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女子有姓无氏,男子有氏无姓

 miyasa 2012-11-26

  (一)商周社会的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在于它的一体性。前面我们讲到,古代希腊、罗马随着国家的诞生,它的氏族制度彻底瓦解,地缘社会、地缘国家取代了血缘组织。恩格斯有一部著作叫《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其中对希腊、罗马社会的这种变迁做了描述。我们国家的理论界有的时候发生误解,恩格斯本来是讲希腊、罗马的历史,但有人却把它说成是普遍规律,好像所有的民族在氏族社会瓦解之后,取而代之的都是地缘国家。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具体说,我们中国就不是这样。中国地缘国家的产生不是像希腊罗马那样,由它取代了彻底瓦解的氏族组织,而是在血缘组织的基础之上建立地缘国家。血缘组织并没有彻底瓦解,做了“里”,新建的地缘国家成为“表”,血缘组织与地缘组织互为里表。

  夏、商、周三代,夏代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但是有些文献和考古发掘,都可以证明夏朝已经是一个地缘国家,不再是氏族部落的联盟,商、周就更是如此了。夏代的国家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是在血缘氏族部落的基础上产生的。司马迁的《史记》有“夏本纪”,其中记载夏朝的建立者禹“为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就是说,夏朝按血缘支脉分封,一支就封为一个国,它既是一个地缘组织,同时又是一个血缘组织,这就是血缘组织与地缘国家相为里表。它有各种的“氏”,一个“氏”就是一个国。商代也是这样。商朝是比较成熟的地缘国家,而它的内部结构和夏朝也是一样的,同样属于血缘群体的联合。《史记》有“殷本纪”,记载“商子孙分封,以国为姓”,一个国就是一个姓,就是一个血缘支脉。商朝封有很多的“氏”,比如殷氏、来氏、空氏、稚氏等等,分封一个“氏”就是让一个血缘支脉占有一块土地,外表是地域性的国家,内部是血缘性的组织。据文献记载,西周在打败殷商、建立自己国家的过程,灭了很多的“国”,有一种记载说它灭了99个国,还使652“国”降服,这几百个、上千个“国”就是原来商代分封的“国”。周代也是这样。周初大封建,分封诸侯,受封者是什么人呢?大概是三类人:第一是周天子的同姓子孙,姬姓,像鲁国、郑国都是姬姓。第二是功臣勋旧,例如姜尚,《封神演义》里叫姜太公。姜尚被封到齐国。第三是殷商的贵族,把殷商国家灭掉了,人没有都杀掉,他还有贵族,他的贵族下边还有自己的血缘支脉。周朝怎么对待这些人呢?也不打乱它,而是把他们也按照宗支分别分封到各个地方,当时的卫国、宋国就都有殷商的后代。像晋国甚至还有夏朝的后代,也是一支一支地安置在那里。所以,周初的封建没有把血缘氏族制度彻底打破,相反,它保持了这种血缘的关系。有人研究考证说,周初大封建后周公又搞封建,封了很多国家,其中姬姓有50个国,嬴姓有8个国,姜姓有12个国。

  所以说,夏、商、周三代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其途径不是像希腊、罗马那样,用地缘国家完全取代血缘氏族组织,而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建立起地缘国家,以地缘国家为“表”,以血缘组织为“里”,分封制度就是这样的一个制度。

   周朝的历史文字记载比较多,我们比较熟悉。周朝搞分封制,天子分封诸侯,诸侯的封地叫“国”,如齐国、鲁国、晋国、楚国等。诸侯怎么管理他的“国”呢?办法是接着往下分封,同样分封他的子弟,分封他同宗的人,封他们为“卿”、“大夫”。“卿”、“大夫”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领地,比如说晋国有六卿,包括后来“三家分晋”的韩、魏、赵,卿下边还有大夫,层层分封,宗法组织没有破除。所以我们讲西周的制度,都说它的几个制度是统一的,经济上是井田制,政治上是分封制,社会上是宗法制,整个国家是一体化的。可以说,整个周朝的贵族都是一家子,甚至可以说,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直到夏、商、周三代,再加上秦,都是一家子,都是贵族,其血缘有脉络可寻。这种一体性的结构,与西欧中世纪一比就很清楚。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也有封主、有封臣,但它没有自上而下的“一统”,封建不是自上而下搞出来的,而是两个人通过契约互相建立的关系。甲是乙的封臣,乙是甲的封主,乙和丙也可以再另外建立一个封建关系;甚至还有三角关系,甲是乙的封主,乙是丙的封主,丙回过头来又是甲的封主。西周的封建制度不一样,他是一体化的,从上到下是一个统一的系统,而且层次分明。

  我们还可以找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一体化社会结构的特点,这就是中国人的姓氏。汉语中有一个词叫“姓氏”,现在我们往往以为姓氏就是姓,在古代并不是这样。夏、商、周三代时期,姓和氏是两个东西,姓是姓,氏是氏。那个时候,男子称氏,说某某氏;女子称姓,说某某姓。不像我们后来说起张氏、李氏,都是指女人。清代的考据学家钱大昕说,夏商周三代,没有男子把他的名字前边加个姓的现象,如我们今天这样说张某某、李某某。看先秦的史书这一点就很清楚,比如《春秋》有一个记载,说鲁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把他的弟弟段给杀掉了。郑庄公叫寤生,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惊醒了,所以起了这样一个名字。他弟弟叫段,人们叫他共叔段,叔代表他小,他是老二,还不是伯仲叔季中代表老三的“叔”;段后来打了败仗逃到一个叫“共”的地方,人们也叫他共叔段。也就是说,他不是姓共,也不是姓叔,“共”和“叔”与姓都没有关系,他就一个名字,叫段。那么他姓什么呢?郑国是姬姓,他姓姬,和周朝天子是一个姓。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习惯,一定要给他一个姓给他一个名,他就应该叫姬段,但当时没有人这样称呼,对郑庄公也没有人叫他姬寤生。这就是钱大昕所说,三代以上男人没有在名字前边加姓的。那么,怎么解释这样一个现象呢?中国这个“姓”,我们看字形就知道是从女从生,女字旁加一个“生”字,是专门用来区分血缘的。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母系氏族社会人们的血统是按母系来划分的,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没法按父系来区分血缘。中国现代的姓非常多,有几百个,上千个,这些姓不是同时产生的,大多数是后来逐步产生的。所以搞姓氏学的有所谓“古姓”之说,古姓就是最早产生的姓,基本上从女,都是女字旁,或者以女字为部首,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周天子的姬姓、姜太公的姜姓、秦始皇的嬴姓,夏朝君主禹的姒姓。这些姓原来都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是女子的身份标志。进入父系社会之后,当然还需要有姓来标示血统,这些姓就成为了父系血统的标志,但是有一个习俗没有改,就是女子称姓,男子有姓而不称。女子称姓,我们在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很多事例。女子在母家待嫁的,比如称伯姬、叔姜、赵姬,这不能按现在习惯以为她姓伯名姬、姓叔名姜、姓赵名姬。比如孟姜女,我们不能以为她是姓孟名姜,她是姓姜,姜是她的姓,“孟”就是老大,与伯、仲、叔、季的“伯”是一回事,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女儿,叔姜就是姜家的三女儿。女子出嫁了,往往是以她祖国的国名为名,比如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她原是赵国人。男子有没有姓?当然有。但是不把这个姓挂在他名字上,男子称某氏,氏的原义是土地。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尤其到了有了国家之后,搞分封制度,女子不分封,分封的是男姓贵族。诸侯也好,卿也好,大夫也好,给你封一片封地,建立一个封建实体,要有个标识,就称“氏”。所以近代的国学家刘师培说,“氏”就是所居之土,是被分封的贵族所居住的土地,并不是所有的男子都有“氏”,只有有土地的人才有“氏”,一个普通老百姓你没有土地,你是奴隶、农奴,你就没有氏。传说中的盘古氏、燧人氏、有巢氏、祝融氏、女娲氏、神农氏、伏羲氏、高阳氏等等,这些人都是氏族的首领,都是有领地的,也可以说,这些都是国号。盘古氏、燧人氏等等,他必定是一个氏族首领,而且统治了一块土地。到了有地缘国家的时候,“氏”就是地缘国家的土地,谁在那里居住、在那里统治呢?是某个血缘宗支,两者相为里表。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的文献有直接的记载,比如像《左传》鲁隐公八年有一个说法,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天子分封诸侯,根据你的血缘归属赐给你一个姓,给你一块土地然后给你一个氏。也就是说,天子分封诸侯,同时给了他两个东西,一个是根据他的血缘赐给他一个姓,一个是根据他占有土地的位置给他一个国号(氏),血缘组织与地缘国家相为里表。另外《国语?周语》中记载夏国家的产生,说“禹平水土,皇天嘉之,祚之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这话是说,禹治水成功了,老天爷很高兴,让他做天子,也是给了他两个东西,一个姓,一个氏,姓姒、氏有夏,以氏为国号,就是夏国。这十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血缘组织与地缘国家重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