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地震之谜-云图分析技术的精华

 江南桔红 2012-11-26
  作者自2012年6月份以来,多次在网上发文称地震不可预测难关已被攻克的学说,但是由因为了破解地震之谜,作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所以不愿将其秘密公布由众。现因美国地震学家前不久偶尔也发现了该项技术与地震的关系,因此为了证明该项技术最早的掌握者是属于中国的,特将有关云图分析技术的秘密公之由众。
  云图分析技术的精华就是利用从地下岩层断裂处所释放出来的臭氧、升入空中后所产生的变化,来判断地震点与震级的。一般情况下,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出从地下岩层断裂处所释放出来的臭氧,只有当它升入空中后,与冷暖气流交流后所形成的云层接触时,才会看出臭氧所起的作用。
  由因臭氧与云层是二种物质,虽然有时二者可以融合,但有时又会互相进行对抗,因此当臭氧与云层接触时,要不就是前者吸收后者,要不就是互相进行对抗。如果当二种物质对抗后,那么就会在云图中产生出地震区迹象。
  臭氧与云层对抗中,有四种现象会出现,一种现象是臭氧能量力大于云层能量力,所以对抗结果,云层被驱赶,因此在地震区上空会呈现出了圆圈、半圆圈、四分之一圆圈等现象。第二种现象是该地震区能量还未达到发震要求,所以该震区就会吸取云层中的能量,结果云层能量被吸取去后,就会在地震区上空呈现出了圆圈、半圆圈、四分之一圆圈现象。第三种现象是该地震区能量还未达到发震要求,所以当该震区遇上途经过震区上空的云层时,就会大吸云层中的能量。然而当该震区吸足能量、达到发震要求后,就会将剩余的云层推开。第四种现象是该地震区能量还未达到发震要求,所以当该震区遇上途经过震区上空的云层时,就会吸取云层中的能量。假如说此次能量还未吸足,而云已过震区,那么下次它遇上云层路过震区时,它会再次吸取,直到吸足能量为止。前三种现象,一般发震周期较短,后一种现象,发震周期较长。有关后一种现象,通常情况下,因地下岩层结构较牢固,虽然它已蓄足了能量,但是暴发不出来,所以对后来途径过的云层再也不感兴趣,因此既不吸取,也不驱赶,任经过的云层放任自流。
  臭氧的变化除了能预测地震外,还能预测台风的登陆点。由因天天观察云图变化的结果,所以2012年夏季中,一旦有台风形成,就会清楚该台风会在何处登陆。比如台风苏拉,刚生成时,就知道台风会在台湾花莲县登陆,但登陆后再次入海时会在海上打转一大圈。为什么会有这个判断?因为从生成点至西北方向,一路会遇上地震区的阻拦,至台湾附近海区时,台北东部有一个震区,而台南东南部又是一个震区,所以苏拉在两旁震区能量驱赶下,灰溜溜地去花莲登陆。当苏拉穿过台湾后,她的结局依旧很惨,因为福建震区的能量不让她入福建,而广东的震区能量又不让她入广东,无奈她只得去南海,然而处于南海中的大震区能量一棒将她打回来。这就是当时苏拉行走路线之谜。
  利用臭氧变化去破解地震,那么大震成功率是100%,中强度地震成功率是90%,微震成功率是70%。当然,日常应用中如果达不到此项要求,不能怪云图分析技术,要怪只能怪操作者失误。昨天下午,作者在向群友解说该如何利用臭氧变化学去分析地震时就出了错。错在那里?当昨晚云南昭通发生地震时,地点、时间不偏差,但故算的级别却出了偏差。为什么会产生偏差?原因在于作者大意了。按常规,云图分析技术的震级评定误差率为0.2级,而昨日误差率竟然大于五倍。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原因在于错把谷歌云图的比例当作风云二号云图比例去判断了。
  云图分析技术最怕的是操作者大意或不作为。云图呈现度本身不会骗人,但是我们损作者如果大意或不作为,那么就会产生预测率严重降低。通常情况下,一个地震将要暴发前所出现的临震现象是很短暂的,有些地震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张完整的临震云图(我国的风云二号卫星是半小时拍一张云图),如果说错过了那半小时云图,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还会造成重大灾难。
  从在云图中捕捉到临震现象至实际发震时间,一般中强度地震从出现临震现象至发震,时间为5个小时,大震发震时间为7小时或7小时以上。如果说我们的云图监察员尽职,那么大震发生前,我们是有足够的时间撤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