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相约归渡头 2012-11-26
林则徐曾有句提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句意思是说"如果有利于国家,即使死也豁得出去,难道还会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去追求? "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凡是读书人出身的我们都避免不了一种教育,那就是忠君、爱国,孝顺……这就是我们提到的仁、智、礼、信、义,仔细想想对照这五项,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呢?因此,有些书面道德的东西,看起来很美丽,可现实上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这是一个补差都是孔繁森、一查就是王宝森的年代,所以聪明的人早已经看透,每天做的就是为自己而活。
  为自己而活很容易,但其实也不容易,因为人人都以为为自己而活就是使劲捞属于自己的好处,不惜牺牲百姓利益、国家利益,甚至任何利益都在所不惜,其实断子绝孙的财,几千年来,一直有人在发,这是一种历史传统,从吴王夫差的臣子伯噽祸国,到嘴巴害了赵国的两名大将廉颇、李牧的郭开。据历史记载"廉颇逃往外地时,赵王想起了廉颇,派使节去看望。就在这时,郭开拿了重金给那位使节,叫他说廉颇身体不好,吃顿饭就拉了三泡,屎多,使廉颇不能再返沙场。所以说赵国的灭亡和郭开的嘴巴有很大的关系。李牧则是当时赵国继廉颇之后的名将。数年间,他率兵北破燕军、南拒韩魏,且几败秦军,王翦畏之如虎。见是李牧领兵迎战,秦国深感强攻无望,于是便用重金贿赂郭开,让其设法说服赵王迁召回李牧。贪婪成性的郭开收受贿赂后,诬陷李牧、司马尚等谋反,赵王迁不察真相,盲目决策,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司马尚,并将李牧杀害。"
  或许,很多人都很痛恨卖国贼,可为什么明明知道是卖国贼,为什么人家还是混得那么好?为什么人家卖国却肆无忌惮呢?原因不外是,一来国家是皇帝的,二来他们卖的确实是皇帝的国家,所以百姓知道他们卖国,却无可奈何,因为国家不是百姓的,而是皇帝,正如岳飞死不死,其实不是百姓说了算,而是皇帝说了算,所以有些时候爱国,在中国就是一种悲剧,就如屈原一般。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些时候明明知不可为,但偏偏为之,就如当年的谭嗣同,其实一切又何苦呢?没有办法,国家之兴亡,其实清醒的有几个乐意如此呢?
  因此,在"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的年代,有些时候稍微清醒的普通干部、百姓其实都很无奈,所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穿了,我辈都很无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