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诺夫斯基物理学

 aswejian 2012-11-24

米诺夫斯基物理学

米诺夫斯基物理学
    米诺夫斯基物理学会于UC0045年在宇宙殖民地Side 3成立,研究的内容是新型核聚变反应炉。到了UC0047年,学会开始着手研究米诺夫斯基-尤内斯库反应炉。T.Y.米诺夫斯基博士早年在地球联邦供职时 就已设计此反应炉,这个技术使得他在经典物理学界被视为异类(UC年代的“经典物理学”包括当前的现代物理学)。这是米诺夫斯基博士在一年战争前辞去地球 联邦的职位并移居Side 3的主要原因。但是,在他看到扎比家的恐怖军事政权之后,米诺夫斯基博士又回到了联邦政府。但是联邦政府对他的发明的应用也与米诺夫斯基博士想象的完全不 同。
米诺夫斯基-尤内斯库反应炉以其发明者的名字命名。这个反应炉被视为“过于激进”是因为这是第一个“清洁”核反应炉,不释放任何中子辐射。反应式为:
(释放能量:18.35MeV)
    此反应的反应物之一为氦元素的一种稀少同位素氦-3(即,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1个中子组成)。一个氦-3原子和一个氘原子融合,形成稳定的氦-4以及一个质 子。由于质子带正电,可以由磁场来收集。这个理论存在的问题是,氦-3十分稀少;在地球上仅有极少数的贮藏,主要在铀矿中,而且基本上已被开采完。 2026 AD,叫做“木星舰队”的非政府组织发射了由行星间氦运输船组成的舰队。木星的大气圈有大量的氦-3,木星舰队从地球航行到木星,并将收集到的资源带回地 球。
在现实物理学中,氦-3-氘反应仍然会产生中子,因为氘-氘反应无法避免。近年来,在月球上发现了可观的氦-3资源,但在木星上的存量肯定更多。
米诺夫斯基粒子
    UC0065 年,米诺夫斯基物理学会在研究米诺夫斯基-尤内斯库反应炉的时候,发现了一种无法被常规物理学理论解释的电磁波效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学会的学者们找到 了原因:在反应炉内壁上存在着由氦-3反应产生的一种新的基本粒子,这个基本粒子被命名为“米诺夫斯基粒子”或“M粒子”。米诺夫斯基粒子的静止质量接近 零——但不为零,亦即,质量会随着势能或动能的增加而增加——并可带正电或负电。当米诺夫斯基粒子被散步在自由空间或空气中,带电粒子之间的排斥力使得粒 子自发地形成立方点阵(格子)结构,这个结构被称为“I-力场”。I-力场格子会逐渐膨胀并分散到外围自由空间,但是,在高浓度干扰之后,大约要过29天 才能在被干扰区域再次进行常规电磁波通信。
    米诺夫斯基粒子的主要应用是军事及通信。当大量米诺夫斯基粒子被散布于自由空间或空气中,这些粒子会干 扰低频段电磁辐射,譬如微波及无线电。米诺夫斯基粒子也能干扰电子回路,粒子自身的大电量对于金属物体像是连续的电磁脉冲,可以摧毁无保护的电路。由于米 诺夫斯基粒子与其他辐射的相互作用,雷达系统和长距离无线电通信系统完全无法使用,红外信号会被折射,导致精确度降低,可见光强度降。这些现象被称为“米 诺夫斯基效应”。
    米诺夫斯基粒子对电磁辐射的干扰是由于I-力场格子产生长波长无法穿透的错层,与错层大小接近的波长会被衍射。这个衍射和极化的 过程对电磁波产生干扰。在现实中,存在一种实验性粒子可以在几千分之一秒内取得类似的效果,这还无法实用化,但能够证明这个理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I-力 场(米氏粒子)的另一种应用是在I-力场表面排斥带电等离子体以及不带电米加粒子,这个现象被应用于发电和武装技术中。如果能控制的话,米氏粒子可以形成 不同大小的错层,从而进一步干扰短波长电磁波。由于可控米氏粒子可以阻碍红外波,这使得MS中使用的小型化核反应炉成为可能。这个技术降低了热核聚变产生 的热量并且减少了反应炉中冷却剂和防护板的使用。如果没有I-力场,机师在几纳秒内就会被升华,MS也会被熔融成超高温玻璃。当MS的反应炉被能够击穿 I-力场的光束武器击中时就会导致这个结果。
    对付米氏粒子的唯一办法就是在电子设备上安装厚重又昂贵的防护板,但这也只能消除对电路的影响。虽然这个办法可以用在宇宙战舰上,但是精确制导武器却无法使用。因此,米氏粒子的军事化开始了一个接近格斗的新时代。这是吉翁军近距离武器MS诞生的主要原因。
米诺夫斯基超小型核聚变反应炉
    UC0071 年,吉翁研究者们发明了米诺夫斯基超小型核聚变反应炉。相对于传统的磁场,这个改进型米诺夫斯基-尤内斯库反应炉使用I-力场来限制和压缩原料,引发核聚 变。氦-3聚变反应产生的米氏粒子又被循环利用来维持I-力场。组成I-力场格子的米氏粒子同时还催化聚变反应,这个过程与现实中1950年代科学家们研 究的u子催化核聚变类似。这个超高效率的设计只占了同样输出功率的米诺夫斯基-尤内斯库反应炉的五分之一体积,因此这个设计被用于MS的常规发电机。这个 近乎无限的能源用于驱动MS的航空电子和生命维持系统,以及控制MS关节的促动机和电动机。

能量包(E-CAP)
    宇宙战舰上使用的米加 粒子炮需要巨大的能量源,米氏粒子的稳定供应,以及在发射前需要巨大的能量凝聚装置来把米氏粒子压缩成米加粒子。因此,要把这种武器安装在MS上在早先看 来是不可能的。在能量包的开发过程中逐渐解决了这些问题,能量包的发明使得低功率和能量需求的微型光束武器成为可能。在能量包中,米氏粒子处于压缩的高能 状态,但还没有融合成米加粒子。虽然MS发电机的输出功率远小于战舰的发电机,但已足以完成融合过程。

米诺夫斯基漂浮系统
    由于I-力场 由带电粒子组成,所以I-力场无法穿透金属,水,大地,或其他导电性材料,并且可以通过外加电磁场来改变I-力场的形状。因此,在低空时,可以在地面和运 输工具底部之间生成I-力场缓冲层,产生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浮力。米诺夫斯基漂浮系统就是基于这个原理,这个系统使得飞船或重型地面车辆可以在地球上飞行 (漂浮)。吉翁公国对这个技术的应用较慢,在一年战争时装备米诺夫斯基漂浮系统的机体仅有MAX-03 Adzam以及三台Apsalus原型机。相反地,地球联邦很快就将此技术应用于飞马级强袭扬陆舰,这使得飞马级可以进出地球大气圈并在大气圈内飞行。
    这个系统直到UC0100年后才被小型化并安装在MS上。第一台装备此系统的MS是RX-104FF Penelope。RX-105 Xi Gundam 也装备了此系统。
    后来米诺夫斯基漂浮系统经过大修并升级成为米诺夫斯基驱动系统,此系统第一次被应用于骨十字先锋军(Crossbone Vanguard)的战舰Mother Vanguard,当时此系统被称为“光之帆”。米诺夫斯基驱动系统使得战舰可以达到难以置信的速度,地球与木星之间的航行通常需要数月,但使用此系统的 话仅需数周。在Mother Vanguard被摧毁的数年后,SNRI将米诺夫斯基驱动系统进一步改进,缩减了体积,改名为“光之翼”并安装在三台F99 Record Breaker上。但是三台Record Breaker单元,所有备用部件,以及“光之翼”的数据资料都被摧毁了。同时,阿纳海姆社从Mother Vanguard的残骸中回收了米诺夫斯基驱动系统,然后研制了他们自己的使用“光之翼”系统的MS。SNRI监测到这台掉入地球大气圈时将其成为“伊卡 洛斯”,之后发现这台MS在突入大气圈时使用“光之翼”作为保护装置。
    在UC0150年代的赞斯卡尔战争期间,赞斯卡尔帝国部署在地球上的MS使 用光束转盘(可同时作为光束盾或旋转锯使用)来实现长距离大气圈内飞行。与此同时,神圣军事同盟的高端机体,譬如V高达和V2高达,装备了米诺夫斯基漂浮 系统的改进型,此系统被成为米诺夫斯基飞行系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