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岗岩”堵塞血管 看招!“抄后路”打通心路

 ffyingy 2012-11-25
 

都市报讯 心脏血管堵塞,硬如石头,介入手术正面做不通,医生就换个方向从背后“包抄”;有一种神奇的导管,细如发丝,能“读”出心脏血管病变处的压力,帮助医生判断病人是否适合介入手术……2012年浙南心血管论坛昨今两天在温举行。来自省内外的400多名心血管专家汇聚温州,交流探讨心血管病防治新技术。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我市掌握的一些心血管病诊疗新技术,其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血管堵得比石头还硬

56岁的瓯海人张先生,今年6月因为骤然胸痛等症状,被送到了温医附二院心内科。经检查,他患的是慢性心肌梗塞,心脏里的右冠状动脉完全堵死。

医生打算为他实施心脏介入治疗,把堵塞处疏通、植入支架。手术中,按照传统的“走”法,钢丝要正面穿过堵塞处,但问题随之而来。

手术主刀医生、温医附二院副院长唐疾飞教授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这个病人的慢性病变起码已经两年以上,血管慢慢狭窄钙化,导致堵塞的地方就跟石头一样硬,还是硬如花岗岩的那种。”由于病人血管的钙化程度很严重,钢丝无法从正面穿过去,支架也没办法植入。

小路背后“包抄”

以往这种情况,介入治疗没法做,病人就要接受开胸搭桥手术。

医生转变方向,为张先生实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逆行开通术”。这是由温医附二院今年上半年在浙南地区率先开展的手术。

“就好比两军交战,有时从敌人背后袭击会赢得胜利。手术也一样,正面走不通,就选择周边的侧支血管,绕远路到堵塞部位的另一头,有点‘大路不通走小路’的味道。”唐疾飞说,堵塞处正面如果是“花岗岩”,背后就可能是“鹅卵石”,相对柔软,可以穿透。

要逆行,难度随之而来——心脏的冠状动脉一般直径在3~4毫米,而侧支血管直径只有0.5毫米。医生要操控着钢丝在心脏里“走”一条直径仅0.5毫米、长约3厘米的曲折“小路”,考验的是耐心和技术。

张先生的手术进行了3个多小时,医生成功从另一头将钢丝穿过,打通堵塞部位,植入支架,堵塞的血管血供得以恢复。前不久,张先生回医院复诊时说,现在骑车都不觉得吃力。

据了解,这种“逆行开通术”目前在温医附二院已开展8例,手术成功率为75%。国际上这种手术的成功率为70%左右。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年纪最大的近80岁。

导丝可感知血管压力

温医附二院引入的“压力导丝指数检查”技术,在心脏介入治疗的前期帮了医生不少的忙。据介绍,血管狭窄程度在50%~75%的病人,可以接受压力导丝的辅助,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手术。

温医附二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连拼介绍说,这种压力导丝尽管细如头发丝,不过中间的中心腔能感知心脏血管病变处两头的压力。“比如这个病人血管狭窄有70%,以往的话就会给他植入支架,但有些病人并不适宜植入支架,或者植入后效果不一定理想。压力导丝可以帮助医生判断。”

吴连拼解释,压力导丝穿过心血管的狭窄处,如果穿过去后两头的压力变化没有超过20%,一般判断病人可以接受保守的药物治疗,不必支架植入。

心慌胸闷不能掉以轻心

市疾控中心去年对我市死亡人群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市前5位死因中,心血管疾病排第三。唐疾飞说,近年来我市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仅附二医心内科月均门诊量就达到5000人次,心脏冠脉介入治疗每年800余例。

前不久,广州一名大学生在马拉松比赛中因心脏衰竭而猝死,让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话题再度为人们所关注。专家认为,排除遗传因素外,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等关联疾病的“年轻化”,心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趋势也很明显,因此从源头上预防是最关键的。

唐疾飞建议,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吸烟史,平时又很少锻炼的人,要提高警惕,如果心脏发出异样信号,比如心慌、心悸、胸闷等,就要及早到医院接受正规检查治疗。 本报记者 朱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