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6 14:28:15)
一.菩提祖师既是准提道人,接引道人就是如来佛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二书,有着重大的联系。有些联系已经得到了大众的公认,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其实就是《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而接引道人就是如来佛。 要证明这一点,并不难。《西游记》第一回中对菩提祖师的描述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而《封神演义》中第六十一回中对准提道人的描述是: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全诗中只有第一句的三个字不一样,其余都一样。可见,二者是同一个人。 《西游记》第七回中,赤脚大仙向如来佛献上交梨火枣,“诗曰: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而在《封神演义》中,第七十八回对接引道人的描述是“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祥云更异常;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说岂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 全诗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见,二者也是同一人。 要知道,《西》在《封神》之前,许仲琳是看过《西游记》的,而且他非常了解《西》,他多次引用《西》中的诗词,比如,《西》第一回描写花果山的诗词,就被他引用到《封神》里第四十三回里去描写金鳌岛,哪咤上天后描写的那段诗词与悟空上天描写的那一段是一样的。《西》中二十八回有“回顾仙山两泪垂,对山凄惨更伤悲。”《封》中第五十二回有“回首青山两泪垂,三军凄惨更堪悲。”许仲琳能够如此化用《西》中的诗句,而且化用的如此之好,可见他对《西》是十分了解的。许仲琳生于约1567年,而吴承恩生于1506年,比吴小60余岁,二书的成书时间也相差在半个世纪左右。 二.菩提祖师与如来佛之间的分歧矛盾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作者,为什么都要在书中讲述这两个人物呢?他们的讲述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有,而且是万分巨大的含义。这就要从这两个人物的分歧说起。 菩提祖师在赶孙悟空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又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很值得我们体味。要知道——吴承恩写这几句话的时候,绝对不会是随便说说,他有他必然的道理。菩提祖师知道孙悟空此去一定会惹祸。但奇怪的是,不许孙悟空说出自己是他的师父。如果说出来,一定将他怎样怎样处置。菩提祖师为什么要说这些话。他在忌讳谁? 毫无疑问,是在忌讳如来佛。如果如来都不值得他忌讳,只怕没人值得他忌讳了。但他是怕如来佛吗?当然不是。很简单的原因——菩提祖师的言外之意是:如果孙悟空不说自己的师父是谁,那么谁都无法知道,包括如来佛。可见菩提祖师的本领不在如来之下。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不是如来不知道菩提祖师是孙悟空的师父,而是虽然知道但是不能说破。那么,这就更有意思了,更说明了菩提祖师和如来佛之间,存在着某种甚为严重的分歧和矛盾。 菩提祖师与如来佛之间是有分歧的。但是,我们不要以凡人之心度仙佛之腹,吴承恩也没有那么浅薄——让一个厉害无比的祖师和厉害的如来佛之间去产生分歧和矛盾,祖师与如来不像世人一样争名夺利,不需要买房买车,他们的分歧矛盾——说到底是思想的分歧和矛盾。而作者之所以创造这个思想的分歧矛盾,是有他的深远含义的。 三.准提道人与接引道人之间的分歧矛盾 如果我们能从《西》的描述中想到这些,那么,《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当然也能,而且比我们想的更深刻,更透彻。他不仅读懂了《西》中的这些玄关,更是把菩提祖师和如来佛——在《封》中叫“准提道人”和“接引道人”,他用情节和对话,放大和揭示了这种矛盾所在。 在第六十五回,广成子去西方借青莲宝色旗,先见到接引道人,可接引道人却说“贫道西方乃清静无为,与贵道不同。以花开见我,我见其人乃莲花之像,非东南两度之客,此旗恐惹红尘,不敢从命。”拒绝了广成子的请求。甚至都不委婉一点儿。广成子又给他讲道理借旗,可接引道人死活不借,又说“道人言虽有理,只是青莲宝色旗染不得红尘,奈何!奈何。”这时准提道人走来,准提先对广成子说“道兄此来,欲借青莲宝色旗,西岐山破殷郊,若论起来,此宝借不得。”这不仅是他的真实看法,也为顾全接引道人的脸面。他接着说“如今不同,亦自有说。”接着对接引道人说了一番话,其中打动接引道人的关键一句话是“不若借东南大教兼行吾道,有何不可。“接引道人这才肯借旗。这是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分歧的一个表现。 再有一个表现,就是第七十八回,破诛仙阵的时候,准提道人来请接引道人去破诛仙阵,说那诛仙阵“非四人不能破,如今有了三位。(可见他已经把他自己算进去了。管你接引道人怎么看待我。)还少一位,贫道特来请道兄走一遭,以完善果。”准提是个热心肠,而且天真浪漫,不仅觉得自己该去,觉得你接引道人也该去。可接引道人却说“但我自未曾离清净之乡,恐不谙红尘之事,有误所委,反为不美。”准提道人接着又请驾:“道兄,我与你俱是自在无为,岂有不能破那有像之阵!道兄不必推辞,须当同往。”这才足踏祥光与准提来破阵。这是分歧的又一个表现。 还有,准提道人很热心,来收服孔宣的时候,是不请自来的,他觉得孔宣与西方有缘,自己也有收服的那本事,就来了。而那接引道人。则是不闻不问。请他还不来呢,不请他就更不关他什么事了。这是两者的区别,一个热心,一个漠不关心。 然而,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心胸气量去揣度这些神仙的心胸气量,许仲琳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制造这些情节和对话,并不是要制造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的矛盾,他与吴承恩一样,是要揭示两种思想之间的矛盾,这两种思想,互相接近,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共同执掌西方教——这便是接近的有力说明,但这接近的两个思想,却又有着必然的矛盾分歧。 那么,菩提祖师或说准提道人,如来佛或说接引道人,他们代表的是哪两种思想呢? 四.菩提祖师、准提道人代表的是‘慈’。如来佛、接引道人代表的是‘善’ 如题。何以见得?为什么说菩提祖师代表的是‘慈‘?从两个作者对菩提,准提的理解一致就可以看出,或者说许仲琳认可吴承恩的讲法,说菩提是“全气全神万万慈。”一个‘慈’字道出了无限奥秘。而如来佛、接引道人为什么代表‘善‘呢?这个例子就太多了。最好的例子就是,佛以及他的亿万子弟最常讲的就是“善哉、善哉“,自然是代表‘善’的。当然,这是从表象来看。 如果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那么,就更是如此了。我们从菩提祖师或说准提道人、如来或说接引道人的行为方式,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的先人在造字的时候,已经对这个字的意义有着无比深刻的诠释。‘慈善’二字经常被合用,但却应该分开来看待。‘慈’的底下是‘心’字,那是因为‘慈’这件事,是发于‘心’的,更多的表现在心灵深处,‘善’底下是‘口’字,那是因为‘善’这件事发于口,而又因为‘出家人不打诳语、言而有信’,所以,‘善’同时也是要践于行的。所以,‘慈善’一词,‘慈’在前而‘善’在后,那是因为,人首先是心里想,然后是嘴上说,最后再付之行为。 ‘慈’和‘善’的区别,也是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的区别,也是准提道人与接引道人的区别。再联想到他们之间的对话和行为,这种区别就十分了然了。准提道人因为他代表的是‘慈’,所以他说话行事总是发于慈悲心肠,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不管如来佛是否认同。而接引道人就不同了,因为他代表的是‘善’,所以他就必须考虑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带来的后果。 就拿借青莲宝色旗对付殷郊这件事来说,倘若广成子借旗是去对付殷郊,接引道人一口就答应下来,那么,这就违背‘善’的本义了,接引道人就会面临世人的质问——你不是说你西方清静无为救众生吗?怎么现在要去对付殷郊?而准提道人则给他了个台阶下,并给他打了个圆场“借东南大教兼行吾道”——意思是,我们不是去管闲事去杀人,是去做善事传善道去了,接引道人这才肯去。准确地说应该是——许仲琳才允许接引道人答应。如果准提不这样说,接引道人是不会去的。之前广成子讲再多的话都没用,正是因为广成子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没有认识到接引道人代表的是‘善’。至于准提道人请接引道人去破诛仙阵那番话,更是这样的道理。接引道人推脱说“恐不谙红尘之事”。请问,接引道人何等修为,怎么会不谙红尘之事?他可是看破了红尘的。直到准提道人说出“我与你俱是自在无为,岂有不能破那有像之阵!道兄不必推辞,须当同往。”接引道人这才肯去。准确地说——是许仲琳才让接引道人去。许仲琳如此讲说,正是要表达出‘善’与‘慈’的区别。 ‘慈’发于心,几乎是无所顾忌的,而‘善’则必须顾及到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对世人产生的影响。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但二者的共同愿望,都是为了众生好。 五.《西游记》中‘慈’与‘善’的对决 《西游记》中,‘慈’与‘善’的代表菩提祖师和如来佛没有碰过面,也没有说过话。但是他们的两个徒弟却是经常碰面对话,而且还演绎出无数的‘慈’与‘善’的对决。那便是菩提祖师的徒弟‘孙悟空’与如来佛的徒弟‘唐僧’。‘唐僧’的前身是如来佛的弟子金蝉子,这辈子也仍旧是他的徒弟。吴承恩正是让这两个人物,来进行‘慈’与‘善’的较量。 师徒二人进行‘慈、善’较量的例子很多,最经典的例子,便是三打白骨精。 故事情节大家都熟悉,这里就不多说了。孙悟空前后打死一家三口,打死那姑娘的时候,唐僧就怒不可遏,念了紧箍咒,尽管吴承恩已经交代——唐僧看到那女子拿的饭食都变成了青蛙蛤蟆,‘长老才有三分儿信了’,还是要念紧箍咒,并且教训他“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个无故平人,取将经来何用,你回去罢,我不要你做徒弟。”孙悟空跪地求饶,才没赶他走。这是‘慈’与‘善’的第一轮较量。 孙悟空认得她是妖怪,是妖怪就该打死,他心里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无所顾忌。他是‘慈’的,但这种方式却为‘善’的唐僧所不容,因为唐僧不是火眼金睛,你认得他是妖怪,我不认得,你觉得打死了妖怪,可我觉得你打死的是凡人。——谁知道你孙猴子是不是在骗我,手痒痒了想杀人,打死了这么一个女菩萨。唐僧他要顾及他的言行对世人造成的影响,也就是顾及世人对他的看法,如果小说中的唐僧也有火眼金睛认得那女子是妖怪,则或许不必顾及,但他没有,他必须顾及,准确地说——是吴承恩要顾及。 ‘慈’与‘善’的第二轮和第三轮较量,即打死那个老太太和老头儿,师徒二人更是矛盾很大,后来终于把孙悟空赶走了。‘善’在某些重大问题面前,是万万容不下‘慈’的。 如此一来,就很明显了。为什么《西游记》中菩提祖师与如来佛虽然没见过面,但《封神演义》中二人却共同执掌西方教。许仲琳读懂了吴承恩的寓意,他也明白‘善’是容不下‘慈’的,所以他让西方教有两个教主,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后来到《西游记》中所描述的神佛时代,西方教只有一个教主如来佛了。因为‘善’是容不下‘慈’的。要知道,虽然许仲琳的《封神演义》要晚成书于《西游记》,但《封神》所描述的年代却在《西》之前。 ‘慈’不仅有时候不为‘善’所容,更不为世人所容。因为‘善’考虑对世人的影响,顾及世人的看法和想法,但是‘慈’却不。比如说孙悟空打死那几个强盗,凭良心说,那些强盗整天杀人越货,不杀死他们,他们不知要害多少人。所以孙悟空毫不犹豫地都打死了,但是搁在唐僧这儿就行不通,“他虽是剪径的强盗,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的脱身?”唐僧这番话,或者说吴承恩这番话的言外之意,那就是:在这山野没人知道的地方,打死也就打死了,可要是人多的地方,你也这么做事情,世人怎么能容? 所以,这个世界上,‘善’要比‘慈’行得通。但‘慈’又是‘善’的基础,二者相互扶持,才可以‘取来真经’,造福众生。所以,这‘慈、善’二字,他们的相辅相成和矛盾分歧,是一部大学问。 菩提祖师、准提道人是‘慈’的代表,如来佛、接引道人是‘善’的代表,我认为,这便是两位作者的真实寓意。 《西游记》和《封神榜》,有着无穷多的思想和哲学,它们的作者吴承恩和许仲琳,其实都是思想家和哲学家,了不起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只是,一般的世人看到的往往只是故事本身,不会去思考故事背后、作者心里那些思想哲学,好在,世人皆有慧根,他们在隐隐之中也应该可以感觉得到吧! 在此书中,也有这两个人物,善魔正等,慈魔正觉,正等与正觉这两个名字取自佛教语‘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此书描写的神话时代要比《封神》早许多,所以,在此书中,善魔正等、慈魔正觉可理解为如来佛、菩提祖师的前身。 仙魔神佛固虚幻,真实存在的,只是人类以及他们的思想‘慈、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