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恐振翅飞欲去——水银沁玉鹰的故事

 青花瓷收藏文档 2012-11-25

只恐振翅飞欲去——水银沁玉鹰的故事

(2010-01-26 17:11:24)





只恐振翅飞欲去鈥斺斔哂裼サ墓适

汉·玉鹰
         3.4×3.1×1.55厘米重15.6克

                         原先玉色较白,经盘玩、佩戴现在是越来越黑,也越来越有熟旧感。
 

 

    这是一只很小的玉鹰,只有我一节大姆指那么大,但是玉质、琢工和沁色都很美。它是白玉质,钉金水银沁。玉鹰两眼呈环形,炯炯有神,一只精巧的嘴巴,上面还有一对小鼻孔,只可惜嘴巴断了一点点。它的头上长着一对与头不相称的大角,双翅完全对称,雕着一片片云头纹状的羽毛,羽毛及身上雕着细细的绒毛,两只脚爪呈环抱状放在腹下,在背部和两爪之间从上往下,钻了一个穿心孔,如果穿上绳子,活脱脱一只正在展翅飞翔的鹰。

                                     汉玉鹰的各种“姿势”

                         

 只恐振翅飞欲去鈥斺斔哂裼サ墓适 从此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玉鹰翅膀上的云头纹   

只恐振翅飞欲去鈥斺斔哂裼サ墓适玉鹰双爪环抱在胸前,身上是细密的短阴线,我们可以将它和下页傅忠谟先生收藏的玉鹰拓片作一比较,不难得出结论。

    这只玉鹰,是1998年农历大年初八,在一个朋友处买的,有意识的买古玉,这在我是第一次,在此之前,我更喜欢白玉。这位朋友拿出好几块玉器让我看,并特别让我看看这只玉鹰的新老,我看了看认为是老玉,他说有好几个人看了,都说是新玉。我听了后,拿放大镜又在灯下仔细看了好一会,结论还是老玉。这位朋友听了说,你要喜欢,卖给你吧。我高高兴兴地付了钱,带着玉鹰回家了。

 

只恐振翅飞欲去鈥斺斔哂裼サ墓适只恐振翅飞欲去鈥斺斔哂裼サ墓适


只恐振翅飞欲去鈥斺斔哂裼サ墓适    这只玉鹰是古玉鉴藏家傅忠谟先生收藏的,为了展示玉鹰精美的纹饰,傅先生特地将它拓了两张拓片,从纹饰上看,两只玉鹰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一回到家,我就急不可耐地烧了一壶开水,泡玉。只见玉鹰身上泛出一层白灰,特别是黑色的水银沁部位,更是厚厚的一层白色粉末。这一晚我是泡了擦,擦了泡,玉鹰也不断地“出灰”,差不多泡了十来次,忙得我不亦乐乎。

    “出灰”是古玉的一个标志。玉器在土中年代久远,会因为土地中的环境温度影响,与它相邻的其他物质会渗入到玉器中去,并使玉器发生某种变化,这在古玉鉴识中被称之为“沁变”。玉器因为“沁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色彩变化。古玉出土后,如果人们不断的盘玩,它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叫“盘变”。古人“盘玉”有“武盘”“文盘”和“意盘”。“武盘”就是雇请多人用白布昼夜不停地磨擦玉器,使之发热,吐出玉内的杂质,这样盘至少要二三年,才能使玉变得通透起来。“文盘”就是挂在身上,用人的精气体温去养玉,使之变得通透,这样盘,至少要十几年。“意盘”则是将玉佩在身上或拿在手中想像着玉的种种美德与神奇,与玉产生心灵上的交流,使之逐渐变得通透,这其实也就是“文盘”,只是被古人加了些神秘色彩而已。不过这些都是悠哉游哉的古代有闲人所做的了。现代人是急功近利,表现在盘玉上也如此,用滚水煮,用开水泡,即是一种办法,目的是一样的,将古玉中的杂质“逼”出来,逐渐恢复原先的模样,如果盘工到家,古玉就会呈现宝石样光泽,被称之为“脱胎’,意谓玉“冬眠”出土后“羽化而登仙”,是盘玩古玉的最高境界。

                                      只恐振翅飞欲去鈥斺斔哂裼サ墓适
                                             汉·瑞兽

                                      汉代的玉兽身上,云头纹可以说是极为普遍的装饰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我的玉鹰,应该说这是一块十分“开门”的玉,玉是老玉,工是老工,整个玉有一种沧桑感,它的右翅边上及两翅的下部有一块块的水银沁,而且比其他地方低陷下去一点,有“萎缩”的现象,它的左腹及尾部是钉金水银沁,这都是无法伪造的。我估计前面那几位说它是新玉的人,肯定没有用放大镜,如果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仔细观察,是能看出这些古玉特征的。不过话也很难说,买玉靠“缘份”,鉴赏玉要靠“悟性’,就是这只玉鹰,我后来佩戴着它,让一些人看,告诉他们是古玉,他们竟然几个人“研究”了半天,还一口咬定是“新仿的”。其实“伪沁”和真正的沁色,只要细细地分辩,是不难区别的。

                            只恐振翅飞欲去鈥斺斔哂裼サ墓适
                              汉·玉熊盛器,请注意它身上的精美云头纹。

    有一次,一个朋友带我去拜访杭州的一位“专家”,他拿在手上粗粗一看,就说是新的,我拿出放大镜让他看玉中的沁痕,他竟然挖苦说:“你要不要用40倍的显微镜看。”并向陪我去的朋友说:“看样子他家里没有一块古玉。”但奇怪的是,这位老兄的几位玩玉的朋友后来看到这个玉鹰时,都异口同声地认为绝对是古玉。我告诉他们这位老兄的意见,他们也都感到难以理解。在那次拜访中,这位老兄还口出狂言,海峡两岸的两位著名的古玉专家都被他骂了一通。骂北京的专家“不懂材料”;骂台湾的专家“没有文化”,连“沁”字都不懂。其实这位台湾专家曾在一本书里对“沁”字作了详细的说明,他或许连这些真正专家的著作都没有认真读过。这只能证明他自己的狂妄和肤浅,我后来也再没有见到过这位“专家”。

                                           

只恐振翅飞欲去鈥斺斔哂裼サ墓适
              汉·玉马

                             身上增加了云头纹,顿时赋予了它天马的属性。

    有一段时间,我也感到很困惑,往往我们这个圈子里看好的东西,另外圈子里的人却一看即假,难道真是我们孤陋寡闻,两眼昏花。后来我干脆跳出杭州的圈子,专门去了一趟上海,请教上海的古玉收藏家,他们大多同我执相同的看法。

    关于这只玉鹰的断代,一些鉴赏家最早的看到商代,最晚也看到宋代。多数人是看到汉代,我也是看到汉代。理由是:

一、从造型上看,玉鹰翅膀的造型有汉代玉雕的特征,这是一种“云头纹”,在汉代的玉马、玉兽中都反复出现。特别是鹰身及鹰翅上的满布的细毛,用极细小的短线砣出,这是汉代玉雕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二、从沁色看,玉鹰翅膀上有一块块的水银沁,这是年代不太久远,不到“三代”但也不是太近的标志,宋代形成不了成块的水银沁。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在台湾古玉鉴藏家徐正伦先生的《小古董赚大钱》一书中看到一只鹰纹笄,其纹饰和我的玉鹰十分相像,徐先生也将其定为汉代。

               只恐振翅飞欲去鈥斺斔哂裼サ墓适
                         汉·瑞兽

              装饰云头纹,目的是增加这些兽的神秘感。
                      

   1999年秋天,我在上海沪港三联书店购书,在翻看傅忠谟先生著的《古玉精英》时,突然眼睛一亮,竟然发现书中有一只和我的玉鹰极为相像的玉鹰。而且,傅先生也将其定为汉代。傅先生是古玉鉴藏的权威专家。他的著作在全世界的古玉鉴藏家中均被奉为圭臬。我真为我能收藏到与傅先生一样的玉鹰骄傲万分。

 

                             原载《王敬之说古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