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冠中:中国画创作思想(5P)

 皖林 2012-11-27

.

 

我读吴冠中模板 - 杰瑞博客 - 杰瑞博客

 

 作者:姚吉刚

【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画如何创作?加强创作思想的更新是当前一部分画家的当务之急。吴冠中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创作中最具风格魅力且富有创新思想的艺术家之一,吴冠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创新意识是创作的核心,创作的源动力是灵感、感受,创作的关键是发现美、创造美,创作的方法是“新感情新方法”,创作的过程是“带血的鸡蛋”, 创作的原则是“风筝不断线”。这些观点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画的变革方向。

【关键词】 吴冠中 中国画 创作思想

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创作是中国画发展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一部分画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不接受西方绘画影响的,重视传统绘画根基,寻求个人风格及部分内容的创新与变化,出现了像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这样的传统型的中国画大师;另一部分画家受西方美术思潮、美术教育、美术作品和留学海外的影响,倡导西方古典写实美术或近现代美术与我国传统绘画的融和,强调中西合璧,致力于中国画的改良与革新,出现了像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融合型中国画大师。

吴冠中被国际艺坛认定为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他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结合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形式、方法表现出中国画的特有意境。他的作品兼容中西,个性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特色,他在国画现代化中找到自己的路子。吴冠中对绘画的创作核心、创作动力、创作关键、创作方法、创作原则等创作思想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一、创新意识是创作的核心

创作不是复制,创作就是要不断地创新古人和他人,创新真实景像。吴冠中说:“艺术是不可能重复的,艺术抄袭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了,艺术需要有创造性。同样面对的山水,你看到的是什么样,我看到的是什么样,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同样的桂林山水,同样的黄山,那么多人画,千篇一律,那样的东西都是垃圾。”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是好的,但继承的最终目的不是复制和保留,而是要有所突破,形成新的中国画特色。作为当代中国画家应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必须有创新古人、今人和真实物像的意识,寻求自我的独特之美。可见,一个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要用独特的眼光观察对象,用独特的思维剖析对象,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对象。

在对自然的感知中,不同画家看到同一景物的感受是不同的。吴冠中认为第一印象就是作者的独特眼光,独特感受。所以他强调第一印象,甚至是错觉,他说:“错觉是绘画之母,错觉唤醒了作者的情窦,透露了作者品位的倾向及其素质。”

在真实景物的提炼上,吴冠中却敢于对客观对象进行大胆取舍、概括和再创造。他为了画好某一景物却经常要挪动几次画架,选择不同角度加以描绘,然后再进行组合,或曰“移山填海”、“移花接木”。可见提炼方法要灵活,通过夸张、变形、增加、删简、嫁接、幻化等习惯方法,最终形成创新的画面。吴冠中的风景画比自然对象更集中、更典型、更传神,因而也更具创造性。

在点线面的运用上,他善于运用不同形状的点线面组合,强调视觉符号的个体美与组合美。吴冠中画中的点法包含中西,既有传统中国画的山水点法,又有现代风景画的点法。点有大与小、彩与墨、浓与淡、疏与密、巧与拙、动与静等变化;吴冠中画中的线条既有中国画传统的力度美,又有时代的节奏感、韵律感及变化美。线有刚与柔、滑与涩、直与曲、粗与细、密与疏等变化;吴冠中画中的面运用既有中国画的简洁空灵,又有西方的厚重充实。吴冠中的绘画语言给人以独特的特点。

在水墨着色中,吴冠中采用了西方色彩关系与民族民间色彩的结合,使画面更加跳跃、鲜活,点面的增加了画面的视觉效果。

在工具的使用上,他认为只要有利于绘画,一切工具都可以使用。他说:“各种材料都在演变,画家可以运用任何手段来完成自己的情感表达。”他将自己的画称做“混血儿”。他的绘画工具很多都是自己改造的。

吴冠中的水墨特色实际上呈现的是吴冠中创新意识的自我表现,从中能感悟到他那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追求,而吴冠中精神的核心就是他的创新意识。

 

吴冠中:中国画创作思想(5P) - 杰瑞博客 - 杰瑞博客

 

 二、创作的源动力是灵感、感受

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也来源于无意中迸发的灵感。吴冠中说:“画家都是有感而画,是用美形式表达一种感情。真正好的作品是传达感情、流露感情的。”生活中的一物、一事、一景、一爱都能触动人的情感与灵感,有赞美歌颂、感伤低吟、呐喊讽喻、人生絮语、柳暗花明、阴晴圆缺等,抓住这种灵感与感受并把它传达出来,这便是艺术创作。艺术源于冲动,冲动便是创作的动力。吴冠中说:“画家应当主动地去画,冲动地去画。”可见,灵感、感受是创作的源动力,作为一个真正的画家,不要让自己的所“感”白白溜走,拿起画笔记录下自己的所“感”。

吴冠中的作品,无论画的是什么,都是有感而发。吴冠中小时生活在江南,江南的水乡、白墙、黑瓦、黑门窗使他难以忘怀,所以他创作的作品《江南人家》、《双燕》、《故乡》、《养鸭场》等都是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和眷恋。另一些作品如《紫藤》、《小鸟天堂》、《白发之花》等,虽然有点抽象,但都是对自然及生命的理解和概括,都是艺术家对内心世界的表白和期望。

近来吴老已近八十多岁,但他的创作灵感一刻都没有停歇。他说:“中国的汉字很美,美在它的形态,也美在它的内涵。我想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通过形、色、线、黑、白、灰,把美丽的汉字‘画’出来。”他的《土地》夯实厚重、宽广博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的《中华魂》低沉而压抑,令人深思。

 三、创作的关键是发现美、创造美

美术创作是关于塑造形象的艺术,也是画家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发现美是美术工作者要具备的第一要素。吴冠中说:“画家要具备描绘物象的能力,但关键问题是能否敏锐地捕捉住对象的美。”美术工作者必须不断擦亮自己的眼睛,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认识,为创造美提供营养。

吴冠中的国画作品有很多美的个体与组合体,这都来源于他对形式美的发现。他说:“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它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间于是组成了对比美;桥,它与流水相交,丰富了形式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线、面之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吴冠中总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思考着不同形式构成的美。

意境美的发现是心灵与自然的相通,是心与心的碰撞。吴冠中说:“当我看到法国画家夏凡纳的一些壁画,被画中宁静的形象世界所吸引:其间有丛林、沉思的人们、羊群、轻舟正缓缓驶过小河……我完全记不得每幅作品的题目,当时也根本不想去了解是什么题目,只令我陶醉在作者的形象意境中了。”

抽象美也无处存在,画家也需要不断地去发现。吴冠中说:“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我小时候玩过一种万花筒,那千变万化的彩色结晶纯系抽象美。彩陶和钟鼎上杰出的纹样,更是人类童年创造抽象美才能的有力例证。”

创造美是发现之美的升华,它是自然之美向意象之美的转化,创作的最关键还是表现美、创造美。美术工作者区别于其他人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独特发现来创造美的作品。吴冠中说:“形式美是美术创作中关键一环,是我们美术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独特手法。造型艺术,是形式的科学,是运用形式这一唯一的手段来为人民服务的,要专门讲形式,要大讲特讲。”

因为形式美普遍存在,所以美术工作者要在客观物象中分析构成其美的因素,将这些形、色、虚实、节奏等因素抽出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重新组合,艺术化地创造美的作品。吴冠中的画在具像与抽象之间,非常注重画面中点、线、面的组合与搭配,以及色彩的情感表现所形成的强烈的形式感,其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给观众音乐般的动感享受,是对自然之美的升华,极具东方格调。

吴冠中并非一味地看重形式,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僵化。只注重内容,他大声疾呼形式美。只注重形式,他又不断强调作品要有内涵,“应是具内涵的美。”

 四、创作的方法是“新感情新方法”

这里的创作方法是指画家为完成创作而采取的技巧和手法。二十世纪后期部分中国画家的对创作方法非常注重,多以用笔用墨来衡量作品的价值,创作方法中的笔力、墨味成了绘画的目的,导致绘画的内容千篇一面,如画梅兰竹菊等。吴冠中就中国美术界孤立的评论笔墨,舍本求末的现象发表了一篇《笔墨等于零》的文章。其中的“脱离了具体画面、孤立的品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的论断被很多人所误解。吴冠中并不是说不要笔墨,而是强调笔墨只是方法,不是目的。把强调控制笔墨技术层面转化为强调内容效果的艺术层面,不要做一个只懂笔墨使用的技术人,而要做一个会灵活运用笔墨,通过笔墨能表达情感的艺术人。

吴冠中说:“技法是用来表达艺术的手段,如果技法独立于艺术之外而去不断地重复,那就成了一种工艺,画家也就成了匠人。每次画家创作的状态都不一样,创作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就是要根据不同对象创造不同的方法。梁楷、米芾不就既破了传统的笔墨同时又丰富了传统的笔墨了吗?张大千晚年的泼彩创作,他实际上也是在否定传统的笔墨。不管你泼彩也好其他也好,只要你是真诚的,不管用任何手段都是可以的。只看效果不看手段,效果好了,手段都是对的。效果好了,便是好笔墨。效果不好,什么好笔墨都加在一起,也出不了好东西。”

吴冠中认为笔墨只是绘画的手段,表达出感情才是绘画的目的。笔墨再美,不如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重要,要把心灵感情拿出来就要靠技法、方法。技法应该跟着感情走,新的感情运用新的技法,为了能表达好自己的感情,技法应不择手段。

技法都是从于感情的,情变技变。从西方的乔尔乔内、提香到安格尔、再到马蒂斯,同样是画人体。500年前后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不同,从表现情欲、表现美、表现结构到表达主观情感。各自所运用的绘画方法也不同,有油彩,有素描,有写实,有变形。

古人盖房子用木头、石块、泥土和梯子,现在人盖房子用砖头、水泥、玻璃、钢铁、塑料和网架,前后所用的材料不同,方法也不同,古人今人所建造房屋式样也不一样,随着时代的不同,科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变化,所运用的方法也在变化。

好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合理的方法都不可能适应全体学生。组织学生创作,每个学生想法都不同。同一个学生每次创作的想法也不同。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找到他当时想法的技法。要使每次每个人的想法都是创造性的。吴冠中说: “我曾经想搞一个师生画展,名称就叫‘叛徒画展’。我的弟子都能叛出师门,追求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为一个教师,这才叫成功。”

吴冠中几十年东寻西找,画遍大江南北,海内海外,从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表现方法,不像我们常看到的那些程式化的山水花鸟,看十张二十张和看一张没有多大区别。吴冠中的中国画从没有固定的程式和章法,画面如何结构,全靠特定情感的驱使。

石涛语:“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面目,我自用我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笔墨当随时代。”意思是说,古人有古人的绘画方法,我不能用古人的绘画方法,我必须创造我自己的画法,有了一定的方法之后,并不能应对所有的变化,方法必须随着时间、环境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处理问题的最高方法便是“此时无法胜有法”的纯熟变化之法。运用笔墨的方法应当随着时代、形势、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吴冠中:中国画创作思想(5P) - 杰瑞博客 - 杰瑞博客

 

 五、创作的过程是“带血的鸡蛋”

吴冠中先生创作了那么多作品,但他却说他的创作过程是“带血的鸡蛋”。的确,创作就像妇女生孩子,要经过十月怀胎,要经过精心呵护,要经过痛苦地分娩,是用生命作为抵押。吴冠中说:“因常年在外写生,为了工作的连续性,养成了不吃午饭、不喝水、不午睡的习惯。70岁前中午都不吃饭,现在86岁了,中午不休息的习惯至今保持着。”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有寂寞的精神。贝多芬是在与生命的抗争中,忍受着具大的痛苦,在孤独寂寞中完成自己的不朽著作。凡高为了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追求,省吃俭用买画具,在不被别人理解的情况下,他孤独痛苦地过着一生。

吴冠中先生深知艺术创作过程的艰辛,知道这种艰辛不光是来自于对技法掌握,更是对审美判断的理解与困惑;不光是生活工作的压力、精力的投入与回收问题,更重要的是误解、痛苦与盲目。吴冠中不想走别人走过的大道,而是另辟新径,他也不愿停留在前人矗立的艺术高山上观光,而选择勇敢地爬山涉水去寻找自己的海岛。他的创作过程有时比母鸡下带血的鸡蛋还要痛苦,他甚至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来从事画画行业。吴冠中是用心血来绘画,他把生命献给了艺术。

 六、创作的原则是“风筝不断线”

“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则,它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他将从生活中升华了的作品比作“风筝”,“风筝”升空要高,还要惹人喜欢,但不能断线,因为那是与人民感情之线,是启示作者灵感的生活之线。后来又强调,这线可以变细、变隐,甚至可以变成遥控,但这生活的源头不会断,时刻默念着自己的中国心、民族情、乡土音。

吴冠中生于江南水乡,1936年在杭州艺专学习,1947年到法国巴黎学习,他了解东西方的绘画方法,知道世界美术的走向,知道自己的“风筝”该在哪里放飞,1950年在巴黎,有人邀请他参加一个圣诞节为主题的比赛来挽留他的回国,他意识到圣诞节对他意义不大,他怀念中国的阴历年和龙舟节,感到新中国需要他的才能,而且他当时非常想见到刚刚做完手术正在康复期的母亲,他很想家。正如凡高所言:“回故土去,只有在那里才有真正的自我。” 艺术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祖国是吴冠中一贯秉持的艺术态度。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艺术品就要像“风筝”一样,既有自然的形象,又有艺术化了的形象,既带有民间的色彩,又有时尚的装饰,既有技术水平,又有个人感受。放“风筝”的高度因人而异,看样是越高越精彩,但它永远有一根联系地面的线,联系放飞者线,联系生活的线。“风筝不断线”的理论比喻真是太恰当了。

艺术创作的思想应是百花齐放。有复古型、传统型、融合型、创新型,有写实型、重意型,有具象型、抽象型,有现实型、浪漫型,有通俗型、高雅型等。吴冠中的创作思想只是许多现代创作思想的一部分。大浪淘沙,真金总是闪亮的。吴冠中的创作思想代表着世界美术的走向。

吴冠中总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问题,他的创作思想适应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二十世纪后半期,部分传统型中国画家逐渐走向封闭,他们只重视传统绘画根基,不愿了解世界美术的走向,不注重个人风格及内容的创新,一味地摹仿古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同时也有部分融合型中国画家注重写实,追求形似与技巧,作品内容强调说教,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对现代美术的创作理念、审美认识和创作方法认识不到,这已成为当时一些国画家们迫切解决的问题。吴冠中以其非凡的才识审视着中国美术的航向,他的《绘画的形式美》、《内容决定形式?》、《笔墨等于零》等观念的提出,语出惊人,针砭时弊。吴冠中的创作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当时中国画的变革方向。为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画创作逐渐以融和型为主,一些画家的创作思想也日趋与世界大同,他们逐渐认同现代美术的创作理念、审美认识和创作方法。然而在二十一世纪各种艺术思想的广泛传播的今天,还有一部分中国画家仍然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急剧变化的现代审美需求,囿于自己的思想堡垒。作为新时代的有为中国画画家,必须拥有创新的意识,敏于发现美和勤于创造美;灵活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强调自己的主观情感;作品既要深入生活又能高于现实;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突破,风格独特;积极拓宽视野,能不断了解他人丰富自己,关注时代的发展。

加强中国画创作思想的更新是当前一部分画家的当务之急。中国正在崛起,其文化也必将全面复兴。

【参考文献】

[1] 引自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6

[2] 引自吴冠中,《吴冠中画语录》, 四川美术网,2005,8

[3] 引自陶然,《吴冠中、陈家泠谈中国画变革》,雅昌艺术网,2007,8

[4] 引自鲁虹,《水墨新曲—吴冠中1997—2006年水墨画研究》,艺术网,2007,11

[5] 引自刘世华,《从吴冠中谈艺术个性和艺术创新》,四川美术网,2006,4

[6] 引自水天中,《我看吴冠中》,艺术网,2007

 

我读吴冠中模板 - 杰瑞博客 - 杰瑞博客

 

    杰瑞:吴冠中(1919年8月29日至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闸口人。曾在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伯明翰、堪萨斯、圣约翰、底特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印尼国家展览馆、台湾历史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等处举办个人作品展数十次。海内外出版画集、文论集、散文集近百种。1991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金勋章,2002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2003年获中国文化部终身成就奖。

杰瑞:吴冠中是20世纪后期中国画坛无法忽略也无可代替的人物。像他那样保持和张扬自己个性的人,在他同代艺术家中十分罕见。如果我们对他和同一时代的画家从思想、艺术观念和行事方式等方面比较,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有多么显著的差异,就会惊奇在同一个时代怎么可能出现如此不同的美术家,也就会懂得吴冠中遭遇到反复讨伐是多么自然。

杰瑞:吴冠中终生致力于中西方艺术结合之路,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画风独特,成就卓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以自己的杰出艺术实践,为中华文明传承、为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杰瑞:在这里,我忍不住要向吴先生致敬和致谢,同时也真诚祝愿吴先生的生命之树、艺术之树和思想之树常青。

 

 吴冠中名言

 

1、人生只能有一次选择,我支持向自己认定的方向摸索,遇歧途也不大哭而归,错到底,作为前车之鉴。

2、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

3、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4、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5、怀才就像怀孕。只要怀孕了不怕生不出孩子来,就怕怀不了孕。所以我天天在外面跑,就是希望怀孕。

6、笔墨等于零: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

杰瑞:有关吴冠中详细介绍,点击查看:吴冠中:我敬仰的美学宗师(1V)

 

我读吴冠中模板 - 杰瑞博客 - 杰瑞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