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农药之害猛于虎
2012-11-27 | 阅:  转:  |  分享 
  
農藥之害猛於虎,談殘留問題





現代人喜歡吃有機蔬菜水果食物,其中有一大原因就是因為擔心農藥殘留問題。日前臺北市衛生局抽驗生鮮蔬果殘留農藥情形,四季豆被檢出殘留農藥殺蟲劑芬普尼0.049ppm,為標準0.001ppm的49倍。對此,衛生局的處理是要求業者立即下架回收、不得販售,並處以罰款。



殺蟲劑芬普尼核准使用於水稻、玉米、包葉菜類、花胡瓜、紅豆等類別之農作物,但仍具相當的毒性,因此民眾自己應該了解如何減少攝入蔬菜可能的殘留農藥,清洗蔬菜時應去除外葉,先用水沖洗蔬菜根部,將泥沙清除,並將根部摘除,以水浸泡10至20分鐘,接著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至3遍,可有助於去除殘餘的農藥。一般消費大眾亦可用烹煮、選擇當季蔬果等方法,來減低農藥的殘留;炒菜時,將鍋蓋打開,可促使農藥隨蒸氣而揮散。但這些都是亡羊補牢,有時也是心理安慰,最重要的還是不要購買有農藥殘留的蔬菜水果。



基本上,減少購買農藥殘留的蔬果,首先是要看季節,當季水果蔬菜,順天時節氣種植者蟲害較少,營養較豐,較少使用保鮮用的化學劑。不是當季蔬果,需使用較大量的農藥對付害蟲,如夏日吃菜心、白菜等,農藥會較多。



菜貴不一定好,如菜價突然暴升,菜農因應市場需求,可能提早收成,農藥殘留較高,因此菜貴不是好事。



蟲害多的蔬果,農藥必定使用多;十字花科蔬菜蟲害最嚴重,白菜、菜心、芥蘭、椰菜花、黃芽白、西蘭花、小棠菜等等。氣味強烈的蔬菜蟲害少,使用農藥就少,如芹菜、西芹、韭黃、枸杞、蔥、蒜之類。還有一些冷門蔬菜農藥使用也不多,如莧菜、芥菜、豆苗等。水中生長的菜,使用農藥極少,如西洋菜、通菜等;根部蔬果更可放心,如紅蘿蔔、蘿蔔、番薯、薯仔,但芋頭種植需要農藥。



水果細粒而軟的,農藥使用多,如草莓、櫻桃;愈甜的愈多蟲,愈細粒的農藥存留在果實中央越多。水果有厚皮或硬皮的較安全,如香蕉、椰子、柚子等。



有蟲咬過的蔬菜一定是最好的,雖然不好看,但可想而知,有蟲咬就是少農藥,蟲咬茶葉亦是價值不斐。



還有就是利用自身的本能,聞一聞,如果蔬果有異味,常都是農藥殘餘發出的怪味,這時最好不要食用。



農藥殘留於穀物、蔬菜、果品、畜產品、水產品以及土壤和水體中的現象,稱為農藥殘留。農藥使用後會分解而殘留,一部分附著於作物上,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氣和水等環境中,環境殘存者又會被植物吸收,最後又通過環境、食物鏈,仍是會傳遞給人、畜。



二次世界大戰前,農業生產使用的農藥主要是含砷、硫、鉛、銅等無機物,還有除蟲菊酯、尼古丁等取自植物的有機物,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工合成有機農藥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至今,全世界化學農藥年產量近200萬噸,有1000多種人工合成化合物被用做殺蟲劑、殺菌劑、殺藻劑、除蟲劑、落葉劑等。有機農藥也被大量使用,造成嚴重的農藥汙染,嚴重威脅人體健康。



現今的農藥,有些可在短時間內降解為無害物質,但有些則不行,如DDT在內的有機氯類農藥,殘留性強。依據殘留的特點,農藥有三種:一為在植物內殘留,如六氯環己烷(HCH,俗稱六六六)、異狄氏劑(Hexadrin);一為在土壤中殘留,如艾氏劑(aldrin)、狄氏劑(Dieldrin);一種是溶於水,在水中殘留者,如異狄氏劑(Hexadrin)。殘留的農藥有些很難分解,一直保持原來的化學結構,有些則可以其化學轉化產物或生物降解產物的形式殘存。



在土壤中殘留的農藥可由植物的根部吸收進入植物體內。例如對艾氏劑(aldrin)的吸收能力,花生優於大豆,再優於燕麥,再優於大麥,再優於玉米。一般而言,根部散布的農藥濃度大於莖部,再大於葉與果實。



農藥可進入河流、湖泊、海洋,逐步的在水生生物體內累積,例如自然界中的魚,有機氯殺蟲劑都可檢測出來,濃縮係數有時可達四萬倍。



有些農藥現已完全被禁止使用,如有機砷、汞等農藥,因其代謝物無法降解,造成的毒害太大而被禁止。



六六六、DDT等有機氯農藥,化學性質穩定,自然中消解緩慢,又容易在人和動物體脂肪中積累,其代謝物雖然毒性降低,但仍是存在殘毒問題。



有機磷、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算是相對較安全的農藥,因為其容易受外界條件影響而分解,但這類農藥仍有部分是高毒與劇毒,不可不注意,如甲胺磷(Methamidophos)、涕滅威(aldicarb)、克百威(Carbofuran)、水胺硫磷(Isocarbophos),如不慎被用於生長期短、連續採收的蔬菜,很難避免因殘留量超標而導致人畜中毒。



有些農藥雖然毒性較低,但其代謝物毒性反而較高,如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殺菌劑,其代謝物乙撐硫脲(Ethylenethiourea)反而成為致癌物,諸如此類,不可不慎。



自然耕種,是最好避免農藥毒性的方法,但囿於商業利益,只限於極少數自家耕種可達成,一般人只好是自求多福了。





作者鄧正梁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



本文作者【正梁中醫診所院長鄧正梁醫師】











献花(0)
+1
(本文系爱读书的米...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