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脷叶

 chh71 2012-11-23

龙脷叶

编辑本段龙脷叶

  【别名】龙舌叶、龙味叶、牛耳叶
  【来源】大戟科守宫木属植物龙脷叶Sauropus rostrata Miq.的叶。全年可采,或夏秋采集,晒干。
  【采集】5~6月开始,摘取青绿色的老叶,哂干。通常每株每次可采叶4~5片,每隔15天左右采一次。
  【药材】干燥叶呈卵状或倒卵状披针形,似舌状,先端钝或浑圆而有小尖,基部短尖近圆形,全缘,枯黄色或黑绿色,叶背中脉突出,侧脉羽状,网脉子近边缘处合拢。纸质,较厚。气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佳。
  产于广东,广西。
  【性味】①《陆川本草》:"性平,味淡。"
  ②

龙脷叶

龙脷叶(5张)
《南宁市药物志》:"甘,平。"
  【功用主治】①《陆川本草》:"清肺,治肺热咳嗽。"
  ②《南宁市药物志》:"止痰火咳嗽哮喘。治内伤肺痨失音。喉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
  【选方】①治痰火咳嗽:龙利叶和猪肉煎汤服之。(《岭南采药录》)
  ②治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炎,支气管哮喘:龙舌叶二至四钱(鲜用三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编辑本段龙脷叶 - 植株形态

  龙脷叶
  常绿小灌木,高10-40厘米;茎粗糙;枝条圆柱状,直径2-5毫米,蜿蜒状弯曲,多皱纹;幼时被腺状短柔毛,老渐无毛,节间短,长2-20毫米。 龙脷叶 - 叶子形态 龙脷叶
  叶通常聚生于小枝上部,常向下弯垂,叶片鲜时近肉质,干后近革质或厚纸质,匙形、倒卵状长圆形或卵形,有时长圆形,长4.5-16.5厘米,宽2.5-6.3厘米,顶端浑圆或钝,有小凸尖,稀凹缺,基部楔形或钝,稀圆形,上面鲜时深绿色,叶脉处呈灰白色,干时黄白色,通常无毛,有时下面基部有腺状短柔毛,后变无毛;中脉和侧脉在鲜叶时扁平,干后中脉两面均凸起,侧脉每边6-9条,下面稍凸起;叶柄长2-5毫米,初时被腺状短柔毛,老渐无毛;托叶三角状耳形,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长4-8毫米,基部宽3-4毫米,宿存。[1]

龙脷叶 - 花朵形态

  花红色或紫红色,雌雄同枝,2-5朵簇生于落叶的枝条中部或下部,或茎花,有时组成短聚伞花序,花序长达15毫米;花序梗短而粗壮,着生有许多披针形的苞片;苞片长约2毫米;雄花:花梗丝状,长3-5毫米;萼片 6,2轮,近等大,倒卵形,长2-3毫米,宽约1.5毫米;花盘腺体6,与萼片对生;雄蕊3,花丝合生呈短柱状;雌花:花梗长约2-3毫米;萼片与雄花的相同;无花盘;子房近圆球状,直径约1毫米,3室,花柱3,顶端2裂。花期2-10月。

龙脷叶 - 产地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等栽培于药圃、公园、村边及屋旁。原产于越南北部,马来半岛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越南河内。

龙脷叶 - 采集

  【别名】龙舌叶、龙味叶、牛耳叶
  【来源】大戟科守宫木属植物龙利叶Sauropus rostrata Miq.的叶。全年可采,或夏秋采集,晒干。
  【采集】5~6月开始,摘取青绿色的老叶,哂干。通常每株每次可采叶4~5片,每隔15天左右采一次。
  【药材】干燥叶呈卵状或倒卵状披针形,似舌状,先端钝或浑圆而有小尖,基部短尖近圆形,全缘,枯黄色或黑绿色,叶背中脉突出,侧脉羽状,网脉子近边缘处合拢。纸质,较厚。气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佳。
  产于广东,广西。

龙脷叶 - 中医用途

  【性味
  ①《陆川本草》:“性平,味淡。”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平。"
  【功用主治】
  ①《陆川本草》:“清肺,治肺热咳嗽。”
  ②《南宁市药物志》:“止痰火咳嗽哮喘。治内伤肺痨失音。喉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 [1]
  【选方】
  ①治痰火咳嗽:龙利叶和猪肉煎汤服之。(《岭南采药录》)
  ②治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炎,支气管哮喘:龙舌叶二至四钱(鲜用三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龙脷叶(5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