,就是有某一位大官,本来是武官,后来因为掌握很大的权势,让你慢慢解甲,于是高官让你做,然后再全部都…,就是「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尤其在政治方面更是如此,所以不要不知不觉、后知后觉,等到别人的目的暴露出来,才去觉察到「怎么会这样?」都已经太慢了!当你被名利熏昏了头,这时候别人一步一步引你入钩,你也不知道。

事实上,老子对人心看得很透彻,对政治这些官场上看得很深,他把这些都讲出来,希望大家能够洞烛先机。「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对方的目的是要夺你的,但是他会「必固与之」包括在修行、宗教场合也是一样,会先给你一些蝇头小利,让你觉得「哦!不错!对方给我很大的恩惠,给我很大的赐福,给我很多的这些…」你就会觉得他好像是个大好人,就好像有些人想吃安非他命,黑道大哥就「好啊!来!你来这里,我都可以给你!」你觉得「喔!有这么好的大哥,哇…感恩啊!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但是下一步呢?当你逐步上勾之后,再来欲取、欲夺随他。

还有,向地下钱庄借钱也很快嘛!有欠钱吗?有!来!都不用人保证,你觉得他可以救济你的急难,可以在危急的时候帮助你,但是当你借了钱之后,下一步呢?「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除非是解脱者,不然一般众生对你好的背后,大部分背后都会有不单纯的动机,有他的「要」,包括你自己也要静下来反省自己,你对太太好或是对先生好,请问背后有没有目的?你能不能真正做到无条件、无所求呢?有人说:不可能!当然我们要朝着这方面的目标去做。

真正的解脱者是无条件、无所求的善待一切众生,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往这方面去做。老子把众生还没有解脱以前,具有贪、瞋、痴的这些实态,如实告诉我们,你能够看到对方对你这么好,但是他背后却是有另外的动机、目的存在。如果你能够看得到这一点,不会因为地下钱庄很方便,就被地下钱庄勾引上去。如果你能够看到这些微细的动机,「是谓微明」很微细不单纯的动机,就能够清楚了然于心。老子这么真切坦诚、毫无藏私,把世间的实态说出来,但是众生不了解,又会责怪老子权谋,事实上不是这样。

「柔弱胜刚强」一个人要展现刚强的一面,以及我是、我能,是比较容易。如果真正有能力,又能够展现身心柔软,这很不容易!通常要你忍气吞声,一股气不吐不快这样憋着,都是会忍不住的。所以,「柔弱」不是畏惧、贪生怕死,而是说你有能力、有智慧,但是又不展现傲慢、刚强,显现出的是很「柔弱」。这一种的「柔弱」能够胜刚强,有一句话「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般众生的「自我」很强、很厉害,如果具有能力,是不会「柔弱」的,也「柔弱」不下来,因为会一直展现我是、我能。所以,真正具有能力,然后要有智慧,才会展现「柔弱」的一面。

「鱼不可脱于深渊」一方面鱼不能离开水。像我们国内前一段期间,捕获到深海的大乌贼,本来一只乌贼大约一斤,就已经算不小了,那一只好像是一百斤以上,很庞大的一只乌贼,八公尺长,结果渔业专家知道这一种鱼是躲在深海里面的动物,平常捕抓不到,据推测可能就是因为地层底下发生地震或海啸,让牠们跑出来。

老子说「鱼不可脱于深渊」,如果本来鱼在深水里面,渔夫渔网钓不到、网不到,如果你爱出风头,很快就会被抓获、被攻击、被迫害。所以「鱼不可脱于深渊」。这里你会觉得说「哦!老子好像有些怕死,或是讲求智谋方面?」事实上,老子实在是吃过很多苦,踢过很多的铁板,撞得头破血流,于是把这些心路历程说出来,希望大家能够避免重蹈覆辙。但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之利器」是栋梁之类,如果喜爱炫耀、锋芒展现,就会引来众生的瞋恨、嫉妒。在中国禅宗,六祖得五祖衣钵之后,五祖要他连夜离开,为什么?虽然同样住在寺庙里面,大家都说要修行、修行,但是只要还没有究竟解脱以前,在三果以下,都还有贪、瞋、痴,就不免争名夺利,像六祖这样的年青人,然后又是从南方来的,有这么深的领悟,又得五祖的衣钵,如果不赶快离开,就会很危险,这就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是他们贪生怕死,而是为了保护他、爱护他,为了让法能够流传,因为这种根器是求之不得,没办法勉强求得的,难得遇有大根器的人,真的能够体会法的核心,就必须加以珍惜。不要误以为老子在教授权谋之术,而是解析政客、野心家背后的动机,如果能够事先看得到,就可以避免失败。

-第3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般众生实在不太容易了解何谓「无为」?都很容易负面取角,包括佛陀所讲的无学、无修、无证,四果阿罗汉的「无为」,一般人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如果负面取向,就会走上消极、悲观。「『道』常无为」「道」就是「空」,「道」就是宇宙的本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消极、悲观,什么事情都不做的心态,而是相对于众生做事情总是认为「我很行!我很厉害!」的那一种“有为”。

一般众生做事情当稍微有成就之后,就会认为「我很厉害!证明了我的实力、我的能力、我的才华…」做了什么事情之后,都会有一种炫耀、我慢、洋洋得意,你的作为是有目的、有我、有我慢。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他会做,但是却没有自私、自利,是无我、无私的。包括很多方面是默默在做,纵使是他做了,也不会让别人知道是他在做,就像是一般众生的作为,包括行善、布施,都是属于「阳德」。整个法界、大自然的默默利益众生,众生却不容易觉察,这是展现「阴德」。「阴德」的展现是默默在养育众生、造福人类,但是众生不知道,以为法界没有在做什么,虽然有所作为,但是众生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这就是一种「无为」。

不要以单纯的字面上意思来了解「无为」。举例而言,有一位甲法师很厉害,具有神通、感应,拥有很多弟子、学生,大家都觉得「哦!他很厉害啊!」于是一直在那里恭敬、顶礼、跪拜啊!因为大众很容易看出来他的作为、看到他很厉害。但是真正的太阳神阿波罗,每天默默恩赐我们全人类,包括也照亮甲法师、给他阳光,给予他整个生命能源,也给予所有众生、动物、植物能源,但是众生却看不到。因为这位法师很会讲,光芒太大了,所以把真正的太阳神遮住了。

众生很容易看到这位法师的厉害,目标很容易朝向人相、偶像方面。所以,你很容易看到「有为」,但是太阳默默养育一切众生,给予一切众生生命能源,因为它不吭声、不讲话,大家觉得太阳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有也好、没有也好,你看不到太阳的「无为,无不为」。它默默的在做,众生却看不到,以为它没有在做什么。

一方面太阳默默的在做,也不会跟你争功、争名、争利,你也不知道它在做什么,但是却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动物、植物,包括不管修行再怎么高、再怎么厉害、再神通广大的大法师,都需要阳光的普照。

「『道』常无为」的「道」包括整个法界,太阳、大地、空气、流水都是,是「道」的化身。「道」的无形体就是「空」,从「空」转换成有形的,就是地、水、火、风,所以「道」就是包括「空」,还有大地、流水、阳光、空气。整个大自然都是默默在奉献,能够养育一切众生,这是「无不为」!但是却不会跟你争功、争名,不会跟你炫耀我是、我能,你也不知道它默默在做,除非你的智慧眼打开,才会知恩、感恩,「我慢」才会消失。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就是那些高官,包括宰相、国王、君王,或是行政院长、总统。如果行政院长或是总统这些大官,能够体会到整个法界、大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无我无私默默利益众生的精神,不争功名、不夺利,然后把这种精神、特色展现出来,整个政治质量会不一样,整个社会生态也会不一样,会很祥和的。不必使用威权、威势,如果那些当大官的人能够体会,整个法界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整个政治质量、社会生态都不一样,会充满祥和、安定,彼此互相感恩,不是在互相辱骂、互相攻击。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有些政治首领,最初可能会体会无我、无私、无为精神,想要爱护百姓,但是一段期间有名、有利之后!于是「化而欲作」。当他慢慢越来越久之后,可能被名利所腐蚀,而展现我是、我能、我慢,然后要掌权、不放,亦即想要巩固他的江山,「化而欲作」就是想要主宰、造作更多。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老子认为对这样的人能够给予最大的回馈,就是劝他去体悟「道」,体悟大自然无我、无私的精神,奉劝他返璞归真,不要忘了初发心。有些人行善、布施,初发心都是很好,但是没多久之后就变质了。所以,这时候老子会提醒这样的人,让他再回来、不要忘了初发心,不要忘了返璞归真,不要忘了体会大自然无我、无私的精神,就是「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无欲」也会告诉他们要没有我慢、没有主宰欲。你有我慢、有主宰欲,会越弄越糟糕,你展现越厉害,社会就会越纷乱。「无欲而静」如果一个人在做各种事情的当下,没有主宰欲、没有我慢,能够心里保持平静、宁静,他一定是祥和、有慈悲心的,这样「天下将自定」,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

如果我们每个人「无欲而静」,真的能够静得下来,「无欲」包括能够感恩、知足。如果没有体会法界、大自然对我们的恩惠,是没办法「无欲」的,「无欲」包括能够体会知恩、感恩、报恩,你的心能够静得下来,表示已经找到心灵的家在哪里,这样才能够真正静得下来。

「无欲而静,天下将自定」天下可以变成是你的世界,「心净佛土净」,你的世界就会是一片净土。以上所讲述的内容,不是依照着文句逐字翻译,也不是依照着别人怎么讲,我就跟着怎么说。我是体会到老子的精神、核心、深义,然后诠释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如果是在数他人珍宝,是浪费彼此的生命、时间。所以,如果不是我个人体验过、体悟过,这里面是真的,我不会讲,跟大家讲的都是心灵的感应、体证,能够讲到“活生生的法”,不是头脑、抽象、概念、知见,不是装填一些知识。

-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解脱者的心境,他们真的是无我无私、为善不欲人知,「三轮体空」的布施。「上『德』不『德』」的「不德」不是缺德、没有道德。上等的「德」,是他做了,大家也看不出他在做,也就是他累积的是「阴德」,一方面不容易看出他的德行展现,一方面当他在做这些,也没有「我」在做的那种感觉,亦即「三轮体空」的布施,没有自我标榜「我在行善、我在布施,我在做什么…」。

真正要有「无我」的心境,「三轮体空」的做,才能够「上『德』不『德』」,像这种人的智能质量展现,反而是「是以有『德』」,才是真正的有品德,真正有得到「道」。你有体道、悟道,自然就会展现「道」的精神、道德,绝不是以人间任何规范所能规范的,都是要来自灵山的智慧,自然的展现。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一般众生下等质量的行善、布施,当做了一件善事之后,就赶快要拍照留念、登报。报纸刊登多大的篇幅,才能够签多少支票捐款;如果你刊登小小的篇幅,就只捐十万啊!如果刊登很大篇幅,就捐一百万,还要接受表扬及奖状。如果做善事的背后,是有条件、有所求,叫做「下『德』」。「不失『德』」总要展现「阳德」。当你做了善事,也念念不忘,这样反而是「无德」。

就像梁武帝跟达摩的一段对答,梁武帝做了很多善事,也认为应该是功绩很大、功劳很大,但是如果做这些的背后,是要得到名利之心、别人夸赞之心,认为是累积福德,以这种心态去做,你反而不容易有成,因为都是有「自我」,有我是、我能、我慢。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等德的人,也就是体道、悟道的人,「无为而无以为」就是无为、无不为,做事是无我无私、无条件、无所求。像法界、大自然、太阳,所展现出来的都是「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呢?「无为而有以为」下种品德的人是有「自我」,有我是、我能、我慢,「无为」是口说「无为」,是用嘴巴在讲无我、无常、无私、无为,但是「而有以为」,内心却另有目的、有所求,有「我慢」要展现「我能」,就是「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嘴巴上讲「无我」,但是内心展现出来的,却是要成为大师、成为人家的偶像,认为自己比别人高,就是「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仁」是「为之而无以为」,就是来到「超人格」层面的人。如果以佛教来讲,是证到三果的人,就像德蕾沙修女所展现出来的「上仁」。他是「为之」,都很认真、很积极在做。「为之而无以为」他们却用无我、无私的精神在做,超越国家、超越种族、超越宗派的心态,来到「超人格」层面的心态在做事情,所以「上『仁』是为之而无以为」,「为之」就是还有「我」,然而尽量展现「无我」的精神、特色。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义』」就是很讲义气的人,「为之」就是做什么事情,「有以为」有目的、有条件,就像有些江湖人或是黑帮份子,这些「兄弟」都很讲义气,但是他讲义气的背后是要有条件的。如果他欣赏你或是你某些方面符合他的条件,他就为你卖命。他为什么会为你两肋插刀在所不惜呢?背后一定是有条件的。「上义」是很讲义气的。「为之而有以为」他会积极去做,但是背后也是有自我、有我慢、有条件、有所求的。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就是一般在社会的交际、应酬,一般的礼仪、规范,如果他这样做了,如果没有符合他背后的要求,就马上跟你翻脸,所以他对你好、对你礼貌、对你服务特别周到,背后都是有目的。

举例来讲,假如他问你「你有多少钱啊?」「我有十亿元」他听到你「哦!你的财产有十亿元身价」结果他就认为这是很有钱的人、是贵宾,「好!我用劳斯莱斯的车来接你」然后到他家里去做客,结果他发现「奇怪啊!到底你有多少钱?」我是说「我有十一元啦!」「什么?不是十亿元!是十一元喔!」这时候「啊!这个不行、不行」就叫仆人把他赶出去。所以,他是用劳斯莱斯接你到他家里做上宾、贵客,但是当你不符合他内心的祈求,这时候他就马上不一样。就是「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以英国为例,以前平民、贵族很分明,上流社会的贵族就是要达官贵人这些社交衬托身份,像「铁达尼号」电影里面女主角的男朋友,就是穷光蛋的小画家,当他要去做客的时候,人家就笑他「你是“羊入虎口”啊!却还在洋洋得意!」因为上流社会人家的穿著、打扮都很讲究,你这样的草根性,人家都看不起。尤其在政、商场合,讲究“礼尚往来”,龙交龙、凤交凤,都是讲究名份,「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如果是一个返璞归真的人,他是超越这些,你对我好,是真、还是假,他也都很清楚,他是“真心”善待一切众生,你总统来也是一样平等,不是说听到总统来访,于是「大家赶快出来!赶快从山外、从门口排排站迎接!…」在《阿含经》叙述佛陀在世之时,附近有一些国王都会去参访佛陀,当他们拜访佛陀的时候,不是佛陀出来迎接,他们都要展现出怎样的礼节?一般国王都会头戴皇冠、手拿令牌,还有坐马车,一种权势的象征,但是你要晋见佛陀,在外面就要把皇冠、佩剑放下,回到平民的身份,以普通的身份晋见佛陀。

不是佛陀这样就是我慢、很厉害,而是那些国王参访这些智慧者,就是这么恭敬,不是说「今天有大官要来,有总统要来,我们赶快准备,然后出来排排站迎接」要有“道骨”。如果不是要迈向究竟解脱的人,你是要「稻谷」,但是修行真的就是要有「道骨」。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以把「道、德、仁、义、礼」圈出来,后面再写下「道、德、仁、义、礼、智、法」。这个「智」不是智慧的「智」,而是一般世间的世智辩聪的「智」、聪明,一般世间的小聪明,包括IQ,与佛教所讲智慧的「智」不一样。

事实上,我们心灵质量的层面是着重在哪个层面,就可以照见到自己的心灵是在怎样的层面,我们一般讲说法治的社会,「法治」本来是不错,但是在整个大自然、法界中,这是心灵 “最低”的层面,不要以为法律条文越多越好。其实越是繁文缛节,表示众生的心灵质量越低。当年佛陀在带领弟子的时候,最初并没有二百多条戒律,都只有讲述一个原则、一个总则,总原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只有这一条戒律而已,也是一个原则而已,是从你的道德方面,从你的良心、理性来出发,不是别人来规范你。

「仁」是由自我出发的,但是义、礼、智、法这些,都是世间的一些规范,像越是小孩子,你需要告诉他总总「这可以啊!那不可以啊!这应该怎么样!那不可以啊!这怎么样啊!…」就是一些法条、规律方面。以老子来讲,是希望大家回到「道」的最高层面,这个「道」所展现出来的,就是无我无私、无为无不为,亦即整个法界的精神特色。你的心灵层次能不能提升到这方面?来到「道」的层次,一定要体悟、体证「无我」,做到「无我」。

如果还有「我」,最多只能到达佛教三果迈向四果的世界,也就是「超人格」层面,是可以到达「德」的层次。孔子是比较着重在「有为法」,包括讲究君臣、忠孝,是属于德、仁、义方面,老子是着重在「道、德」两方面。

失去「道」才会退到「德」,失去「德」才会来到「仁」,失去「仁」才会来到「义」,失去「义」才会来到「礼」,失去「礼」才来到「智」…。「智」就是社会的世智辩聪,世间的耍小聪明,IQ越高,未必你的EQ高。所以,世智辩聪越厉害,法律条文就要规定越详细,但是台湾话「“严官府,盗贼多”,“严官府,盗贼多”」。

同样的,如果你对你的子女处处不放心,规范得很严「这个可以、那个不可以!这个怎么样!这个不怎么样!这个不可以!…」做什么事情,你都要去指挥他,都要给他一个框框、给他一个规范,小孩子的智慧是不容易成熟。所以,你要给小孩子有相当大的空间,掌握住大原则就好。爱他,但不是抓住他;爱他,不是掌控他。是关心他、协助他成长,让他的智慧开发到「道、德」的层面。

举例来讲,我妈妈虽然学问不高,但是我从小到大,没有被父母亲打过,连一个巴掌都没有,她从小对我们的教育就是用爱心来协助你成长,都是培养我们自动自发「你自己要去体会啊!自己要去想啊!」当然,当我们做不好的时候,她会生闷气,但是没有打过我们,口头上当然会骂一下,但是当我们看到妈妈生气的时候,自己会生起惭愧心,然后跟妈妈道歉「对不起!我以后会改啦!」不是说小孩子犯一点错,就严厉的在责备、痛打一顿,这样对小孩子的心灵来讲,又是一种挫伤、压抑,要给小孩子成长的空间,用爱心协助他成长,当然不是放纵。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家一般都认为要讲究社交礼仪、礼节,但是对老子而言,他看出很多都是虚假的表面功夫。一个有智慧的人本来就是善待一切众生,不必用一般的硬性规范,要怎么样才表示符合礼节、体面,所以「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以前教育称为「大学」,是成为大人之学,让你智慧成长、成熟,整个教育都是在培养心灵智慧、人格的成熟。但是现在的教育呢?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着重在有形的分数、考试的成绩,定夺好学生、坏学生。只要用背的就好,考试会写、会填就好,但是品德、人格方面就渐渐被淹没掉了。

事实上,我们今天这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是把人性、人类的道德,都一直埋没掉、一直丧失,也是像老子这里所讲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如果用「礼」以及「智」,「智」就是填鸭式教育的方式,靠考试、分数,用成绩定夺好学生、坏学生,以及品德,这是「智」。以这种方式来讲,社会智能型的犯罪就会越来越厉害,导致法令条文就要规范越多。

但是,法令条文规范越多,一样啊!那些世智辩聪的人就怎么样呢?你有什么法,我就用什么法来破解,就跟你斗智啊!所以老子就讲:如果来到礼、智、法,世智辩聪这一种层面,就是社会乱的开首。

包括现在如果你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你在家庭教导小孩子,不要把学校考试分数、成绩方面设定为第一,如果以分数挂帅,小孩的人格成长会受到扭曲,智慧没办法发展,重要的就是要让小孩子的智慧,真正能够渐渐成长,让他来到返璞归真,来到「道、德」的层面。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什么叫做「前识者」?当一般人还看不到的时候,他就能够看到。就像社会上有神通、有预测能力的人,往往都会很厉害,像是大师、大法王,后面就会跟着很多崇拜的信徒,但是老子把这些看得很透彻、很深入,说:像这种有神通、有预测能力的人,是「『道』之华」,「华」就是枝流末节。对天道而言,这是雕虫小技,都只是支流末节、锦上添花而已。对「道」而言,都只是雕虫小技,是愚笨、愚痴的开始。

「『道』之华,而愚之始」为什么是愚痴的开始呢?因为当一个人有神通、有预测能力之后,假如没有正确的闻思观念,就会长养我慢。当我慢一长养,就会建立他的庞大宗教王国、宗教事业,然后又抓很多的信徒。事实上他看不到背后的「意思食」,「四种食」里面的「意思食」不断的在吃,就是老子所讲「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大丈夫」是佛教所讲的“大雄”,也就是大智慧、解脱自在的人,他是「处其厚」也就是在所谓的「道、德、仁、义、礼、智、法」中,是着重从最根本的“道德”开始,包括佛法也是一样,要来到最纯粹、最原始的源头。「不居其华」不居其末,不重视那些雕虫小技。「是以大丈夫处其厚」重视根本,悟道而行道,展视出大自然无我、无私的精神。

「不居其薄」不会重视个人的神通、雕虫小技。「处其实,不居其华」掌握法的核心,而不是在支流末节上面炫耀。「故去彼取此」去掉重重外围的障碍、障眼,掌握法的根本核心,不去舍本逐末。

在民国72年(1983年)的3年期间,我都住在佛教寺庙里面,看到佛教展现这样的情况,也很感慨,但是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那时候就发愿希望将来能够掌握佛法的精髓、佛陀的本怀。当然也要克服很多的支流末节,以及重重关卡的眩惑。

《慧眼禅心》跟《事事本无碍》这两本书,都是在民国88年(1999年)12月买来看的。当我在1999年921大地震发生之后,开始有了一些体会,在心中也是存有很多的疑惑、困惑,我所体会的跟一般佛教现有法师们所讲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同呢?包括跟一般宗教师所讲的、所认知的,怎么有那么大的差异?

当然,我自己是法喜无限,但是另外一方面却发现我所体悟的跟一般人所体悟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于是想说能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再去求证?于是就再重新回来看《阿含经》,以前看不到的精髓,这时候才看到很精简、很精要的核心部份。再者,当我重新再看,认为如果是真理,一定是超越宗派、种族、宗教,于是看能不能从其它宗教方面也得到求证。于是重新再把《道德经》找出来看,体悟都不一样了。

以前认为自己看得懂,后来才明白以前才是看不懂,但是却自以为看懂。后来再重新研读这些书籍,结果发现所体悟的,跟以前都不相同了,这才真正看出老子“心酸”,看出老子的“智慧”。

于是又想说:如果我再从耶稣的立场来看呢?所以又跳脱出宗教的框框,再从耶稣圣经方面的立场来看,一样啊!我的看,不是以神父、牧师的立场去看,而是超越语言、文字方面,看到语言、文字背后所指的真理实相,发现到原来这些善知识所指引的,都是相同的目标,只是所用的语言、名相不同,但是众生却没办法看到真理,都一直执着在「手指」上面。

我那时候想说要不断的去求证,包括用现代科学、天文、物理方面去求证呢?所以我一样又从近代物理学、天文学方面,包括最现代顶尖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发现去求证,还是一样发现到那些最顶尖的科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都是在证明这些大智慧者所提出的宇宙真理、实相。所以,我才体会到:如果是真正的真理,是禁得起考验、禁得起求证,真理一定是超越时空的。

佛陀讲真理、法,一定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因此那时候我就再从不同的角度去求证。于是从88年(1999年)10月之后连续半年,都不断在佛寺里面,一方面专心再继续净化,然后又继续从各种角度去求证。

我也想要打开无限的胸襟,再从不同立场去看,结果到〔光启书局〕找到《慧眼禅心》跟《事事本无碍》两本书。当越深入去看的时候,尤其《事事本无碍》很值得大家去研读,这是一位超人格心理学家Ken Wilber的著作,超人格心理学已经是超越一般心理学的层面。他深入去精读中国老子,而且又去实修、实证,把人性、包括「自我」,非常有系统、有次第,由浅入深的解剖、解析,让你知道:我是谁?让你知道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真的要好好虚心去看,不要认为「这些没有标上『…经』就不是佛教的,这个是外道的…」这样就真的是太可惜了!

宗教信仰的框框会让你看不到真理、实相,一开始跟大家期勉要超越所有宗派、宗教的框框,要归零、归零,才能够看到人家有深度,很有系统解剖、归纳,让你了解自己、也了解众生,了解贪、瞋、痴、烦恼是怎么来的,了解梦幻世界是怎么构成的。值得大家去看,但是他写的角度比较深,要有耐心好好去看、好好消化,心都要静下来去看,像倒吃甘蔗越,后面越深、越精彩。如果没有实修、实证,他后面这些是写不出来的。

《慧眼禅心》则是一位印度籍的天主教神父所写的,当初看这一本书的内容,觉得每一则都很有智慧、都很震撼,所以那时候仔细再慢慢阅读,才发现原来这一位神父也涉猎东方思想,包括老子、中国禅宗、佛教精髓,都吸取了。他虽然外表是一个神父,但他是超越宗派、宗教,看到真理实相。他讲的「上帝」,跟一般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信徒,神父、牧师所讲的「上帝」不一样,处处都在宣说「道」是什么?上帝在哪里?涅盘、净土在哪里?事实上,每一则都是一个禅机,值得大家好好体悟,都是充满着智慧。

当初看到这一本,越看越有兴趣,觉得真的是找到知音。到后来这个人又离我们而去了!又觉得真的还是不孤单,究竟还是有人超越宗派、宗教的立场,看到相同的真理实相。如果你有听闻解脱道整期课程,又加上实修、实证,当你体悟「无常」,也有到法界实际体悟,你看这一本就会有更多会心微笑,就会体会到我所讲述的内容,很多都是协助大家去看到真理、实相。

当时一方面也是惊讶发现:奇怪?!今天的天主教、基督教怎么那么民主,能够容许这样的书存在?如果是以前的话,是要抓去被监禁的。在以前不民主、权威的时代,就像伽利略、哥白尼就被监禁,讲真理实相是不可以的,因为跟经典所记录的不一样,是要被关起来。但是今天已经渐渐是民主时代,天主教、基督教能够容许这样跟一般见解、看法不同,以我个人是觉得他是真正有看到「上帝」的人,真正有找到「道」的人,他讲的都是有内容、很有智慧的,不是一般信仰型的在歌颂主!赞美主!

这已经是超越信仰的层面,来到真正实修实证的层面,因为他有看到真正的「上帝」、真正的「道」,跟一般的天主教、基督教的信仰有很大的落差,基督教有这样的包容,很不错!那时候就认为佛教在这方面,应该要再检讨、反省,不要人家提出跟传统佛教信仰、观念不同的,就认为这是小乘、是走偏啦!

事实上是自己局限在井底青蛙,照见不到,那时候一方面也是赞叹天主教、基督教的开放,同时还是有一点存疑。不是存疑作者,而是说:奇怪!这一本书照理应该会被天主教、基督教列入异类、禁书才对。他会遭受围剿、攻击、批评,应该是正常的,怎么天主教基督教没有批评他?!那时候也是一种存疑,结果经过我看完这本书的半年后,再到〔光启书局〕去找他的其它著作来看,哇!也一样很好。然而看了之后,发现书里面夹了一张单子,关于“安东尼.戴迈乐”神父著作的通告。

罗马天主教教皇、天主教的中枢所发出的通告,昭告天下这个人的见解是怎么样呢?「为了保护忠信的基督徒,本部以此通告宣示,上述的种种立场与天主教信仰不兼容,并能导致严重伤害,而且在至高的圣座若望保禄二世的保证之下」也就是在他们来说是错误的,是严重伤害的!他们整个中央决定之后,就把这个归入异类,挞伐、批判!

以前来讲,耶稣就是这样被钉死。所以,说真理、实相的人,一般的宗教师是不能够兼容的,这就是老子对这个世间见解这么深入,但是他的作风却是满保守的。

那时候也很感慨,当然是不出我所料,也是很感慨。真正告诉众生“上帝”是什么的人,是要被钉上十字架;真正告诉众生什么是《解脱道》、什么是净土、什么是涅盘、什么是「道」,这样的人是不容于一般的宗教师。为什么“自古圣贤多寂寞”?希望我们真的能够超越宗派、宗教的立场,要为解脱而来、为真理而来,不是要成为宗教信徒,不是要成为宗派的徒弟。如果真的是为解脱而来,希望能够以你的实修、实证,证明真理、实相。

-第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侯以为称)故致誉无誉,不欲琭琭为玉,珞珞如石。(注意这 “致誉无誉” 四个字)。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得『一』」是什么?以前民间有一个叫做「吾道一以贯之」,孔子也讲:吾道一以贯之。结果就变成〔一贯道〕。如果你真的能够体会「道」的精神,不管标上什么名称都可以,并不是挂上佛教的名称才有解脱者,如果没有掌握到根本核心,不管贴上什么标签,贴上什么大师、法师、法王之名,还是凡夫。所以,要掌握到真理、核心的精髓。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这个「一」是整个「道」、整个大自然无我、无私的法则,最主要是掌握无我、无私的精神,掌握到「无为、无不为」。这里面一定是没有「我慢」,是体会整个天地大自然的精神。如果你能够体会无我、无私的精神、精髓,就「天得『一』以清」。整个大自然法则、天道的运行会很顺畅。整个法界,包括我们众生,一切人、事、物,都是依循着这种大自然的法则在运作。

「天得『一』以清」天清、地宁!「地得『一』以宁」这是一个比喻,掌握原则就可以了解。「神得『一』以灵」这个「神」如果能够体会无我、无私,就能够更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万物能够得到整个法界无我、无私的精髓,万物就是生生不息。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如果那些高官、贵人、位居权要的人,能够体会且具体展现无我无私精神,整个政治会很清明的,是会超越任何党派秉公处理。他所考虑的是为整个天下众生,不是党派的利益,尤其是当行政院长、总统的人,他一定是要超越党派,才能够真正利益世间、利益国家。

前面是「得『一』」,后面就是失去『一』,就是无「道」、没有「道」。「天无以清,将恐裂」也就是会有天灾、人祸,风不调、雨不顺。「地无以宁,将恐发」「发」就是天灾、人祸,这些社会动乱。「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蹶」就是颠覆。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站在50层的高楼上面,真正智慧者是会感恩,绝对不是我慢,不是说:「你看!我站得比别人高」在50层楼高,记得!是要下面的49层楼把你衬托,是要整个大地把你衬托,就是众生的因缘要协助你,不要忘了“我是谁”,要看到你的成就是有很多众生的支持。

所谓的「自力」、「他力」的分别为何?真正的「他力」,不是在禅坐里面祈求梦幻世界的幻相加持。整个众生很多因缘协助我们,就是「他力」,你哪能够完全都只是靠你自己呢?我们是要自助、要独立,但是不管再怎么独立,都是要整个社会很多因缘的协助。当你体会越深,我慢就会消失得越快,你才会懂得感恩,就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意思。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如果真正有道的君王,是自称为孤人、寡人,如果不了解真义,以为「寡人」是很厉害的“寡人”,「此非以贱为本邪?」。

「故致誉无誉」要好好体会「致誉无誉」这四个字,如果一个大法师出来,发展很蓬勃、很快,就这样聚众好几千、好几万信众,然后到处掌声不断,真正的「致誉」是“无誉”,真正对人类越有重大贡献的人,他的掌声就越少。耶稣出道三年就被钉死,老子在世的时候没有掌声,真正明了他的众生是寥寥无几,没有几个人了解,没有几个人看得懂,二千五百年来、三千年来,也没有几个人在为老子鼓掌、喝采。

包括伟大的科学家,像爱因斯坦活着的时候,也没有掌声,他的「相对论」没有得过诺贝尔奖,因为他发现的「相对论」没有人看得懂,没有裁判、没有评审者,谁能够颁发给他?谁能够证明他?他的真知灼见,谁能够颁发给他诺贝尔奖呢?没有掌声啊!但是一个为真理而奋斗的人,他不是为了掌声而做,所提出的没有人看得懂,没关系啊!反正不为名、不为利,爱因斯坦就是这样默默的走、默默的做。像哥白尼、伽利略也是没有掌声。

「致誉无誉」,真正高瞻远瞩,能够看懂你内心智慧的人,能够认同、起共鸣的人反而越少,所以掌声也越少。《永嘉大师证道歌》提到「常独行常独步」,唯有「达者同游涅盘路」。

一些偶像级的大法师,很多的信众就一直跟着他、崇拜他,大家看到他们展现「阳德」、阳性方面的,但是整个法界的太阳、大地,默默一直在养育着一切众生,包括任何种族、任何人类,都默默养育一切众生,这些光芒都被人类的大师、法师、法王沾光了、抢光了,众生的目标都朝在这里,没有人去感恩太阳,没有人感恩大地。

但是却没有任何大法师、大法王的重要性能够替代太阳,大家的掌声都是集中在人、我相,《金刚经》要我们超越人相、超越我相、超越众生相。《金刚经》所讲的境界很高,你要超越这些相,才能够看到真理实相。但是「致誉」是“无誉”,真正对众生最重要的,大家却看不到他们的重要。

我们一般宗教信徒,对心目中的大师一直顶礼、跪拜,但是最重要的,很少人去顶礼、跪拜。佛陀一再跟大家讲,你们要回到自依止、法界依止,目标不是朝向我,要回到法界。所以「致誉无誉」,我只是一个法界的代言人而已,协助大家回归到法界。

真正的解脱者体会到整个法界大自然的伟大,默默奉献又不为人知,体会到法界精神之后,他们也会展现出这一种精神质量,「致誉无誉」,不为掌声、不为名利,然后默默去做,把真正的实质生命意义发挥出来,他们不会想要「不欲琭琭为玉,珞珞如石」不会为了众生的称赞、掌声,或是为名、为利。

-第40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整个无极、「空」是不生不灭的存在,当里面的能源因缘具足,就会渐渐形成星云,然后渐渐形成一个「太极」。「无极」会形成「太极」,「太极」又会形成「两仪」。因为当形成物质现象之后,又会变化形成「两仪」,于是形成一个「太极图」。当太极图在旋转的时候,会有阴、有阳,一定有比例不同,这时候密度不同、高度不同,位差不同、浓度不同,就一定会旋转、会变动。有旋转、有变动,就一定会慢慢变化、变化、变化,就有很多的创造出来,「无极」会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再生「四象」,包括说「道生一,一生二」。

于是就由「一」分裂为「二」,「二」又会生「三」,不断的变化、变化,叫做「反者,道之动」。「反」就是有阴、阳的对比出来,有正、有反,就表示已经来到「两仪」的世界,它一定会旋转、一定会动,有动就是佛教所讲的“诸行无常” 「行」是现象界的一切,它一定是在动、在变,有变、有动就是无常生灭变化,它会生、住、异、灭。灭了之后,又会生、住、异、灭。

「弱者,道之用」,「弱」就像「空」、「水」所展现出很柔弱的样貌,但是它却是能够真正利益众生。例如,杯子是要利用里面的「空」,里面有「空」,才能够利用。如果一个人身心柔软,才能够真正利益众生;如果身心不柔软、我慢很强,不管再怎么作为,利益众生都是有限的,而且背后很有可能,还会有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弱者,道之用」就是身心柔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真正利益众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切现象界的这些「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无」就是「无极」、「空」,就是「道」的本体,也就是「上帝」,无形「道」体本身这一部份。从「无极」、「空」又慢慢形成「太极」,「太极」又会生「两仪」。「太极」就是这里所讲的「有」,这一句话是从上面念下来,但是它生成的过程是要从下面看上去。

天下万事万物现象界一切,是来自于「有」,就像来自于整片广大星云,然后慢慢运转,才形成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但是这些星云是怎么来的呢?是来自于散播在「空」中的能源,所以「有」、现象界,包括星云,都是来自于「空」、来自于「道」、来自于「无极」。

《道德经》的课程,如果真的能够归零听过之后,要找到「道」就很容易;如果没有归零,或是以一般以前的观念、知见,你要“得道”,在深山林内再躲个廿、卅年,还是有得忙!所以,真的要好好归零来闻思,重新认识「道」是什么,放下过去的知见,这样就会很快。

-第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

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宗教方面概略归纳分成几种,「迷信型」的占60﹪,「信仰型」的占30﹪,「智能型」的占10﹪。如果想要发展宗教事业,「迷信型」、「信仰型」的,一般的发展都会很蓬勃,往这方面发展就很快。但是如果要的是真理实相,就不会停留在这方面,你一定是智慧、求真求证,不会昧着良心说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以众生的心灵质量而言,要来到上等层面占得比较少,大概10﹪。上等智慧的人听到「道」,亦即大自然的法则,看到这些真理、实相之后,体会「无常」原来就是这样,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涅盘寂静?真的看到整个法界展现处处「三法印」具足。

去体会整个大自然展现无我、无私的德行,当他听闻之后,会很震撼,而且「勤而行之」,会努力净化自己的贪瞋痴、我慢,如实回来面对自己、照见自己,然后净化自己,让自己的身心越来越柔软,心灵智慧不断的提升、不断的成长,来到返璞归真,溶入一体的世界,与道合一,这是「上士闻『道』」。

中等根基的人听闻「道」之后,「若存若亡」,「是这样吗?经典不是这样写啊!一般宗教师也不是这样讲啊!」于是会有很多的疑惑、很多的疑问,然后他是不排斥,但是也不会很珍惜,是不认同、也不否认。「道」对他来讲,好像可有、可无,有时间就来听,没时间,也没关系!有也好、没有也好,就是「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他认为一般的经典、宗教师没有这样说,但是也许现在慢慢听闻之后,当他的人生历练越多、智慧越成熟之后,有一天他就会去求真、求证。当他真的去求真、求证,如果苦吃够了、铁板踢够了,这时候他才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无上甚深微妙法」,什么叫做「道」,什么叫做「涅盘」,什么叫做「解脱」。才会一直往这方面再深入,这是「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呢?「大笑之」!下等根器的人听到「道」,「哦!怎么这样?不是啦!那个走偏差了!那个错了啦!那个不对啦!」当他一听到这些,不是嘲笑,不然就是否定、不认同,有的甚至觉得所讲的跟他有很大违背,就会嘲笑、攻击、批判啊!就是「下士闻道,大笑之」会认为「这种人走偏了啦!那不对啦!不是这样啦!」。

但是,能不能回来问问自己解脱了吗?自己要的是什么呢?真的要如实回来面对自己,这样才不会被自我意识欺骗了,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真的很容易被自我意识欺骗,而障碍自己解脱之路,就是「下士闻『道』,大笑之」。

老子讲「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如果一般众生不这样排斥、攻击,就算是不正常,因此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就像有人认为「“上帝”应该是多么庄严啊!」佛教则是认为佛陀应该是…多么庄严啊!解脱者应该是…!跟他讲「解脱」就是返璞归真,成为一位平凡、平实、平淡的人,他不相信、不以为然。认为解脱者是要三头六臂的金光闪闪,解脱者是手长过膝,解脱者是…。

以一般宗教而言,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认为上帝应该是…。你现在当下就踩在「上帝」的身上,却不以为然,他「大笑之」,认为「你这个人疯狂啦!你这个偏差了」。我是在讲真话,你现在就坐在“上帝”的身上,就浸泡在「道」之中,「道」没有分秒离开过你,“上帝”没有分秒离开过你。你没有找到,就要到他方世界去找;你没有找到,就会想:我死后才回归主怀。

如果你宣布的福音是在死后才回归主怀,表示你不知道“上帝”是什么?如果你的净土、涅盘是在来世,表示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净土」。如果你还很努力、很拘谨的在修「道」,在那里苦修要得「道」,绷得很紧,就表示你还不知「道」是什么?所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真正体会「道」的人,体证真理、实相的人,后来是体悟到「哇!原来是这样啊!」体会到原来「无所得、无所失」,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就是《心经》所讲的世界,不增不减,也无所得、无所失。

「明『道』若昧」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因为我慢都消失了,不会展现「自我」,就是恢复成为一个平凡、平实、平淡的人,看起来就像一个愚昧的人,因为你也看不出什么,就这样傻里傻气、土里土气,像乡下人,没有什么啊!就是「明『道』若昧」。

如果他很着重外表、外相要怎么打扮、穿着,众生才会看到我是一个大法师,表示还在着重外相。如果你是真正的太阳,还会去向人家说「你看啊!我是太阳啊!我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是太阳,还会到处跟人家说「你要肯定我是太阳喔!要肯定、要相信我是太阳喔!你要相信我对你很重要喔!」如果你是真的,是不会这样、也不必啊!太阳就是太阳啊!我就是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如果你是真的太阳,就是有自信,不必求别人肯定。

所以,四果阿罗汉会来到自知、自觉、自作证,如果你是真的,就能够来到自知、自觉、自作证,也不必要别人肯定或否定,因此「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一个一个体道、悟道而精进走在修「道」之上的人,看起来好像是退步,人家是越修越厉害。如果真正走在《解脱道》上,你是越修,身心越柔软,越懂得感恩,越知足、越祥和,别人是越修越厉害,而我们却不是这样。

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佛陀也讲我们学佛修行、走在《解脱道》上,要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是把我们十个结一一去除,在这去除的过程中,就是老子这里所讲的「进『道』若退」。人家是有所得,越抓、越多,我们却不是这样,我们是要放啊!放下那些执取,放下那些抓取,放下那些颠倒梦想,所以叫做「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一个真正实践「道」的人,他就像凡夫一样。凡夫才会想要成圣、成贤,当真正成为一个有智慧的解脱者,只是返璞归真,成为平凡、平实、平淡的人,所以“至人只是常”。「至人」就是老子这里所讲的圣人、解脱者,只是返璞归真。

「上德若谷」真正展现出「道」的精神、质量,他是虚怀若谷、没有我慢。我们不懂,就承认我们不懂;需要学习,就虚心学习。不是说一个解脱者,他样样都懂、样样都会,他是了悟生死大事,了悟宇宙、人生哲学。在「世间法」方面,如果有不会的,他不会“装懂”;有值得学的,他还是会虚心学习,所以「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大白」就像众生一直在夸赞那些心目中的偶像、大师,但是对于真正发光照耀世间、照耀众生的太阳,大家却是冷落它,不知道它的存在,不知道它的重要,它就像被众生冰冻在冷宫受污辱,甚至有时候众生还会责骂「太阳怎么这么强烈呢!」就是「大白若辱」。太阳的德行这么高明、光明,这么无我无私的照耀众生,但是众生就是不知感恩,「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从大自然方面来解释,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所谓大自然是“完整而非完美”,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也是展现“完整而不是完美”,但是众生都一直构筑梦幻的“完美”世界,一般众生是一直构筑所要的梦幻世界,所以看不到完整的世界、看不到实相的世界,而且你也不承认。你要的是心目中一个美好的梦幻世界,但也是不可能实践的。整个大自然的存在是完整而不是完美,如果你用完美的质量框框,要来找善知识,你所找的是被众生钉在众生所制定的框框里面的“偶像”,不会找到真正活生生活的善知识,所以「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一个得「道」之人,他是很还怕被宗教师钉死。所以老子有时候做事就是很小心,「如冬天之涉川」、「建德若偷」,因为他是怕讲出真理实相之后,被一般宗教师钉死,所以他在世间法方面会有一些顾虑。

「质德若渝」「渝」是一种变化、善变,一个悟道之人是「心与『空』相应」,外相随顺缘起,所以他不是按照众生所要的剧本去演出。一个真正悟道的人是随顺缘起。

「大方无隅」以实际法界来讲,「空」就是无边、无际,体证「空」、体悟「道」的人,他是来到「无我」的世界,是超越任何界线框框,超越任何宗派、宗教、种族框框的,叫做「大方无隅」,他没有框框、界线的限制。

「大器晚成」一个真正大根大器之人是比较晚成,都是需要人生的历练,智慧的累积真的需要人生历练,不是从经典、文字里面所能够看得到的。

「大音希声」正法之音是很稀少,也很少有人能懂,所以真正的解脱法,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老子所讲的这些,如果你没有从整个法界、「道」、大自然方面了解、体会,你是没办法体会老子所讲的深意,包括他后面所讲的这些,含意都很深!比如「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啊!

「大音希声」以整个大自然、法界来讲,我们人类所听到声音的频率是有一个范围,很多声音是超越过人类耳朵所能够接受的范围,但是你是听不到,就像一些超高频或是调幅电台、调频电台,空中有它们的声音存在,但是我们的耳朵听不到,你必须透过收音机、电视的感受器接收,你才能够听得到,这里也就是告诉我们「大音希声」。真正超越人类耳朵所能够感官的一些声音,你是听不到的。

如果超越一般众生所能理解的那些智慧话语,一般人类也不容易听懂,很少人能够听得懂、能够体会得到,「大音希声」真正的正法之音也很稀少,也很少人能够懂。

「大象无形」以整个法界来讲,「空」或「道」是整个无边无际、无形无相,「大象」是「空」、整体法界的「道」。一个真正了悟真理、实相的解脱者、得道者,他所展现出来的,「大象」就是大根器,真正了悟自在的人,他展现出来的是「无形」。「无形」就是不会固定在一种“形象”,也不喜欢让众生把他钉在一个固定的形象、框框上面,不喜欢被装入众生所制定好的“圣人”框框,他是一个自由自在的解脱者,就是「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大道、大自然都是一直在养育一切众生,又是默默在做,而且众生每天都踩在它的身上,每天都浸泡在「道」的怀抱里面,但是众生却很少去感恩,不知道「道」的存在,所以就不断去崇拜那些大师、大偶像、大法王。现在假设这个人在树下参禅、打坐,认为是得道了、悟道了,他成为一个大师,于是很多众生就聚集过来顶礼、跪拜。

众生心目中很容易看到这个人的德行,很容易看到这个人,于是就认为他是圣人、大师,这样不断的顶礼、跪拜。但是看不到你们通通坐在大地上,你们通通需要整个大地的支撑、养育,通通需要阳光的普照。不管你再多大尾,还是需要阳光给你能源,你怎么大成就、大神通,还是一样都只是法界里面的一个众生,所以真正能够成就、养育大家的,是大自然、「道」。

「道」,如果在无形方面的,就是「空」;转换成有形方面的,就是地、水、火、风。可以称为「法界」,也可以称为「上帝」,看你是用什么名称都可以。「道」本无名,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名称,是人类用一个权说的假名贴上去。佛陀是用「法界」,老子是用「道」,耶稣是用「上帝」,事实上讲的都相同。

本体是无形方面的,就是「空」,佛教讲「空中能生妙有」。「道能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帝创世纪」都是这样。创世纪出来,「妙」有出来的,就是这些地、水、火、风。有了地、水、火、风,以及「空」之后,才会有一切的众生、动植物。「空」本来就存在,就是有地、水、火、风,再加上有「空」,「空」本来就存在。

这些地、水、火、风跟「空」配合之后,才会有一些众生、动植物。所以老子所讲的「道」,不光是抽象的「空」,包括空间的「空」也是。如果没有无边无际的虚空,地球、太阳是没办法存在,前面这边有星球挡住、会相撞,所以一定要有无边、无际的虚空,太阳系才能够在「空」中运转。

我们地球要自转、地球要公转,都需要有空间。太阳系存在、要运转,也一定都要有「空」。没有「空」,「有」是不能存在的。所以,不要以为「道」就只有「空」,不要以为上帝就是无形、在他方世界,不是啦!「空」像无边无际的这些「空」都是,「空」还有地、水、火、风,你就坐在「道」的上面。如果用「上帝」来讲,你就践踏在「上帝」的身上,你就浸泡在「空」里面,你就浸泡在「道」里面,而整个法界、大自然展现出来,都是「道」的精神、「道」的特色,就是「『道』隐无名」。

大自然、法界的光芒,众生却看不到,因为你从一出生就跟它是一体,你体会不到它的重要,结果真正最重要的,我们看不到、体会不到,然后大家膜拜偶像、大师,光芒都被这些人、我相占住。「道」、大自然不会争功、不会争名,就是这样傻里傻气,都不懂得宣传、广告、文宣,也不会设法如何能够得到众生的肯定、尊敬、掌声,就只是默默的做、傻傻的做,就是真正的无我无私。

一个真正悟道、得道者,体会整个「道」展现出来的,除了四果阿罗汉、解脱者以外,没有人能够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那些来到相同境界的人,都是看到整个大自然的展现之后,然后我慢很快就消失。整个「道」展现出来的就是「『道』隐无名」,但又不是「什么都不做」,就是默默让万物生生不息,养育一切众生。

所以,当我们宣说「道」,为什么会有人「大笑之」?如果你是站在众生膜拜大师的立场,一直要去构筑一个大师的偶像,会惧怕你的偶像被我戳破,于是就反弹、不认同,认为「哪里是这样!我们的大法师、大法王才是很厉害的呀!他可以神通变化…」你会害怕听到「道」,害怕听到法界这些。如果你是站在信众的立场,是因为害怕你的偶像、大师被破灭掉。

再者,如果你是站在法师的立场来讲,为什么你会怕「道」?为什么会怕听闻到「道」呢?因为这样他就没钱赚,宗教事业就没办法发展。如果你不相信、不信服,你看你心目中的偶像、大师,哪一位不需要脚踏在大地上?!哪一位不需要空气的养育?!哪一位不需要阳光给他能源?!佛陀成就再怎么高的智慧,吃饭还是要去托钵啊!不是用他的神通就能够变成食物,所托钵来的食物,也都还是大自然变化出来的五谷。

所以,真正体会「道」的人,就像佛陀那些解脱者,我慢会断尽的原因就是这样,一定是体会到整个法界的庄严、法界的特性,然后存着知恩、感恩,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以回馈世间。今天有缘来世间跟众生结缘,就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回馈世间,就这样!

「夫唯道,善贷且成」「贷」就是借钱给你。一般众生如果借钱给你,就是有条件、有所求、要利息;银行要借钱给你,也是要利息。如果银行借钱给你,你不付利息,就查封你的房子。一般众生也是一样,包括夫妻彼此之间的相处,如果你的心灵智慧没有提升,当太太的对先生很好,如果先生展现出来,没有符合太太心目中的欲求,太太就会抓狂、发飙,认为「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这样呢?」你的付出往往都是希望得到相同的回报。

一般众生在还没有解脱以前,都是很正常的,在这种「有为法」、有所求的境界,但是老子讲「夫唯道」,只有整个法界、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是「善贷且成」,不吝啬、善于付出,而且养育你、成就你,然后又不争功、不争名。太阳真的是每天燃烧自己、照亮众生,然后把那些能源传送到地球上面,转换成我们生命的能源,大地也都是这样任你奔跑、任你踩踏,任你大小便、任你吐痰,众生纵使不知恩,它也不要紧、没关系!还是默默去做。

只是如果没有知恩、感恩,没有体会「道」的重要,你是在无明的世界,就会心不安、背道而驰,就会自讨苦吃。所以,不是说上帝来审判你「如果你信我,就得救;如果不信我,就把你丢入地狱去受苦」不是这样啦!而是如果你不了解整个「道」的存在、「道」的重要,以及大自然运转法则,你是处在无明的世界,是自讨苦吃。你就在「道」的怀抱中,但是不知道「道」在哪里,你就一直去找「道」。你就在上帝的怀抱中,但是不知道上帝在哪里,你就一直要去找上帝在哪里。你就在涅盘、净土的世界里面,但你不知道心灵的家在哪里,所以你就苦啊!不安啊!一直到处要去找,就是无明遮障,你就是苦、不安,这样而已。整个修行就是打开智慧眼,了解真理实相。当你真正打开智慧眼,看到真理实相之后,「啊!这本来就存在嘛!」到后来是“无所得”,无修、无证、无所得的世界。

-第42章-

『道』能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获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现代创世纪,佛教所讲的“空能生妙有”,整个过程、一切现象,佛陀用“缘起”解释,这样更能够回到中性,众生也比较不容易误解。但是虽然不容易误解、了解,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现象界的这些人、事、物「或损之而益」,当你能够放下手中所抓,才能够得到“无限”,就是「或损之」,「损」就是要放下,你能够真的放下自我,才能够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

「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表面上你以为赚很多、得到很多,事实上你一直用生命赚很多钱,结果当你赚到不少钱之后,也赔上了生命。是你去赚钱?还是被钱赚走?不是说钱不好,但是你要知道钱的目的,要怎么样去运用,把钱的意义发挥出来。它只是一个工具,不是你的人生目的,要会去善用它。如果你把赚钱当做一个目的,说你是在赚钱,实际上你的生命是被钱赚走。你以为你得到很多,你抓到很多、拥有很多,你的烦恼、痛苦也会很多,你的牵挂也会很多,就是「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那些智慧者这样说,佛陀也是这样说。真正的解脱者、智慧者,他们是体悟相同的世界,所以他们如此真实的在教导众生,我也是「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者」就是自视甚强、展现我慢的人,你越展现我慢的人,「不得其死」就是不得好死。「我慢」越大,你就死得越痛苦。不一定是两眼闭上、尸体的死亡,而是我慢越大,生活就越痛苦;我慢越大,内心就越苦。所以「强梁者,不得其死」。

如果你不懂得臣服法界,都不知道「道」在哪里,不知道涅盘彼岸在哪里,你的内心是苦的。「吾将以为教父」像老子、佛陀他们都是看到众生在苦海里面浮沈,所以大慈大悲愍众生,只要众生愿意出离、解脱,都愿意跟他们分享。

-第43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我们先从法界、大自然方面来了解,整个法界、整个大自然的存在,太阳系算是有形的存在,但是整个太阳系还是浸泡在整个「空」里面。「至柔」从「空」方面来理解,「空」可以包容一切现象界。如果你的心体证到「空」,体悟到法界、溶入法界,你的心是与「空」相应,外相随顺缘起,身心是很柔软的,才能够真正发挥生命的智慧,真正有所成就。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有另外一个深意就像天地父母,他是以最低的姿态来养育一切众生,现在缩小到整个太阳系的地球跟太阳,就像「地」或是「母」,太阳、「空」称为「天」或是「父」,就是天地父母。「天下之至柔」天地父母默默在养育一切众生,任众生踩踏、蹂躏、毁谤、攻击、批评都没关系,展现「至柔」的德性,但是为什么能够「驰骋天下之至坚」呢?不管「我慢」再怎么大、怎么功成名就,再成为什么英雄、豪杰,都只是法界里面的一份子。

你再怎么豪夺整个江山,包括像希特勒或是拿破仑,或是你再建立多庞大的帝国,到最后都要归还法界、归还大地,你一把土也抓不走。你越厉害,就死得越痛苦。但是这不是整个法界大自然对你不好,而是你自己背道而驰。天地父母如此在养育我们、照顾我们,但是众生不知感恩,然后受到践踏、批评、批判、攻击、批评,也都无所谓!它就是默默的养育众生。

就算你修行再怎么有成,再怎么神通广大、再怎么会变化,能够呼风唤雨,或是能够移山倒海、隔空打虎、能够让石头飞起来…,这些都只是在耍特技而已,像是杂技团一样!不管你再怎么神通广大、呼风唤雨,你不会、也不可能增加地球一滴水;不管你再怎么神通广大,你不会增、减法界的一毫毛,不会增一分、也不能减一分。

不管你再怎么神通广大,你不可能、也不会增减法界一分一毫,没办法增加一根毛,也没办法减少一根毛,你顶多只是把这边的土搬来这边,你顶多只是把那边的水吸过来这边而已。就像魔术师再怎么变化,很厉害!一秒钟就能够从一个空的袋子里面变出一只鸽子,但是你真的是无中生有吗?不管你再怎么变化,这些都一定是法界存在的,你才能够变出来,就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深意。

「无有入无间」「无有」就是「空」。「入无间」整个太阳系都浸泡在「空」里面,如果在高速公路上,你开着一辆车前进,前面的风是往两边跑或是往上面跑,这些风不是贯穿入你的车子,是要闪开、移开,你的车子才能够前进。就像潜水艇也是一样,那个水必须要被你撑开、拨开,车子、潜水艇才能够前进,水不是贯穿过你,是移开它的空间出来让你过去,风也是一样!

但是「空」就不一样,它不是闪开让你过去,它是你到哪里,都把你贯穿,你是被「空」所贯穿,因为有「空」的贯穿,所以才能够走过去,这就是「无有入无间」,「空」能够贯穿一切的现象界,贯穿一切的有、贯穿一切的众生,包括你、我、他的身体都浸泡在「空」里面。你的身体里面也一定有「空」的存在,包括一张桌子,它外面要有空间让它存在,桌子里面本身一定也是有空间、有「空」,就是「无有入无间」。

如果真的来到无我、无为的世界,就能够无为、无不为,所以「无有入无间」。老子体会到「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说「哇!赞叹整个『道』!赞叹『空』的奥妙啊!」以有空义故,一切有,才能够存在、成立,所以「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就像「空」,你看不出它有什么大作为,但却是最重要的元素,不断在利益一切众生,当你对现象界体会越深之后,「『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什么叫做「不言之教」?就是「大地风云经」。整个大自然都默默在告诉你,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涅盘寂静」?不必透过人类的语言告诉你,这就是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大地风云经」就是「无字天书」。

「不言」就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启示,也就是「大地风云经」的启示,整个法界、大自然的启示,包括说「『无为』之益」整个法界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特色,“无为,无不为”,无我、无私利益众生,这一种特性是「天下希及之」。在这几十亿的人口里面,能够真正体会整个「道」的精神特色,悟道、体道而行道的,「天下希及之」,很少、很少人能懂、能做到。

-第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以整个「道」、整个法界为主、为核心,然后再切入。一般众生都处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因此希望能够从中再唤醒众生,所以在「世间法」方面,也会做一些比较,但是老子的思考范围,跟一般众生的思想是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众生是不断在追名逐利,老子就提出一个问题:「名」就是虚名,名声、虚名跟你的生命,哪一种比较重要呢?「名与身孰亲?」哪一种对你比较重要呢?是生命比较重要?还是这些虚名比较重要呢?「身与货孰多」,「身」就是你的生命,「货」就是那些金银财宝,你的生命比较贵重?还是金银财宝比较重要呢?

「身与贷孰多?」「得与亡孰病?」「得」就是在得失之间,「亡」就是丧失生命,到底是得到名利比较重要?还是丧失生命比较好呢?到底是要得到名、利而丧失生命比较重要?还是保有你的生命,过着纯真快乐、解脱自在的生活呢?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就做出一个结论,「甚爱」就是很喜欢世间名、利的人,你一直在抓世间名、利的人,「必大费」,一定要付出很大、很大的代价。「多藏必厚亡」,「多藏」就是你在名、利,尤其是财务方面,这样一直贪得无厌!国宝、珍宝一直希望越来越多,所以「多藏必厚亡」。这样你的生命很快就会丧失掉,老子告诉我们:一般人都一直想要出人头地、出名,但是这些名是真正实至名归?还是只是要名、要名这样呢?

另外,你是拼命在赚钱,但是等到你有了钱,你的健康、生命却丧失掉了,所以俗话说“钱四脚,人二脚”,很多人就是一直很努力、奋斗在赚钱!当你到四、五十岁或五、六十岁的时候,觉得一生所预定的目标总算达到,可堪安慰啦!但是你还是不知足,会继续要再追求。再者,当你渐渐有钱之后,往往身体健康也丧失了。表面上我们是说你在赚钱,但是如果你的生命意义没有提升,把赚钱当做你的人生目的,是要用“你的生命”去换取的。

你用生命去换取钱财,结果会变成你的钱财越多,生命所剩下的也就越少,所以你说要赚钱、赚钱!结果到后来,你的生命是“被钱赚走”啦!如果你的人生意义没有找出来,你一直在赚钱,在金钱上面较量、在乎,用生命去累积钱财,但是当你有了钱,你的生命是越来越少。你确实是累积不少的钱财,但是你的生命是被钱赚走了,值得我们大家去深思熟虑。

「知足不辱」如果一个人能够知足,就可以常乐,就不会遭受很多的侮辱,就是「人到无求、品自高」。「知止不殆」如果你能够知足、适可而止,就不会一直无穷去追逐钱财。记得!一个人赚钱,是为了“不必再赚钱”,不是说赚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如果你的赚钱是为了赚取更多钱、累积更多钱,把钱财当做目的,你的生命就被钱赚走。钱只是一个工具,它不是目的。不是说有钱不好,你要善用它,生命的目的、意义要找出来,然后善用这些钱,而不是把它当做目的,所以能够「知足」就「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因为具有生命的方向,生命意义可以发挥出来,就可以长久。

-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熟。清静为天下正。

第一行是在描述「道」的特征,第二行是在描述体悟「道」的人所展现出来的德行。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都是在描述「道」的特征,一个体会「道」的人,也会展现出这一种特性。「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熟。清静为天下正」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就会展现出「道」的特性、特征,法界、「道」的特征是「大成若缺」。

法界、「道」能够成就一切万事、万物,而且它本身是非常完整的,但是你从外相看起来却「好像」缺东、缺西,「好像」有很多的弊病、很多的毛病、很多的不可意,但是“好像”是“好像”,这里用一个「若」字。事实上,不是真正的缺,而是众生以为它是缺。举例来讲,整个法界就像父母养育一切众生,但是众生不喜欢看到不想要的一面,整个法界的存在,它是正、反两面都存在,有白天、有黑夜,众生只喜欢白的、不喜欢黑的。但是对法界而言,它却是平等的,众生认为白天就好了,怎么还需要有黑暗呢?于是觉得法界好像不完美,「大成若缺」的「缺」就是这个意思。

整个法界能够让一切众生不断的生长,但是也会让众生消失、死亡。当众生面对死亡的时候,就觉得法界「天地不仁」,觉得它是「若缺」,但是没有死亡,哪来生呢?整个法界现象是生、住、异、灭,以及成、住、坏、空,不断的一直在生灭变化,众生就只要一个片段,站在主要的一个片段,然后就排斥你所不要的,所以你认为它是「若缺」。

包括你认为地球的这个地方有地震,这样是不好的,是五浊恶世,但是你要到哪里找一个没有地震的地方?!当你找到没有地震的星球,那个星球就是死亡的,你也没办法在那里生存。所以,「道」的特性就是「大成」,但是看起来「若缺」,但不是真正的“缺”。

「其用不弊」整个「道」看起来,好像觉得它有利有弊、有好有坏,不管你再怎么界定,它所展现出来的是「其用不弊」,能够创造万事、万物。整个「道」、整个「空」,整个法界却能够生妙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其用不弊」,用不尽的!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宇宙、道体、「空」本身里面是充满着生命能源,就是「大盈」,它里面是很盈满,事实上是有内容的,就好像一个人看起来憨憨呆呆,但是这个人却很有雅量、很有内涵。所以「道」本身是「大盈」,里面是充满着能源,但是你看起来「若冲」。「冲」就是空虚,看起来好像是空虚的、空洞的,没什么!佛教讲「空」,但是一般众生不了解「空」,以为谈到「空」就是断灭空、顽空。没有「空」,现象界不可能存在,所以叫做「大盈若冲」。

但是「其用」却是「不穷」,能够妙用无穷。「空」不但能够生妙有,而且又能够起妙用。我们能够在这里研读《道德经》,都是因为有「空」的存在,所以能够「其用不穷」,都是「道」本身的特征,你要慢慢去观察、体会。当你体会到之后,就会效法、悟道,才叫真正的「悟道」。你体悟到「道」的特征、特性之后,你的心胸就会整个脱胎换骨,展现出「道」的质量、特征,也是一样会展现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大直」就是内心是很正直的,「若屈」外相展现出来的却是很柔软,亦即「大直若屈」,展现柔软的身、口、意,一般不了解的众生就以为这个人很柔弱,这个人很好欺负,可以吃定他,所以叫做「大直若屈」。事实上,他是不与世间诤,世间一直争、众生一直争,争到最后,你也不会赢,越争越输。众生认为要争才会赢,要拼才会赢。但是老子的思想就不一样,你越争,到最后越是“空”、就越苦。唯有不争,以其不与人争,所以没有人能够跟他争,这是「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一个体道、悟道的人,包括法界、整个「道」也是一样,他的创造力是很强的,就是「大巧」。但是看他外表展现出来的,却是很笨拙的。整个「道」方面,你真的要好好去看,会觉得它就是这么朴实无华,这么平凡、平实、平淡,这么的笨拙,但它却是妙用无穷。

你就坐在「道」的身上,就浸泡在「道」的怀抱里面,这是真的!不是比喻,但是你却不知道,因为它就是那么的笨拙。就像有人在形容「道」、法界大师,真的是傻里傻气的,它不会用华丽的外表炫耀,不会打扮、也不会包装,不会宣传、也不会广告。有时候就用显现地震来宣传广告,地震也是法界大师的一个广告,宣告法界的力量有多大。

所以,地震也是法界力量的一个展现,法界大师只是放个屁,释放出来的能量就是八颗原子弹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破坏、没有黑脸这一面,俗话说你不知道天、地有几斤重,我慢就会“狂傲无比”!如果你能体会地震的启示,也是粉碎你的“我慢”,粉碎你的“自我”。

有一句话说“人定胜天”,那是狂傲、无知、愚痴。人怎么胜过天?没有空气让你呼吸,你都活不了,不要想说要胜过天。你能不能胜过空气?如果你能够胜过空气说「我可以不需要这些空气,你给我走开!」你很高傲,这样你就可以胜过这些空气,你连一个空气都不可能胜过,也不可能没有空气,你还胜什么天?!所以,那是因为人类在井底青蛙的无知,人类只能够说克服自然环境的一些欠缺,一直做一些补足、一些助缘,这样而已,这叫做「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事实上也是百口莫辩,他所体会的跟一般众生、一般宗教师所讲的,又很大的不同,他不喜欢去跟人家诤辩,所以一般众生喜欢听的,他不会很喜欢讲,也不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直讲个不停。但是,如果他一讲话,就是讲真理、说实相,这叫做「大辩若讷」。「讷」就是外表看起来是木讷的,因为当因缘不具足、不成熟,他就静默不语,也不会要出风头。

根基、因缘不具足的时候,跟你讲也没有用,就像「对牛弹琴」,他就不讲。不是说他不慈悲,而是因缘不成熟,他所要讲的,你不是听不懂,不然就是起瞋,因为他讲出来的真理、实相,跟你以前所认知的是180度不同。佛陀释迦牟尼,「牟尼」的本意就是沉默者、静默者,老子平常也不会一张嘴巴叽哩呱啦一直讲,佛陀更是不会。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平常不会多讲,叫做「大辩若讷」。

大家可以观察看看,如果平常在台下一张嘴巴叽哩呱啦一直讲、很会讲的,你叫他上台讲,他却讲不出来。所以,真正懂的人,不会随便乱讲,也不会去与人诤辩,这是「大辩若讷」。「大辩」不是故意要跟人家诤辩,像佛陀讲;不是我要跟世间诤,「辩」就是诤。不是我要跟世间诤,是世间人要跟我诤,我只是讲真理、实相,跟一般众生、一般宗教师认识、认知不同,不是我错,我只是讲实相、讲真理,别人就认为我要跟他诤。「大辩若讷」他不是要跟人家诤辩,当因缘不成熟,他就不讲;如果要讲,就是讲真理、实相。

「静胜躁,寒胜热」如果能够冷静下来,就会有智慧,心胸就有「空」。有「空」,你的冲动相续就会缓慢下来,就能够有智慧处理事情。所以,在一般家庭中,夫妻争吵,或是同事争吵、冲突,最好的方法不是去跟他吵个不停,越吵会越严重,要让事情能够处理得很好,就是「静胜躁,寒胜热」,用你的宁静平静的心、慈悲心,才能够把风暴消化掉。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就是一个没有贪、瞋、痴的人,就是没有我慢的人,因为到达无我、无私的世界,可以做为天下众生的模范,但不是要为人师表。记得!不是他要,而是这一种人有资格。对他本人而言,没有“我要为人师表”那一种心,如果有“我要”,里面就有不正的心态、动机。

所谓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一方面都是形容整个法界展现出来的特性,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就是展现会这些特征,法界大师就是这样,看起来就是「缺」、「弊」啦!还有「屈」啦!「拙」啦!「讷」啦!整个法界看起来就是像这样,一般众生怎么会喜欢呢?一般众生都是要炫耀的一些表相。

法界大师对众生这么重要,但是他的锋头、光芒,都被一些大师、宗教师们占住了,众生的目标都锁定在人相、我相上面,或是像一些大魔术师都是很风光的,所赚的钱比法界大师多,法界大师却没有人供养。

法界大师就是「道」、地球、天地父母,没什么人去供养。但是一般的宗教大师,大家的供养却很多。法界大师对众生的生命贡献非常大,但是整个光芒都被一般的宗教大师抢走了,一般众生不断在顶礼、叩拜、跪拜或是祈求,都是向一般的宗教师在祈求。

一般宗教师,在此没有指射哪一个宗、哪一个派、哪一个教,而是如果还没有真正体道、悟道、行道的一般人,展现出我是、我能,都是看在这些有形、有相的人相上面。所以,佛陀就一直希望众生真正做到无我、无私。《金刚经》强调要来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会看到法界大师的真面目。如果还在人我相上面绕,是看不到「道」的,也体会不到法界大师的,没办法以法界为师、大自然为师。

因为涅盘界的家、究竟解脱的家,就是「道」、法界。否定这些的人,除非能够找到你的安心之道,假如你还没有来到究竟安心,又在那里否定,就是「无明」啊!

-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如果「道」、大自然的特征、特性,亦即无我无私的精神能够在世间流传,大家体道、悟道而行道,都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大家彼此相辅相成,这样真的就会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世界就没有战争。「走马」就是很会奔走的那种马,也就是上等的战马,战马「以粪」,都是用来耕田、耕作。本来战马是要作战用的,但是因为现在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没有战争,那些本来可以当作战马的良马,现在却用来耕田就好。

「天下无道」如果世间没有「道」、失去「道」,就像佛教所讲的,来到“末法时期”,没有法、众生也不知道法,不知道涅盘、不知道解脱在哪里?不知道净土在哪里?这样就是属于「天下无道」,于是民心慌乱、民心苦,社会治安也不好,世间战乱会不断。

因为这时候世间战乱不断,所以「戎马生于郊」,「戎马」就是战马,而且是母马,一般来讲,母马是不上战场的,但是到要必须用母马上战场,表示社会已经是非常混乱了。戎马、母马又在郊外生产,就像是一个妇女没得休息,还在外奔波、在外生产,就是形容「天下无道」,社会就纷乱、战乱不断。

世间众生是否体道、悟道是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体道、悟道,世间就是战乱不断,「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在这世间,你的祸害、你的灾害「莫大于不知足」!因为不知足、贪得无厌,就会自取灭亡。就像希特勒、拿破仑,本来是一个国家的元首、总统,但是因为不知足,想要并吞天下,这就是不知足。到最后的下场结局就是自杀、痛苦的死亡,就是「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直贪得无厌,到最后就是这样痛苦的死亡。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一个人能够「知足之足」,一般我们常常会讲知足常乐,但是这是一种安慰式的?还是真正体证到没有欠缺的那一种知足?这里面是有所不同,如果一般我们只是说要知足常乐,用嘴巴讲的都很会讲,因为这时候你要的已经有了,所以觉得我们要知足啊!但是当遇到更想要的浮现出来之时,你又会不知足了。现在假设你觉得说有一间房子可以遮风避雨,这样就好啦!当你买了房子,头一、两年你会很高兴,觉得说:哦!有就好了啦!知足啦!可以常乐啦!

但是没多久或是社会历练几年之后,又不同了!看到人家住豪宅、大庭院、大花园,这时候又引起你内心的欲贪出来了,以前的知足到后来情况又变化,你又不知足。所以,一般所讲的知足,因为只是暂时性的而已,但是这里所讲的「知足之足」,就是真正体会到你生命所需没有欠缺,法界没有亏待我们,是真的感到「知足」。

像佛陀本来可以当上国王,但是他却不需要那些,过着就是一贫如洗、到处托钵,所有的家当就是在身上而已,没有劳力士手表,也没有钻戒,他都可以不用。佛陀很贫穷,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觉得有那些是累赘,真的可以不需要,那是真正的「知足」,你就算要给他,他也觉得可以不需要。如果你真的要供养这些,拿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回馈给世间,就是真正的「知足」,所以「常足」都是很快乐的。

一般众生只要还没有真正找到究竟解脱、涅盘彼岸,就是还没有真正找到「道」,你的内心一定会“寻寻觅觅”。只要你还没有真正找到「道」,还没有真正悟道、真正见法,还没有真正来到涅盘界、法界,你的内心一定是“不安”,「一」不知归何处,就会寻寻觅觅。唯有当真正找到之后,才会真的大安心、大自在。所以,你有没有找到?你内心有没有苦?有没有不安?那是骗不了的,绝对装不了、骗不了。“觅即知君,尚未得”,《永嘉大师证道歌》也有「觅即知君不可得(见)」。如果还在寻寻觅觅,表示还没有找到「道」,还没有回到涅盘界,还不知道法界。

我就装出没有在寻觅、寻找,这是假装不了的!不管你再怎么压抑,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会在你的一转眼、一举手、一投足、一个扬眉之中,暴露出来的,你可以骗得了一般人,却骗不了明眼人。如果你是真正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当你真正安心自在,会来到无为、无修、无证。

等你到有一天真正体道、悟道、行道,来到无为、无修、无证的世界,你会发现“要修行,也是一种我慢,但是请不要会错意,说:「好!我们现在都不要修行,才不会有我慢!」千万不要又落入另一边,刚才所讲的是很深。当你还没有真正找到,你一定会寻寻觅觅;当你真正找到,就不会再寻觅了。

真正的无修,是体会到本来就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法界本来就没有亏待你,你是具足一切啊!你跟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但是当你还没有体证到这个阶段,要让你不修行,你的内心还是很不安,因为还是不知一归何处,还是会寻寻觅觅。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上来,到后来就可以来到无修、无修、无证的世界。

-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为而成」就是来到无修、无证、无所得的世界,这一章的每一句经文都是顶天立地,力道非常、非常强,真佩服老子的厉害。「不出户,知天下」「道」是无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实相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如果真正见法,体悟「三法印」,你会体会到不管过去、现在、未来,都一定如此。而且你会体会到,不论在台湾、大陆、美国或是在其它外星球,也都是如此。

「不出户」不必到远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净土,因为我当下就在「道」的怀抱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呢?!我当下就浸泡在法界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涅盘、找净土呢?!「不出户」不必跑到他方世界去找,就能够「知天下」。整个天下一定是无常生灭变化,任何众生不管再怎么厉害,一定是「无我」,一定是「缘起」,没有任何人例外。不管六道、哪一道众生,无论你是哪一道的黑道、白道都相同,「不出户,知天下」。

只要还没有找到「道」,我都可以判断你的心是不安的、是苦的,我慢都还是存在。只要还有我慢,你就是一个内心很苦、不安的人,只要还有我慢,你的内心就是苦。「不出户,知天下」他都可以了解所有众生的心态。当真正掌握大原则、核心,就可以以此类推。一定要回到问题的核心,就像我们所画的太极图、太极花,才能够掌握重点核心。

如果一个人不能回到「道」的总源头,就是在下面的支流末节上面绕。如果你的心胸、视野越小,就是越往下走,一直在支流末节,包括修行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掌握核心,都是在修行的技巧、支流末节上面下功夫。老子就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回到总源头看一切万事、万物、众生,就可以清楚知道及掌握总原则,其它的以此类推,就是「不出户,知天下」。我不必来到这里,才知道你。因为整个总原则,我都知道。

「不窥牖,见天『道』」我不必打开窗户,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后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样都能够见到「天道」。

像有的人认为要去到教堂才能向上帝忏悔,认为上帝是在教堂里。出了教堂之后,上帝就不在,无法跟上帝沟通。于是就变成说在家里就没有上帝。在佛教也常常是这种情况,看到一个大殿,就认为佛就在那里,才能叩拜。在大殿,就认为特别庄严,就在那里膜拜,因为佛是在那里。当出了大殿,就认为佛不在那里了,认为你的佛、你的上帝、你的耶稣…,只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才有,要到那个地方,才会觉得找到,才会跟他有一个沟通。

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老子讲「不窥牖,见天『道』」,不必到教堂去,我天天都跟上帝在一起。我在家里,家里就是教堂,我家里就是大殿,家里就是佛堂。因为「道」是无所不在,法界是无所不在,叫做「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你一直在寻寻觅觅,一直寻找净土在哪里?听说某个地方、某个方向,于是就一直往这方面去找,一直要到他方世界去找,或是认为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现在没有法,我们要等几万年以后,有的还讲说要等到弥勒佛出世再说,有的讲说等以后有佛来再说,我们现在就要赶快天天祈求,愿来生能够生在有佛的世界、有佛的佛土,你的心都一直向外去求,都没有活在当下。

一般其它宗教徒也是一样,有的人认为上帝是在遥远的天界,当你要死亡的时候,信主才能够得永生。信主,然后在死亡的时候,才能够到上帝那里,叫做「回归主怀」。死的时候才能够回归主怀,活的时候就是迷途的羔羊,就没有在上帝怀抱里面。

事实上,你都在整个法界的怀抱里面,如果你不知道「道」是什么,就会透过很努力、很认真修行或是躲在深山里面修,希望修到将来能够得道、悟道,能够“金光强强滚”。如果向心外去找,或是透过种种「有为法」努力去修行,表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越向心外去求,表示你越不知道;如果你的净土是在他方世界,表示你不知道净土是什么;如果你的天堂是在其它的星球、遥远的未来,表示你不知道天堂是什么;如果你的上帝是在教堂里面,表示你不知道上帝是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道」在哪里,就要到处去找「道」,听说在这里、听说这里有,好!你就到这里,结果还是没有。你跑到这个星球来,人家还是讲说这里没有,这里是「末法时期」,于是要到其它世界再去找,一直去找、一直去找,你越向外去找,就是越往下,距离「道」就越远,不管是多么远,事实上还是没有离开「道」,只是你心灵上的认知,跟「道」越离越远。

你本来就在「道」里面,但是「道」对你而言,你就是不知道,一直在迷失,心灵的污染程度就越严重,你的苦海就越多。有人讲说要到印度佛陀出生的地方去,听说在菩提树下打坐之后,会有感应。也许我们到那边去打坐之后,就会有开悟、大彻大悟?佛陀也会在那里一直笑「早就跟你们说:法是遍一切处,你们还要到印度去找?!难道台湾就没有法吗?!难道台湾就没有「道」吗?!」老子讲「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我跟大家介绍的课程,都是现在当下可修、可证、可达,我不会跟你讲遥远的未来、来世、他世,或是到其它地方才能找到,都是现在。因为涅盘、净土就在这里,「道」就在当下。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圣人」是一个真正体道、悟道、得道的人,「不行而知」不必到外面、大陆四大名山去朝山。就算再朝一百次,还是不知道什么叫做「无常法印」,还是不知道「无我」。如果你把那些钱真正拿来好好用,还更有意义。「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你不必到他方去朝圣,不必向心外求法。

「不见而明」不必要到外面去找,不必到处一直追、一直找,「见」就是向外面去找。不必到外面去找,你就能够很清楚。有一句话「万物静观皆自得」,禅修就是协助大家“止观双运”,你的心能够定得下来、静得下来,就看得到原来你所要找寻的,就在眼前、就在当下、就在这里,所以「不为而成」。

「不为而成」的含意很深,不要以为是负面的什么都不要做。「不为而成」到后来体道、悟道之后,你会来到“无修之修”,不必造作。你只是醒过来发现这样的事实而已,注意!你只是醒过来发现到、觉悟到「你本自具足」,因为「道」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是以为当佛陀悟道之后,佛陀就是得到特别多的东西。

不是法界送给佛陀空气,特别长养佛陀的身体,太阳也不是因为佛陀成道、悟道,佛陀会赞美太阳,太阳对就对佛陀额外特别照顾。当佛陀悟道、成道,体会到事实上整个法界,不是我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是本来就存在,「不为而成」。

所谓的「海中凿河」,众生在无明遮障、不知「道」,会透过「有为法」一直去找。你越努力、越认真向外去找,表示你越不知「道」是什么。就像你是在「道」、大海之中,在空海、「道」里面,一直在里面开凿一条运河,当你开凿得很高兴、很认真、很有成就,结果却把海水污染了,让很多的鱼都跌下去了,你知道吗?所以,当有一天体会到:哇!「道」本来就是这样,要再怎么改变法界、大自然,还是一样。你只是把那边的海水舀到这边而已,你只是把那边的空气透过电风扇吹到那边,这样而已。

当有一天当你大彻大悟之后,发现原来是庸人自扰之、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以前就像个“笨蛋”,众生就在“颠倒梦想”的世界,却不知道。所以,你在海中开凿运河,开凿得很高兴,但是等到有一天当有所体会,哇!醒过来,会来到「不为而成」、无为的世界。

假设这里是地球,我们现在找西方在哪里?没有说要批判或是指射哪一个宗派,只是要如实探讨、了解西方在哪里?如果界定一个地方,事实上所谓的东、西、南、北,是人类为了方便说明起见,才做一个假名予以界定而已。

在法界、大自然中是全方位,没有方位限制的。以现代实际情况来讲,你说西方在哪里?是在地球上吗?还是在外星、外层空间?如果净土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外层空间,请问「西方」所指的是哪个星球、哪个方向?如果具有天文常识,能不能找到外面的一个固定的西方?是找不到的!因为地球是每一天都在自转。

假设现在所处大楼楼顶对上去的地方称为西方,你跑到大楼上面天天看,认为西方是在上面这一点,但是因为我们的地球是一直在转、转,你说西方在哪里?你以为这个小时的西方是在这边,结果下一个小时的西方又在另一边,地球一天绕一圈,就像时钟12个时辰刚好是一圈。昨天你的西方是在这边,早上你的西方又在另一边,今天晚上你的西方就在那一边,因为这个大楼会转到这边。

假如现在中午12点在这里,下午18点在这边,晚上的24点凌晨又在这边,清晨的6点在这边,是一直在转、一直在转,你说西方在哪里?只要你有天文常识,就会知道要在地球外面找一个固定的西方,是找不到的。这些绝对不是在批判,实相就是这样。当你不了解天文常识,才会认为有一个固定的地方。

除了地球自转以外,我们地球跟整个太阳系是不断在转动,地球会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带着这些星球家庭及小星球,又是在银河系里面转动,银河系本身又是在转动。所以,如果你要心外去找西方,是找不到的,你要到心外去找净土,在哪里?在此让大家了解原来净土的思想。有人误认为我在批判净土,是因为不了解,才会认为我在批判净土,事实上我真的是在弘扬净土的核心。

净土的核心就是「心净佛土净」,真正要找到西方净土,就是回来净化身心,才是真正的净土核心、净土思想,不要到外面去找,是找不到西方的。

有一个比喻,有人觉得修道家的人跟佛教有相异之处?于是就找出论著说:佛教的修行者是要往生西方、是要朝向西方的,而道家是要往生东方的。有人说药师佛在东方,你就会向东方,有一则道家论著要找出道家跟佛家的差异,认为佛家是向西方、道家是向东方的,但是这有什么不同?好吧!执意要这样说也可以,那你就继续去找吧!

于是佛教这边一直继续向西方去找,道家这边也是一直向东方去找,不错啊!我们彼此的方向不一样,但是也同样一直在转、转、转,只是方向不一样而已!所以你也一样在那里转、在那里找、在那里绕,这样有什样不同?他们是向西、我们是向东。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你的东在哪里?原来你的东边是跑到这边来,他的西边是跑到这边来,你跑来我家、我跑去你家,你跑到我家来找净土、我跑到你家去找净土?!

你没有真正静下来止观双运,你是找不到。不管你称它是东方也好、西方也好,你是找不到的。唯有你心静下来如实现观,才会发现当下即是。

或许你的前世可能就在其它星球,然后人家却跟你说那边就是净土,然后你跑、跑、跑、跑到地球来,人家也说就在那里。《阿含经》有提到赤马天子,他向心外一直要去找出离苦海的净土,结果找不到,于是佛陀就跟他讲:「你向外面去找,是找不到的。我佛陀不必向心外去找,我在五蕴身心就可以去找到。」就是告诉我们要回到身、心,但是这样又不是在五蕴身心那里绕、那里找,而是回到内观,万物静观皆自得。当你的身、心真的能够静下来,就可以发现。

-第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不同的地方,如果你自认饱学多闻,不管再增添几个博士头衔,你内心的苦、不安,还是存在。不是用世间这些成就,就能够掩盖得了内心的苦、不安。假如说你得到三个博士学位之后,就能够到达究竟解脱,大家就只要拼命读书,设法弄到三个博士学位就好啦?!

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这是「世间法」、「有为法」,会越修越厉害、越有成就感。而「出世间法」就不一样,就是老子所讲的「为『道』日损」。如果你真正要解脱,「出世间法」刚好就是要对治「自我」。因为「自我」就是构筑梦幻世界、苦海的最重大根本原因。你想要「出世间」,就是出离「自我」、出离苦海。

如果走「出世间法」方面,是来到断除我慢,朝向让「自我」渐渐降服而消失。这两个走向不一样,「世间法」是「自我」越来越厉害,「出世间法」刚好相反,是要断除我慢。就是佛陀跟我们讲的断除十个结,真正走在「出世间法」上,针对那十个结,一个结、一个结的解开,然后慢慢来到「无我」的境界。

「无我」就是来到无私,老子讲「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就是「自我」在中心,然后用十道很高耸、很牢固的城墙,把自己巩固包围在里面,就是佛陀所讲的那十个结。一般「世间法」是要加强巩固保护「自我」,要有成就感。但是「出世间法」不一样,只要有「自我」,就是活在梦幻世界、苦海里面。

何谓「苦海」?佛教所讲的「苦海」,就是「自我」构筑的梦幻世界。当有一天你发现了,「自我」真的是在构筑「苦海」的梦幻世界,于是慢慢走上「出世间法」。当然苦要吃很多,苦也要吃得够,才会真正要修行,真正走「出世间法」。这时候你会真正如实面对自己,然后把那些结一个一个的去除,就是「为『道』日损」,渐渐让「自我」越来越淡薄,身心就会越来越柔软。

「损之又损」那个结、结缚,我是、我能、我慢会渐渐减少。「损之又损」到后来呢?五上分结全部都消失、去除掉,来到「自我」消失,「无我」的世界,就是老子所讲的「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无为」就是来到「无我」的境界。一般对「无为」是不太能够了解,以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一个成道、一个解脱的人对世间都没意义、就是什么都不做?整天在那里吃饱就变成米虫?那是完全的错解,不知道何谓「无为」的深义。众生惯用二元对立的思想,惯用二度空间的思考模式,诠释像无限空间的境界,当然是无法体会的。

老子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当我慢断尽、「自我」消失之后,就会来到无我无私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一个真正体悟「无为」境界的人能够「无不为」,不要误解是无所不为,变成「无不为」、为非做歹。「无为而无不为」的「无为」,事实上是来到无我无私的境界。

一个人真正来到无我无私,就能够「无不为」,也能够成就大事业。因为做事情不是从「小我」出发,不是从自私自利去考虑,是来到「无我」的境界,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天下」不要以为是像国王、帝王、将军的争夺、豪夺天下,是要去摄化天下。「摄化天下」真正要得民心,或是对众生有所益助。「取天下常以无事」如果真正无我无私,才能真正摄化天下。

「及其有事」如果是用智巧、技巧、世智辩聪,用「自我」或武力要去征服天下,老子就讲「不足以取天下」,是得不到天下的。「取天下常以无事」真正要摄化天下,是不可以用武力的,用武力是绝对办不到。包括中国历史上不管再怎么伟大的帝王,他的影响力早就过去了。但是真正以无为、无我、无私影响这世间的,像佛陀、老子、耶稣他们无我无私的精神,纵使经过两、三千年后,人类还是对他们这么尊敬,人类还是受到他们的这么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精神还是默默在摄化世间,提升人类的心灵质量,就是「取天下常以无事」。「无事」就是无我、无私。

就像太极图,事实上,所有万事万物的总源头都来自于「道」,万事万物、不管日月星辰,一定是包含在「空」里面。现在是讲述老子的《道德经》,所以我们要写「道」,佛教的时候,就要讲「空」。

一般众生是在颠倒梦想、背道而驰,也就是「道」在这里,但是众生都离开了「道」,不知道『道』是什么,然后一直向外去找、向外去找,结果到处去找。所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你越向外去找,越不知道「道」在哪里,一般众生一直往下,结果反而是离「道」越远。如果你要解脱,走向一定要跟众生背道而驰。众生是跟「道」相反、背道而驰,你要回到「道」,是要跟众生背道而驰,这样才能够回到「道」,才能够来到「与『道』合一」的世界,就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相异之处,老子讲「为学日增」,但是「为『道』日损」。

一般众生的思惟角度是越来越想成就,就是离「道」越远。如果你真的要解脱,也是世间反其道而行,才能够回到「道」。如果你真正要迈向究竟解脱,要走「出世间法」,你的世间思惟一定要大死一番。如果没有大死一番、180度的大扭转,是没办法来到「道」。如果凭着过去的观念要去找善知识、衡量一个善知识,是绝对找不到解脱者,因为你会用你过去的知见、常识来判断,这样是找不到解脱者,也找不到「道」。

所以,老子给我们的观念都是180度的震撼教育,佛陀所讲很深的那些法义,也都是180度的震撼教育,你的观念才会整个扭转过来,要彻底放下过去世间思维的角度,才有办法找到「道」。

-第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善者无善之,不善者吾益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无常心」解脱者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成见,没有自私自利,也没有预设立场。「无常心」包括没有成见、预设立场。「以百姓为心」他的起心动念是念念为天下苍生,以百姓心为心,无我、无私。

「善者无善之」对我好的人,我一样善待他。「不善者吾亦善之」对我不好的人,我也一样善待他。不会说你对我不好,就以牙还牙。不论对我好或不好,我都对你好,善待一切众生。

「信者吾信之」信任我的人,我信任你。就算不信任我的人,怀疑我、质疑我的人,我还是一样信任你。「德信」为什么不信任我的人,而我一样信任呢?因为我知道你还在颠倒梦想的世界,但是你还是一样会改变,还是会成长、会变化,为什么不善的人,「吾亦善待之」呢?因为你还是有可能改变。今天你对我不善,是因为对我误解,你的因缘是这样,有可能因缘改变之后,就会善待之,你就会改变啊!

就像罗马有一位叫圣彼得,曾经位居宰相、总理大臣的权势,当时基督教还不是他们的国教,还是很排斥基督教,才会有宗教历史记载暴君昏沉,让那些宗教信徒丢入罗马竞技场,让狮子来吃。他最初对基督教是很破坏,百般设法驱除出去,但是他看到不管再怎么加以残害,那些宗教信徒还是一样前仆后继,让他后来惊觉为什么他们都不怕死?为什么他们会具有殉道精神?于是让他大为震撼。真的体道、悟道的人是粉身碎骨、在所不惜,他们不是为个人、小我。

因此,那些宗教信徒的展现让他很震撼,到后来当他慢慢打开心胸去了解、接受,才发现自己很多错误的观念,于是从最初的一个破坏者,改变成后来是大大的护法,后世才命名圣彼得大教堂。

所以,不管你对我好或是不好,我都善待你;不管你对我信任、不信任,我都善待你。因为对那些解脱者而言,他是超越二元对立。一般人是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不好,这就是二元对立,永远没完没了!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解脱者在天下、世间,展现出为众生、为天下,「为天下浑其心」。「浑」是浑朴、浑厚。一般众生认为自己对于是非、好坏、对错,都能够分辨得很清楚,二元对立很明显,然而却是从「自我」的立场去界定是非、好坏。

但是,对一个解脱者而言,你所认为的坏人,未必真的是坏人。你认为应该要远离这种人,他却未必认为要远离这个人。你认为是非常好的大好人,但是对一个解脱者来讲,他的看法未必像你这样。所以,一般众生是:符合你的意思,就认为是好的、对的、善的;不符合你的意思,就认为是错的。于是所认为「非的、黑的…」,就会排斥。

一个解脱者是超越二元对立,表面上你看不懂,会觉得:「奇怪?明明这是坏人,你怎么还对他那么好?明明这种人不可理喻,你怎么还在善待他?」你会变成用「自我」的标准去界定他,你看不懂他的心。所以,就是「为天下浑其心」,「浑」就是他不是像一般众生具有这么明显二元的对立,他是超越二元对立的。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一般众生的眼光都朝向他,这里所讲的比较像是政治家或宗教家,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他是以平等心善待一切众生,把百姓当做像对待自己家里小孩子的爱心,来爱戴一切众生,以爱己之心来爱护每一个人;以尊重自己之心,来尊重每一个人。

-第50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欲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一个体道、悟道的人,他体会整个法界是如此善待一切众生,所以很自然也会展现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善待一切众生,就是「善摄生」,他是以慈悲之心善待一切众生,因为「仁者无敌」,所以「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他的灾害、灾祸也会相对减少。

「兕无所投其角」「兕」就是猛兽,要把牠当做犀牛、猛兽也好,那些猛兽就「无所投其角」就不会攻击这样的人。「虎无所措其爪」那些老虎、凶猛的猛兽,一样不会去伤害这样的人,「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其无死地」对他而言,是超越一切宗派、宗教,超越所有的框框界线。如果你有框框、有界线,框框的外面就是你的「死地」。当你有框框界线界定,把你所要的世界圈起来,圈外你所不要的世界就是你的「死地」。

假设你是以色列的忠诚百姓,非常爱护自己的国家,愿意为自己的国家效劳,连牺牲生命都没关系。但是当来到巴勒斯坦国家,你的生命就很危险。如果你自认为汉贼不两立,认为自己是好人,当你来到你所界定、划分的贼区之时,会不会安全呢?你很危险啊!

如果你把自己界定是佛教信徒,是佛门的忠实信徒,要为佛教、为佛法「荷担如来家业」。当你到天主教教堂,就会浑身不自在,你有界线、框框,界线就是战争冲突的导火线,「战争」不一定是国际战争、武力战争,是你的内心世界里面不断在矛盾、冲突、拉扯,不会自在。

所以,你的界线、框框越多,内心的冲突、矛盾就会越多越大。「以其无死地」因为他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超越所有的宗派、宗教。事实上,真理的存在一定是超越所有的宗教、宗派,太阳不会因为你是某个宗、某个派,才会对你特别好。天地、太阳、大地、流水、空气…,都是平等心的善待一切众生,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一定是超越二元对立,溶入一体的世界。

-第51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本章经文一样都在诠述「道」的特征、特性,以及所有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包括所有这些动物、植物,都是受到整个「道」的影响,等于都是在「道」的孕育之下化生出来,所以「『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生之,德蓄之」「空」能够生妙有,因为有「道」,「有德天地」就是有好生之德,让众生、万物慢慢不断生生不息。「物形之」包括像地、水、火、风,有了太阳系,地、水、火、风之后,「物」也形成了,然后「形之」,众生、植物、动物会慢慢孕育出来。「势成之」「势」就是各种因缘,佛教所讲的缘起。

当各种因缘具足之后,就会形成万事万物,亦即人、事、物的种种现象。一切众生、各种因缘也会相辅相成,一切万物都是因为来自于「道」,「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整个法界大自然的自然运作,「莫之命而常自然」,没有任何人能够主宰它,没有任何人能够命令它,也不需要你去命令。整个法界大自然就是在自然的运转-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不管修行境界再怎么高,你没办法用自我、我慢去命令大自然怎么运转。

不管修行境界再怎么高,你不能够说:「太阳不可以下山,不可以有晚上、不可以有黑夜…」。纵使你再怎么命令,都只是显现你的无知。你也不需要说:「太阳啊!你等一下!现在是12点,等到6个小时之后,你就一定要日落,一定要下山」。真的6个小时之后下去了,你就可以跟一些众生讲说:「我这么厉害!命令太阳6个小时之后下山,它就一定要下山,不敢不下山…。」你可以欺骗那些无知的众生,事实上法界就是法尔如斯在运转,不需要你的命令,它就自然在运转,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当万事万物来自于「空」之后,现象界的一切是「长之蓄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是一个形容。事实上,以佛教的名词解释,就比较容易了解现象界都是不断生生灭灭,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变化。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要把「道」当做一门学问,然后在那里咬文嚼字、钻研,不要以为经文太过浅显,这是很深奥的,要好好去体会。如果你真的能够体会到这几句而能够展现出来,就是一个解脱者。能不能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种「无我」、「无私」的胸襟呢?如果你能够真正做到,就是佛陀或是老子所赞叹的「玄『德』」,就是最深、最玄的品德,无我、无私的精神。

-第52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本课程一开始,有跟大家解析佛陀、老子、耶稣,他们三者所诠述重点的相异之处,着重的重点有何不同?佛陀是比较重视现象界的生生灭灭,告诉众生现象界的实相就是无常、缘起。众生了解这些实相之后,才不会去抓取、黏着。不抓取、不黏着,才会放下,才会有距离看清万事万物的真貌,佛陀是比较重视现象界的解析。

老子是比较重视「道」的解析,佛陀把这方面归纳为涅盘界、涅盘智,讲「先知法住智,后知涅盘智」,老子是认为反正讲出来,你看得懂就看,你看不懂、我也没办法。你看不懂、你要骂我,就不知道我已经去哪里了!

「天下有始」,「天下」用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太阳系、天地父母,它是一个开始、有个源头,源头就是「道」,「以为天下母」的开始就是「道」,就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众生的源头。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如果你能够体会「道」的重要,宇宙本体及空的奥妙、重要,又能够知道万事万物的现象界,一方面了悟无常生灭变化、缘起,也了悟现象界都是来自于「道」、源头,就是体道、悟道。这时候「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又能够知道就是佛陀所讲的「先知法住智」,能够知道万事万物现象界的生灭变化、缘起甚深,所以你不抓,也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复守其母」你能够心与「空」相应,回到「道」,就是「心与『空』相应,外相随顺缘起」。「心与『空』相应」就是「复守其母」。「既知其子」因为了悟现象界的生生灭灭、缘起,所以「外相随顺缘起」。你的心会「复守其母」,你的心会与「空」相应、与「道」相应,能够来到这种境界,能够体道、悟道而稳定,「没生不殆」因为你会溶入不生不死的法界,体道、悟道而行道、与道合一,才是真正的「得道」。

得道之人是「没生不殆」,生、死对他而言,是世间界定的名词,对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他是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天下有始」就是「道」,「道」就是「空」,「空」能够生妙有,一切的日月星辰。「道」是所有万事万物的一个总源头,你能够「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知道现象是怎么来的,而且不会忘了它的根本,也清楚知道它是从哪里来。再来,又了解现象界是不断生生灭灭、不断变化,你就不会迷执在这些现象界上面,不会成为天涯流浪人,都是执着在「世间法」。外相能够随顺缘起,但是你的心与「空」相应。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所有现象界的总源头就是来自「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能够体会「道」的重要,你的心会与「空」相应。「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就能够掌握到总源头,掌握到心与「空」相应,然后外相又能够随顺缘起,不是消极悲观、不会消极悲观,就能够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也就是佛陀所讲的涅盘界。

「赛其兑,闭其门」就是佛陀所讲的守护六根。你能够守护六根,不到处攀缘,这样「终生不勤」,会成为生龙活虎过一生,你的生命才会真正活起来。「开其兑,济其事,终生不救」如果一个人不知守护六根、到处攀缘,因为你不知道涅盘界的家在哪里,也不知道依归何处,于是就到处攀缘,把身心弄得很疲惫,然后很痛苦、烦恼不安,这叫「开其兑,济其事,终生不救」。

「见小曰『明』」「见小」就是能够从最微小的地方,也就是从眼前最平凡、最平实、最平淡的地方,见到最深奥、最伟大、最玄妙。你能够在一花,看到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都是「见小」的意思。「三法印」就在眼前处处呈现,能不能在眼前现象界这些人、事、物,或是一花、一草、一木里面,去体悟「三法印」呢?如果你真的能够看到,就能够见到法、能够体悟「道」,把「无明」转为「明」,叫做「见小曰『明』」。

因为「道」是无所不在,「法印」是无所不在,如果从眼前的这些,你找不到,还要到哪里找呢?!「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他的身心是很柔软的,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不会逞强、没有我慢,展现「三妙行」、身心柔软。「守柔」而且心与空相应,「空」是没有界线、没有阻碍,所以就是那么的柔。「守柔曰『强』」这种人是身心很柔软,但却是很有道骨。根据《阿含经》的记载,佛陀提到阿罗汉讲经说法,一定有他说法的原则,也有他不说的原则。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太阳不只提供光明,而且提供我们生命的能源,现在白天不用点灯,事实上就是在利用太阳的光。我们善用太阳的光,才不用点灯,太阳的能源又是普照大地,让大地能够生长着,你才能够种花、种菜,才能够有种种成就。

但是一般众生用这个光、能源,就认为我是、我能,却看不到背后恩泽的重要,我们却很少去感恩。「用其光,复归其明」除了善用太阳的功德、恩赐以外,还要能够看到主体-整个太阳对我们众生的重要、恩赐,你才会感恩。如果你看不到背后这些,就会展现我慢说「我这么行,能够品种改良,种出这么大的花朵出来…」然后你用这些去赚钱、显现我能,却没有看到后面整个法界所提供的恩赐。你要「用其光」然后「复归其明」,这样就「无遗身殃」,因为你能够知恩、感恩,「是为习『常』」,才算是真正体悟「道」,体道、悟道而行道。

【幻灯片】

老子很重视整个万事万物的总源头,「道」方面的诠述、特征,以及展现整个法界的特征,能够了悟法界、「道」的特征,就会展现跟「道」相应,会体道、悟道、而行道。

这一张是樱花,这是蚂蚁窝,我们本来要介绍的主角是后面的「空」,但是因为「空」无法对焦,而且一开始介绍「空」,大家也不容易看到。所以,我们要透过「有」,然后来看到「空」、来体会。这就是「空」,也就是老子所讲的「道」,佛教所讲的空中生妙有,「道」里面是蕴藏非常巨大、无边无际的能量。

有了这些能量,当因缘具足就会「道生一」,这就是「道生一」的过程,能量因缘具足,就会冷却、凝结,形成极微细的粒子。

微细的粒子就会形成星云,物质、极微粒子的形成,就是「道生一」的过程。然后「一」又会生「二」,物质形成了,一定会流动变化,一定有比例的不同,所以它会变化,会有高低、大小的不同,开始不断的流动、变化,就会「道生一,一生二」,亦即《易经》的「无极生太极」。

前面是「太极」,再来是「两仪」。「无极」就是「空」、就是「道」,慢慢又会不断变化、分裂。当因缘形成一个受精卵,又会分裂成两个,再分裂成四个,四个、八个…不断的分裂。就是不断一直分裂、分裂的过程,只要后面有能源、能量的支撑,就会不断的再分裂。有形的物质就不断一直形成,例如一个「太极」,慢慢一直分裂、一直分裂,如果你没有来到总源头,你越往下,你的心胸、视野越小,就会离「道」越远,你的界线就会越多,就是「苦海无边」!

这是太极花,你要来到总源头,不然越往下看,都是在支流末节上面下功夫,你要往上提升、往上提升,才会看到、掌握总体。刚才是从《易经》、还有「道」方面解析,现在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从科学、天文方面来找证明,今天所讲的也是属于「现代创世纪」。

《圣经》所讲的「创世纪」,不要变成是宗教化的信仰。事实上,《圣经》所讲的创世纪,只是把「道」整个演变生成的过程,用拟人化来叙述,让大家比较容易了解而已。结果众生不了解事实,变成一种宗教信仰,结果就不知道「道」、上帝是什么。如果你对宗教信仰没有求真求证,宗教信仰反而是阻碍你认清真理的阻碍,我们要超越宗派、宗教的框框,然后认清真理、实相。

因为宇宙里面本来就充满着能源,所以老子也讲:里面有精、其精甚真。里面都是充满能源,现在天文学家是设定有一个大爆炸,但也只是一个假设,银河系、星球的爆炸或是「白洞」,会释放出相当大的能源,它一方面有生、有异灭,「黑洞」就是代表着异灭,另外一方面会有生,有「黑洞」、就会有「白洞」。星球有爆炸、有死亡、有消失,另一方面就会释放非常巨大的能量。

有能量,星球、星云又会慢慢形成,就是巨大的能量慢慢转换出有形的、极微的粒子,然后慢慢再凝聚,那些小颗粒就渐渐的出来,再大的银河系、太阳系都是这样出来。

能源转换出广大的星云,然后随便一个角落旋转、运转之后,就会脱胎出来,形成一个太阳系。这是实际拍到的,不是想象、不是抽象,也不需要宗教信仰,事实就摆在眼前,就是「现代创世纪」的描述,让大家很清楚体会。

我们再把它缩小一个范围,这是巨大星云的一个角落,然后只要一个运转、旋转之后,脱胎出来就是整个太阳系。边是叙述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从巨大星云里面一个角落,个有黑、有白就是旋转,本来从能源、从「空」里面,转换出「能源」,能源就像是「无极」,然后来到「太极」。

然后也一定会旋转,于是产生「两仪」,它不断的旋转、旋转,整个太阳系就会出来。这一、二、三、四就是太阳系脱胎成长出来的过程,这是实际的存在,称为「蔷薇星云」,是用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广大的星云只要一个角落,然后旋转、旋转,里面任何一个白点都是一个星球、一个太阳系。整个太阳系就是从这些巨大的星云产生,但是巨大星云又从哪里来?它是浸泡在无边无际的「道」、「空」之中,从「能源」转换过来。

这是「火鸟星云」,有没有像一只火鸟?就是高凌风所唱的「火鸟」,这是鸟头、这是翅膀,它在空中飞。这些白点都是从「星云」,经过几亿年慢慢酝酿、旋转之后,就形成太阳系。所以,任何一个白点都是一个太阳系。

现在再转换到太阳系,太阳系是怎么形成呢?一样从广大星云里面的一个角落,然后经过不断的旋转、旋转,就是「两仪」。「两仪」一定有阴阳比例,密度不同,然后一定会旋转,结果中间形成一个核心。当压力够大的时候,会产生这些物质,产生核融合反应。

当压力够高、够大的时候,就会产生核融合反应,所以就会开始燃烧而放光,中间就会形成太阳,而旁边这些星云会慢慢凝聚,因为压力不够大,不会产生核融合反应。因为旋转会有一个核心,一样会聚集很多的云气、物质,所以慢慢一样会形成星球,但是这个星球不会发光,于是就形成「行星」。

于是形成太阳在中间,旁边有九大行星。但是不管怎么样,都是从能量转换过来,然后这样慢慢旋转而形成,不论是太阳、地球或是其它星球,源头都是相同的,就是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因为中间的太阳比较远,所以画的比较小,事实上它是很巨大的,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蓝宝石。

整个太阳系,就是这样从空生妙有,慢慢转换过来,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三生万物」现在有太阳、地球,后来万事万物-动物、植物就会出来,这就是「创世纪」。不只是太阳系,整个银河系也是这样形成,一样从巨大能源转换过来,都要浸泡在无边无际的「空」、巨大银河系里面,太阳系只是边边的一粒沙。

在银河系里面,有1千亿到2千亿个太阳系,我们的太阳系才只是边边的一粒沙,大家真的要把我们的视野拉开,放眼整个天下、整个宇宙。

这是我们的银河系,太阳只是边边的一粒沙,大家真的要看到整个宇宙、无边无际的「空」,能够包容所有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而这里面所看得到的,却都是银河系。无边无际的「空」,能够容纳无数量的银河系,没有「空」、「道」的存在,这些怎么存在呢?

事实上,佛教所讲的「空」,是直指实相存在的「空」,就是宇宙存在的本体,但是有人就怕本体,认为会落入「本体论」。没有「空」,现象界怎么存在呢?本体是什么?「道」是什么?不必害怕那些,要如实了解实相的存在。

整个太阳系之中,虽然我们现在地球没有放光,没有产生核融合反应,但是表面最初形成还是非常高温,然后慢慢浓缩形成一个熔浆,于是整个地球会慢慢冷却下来。整个地球最初形成的时候,还是一样高温,然后经过几亿年慢慢冷却、变化,于是形成水气、空气,就飘到气层上面,水气会浮上来,然后形成云。

当云因缘条件具足的时候,又会降雨下来,于是变成有地、有水,有空气、有太阳、也有「空」。当地、水、火、风、空具足了,就是已经来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就是有太阳、有地球,天地父母形成了。然后「三」能够生万物,有天地父母的养育,加上「空」的孕育。

我们所谓的「天」就是太阳跟「空」,可以把太阳跟「空」暂名为「天」。地球就是「天地」、就是我们共同的「父母」,有天地父母的慢慢化育,生命、植物就会慢慢出来,那些单细胞、微小的生物,就会慢慢出现。

它怎么来?不是某个人创造的,是整个法界因缘不断的变化,缘起甚深啊!就是无限的潜能,不断一直的变化、变化过来,地、水、火、风、空,慢慢的孕育、孕育,就能够变化出这么多的万事万物。

就像一只母鸡蹲在这里孵蛋,就像天地父母,当因缘条件慢慢酝酿,就孵出这么多的小鸡,你看这些小鸡,不管是圆的、还是扁的,一样都是天地父母的一个众生,不管你修行再多高、再多伟大,都是整个天地父母的众生,都是需要靠整个天地父母的养育,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生万物」出来,这一花一草一木就像一个众生,每一个众生一定都是脚踏大地、头顶青天,浸泡在「空」之中,没有任何人例外。所以,你每天在滚滚红尘里面奔跑,有没有看到你是脚踏大地、头顶青天,浸泡在「空」里面,如果看不到养育我们的背后因缘,你找不到「道」,然后就在那里展现我是、我能、我慢,因为不知道「一」归何处,不知道心灵的家乡在哪里,所以就会有苦、不安啊!

为什么老子说「『道』常无名且朴」?而且一般众生找不到「道」,见不到「道」、体悟不到「道」?就是因为「道」展现「大成若缺」,因为大地有这么多缺点、有这么多污染、有这么多牛粪,都是一般众生所不要的,众生认为这是肮脏的。众生心目中的上帝、心目中的天堂都是黄金铺地,怎么可以有这些牛粪呢?!这怎么是净土呢?怎么是天堂呢?一般众生不要、也不看这个,认为这没什么,这是五浊恶世,于是就要另外的地方构筑你所要的。

真正「道」的展现,就是这么朴实,就是如实。众生找不到,就是因为不甘于平凡、平实、平淡,就认为这些是「道」里面的缺点,这个人有一点缺点,于是就不喜欢,就会一直在找你的偶像

再来,这个世界有死亡,这里怎么会是净土呢?怎么会是极乐呢?哪里是天堂呢?认为天堂没有死亡啊!于是就要去构筑一个没有死亡的世界,你认为地球有死亡,就是「大成若缺」。真正「道」的展现,它是有黑、有白,有白天、有晚上,一定是同时存在。所以,播放这些幻灯片也是让大家认清,你要回到实相来认清事实,不要一直去逃避它,一直要去闪躲它,一直要去排斥它。你越排斥这些、越怕死,你就越凄惨。

到后来,当你能够体会不生不死,体会整个「道」的伟大、玄妙,再来看到「道」就是这样不断在养育一切食物,变化很多万物,萝卜怎么来?是地、水、火、风、空的孕育啊!是「道」的孕育变化,「道」生万物,要到哪里去找「道」?!「道」生万物,上帝创造万物,就是这个啊!地、水、火、风、空就是上帝,就是创造出这些万物,你所食用的这些食物,都是来自于整个法界的缘起,于是就会产生。

你只要好彩头、好彩头!要种种那些世间成就,都是来自整个法界因缘的提供。「道」就在你的脚下,就这样默默的、傻傻的在那里做,「无名且朴」,不争功、不争名。,「道」就在大地,阳光也是、空气也是,「道」的孕育,就能够让小小的南瓜慢慢开花,让它结果、长大,就是「道」的孕育万物。

你要到哪里去找「道」?要到哪里去找上帝?眼前的一个水果,眼前的一花一草一木、菜,都是整个上帝告诉你创造万物的过程,这都是真实的,叫做真正的法界大师,它能够变化真正的东西让你吃。人类的魔术师能够无中生有,变出一个南瓜吗?不管你怎么厉害,也只是隐藏得很厉害,但是你再怎么变,都是要借用整个大自然。所以,我们要慢慢去体会,真正能够空中生妙有,能够从无中生有的,就只有「道」。

「道」就是大地、流水、空气、阳光,你就踩在「道」的上面,就浸泡在「道」里面,「道」的展现处处都在宣说「无上甚深微妙法」,都在这里显现缘起甚深。无常、无我、涅盘寂静,包括这个形成,也不是我是、我能,你是把种子种下去,只是一个助缘而已,整个成长的过程,都是法界在养育、在变化,大家要慢慢体会什么叫做「无常」、「无我」。

你就浸泡在整个天地之中,人类只是天地的一份子、一个众生,而且当你出生、活着,都是需要仰靠整个大自然的养育,你要脚踏大地、也需要这些水份,需要阳光、也需要空气,而且这些地、水、火、风,又不断让这些秧苗慢慢成熟,长出累累的稻谷,这就是「道」养育万物,你要到哪里去找「道」?到哪里去找上帝?当下眼前一花一草一木,都在告诉你。

所以,人类不知道净土在哪里,当你能够真正心净,处处所到都是在净土里面;你懂得感恩,就不会我是、我能、我慢,但是当你看「道」,因为它展现是两面都有,有「生住」、也有「异灭」,众生看到另一面,就不喜欢了。事实上,你看世纪末的震撼--921大地震,一方面众生是看到整个大自然,怎么会有这么大破坏力的天灾?!然后觉得是五浊恶世、是不好的,我们要到一个没有地震的地方。当你找到一个没有地震的地方,那里也是没有生命,你也不可能活着。再来,也是佛陀一直在叮咛我们的,世间就是无常,现象界的一切是无常。「无常」是要告诉你不可以去抓,你一抓就抓到苦,一方面也是宣说「无常」。

也是在宣说法界显现巨大的力量,921大地震释放出46颗原子弹爆炸的力量,这是法界所展现出来的力量,一方面告诉你「无常」,一方面也是要挫耗掉众生的我是、我能、我慢。如果你会看,我慢很快就会降服;如果你不会看,你会继续逃、继续跑,继续在构筑你所要的一个没有地震、没有变化的梦幻世界、梦幻天堂。如果你会看的话,我慢的断除会很快,你会臣服整个法界。

「我慢」要断,一定是要来到深观、臣服整个法界,我们见证过921集集大地震,很巧妙的在921天之后,又发生331大地震,真是非常巧合。

这是阳明山大油坑的硫磺洞,还不断一直喷出硫磺气、硫磺味,这是在告诉你「耶!我这个大地也是在呼吸!也是有生命力!有能源、有能量!」告诉你这个地球是活的。因为地球是活的,所以我们才能够活的。所以不要去找一个都没有台风、没有地震、没有什么…的地方,只是一个梦幻的世界,所以醒来吧!佛陀一直告诉我们醒来吧!。

这是在北海岸,这是海水侵蚀过的痕迹,就是告诉你在几万年前,这些是在海平面下的,因为有板块地震的慢慢挤压,于是慢慢形成陆地上升、海岸线下降,「无常法印」也包括地震。

我们众生都是在二元对立世界里面,都只要我们所要的那一面,然后不包容我们所不要的那一面,没有地震就没有台湾,因为有地震板块的挤压,台湾陆地才慢慢形成,台湾是靠地震板块的挤压而形成。所以,加加、减减,它一定有破坏的一面,但是也有建设的一面,大家两方面都要看到。这都是法界为法做见证,就在告诉你,它们走过的无常痕迹。

还有,众生一般都是,如果对你做99件的好事、你很喜欢的事情,你会觉得这个人是好人,只要对你做一件你不喜欢的事情,你就会认为这个人是坏人。这一件事情你认为说不好,也未必是真的不好,但是因为它触犯到你的不要,你就把他划分是坏人。

法界呢?法界大师是做很多的善事来养育众生,但是当它展现一些无常变化的时候,众生就不喜欢、不接受,就变成不能接受这个实相。你不愿意接受它,你要到哪里去找你涅盘界的家呢?现象界的一切都是二元对立的存在,都是有利、有弊,你要能够透视之后,才能够超越。

不管你再怎么追名逐利,再怎么的高官大位,你都是浸泡在整个法界天地父母中,如果你没有去看到天地父母的养育,我们人类的视野就会在小小的井底里面,然后你就展现我是、我能、我慢,心胸就会变得很狭窄,没办法来到无我、无私的境界,就会有很多的框框、很多的罣碍。

这一张是在内湖拍摄的,有山、有水,告诉我们地、水、火,这是阳光、风、空气,以及虚空。当因缘俱足,才形成你、我、他,但是众生都在这小小世界里面,然后看不到整个法界对我们的重要,这样怎么找到「道」呢?怎么找到涅盘、净土呢?

我们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能不能从这最微小的一花一叶里面去看到缘起甚深?这么的奥妙。问问自己:能不能造出这样的花?能不能?这个是高丽菜花,你问自己能不能创造出?修行境界再怎么高,你能吗?我问我自己是不能啦!我看到法界大师的伟大所变化的,因为我做不到,所以我臣服法界,臣服是来自于你的深观、你真正的体会。

刚才是低头下来看看一花、一草、一木,现在你要抬头看看无边、无际的空,要从最平凡、平淡里面,去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老子讲「见小曰『明』」,真正宇宙最玄秘、最深奥的「无上甚深微妙法」,都在一花一草一木里面展现,当你静下来去看,就可以看到「道」是很深、很深的。

这是冰雕、冰宫,法界是很深奥的,当你慢慢静下来看,就能够体悟“花开见佛悟无生”,西方在哪里?你鼻头所朝的方向就是西方,净土在哪里?天堂在哪里?智慧眼打开,你就看到了。当你能够看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就能够「花开见佛悟无生」,你的生命就会充满着灿烂的花朵。

-第53章-

使我介然有知,形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宴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老子真的把众生心看得很透彻,太了解了!「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为什么能够让老子如此坚固深信,然后用觉知而行大道?就是体道、悟道而行道,与道合一,这么甘于平凡、平淡跟整个道合为一体,为什么会来到这种境界呢?「唯施是畏」这里的「施」,是世间众生布施的「施」,不只是布施,包括人与人之间对你好的那些也都是。

老子为什么讲世间的布施,包括说:对你好,会让老子畏惧呢?因为一般众生对你好,包括最恩爱的夫妻也是一样,我爱你!但是这个爱的背后,都是要抓、要求啊!被爱的背后,变成是一种负担、一种抓取、一种束缚。平常一般众生所谓的行善、布施,如果没有来到「三轮体空」的布施,是停留在有相布施,背后就会有条件、有所求。

所以,老子对一般人的布施,包括说:对你好、护法、护持,老子会怕怕!为什么?因为众生背后通常是有目的、有抓取、有条件、有所求,甚至众生也会搬出框框模式,认为「圣人的模式是这样!我护持你、我拥护你」就搬出像海豚跳火圈,或是马戏团的一些特技框框,希望心目中的偶像能够符合、表演这些高难度的动作,以符合我们众生的需要。

如果符合他的框框模式,他就掌声不断。但是你看不到真正的解脱者,如果你要这样做,也是会丧失自己,也会设法一直「修修剪剪」自己,然后套进众生的框框、模式。所以,佛陀希望我们能够从「有相布施」,学习来到「无相布施」、「三轮体空」的布施。但是对于一般众生是没办法这样要求,老子为什么可以体会「道」的伟大、厉害?因为整个法界的大地、流水、阳光、空气、虚空,对我们的恩泽比任何众生都更重要。虽然法界给予我们最重要的恩赐,但是对我们却又是不抓取、功成而不居,老子体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爱。法界的爱是真正很纯粹的爱-无条件、无所求,为什么「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因为「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是很感慨的发出心声,法界的大道就是如此平凡、平实、平淡,大道就在眼前,但是大家却看不到。整个法界最深奥、最神秘的神迹、奇迹,都展现在大家眼前,但是你就看不到、看不懂,太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但这却是最深奥的。

众生看不到,于是就「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一般的百姓、众生却很喜好那些奇奇怪怪的雕虫小技,就像最美的艺术是在大自然、法界中,但是你不懂得欣赏这不需要花钱的最美艺术,你却要花费好几百万、好几千万,去购买某某大师的创作-雕刻品或是国画,觉得价值几千万,才是过瘾、才是稀有。

对老子而言,那些都是多余的。人类所创造的那些艺术品是没有生命,法界的艺术品是充满着生命、变化、神奇。但是又最便宜的,而且是最美、最奥妙的,众生就是看不到、不知道珍惜,于是老子发出感慨:「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如果打开智慧眼、懂得欣赏,根本不必花钱储藏那些艺术品,法界的无价之宝都会不断呈现出来,真的可以处处得到无价的法宝。但是众生都是心外求法,结果「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但是却「服文彩,带利剑」。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是形容一个人内心的空虚、内心的空洞、心田的荒芜。「朝甚除」的「除」是污垢,一般众生内心是充满着污垢、贪瞋痴,一般众生的心田是荒芜的,充满着荆棘,你的心田是如此空虚、荒芜,没有什么智慧。「仓甚虚」肚子里面实在没有多少东西,内心是空虚的。「空虚」不是所谓「心与空相应」的「空」,而是肚子里面是没什么东西,加上你又充满着贪、瞋、痴,内心不安、苦闷啊!

但是你的外表方面却是「服文彩」,穿着很华丽、很富贵,打扮得像贵族,然后「带利剑」像以前的人,包括佩剑或是佩玉,都是要衬托身份,就像是贵族,要配合什么样的饰品,才能衬托出你的身份。「带利剑」就是用外在的配件,衬托你的身份,就像现在戴一支七、八十万、一百万的手表,开车要开五、六百万的轿车,就是这种意思。

「厌饮食」的「厌」不是厌恶,是老饕的那一种喜好,一直在追求口腹之欲,甚至吃到连山珍海味也觉得没什么,自我标榜「吃到腻了」。「财货有余」就是贪欲无穷,一直的抓取、积聚,然后抓取各种世间的财货。

老子透视得很清楚,因为内心越空虚,才需要越多外在的装填。如果你的内心是充满着安详、法喜、智慧,外在装填的那些,只要维持基本上的需要就好了,多余的就变成是累赘,不会想越多越好,物质方面只要维持最基本所需,这样就好了。有个地方可以住、遮风避雨,衣服能够穿得不受风寒,可以防蚊虫,这样就好!

可以把物质欲望降到最低,如果真的有内涵,就会做到这样。但是如果越没有内涵,你的内心越空虚,越不知道心灵要归依何处。当你的内心越空虚,就会需要抓取越多外在的物质让你依靠,让你有一个安全感,让你有一个满足感。如果不知「一」归何处,于是你这个「一」就到处去抓、去追!去抓所依,就一直向心外求法。如果你知道「一」归何处,到哪里都是安心自在。

「大道甚夷,而民却好径」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老子提供一面很好的镜子让我们照见,我们有没有「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却又「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一个真正有智能的善知识,不会用外表来炫惑众生,不必用外表来让人家看,认为他就是一个外表很庄严的大法王,不会的!他就是返璞归真,成为一个很朴实、很平凡、很平淡的人,这样的人内心是空虚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老子说这一种人叫做「盗夸」,就是盗贼、盗魁。为什么呢?这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因为他内心是空虚的,但是却透过一些外表让人家以为他很有内涵,于是别人就会尊敬他、恭敬他、供养他,这里面是不是有一种窃盗之心?仔细去看这里面是有窃盗之心,你没有那个能力、实力,但是却装出好像有那样的实力,就是窃盗。

再来,老子更深入的解析,你不是不够吃、不是不够住,但是却一直贪得无厌,你多要来的这些,就是盗用大自然的资源。你不是因为需要而用,是因为贪欲无穷而一直在消耗大自然更多的资源,就是窃盗大自然的资源。

「非道也哉」!这不是一个走在大道上所应该展现的现象,当我们慢慢听闻「道」之后,能够更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大家要懂得惜福。现在有些科学家也都提出呼吁,如果人类一直再以这一种消耗方式,浪费大自然的资源,可能再不超过一千年,人类的后代子孙就没有资源可用。一千年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不能够为了我们无穷的欲贪,然后把整个地球资源都耗尽,后代的子孙呢?我们也要为后代子孙想一想!因此绿色环保,保护我们的地球村,保护我们的绿色大地、保护我们的资源,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体道、悟道、而行道。

-第54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如果以佛法的闻、思、修、证来讲,一个人真正体悟、体证到法,就会来到「四不坏净」。《阿含解脱道》里面就有讲到,如果一个人真的有见法,真正有体悟到,不是在闻思上面的,而是实际体证到,你会来到「四不坏净」。也就是不管别人再怎么风吹雨打,再怎么考验你,都是道心不坏的。因为你真正品(尝)证到「无常」就是这样,「无我」事实就是这样,所以不会被那些打倒。

禅宗里面有讲到,如果真正见到法,就不会被老和尚所骗,那个老和尚有的是故意要考验你到底是真的懂?还是不懂?到底你的体验是真的或假的?有时候会故意要煽动你,如果你是真的,就不会受动摇,来到「四不坏净」。如果一个人真的体道、悟道、而行道,会来到「善建者不拔」,你真正建立起道心,真正体道、悟道,别人是拔不掉的。

「善抱者不脱」真正与道合一,你不会说:当我心情好的时候,就是法界对我很好,我就浸泡在法界里面;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就一直在怨天尤人说「“天公”对我实在太不公平啊!“天公”对我…啦」如果你还会有上上下下、起起伏伏,表示你的体悟还没有真正坚固。

「子孙以祭祀不辍」如果一个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的人,因为他是与道合一,展现出来是充满着智慧,不管他在这世间有没有留下丰功伟业,或是留下什么名声,对他都不重要,但是他自然而然会默默影响后代人类。「子孙」不是光跟他同姓的,而是后代的人类对这种得道之人,因为他展现无我、无私的精神,所以后代子孙会永怀其恩,他的影响会与日月同光,就是「子孙以祭祀不辍」。

不要以为「无为」的世界,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修行方面是从个人的「点」,然后线、面、空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个真正修身养性的人,以佛教来讲,就是不断净化自己的贪、瞋、痴,让我们的身心柔软,让我们原本分裂的人格,充满分裂、充满界线的结缚慢慢去除,让我们能够返璞归真。

你本身必须要成为一位真人,才能够自利、利他,我们一般众生常常是人格分裂,如果表面意识展现自卑感,其实潜层意识里面要展现我慢。如果你表面意识展现我慢,要向人家炫耀你多行、多厉害、懂多少,学问多高、多好,那是因为你希望多得到一些肯定。

为什么需要多得到一些肯定?因为你的内心自卑,不能肯定自己,还不能接受自己,所以需要多一些外在的肯定。人类常常是在表里不一的情况下运作,在形成人格分裂的情况之下运作,有时候会变成人前是一种做法,人后又是一种做法。你不敢单独静下来面对自己,因为你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自我」。

真的要修行,就必须突破、超越这方面,超越二元对立,因为这也是一种二元对立,都是人格的分裂。你必须要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来到「无上正等正觉」,才会成为一位真人。修行就是让冲突的世界慢慢统合起来,不是在求禅相、求感应、求加持。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让我们内心的冲突世界,慢慢能够统合,让我们的贪瞋痴、凹凸不平的心,慢慢能够化为完整,把那些贪、瞋、痴污垢净化,这些都是现在要做的。这样才能够来到「无上正等正觉」,才能够成为一位“真人”。只要还有贪瞋痴,你就要用很多的面具把自己包裹着,只要你还有戴面具,还有贪、瞋、痴,还有我慢,就是不够真,就还无法成为真人。

老子讲「修之于身」,你必须要能够先摆平自己的这些冲突、矛盾,才能够成为一个「真人」。你能够先对自己慈悲,才能够真正对众生慈悲;你自己内心的矛盾能够统合起来,才能够协助众生超越二元对立,化解掉矛盾。你的修行才能够从「点」(就是你自己),自己先照顾好自己,然后才能够扩大到你的家庭,再扩大到其它,慢慢再扩大。

曾经有一位学员找我,他以前是有一些神通,会帮人算命,也都很准,但是他还是充满着苦、充满着不安,当他来找我的时候,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来找我?」他说「因为我虽然能够帮忙别人,能够算别人的命,但是“我却摆不平我自己啊!”」就是渐渐愿意如实回来面对自己。

修行就是如实回来面对自己,看看自己内心的苦、不安,内心的冲突、矛盾,检讨反省自己有没有慈悲?有没有柔软?有没有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如果没有慈悲善待自己,没有慈悲善待众生,你要谈修行,谈神通感应、神通禅相,免谈!都只是在世间法里面绕而已。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真人,你很真诚、真心,也会成为一个很朴实的人。再来,就会把你的真诚之心,慢慢回馈这个世间,会把你的修养、修行慢慢回馈,所以「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因为你有「余」,然后渐渐可以跟众生分享了。「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其它以此类推,来到乡、镇,扩大到国家,再来不只是扩大到国家,还扩大到整个天下,是讲整个法界,就是这里所讲的空、空间、虚空。

能够把你的修行回馈到整个虚空、法界、六道众生,就表示你的德行能够普遍、普及于法界,就是「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能够来到全天下,就像佛陀、耶稣、老子,但是一定都是要从点、线、面、空,这样逐渐扩大。如果这个「点」没有照顾好、没有做好,你在那里谈「空」,谈无边无际的法界,都是空谈!所以,如实回来面对自己的不足,面对自己的贪、瞋、痴,面对自己的我慢,如实回来反省、照见自己的脸黑,才会走在解脱道上,这是相当重要的步骤、阶段、关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也是从「以身观身」,「四念处」内身、外身、内外身都是,大家不要被语言、文字所欺骗,认为「这跟佛教的不一样,这不是佛教的…」你把自己界定得死死的,就会看不到。

「以身观身」如果如实回来面对自己,就会照见自己事实上充满着贪、瞋、痴,自己的脸也没有比别人白,这时你还会那么严厉指责别人的脸黑吗?!当你看到自己心胸是如此狭隘,还会去指责别人的心胸狭隘吗?!你还会一直对别人总是「鸡蛋挑骨头」吗?!所以,你越是在看别人的脸黑,表示越没有回来反观自己。如果修行之后,越是我慢展现,拿着一把刀、一把剑到处去砍别人,表示你走的方向都是错误的。

你没有如实回来看看自己的脸黑、自己的贪瞋痴,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与解脱道就是背道而驰。所以,老子、佛陀都是强调「以身观身」,要从自己开始做起,真正有自知之明,才能够知道别人。能够看清自己有没有贪瞋痴,才能够知道别人有没有贪瞋痴。当完全没有贪瞋痴的时候,才能够清清楚楚知道众生有没有贪瞋痴。只要你还有贪瞋痴、还有无明,无法清楚正确判断别人有没有贪瞋痴,就是用我慢在看。

所以,一定要先回来看自己,叫做「观内身」,你才能「观外身」。「以身观身,以家观家」,其它以此类推。在「四念处」里面有提到内身、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这些都是。但是不能够只说「哦!我只是看自己的身,看自己的心」也不能够这样,必须要再打开去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世间最深的奥妙、宇宙最深的秘密,都很如实呈现在你的身、心,很如实呈现在你的眼前,如果智慧眼没有打开,你就看不到。佛陀、老子归纳一些法则,而佛陀把这些法则更详细归纳为「无常」、「无我」、「缘起甚深」。这些都是经过他们深度观察体会之后,所归纳的一些法则,指引我们去了解。如果看不到这些法则、奥妙,就是「无明」。在「无明」的情况之下,就会背道而驰、自讨苦吃、苦海无边。如果能够从自己的身、心之中,从眼前一切人、事、物的境界,一花一草一木之中,去看到最深层的奥妙,「无常」、「无我」、还有「缘起甚深」,就能够体道、悟道而行道,与道合一、解脱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