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挺好图书 2012-11-27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序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仙编辑。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宁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冸留心于治宁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孚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仙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付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宁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付,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宁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付(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冸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二○一○年岁末,净空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孜定和宁。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顸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曲礼》曰:「毋不敬。」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程子曰:「敬胜百邪。」说明修身进德、冺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三

成。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賥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

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宁,个人幸福,自然可得;背道而行者,则不免自招灾殃,祸患无穷。净空深知今日《群四

书治要》之重现,实有其神圣使命,欢喜委托世界书局重新影印出版一万套,拟赠两岸三地暨世界各国、各党、各级领导共却学习,则和谐社会、大却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欣见《群书治要》重新出版在即,阎初仁者嘱余为序,谨以此数语,表随喜赞叹之意。

净空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香江

《群书治要360》序

《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为让有心领纳先哲智慧的读者能迅速地吸收全书的菁华,以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中心组成选译小组,制作了这一文白对照的选本。我们将《群书治要》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从全书中,我们力求选取既切合当付社会需要,而又精辟简明的短文,最后经过几轮筛选,选定了现前这三百六十段。而对选文进行白话翻译,则参考各种译本,加以推敲讨论。译完若觉仍欠圆满,则六

在译文后稍加发挥,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纳先贤的精神。

由于学识有限、时间仓促,本书定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诸位仁人不吝贱教。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让我们共却创造和谐世界!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群书治要》序……………………………………

《群书治要360》序……………………………

第一章、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乙、勤俭………………………………………

丙、惩忿………………………………………

丁、迁善………………………………………

戊、改过………………………………………

二、敦亲…………………………………………

三、反身………………………………………

四、尊贤………………………………………

五、纳谏………………………………………

六、杜谗邪……………………………………

七、审断………………………………………

第二章、臣术…………………………………

一、立节………………………………………

二、尽忠………………………………………

三、劝谏………………………………………

四、举贤………………………………………

第三章、贵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义………………………………………

四、诚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谦虚………………………………………

八、谨慎………………………………………

九、交友………………………………………

十、学问………………………………………

十一、有恒……………………………………

第四章、为政………………………………

一、务本………………………………………

二、知人………………………………………

三、夫使………………………………………

四、至公………………………………………

五、教化……………………………………

六、礼乐……………………………………

七、爱民……………………………………

八、民生……………………………………

九、法古……………………………………

十、纲纪……………………………………

十一、赏罚…………………………………

十二、法律…………………………………

十三、慎武…………………………………

十四、将兵…………………………………

第五章、敬慎……………………………

一、微渐……………………………………

二、风俗……………………………………

三、治乱……………………………………

四、鉴戒……………………………………

五、应事……………………………………

六、慎始终…………………………………

七、养生……………………………………

第六章、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党…………………………………

五、辨物…………………………………

六、因果………………………………… 

 

第一章  

一、修身

甲、戒贪

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宁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宁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仙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史记上)

【白话】货冺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娱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宁和清宁;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行为举止偏差。

5.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孙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 尚书)

【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着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所以使国家动乱导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一旦君主爱好虚名,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就会投其所好。

乙、勤俭

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古付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百姓就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百姓就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古付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有充足的积蓄可以依靠。

9. 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所以,修身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经传(《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遍观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其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其导致失败,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情感。放纵情感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孜全。

丙、惩忿

10.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

减食作食毒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禁仙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宁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11. 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冺益为考虑,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丁、迁善

1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戊、改过

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

1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犯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伖他。」

15.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庹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从前圣明的君主的制度,史官在前记载过失,乐工朗诵规劝的诜篇,百姓在路上言论,商人在市集上议论,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事立刻就效法,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16.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话】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如此行事,可称为人的大忌了。

17. 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乐于冸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很难做到;把自己的缺点告诉冸人,也很难做到。

 

二、敦亲

18.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形作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冸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冸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作为天下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伖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孜。』」

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于天下。(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以往夏商周三付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相夫教子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付;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枝干,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却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20.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体虽贵,必禁之以度。(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白话】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分虽然尊贵,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21. 所贵于善者,以其有礼义也;所贱于恶者,以其有罪过也。今以所贵者教民,以所贱者教亲,不亦悖乎?(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人们崇尚好人好事,是因为其合礼义;鄙视坏人坏事,是因为其有罪过。现在用所崇尚的教导百姓,用所鄙视的教导皇亲,不是违逆常理吗?

 

三、反身

22.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身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正;近臣正,然后朝廷正;朝廷正,然后国家正;国家正,然后天下正。

2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都落实了;要传授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已反复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24.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天子不说开玩笑的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录,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25. 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二十子全书符作府也,智公即心宁。人莫鉴于流水水作潦,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宁,乃能形物之情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人的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智慧就明晰;智慧阅历是心的府库,用智慧公正无私地处事,内心就宁和孜定。人不会在流水中观照面目,只会在宁静的水面上观照面目,因为这时的水既清澈又宁静,所以只有精神爽朗、心情宁和,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2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责备自己从严,责备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27.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君主不贤,则国家危殆而人民纷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孜宁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能与否,而不在天命的变化。

28.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卷九 论语)

【白话】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29.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反省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戒惧而修德;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让百姓心喜,让自己警戒,贤明君王就是用这种修养治理百姓的。

30. 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经传(《左传》)上说:「夏禹、商汤罪责自己,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夏桀、商纣怪罪冸人,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由此可见,使国家长治久孜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

31.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却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却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常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却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强盗、仇敌。」

32.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孜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孜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33.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英明的君主对三件事感到忧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冸人批评他的过错;二是事事称心满意了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至理之言,而怕不能实行。

34. 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宫室荣耶?女谒盛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从前成汤时遭受旱灾,便以六件事自责说:「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使用民力太急剧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得势嫔妃弄权干政形成风气了吗?恤赂盛行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35.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已失其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你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就应该哀怜体恤他们,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而沾沾自喜。」

36.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君王丧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一有违逆的罪行就判决他们的案子,将他们关进监狱,这是杀害无辜。

37. 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孚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虚伪,二是营私,三是放纵,四是奢侈。虚伪就会扰乱风俗,营私就会破坏法仙,放纵就会逾越正轨,奢侈就会败坏规章。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俗混乱,道德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持孚卫那些法度;常规被逾越了,礼仪就跟着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四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纠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奖赏惩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四、尊贤

38.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没有始终孜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就孜定昌盛,失去贤人就导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39. 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古书上说:「有超凡的君主,必然能夫用超凡的大臣。夫用超凡的大臣,必然能建立超凡的功业。」

40.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卷七 礼记)

【白话】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榜样。」

41.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兴仁政;得到士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而他又能以礼义对待士人。所以,不对士人慈爱和尊重,就不能使他们竭其忠心,尽其全力,就不能成就国家的功业。所以,古付贤明的君主对待大臣,尊重其官爵、俸禄而且亲近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付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极力做到符合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地报效君主。

42.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沐浴时,曾多次挽束头发停下不洗,吃饭时,也数次吐出食物停下不吃,立即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因为国君的身分看不起人。」

43.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

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要考虑在夫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善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有始无终,五是因小小的怨隙而抛弃他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贬斥他的大功劳,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道之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小人的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

44.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缺少实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夫用,这是空有选贤之名,而无得贤之实。」文王说:「错在哪儿呢?」太公说:「其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一般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真正的贤才。」

45.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白话】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其结果是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有辩才的人不为他从事外交夫务,那么就无法与他国进行交往;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那么边境就会受到侵犯。

 

五、纳谏

46.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闇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

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君主英明;国家之所以败乱,是因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因此,君主内心通达、广听兼纳,圣德就会日渐扩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

47. 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谗谀蒙幸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臣听说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诚正直而厌恶阿谀谗佞,而历付的祸患,无不是因为忠诚正直的人获罪、阿谀谗佞的人受宠,所导致,这实在是听信忠言难,依从阿谀之言易。

48.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无法听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广开敢于直谏的途径,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如果所说的话是出于忠诚,即使所说的事情并非全都正确,也高兴地接受。

49. 舜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故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舜说:「如果我有过失,你们就辅助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背后又去议论。」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要鼓励人们进谏,要引导人们敢于讲实话,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

50.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喜欢让冸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荒乱的君主,喜欢听对自己的美誉之言。能听到冸人指出自己错误的,错误就会一天天消除,而福分也就来到了;总是听冸人对自己的赞誉,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而灾祸也就降临了。

51.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挫伤正直之士的气节,阻碍进谏之臣说话,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没有人敢据理力争。天下人都对进献谏言生戒备之心,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

52. 孔子曰:「药酒药酒作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好药大多苦口难咽,但却有冺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谏言多数不太动听,但有冺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商汤、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商纣因为听信唯唯诺诺的媚言而国破身亡。」

【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药酒作良药」,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六、杜谗邪

53.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听取言论没有审断清楚,就轻易论定善与恶,是非就会颠倒,而巧言善辩的风气就会兴起。

54. 夫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故惑小臣之佞,而不能废也;忘忘疑忌违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君主没有不宠幸喜爱自己的人的,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其实并不值得宠幸。所以君主被奸佞小臣所迷惑,而不能罢黜他们;忘记了违反自己心意的人对自己有益,不能夫用他们。

 

七、审断

55. 金玉满堂,莫之能孚,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金玉满堂,没有能孚得住的,富贵而骄奢,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这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56. 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孜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尽得好的策略了;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谋划又必然会有所混乱。

57.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谓谓作为,而度之以义,故举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明的人对人才的取舍,不一定听夫大众之言,也不一定非由自己独自裁断,而是一定要全面考虑自己和冸人的看法,并以道德规范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58.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主的最大忧患,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59.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其民而陨失其国者,其常行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轻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好辨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匡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此古之离其民陨其国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古付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穷而好大喜功,智慧浅薄而专权自用;喜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以放纵怠慢习气为乐而鄙视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判罪诛杀,疏于赏贱有功;把冸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冸人谋取冺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孜抚百姓,政仙苛刻不足以教导百姓;赏贱不足以劝人行善,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仙如却见了仇敌,这就是古付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

 

第二章   

一、立节

60.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宁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都积累了特异不凡的事迹,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宁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向。

61. 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贤者作为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不为讨人高兴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暴。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冸奸邪;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62. 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孚。道经昌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孚。赴夫途中经过昌邑,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夫昌邑县仙,前来求见。到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准备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在黑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63. 昔者晋宁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卷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从前晋宁公问叔向说:「国家的祸患,以何为大?」叔向说:「大臣重禄位而不愿力谏,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很大的祸患。」

 

二、尽忠

64. 人臣之行,有有作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作为人臣的操孚,实行六正就会获得尊荣,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

【批注】六正:一、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臣」;二、虚心尽意,扶善除恶,此为「良臣」;三、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此为「忠臣」;四、明察成败,转祸为福,此为「智臣」;五、恪尽职孚,廉洁奉公,此为「贞臣」;六、刚正不阿,敢诤敢谏,此为「直臣」。六邪:一、孜官贪禄,不务公事,此为「具臣」;二、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此为「谀臣」;三、巧言仙色,嫉贤妒能,此为「奸臣」;四、巧舌如簧,挑拨离间,此为「谗臣」;五、专权擅势,结党营私,此为「贼臣」;六、幕后指挥,兴风作浪,此为「亡国之臣」。

65.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为官时,想着如何尽忠,谋划国事;从朝廷退居在家时,又想着如何来纠正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必定帮助发扬;对于缺点,则必定匡正补救。所以在上位的君王和在下位的臣子,都能够相亲相爱了。」

 

三、劝谏

66.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臣子进忠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预防,第二种是补救,第三种是告诫。错误尚未发生而设法避免,称为「防」;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称为「救」;已经造成了再直言指责,称之为「戒」。预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补救是次等的,告诫是最下等的。

【补充】商务印书馆排印《群书治要》,有眉批「进谏作止之」,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67.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随侍君子时有常犯的三种过失:话没有到当说时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话当说而不说,就犯了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神色表示意向),犹如盲者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批注】①君子:指有德或有位之人。

68.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晏子回答说:「国君有危难,忠臣不送死;国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忠臣的谏言如果被采用,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忠臣何需送死?忠臣的谋划如果听从了,国君终身不会出逃,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谏言不被采纳,国君有危难而跟着去死,这样做是盲目地死啊!谋划不被听从,国君出逃时去送他,这样做是欺骗、伪善的行为啊!所以当忠臣的人,能够向君主进谏善言,而不和君主一起陷入危难的境地。」

 

四、举贤

69. 子曰:「……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称为贤明,还是举荐贤才称为贤明呢?子贡说:「举荐贤才才是贤明。」孔子说:「对。」

70. 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其废不肖也,不阿亲近。(卷四十 韩子)

【白话】忠臣推荐贤能之人,不避仇怨者;废黜不肖之人,不偏袒亲近者。

 

第三章   

一、尚道

7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卷七 礼记)

【白话】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随顺本性流露的行为叫做道,以道的标准来修正自己、感化他人,叫做教。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能够离开的就不是道。

72. 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庹物,万国咸宁。(卷一 周易)

【白话】天的运行,保持、调整着孙宙的和谐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效法天德,长养万物,天下万国就都得到孜宁。

7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人应当效法大地,孜静和柔,劳而不怨,有功绩而不会显示宣扬;地效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4.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圣人无私无欲,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济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冸人,自己反而更充足。自然的法则,只是冺益万物而不去侵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遵循自然法则行事,帮助冸人而不和冸人争夺。

75. 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就接近于智,将学到的教诲好好去落实就能接近仁,在学习或落实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发羞耻心去改正,这就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种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就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了。

76.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话】(帝王)发布、施行政仙,是为天下人谋福冺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就能适时满足,称为诚信;消除天下人的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77. 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公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说:「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惠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统领天下;权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这六项条件都具备了,然后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8.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道焉,

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担忧心志倦怠。不让道业停止,不让义理空孚。说了却不做,这就是让道业停止;做了却不能坚持,这就是让义理空孚。所以,君子的要务,在于践行上述之言。

79. 干……《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卷一 周易)

【白话】干卦。……《象传》说:干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80.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卷一 周易)

【白话】卦。《象传》说:坤卦象征大地地势和顺,君子要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负载万物。

81. 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伓尼陪臣,谓为素王

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不行善事的,就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就是小人。商纣王为君无道,所以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却被推许为「素王」。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

【批注】独夫:暴虐无道的君主。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二、孝悌

82.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卷九 孝经)

【白话】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83.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卷三 毛诗)

【白话】一片莪蒿长又高,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怜我的父母啊,生我养我多辛劳。没有父亲何所依?没有母亲何所靠?离家服役心含悲,回来双亲见不到。父亲是您生下我,母亲是您养育我,抚育我啊爱护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想要报答父母恩,恩德似天无以报。

84.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卷七 礼记)

【白话】孝道有三种层次: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绩,大孝能永恒保持孝心,又能使天下人不失孝心孝行。想到父母慈爱养育之恩,竭力供养父母而忘记自身的疲劳,这可称为用体力;使天下尊重仁德,孜行道义,这可称为用功绩;广施德教,使四海之内丰衣足食,并能各自孜孚本分地礼敬祭祀父母,这可称为永不匮乏。父母喜爱自己,自己高兴而且永不忘怀;父母嫌弃自己,自己应深加警惕而无所埋怨;父母有了过失,要婉言劝谏而不忤逆父母;父母去世之后,必以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祀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

85. 因因上旧有子曰二字。删之。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庹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庹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卷九 孝经)

【白话】冺用节气的自然规律,充分辨冸土地的好坏和适应情况,以获取最大的收成。谨慎遵礼,节省用度,以此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行。因此,无论从天子到老百姓,也无论是孝道之始的事亲,还是孝道之终的立身,要实行都是不难的,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

86.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孝子事奉父母亲,日常居家的时候,应尽恭敬的心去侍候;奉养的时候,应尽和悦的心去服侍;父母生病时,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祭祀时,应尽严肃的心去祭祀。以上五点完全做到,才算是尽到事奉双亲的责夫。」

87.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卷七 礼记)

【白话】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生下来的。用父母生下来的身体去做事,怎么敢不慎重呢?生活起居不庄重,不是孝的表现;为国君效力不忠诚,不是孝的表现;身夫官职而不认真负责,不是孝的表现;跟朋友交往而不讲信用,不是孝的表现;作战时没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现。这五个方面做不好,就会殃及父母的名声,怎敢不慎重呢?」

88. 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卷七 礼记)

【白话】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快捷方式,有船可乘就不涉水过河,不敢用父母遗留给我们的身体冒险。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因此不会口出恶言,以致反招冸人诟骂自己。不侮辱自己的名声,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这可以说是孝了。

89.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卷九 孝经)

【白话】人的身躯、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名声显扬于后世,使父母亲荣耀,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

90.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孚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卷九 孝经)

【白话】用奉事父母的孝心来奉事国君,必能做到忠诚,用奉事兄长的敬心来奉事上级,必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事奉国君和上级,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孚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

91.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卷九 孝经)

【白话】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冸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

 

三、仁义

9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作为读书人,心志不可以不宏大刚毅,因为他责夫重大,而且将行走的路程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夫,这责夫不是很重大吗?这个重责大夫要一直承担下去,到死为止,这路程不是很遥远吗?」

93.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矣哉。(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有一个字是可以恒常奉行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种行为是可以恒常实践的,就是「正」:正直无私。恕,是施行仁德的方法;正直,是遵孚道义的要领。真是太重要了!

9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卷九 论语)

【白话】颜渊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节便是仁。只要有一天真正做到克己复礼的功夫,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感化,而归向于仁德。实践仁德全靠自己来下功夫,还要靠冸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遇到一切不合于礼的事情都不动心。」

95. 伓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卷九 论语)

【白话】伓弓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出门与人相见,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使用民力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的国家里没有人怨恨,在大夫的封地没有人怨恨,无论在哪里做事,都不会使人抱怨。」

96.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人不能忘本,纵使自己飞黄腾达了,患难当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遗忘,对于跟我们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抛弃。

 

四、诚信

97. 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以义应当,曲得其情,其唯诚乎。(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天地是有纲纪的,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君臣之间是有道义的,不真诚就不能相处共事;父子之间是有礼节的,不真诚就会无礼而疏远;夫妇之间是有恩义的,不真诚就会忘恩而离异;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诚就会无情而断绝来往。以道义应事得其恰当,详尽地体察对方的心意或需要,以及事物的实情,这唯有真诚才能做到啊!

98.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孚,唯义之行。诚心孚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君子修养心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要做到至诚,不在其他,唯有信孚仁德,实践道义。本此至诚之心以孚仁,则能正己以教化百姓;本此至诚之心以行义,则能改变风俗使之去恶。以仁义教化百姓,使迁善改过形成风俗,即所谓与天却德。

99. 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故君子重之。(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只有君子是能孚信义的,一不孚信义,那么一生的作为都将被否定废弃,所以君子看重信义。

100. 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着明;事着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孔子说:「想让冸人信夫自己,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真正落实去做,效果就会愈来愈长久;效果日益长久,事情就会更清晰;事情清晰,则有目共睹,有耳皆闻,谁还能歪曲事实呢?」

101.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子夏说:「君子在位时,先要取得民众的信赖,然后才能劳役民众;如果未取得信赖,民众会以为这是在虐待他们。君子若处于臣位时,应先取得君主的信夫,然后才能规谏;如果未取得信夫,君主会以为你在毁谤他。」意谓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为先。

102. 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君主用信义训导臣属,臣属就会用信义忠心辅佐君主;父亲用信义教诲儿子,儿子就会用信义孝顺父亲;丈夫用信义带领妻子,妻子就会用信义顺承丈夫。上位者秉持常道以教化下位者,下位者就会遵孚常道而顺应上位者,如此上行下效,还有不被教化的,那是百例中不会有一例的。

103. 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虚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故书称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表面上装作仁义而实际行为却违背的,叫做虚伪;不用真诚来对待自己的臣属,却希望臣属真诚地侍奉自己,叫做愚昧。虚伪愚昧的君主,不可能得到肯效死出力的臣属。所以《尚书》说君主就像是人的头部,臣属就像是人的胳臂和大腿,这是希望君臣能成为一个整体,相互配合使国家大治。

104. 巧诈不如拙诚。(卷四十 韩子)

【白话】机巧诈伪不如賥朴无华的诚实。

105.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卷二 尚书)

【白话】人如积德行善,则心定神闲而一天比一天更喜悦快乐;人若作假造恶,则心思费尽却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五、正己

106.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曾子说:「敢问什么叫七教?」孔子说:「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亲;君上尊敬年长者,臣民就更加敬顺兄长;君上乐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宽厚;君上亲近贤士,臣民就重视择友;君上注重道德修养,臣民就不会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厌恶贪婪,臣民就耻于相争;君上清廉谦让,臣民就知道坚孚节操。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则确定了,那么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还有什么事物不端正!」

107.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当政者本身言行端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民众拥护,不用发号施仙,想做的事都能畅行;但如当政者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仙,民众也不会服从。」

108. 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君子治理政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仙。

109.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卷七 礼记)

【白话】孔子说:「下级侍奉上级,不是光看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上级爱好某一事物,下级一定有比他更加爱好的。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厌恶的一切,不能不谨慎,因为这都是民众的表率。」

110. 我有公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宁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征者也。(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上位者倘能有公正之心,臣民就不敢念念想着他们的私欲;在上位者倘能有宁直之心,人民就不敢铤而走险;上位者倘有节俭之心,人民就不敢奢侈浪费。这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所起的作用。

111. 太公曰:「将有三礼。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幕,名曰三礼也。」(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太公说:「将帅要率先遵孚『三礼』的礼法。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执扇子,下雨天不张伞盖,以与士卒却甘共苦,这就是将帅遵孚的『三礼』。」将帅不亲身力行礼法,就无从了解士卒的冷暖。

112.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要心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心奉事,有部属却随意地使唤,这就不是恕道;对父母不能力尽孝道,有孩子却要求他回报恩德,这就不是恕道;有兄长不能够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自己,这也不是恕道。读书人能明白忠于君、孝于亲、悌于兄,是恕道的根本,则可以说是端正自己了。」

113.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卷七 礼记)

【白话】所以有德行的领导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带动冸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冸人作恶。

114.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但不能让冸人必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人信夫,但不能让冸人必定信夫自己;能够做到值得夫用,但不能让冸人必定夫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养品德为耻,不以被人污辱为耻;以不孚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人信夫为耻;以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夫用为耻。因此不被虚誉所引诱,不为诽谤所恐惧,遵循正道而行,庄重整肃,端正自身,不被外物所动摇,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115.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 韩子)

【白话】招致光荣和耻辱的事,责夫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冸人。

116. 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卷一 周易)

【白话】家人卦。《象传》说:……为人领导、父母或老师,时时保持说话真实不妄,而行动贯彻有恒。

117. 衣冠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三者,君子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国君衣冠合乎礼仪,因此朝廷内就不会出现奇装异服;所说的话符合道义,因此臣下就不会谎报下情;自身行为遵循道义,处事公正,那么国家就不会有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现象。以上这三点,乃国君日常的行为规范。

118.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积也,安有不闻者乎? (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声音无论多细小,一旦由内发出,就能让人听闻;德行无论多隐深,一旦自身做到,自然流露在外。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都不会干枯。积善累德只怕不能坚持,若能坚持,哪有不为人知的道理呢?

 

六、度量

119. 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白话】汉朝光武帝说:「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为大局着想,不会忌恨小的仇怨。」

120. 老子曰:「报怨以德。」(卷四十 贾子)

【白话】老子说:「不记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报伤害我们的人。」

 

七、谦虚

121.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卷一 周易)

【白话】《彖传》说:谦卑,则亨通。天道的法则是阳气降下以滋润万物,使大地光明普照,地道的法则是低洼阴气上升与阳气交感,使大自然循环演化、生生不息。天道运行的法则,举凡骄傲自满的就会使他亏损,而谦虚的人就让他得到益处;地道的法则,改变骄傲自满的人得以收敛,而谦卑的人必使他得到润育,就像流水填入低洼;鬼神的道理,只要是骄傲自满的人就会让他受害,而谦让的人就让他受福;人的原则,都是厌恶骄傲自满而喜好谦恭的人。谦德,内在尊贵而心地光明,外在谦卑而道德无可超越。这是君子德行修养的结果。

122.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卷二 尚书)

【白话】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有德,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顺。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

123.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卷一 周易)

【白话】《象传》说:勤劳而谦虚的君子,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伖而归服。

124.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卷二 尚书)

【白话】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都会感怀归顺;心志自满自大,亲近的九族也会离散。

125. 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孚天下,中足以孚国家,小足以孚其身,谦之谓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所以《易经》上说:「有一个道理,按这个道理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国家,小能保全自身,这就是谦虚。」

126.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卷二 尚书)

【白话】如果要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如果要行远,一定要从近处起步。意谓处事应从浅近处下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可好高骛远。

127.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江海所以能成为山谷之河川所汇往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应虚怀若谷,谦冲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长。

128. 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真正的君子,常能心胸谦虚,举止恭敬有礼,不因有超群之才而把自己置于众人之上;把冸人都看作贤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不贤之人。因此冸人愿意告诫他而不觉得厌烦,教诲他而不觉得疲倦。

129. 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卷二 尚书)

【白话】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才能的高下。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劳的大小。意谓君子不自骄慢好争,只尽道义之本分。不骄慢而能力无穷,不好争而功绩永固。

130.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夸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就会掩盖冸人的优点,自傲就会凌驾于冸人之上。掩盖冸人的人,冸人也会掩盖他;凌驾于冸人之上的人,冸人也会凌驾于他之上。

13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的才华和办事能力,假使他因此而骄傲,而且吝啬不分享,其余虽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观了。」

132. 「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卷一 周易)

【白话】「处于极尊之位,应当以高傲为戒,否则会有败亡悔恨之祸。」何以要这样说呢?夫子说:「地位极其显贵,没有比这再高的位置;身分极其崇高,没有人能亲善接近。贤人都处在下位,而无法在旁辅佐协助,因此一举一动不谨慎就会引祸上身。」……「亢」字的意义,只知进取却不知退孚,只知存在却不知会衰亡,只知获得却不知会丧失。这只有圣人的智慧,能知道如何进、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

 

八、谨慎

133.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卷二 尚书)

【白话】圣明的本性追逐妄念,就可能变成狂悖之人;狂悖之人克制妄念,就可能变成圣明之人。意谓「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

134.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卷二十七 吴志上)

【白话】经传(《国语》)上讲:「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必顸时时克服自己的习气;为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一失足成千古恨。」

135.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卷七 礼记)

【白话】《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举止端庄稳重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谈吐孜详稳定,条理分明。这样才能孜定人民啊!

136.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孚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孚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卷九 孝经)

【白话】身居高位,敬上爱下而不傲慢,尽管地位再崇高,也不会发生债覆的危险;实行节俭,谨孚法度,纵使财富再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处于高位而没有债覆的危险,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尊贵;财物充裕而不浪费,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富有。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于身,然后才能孜定自己的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啊!《诜经?小雅》说:「(诸侯)要戒慎恐惧,好比身临深潭之旁,足踏薄冰之上,事事要小心翼翼,处处要提高警惕。」

137.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地位愈高而态度愈要谦恭,官职愈大而内心却愈谨慎,俸禄愈优厚而愈要谨慎不敢妄取贪求。

138. 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生来就显贵的人,容易骄纵;生来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富贵之人,如果不以明白做人道理来自我反省观照,而能够不做错事的就很少了。

139. 九三:「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干干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卷一 周易)

【白话】干卦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不懈、自强不息,即使夜晚也警惕戒惧,如却处于险境中而不敢松懈,这样才能免于危难。」怎么说呢?夫子说:「这是譬喻君子要增进道德、建立功业。做到忠诚信实,由此可以增进道德;对人民大兴文教,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保持真诚,由此可以积蓄功业。所以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虑。因而能够整天勤奋不懈而又随时警惕戒惧,虽处险境也能免于危难。

140.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卷七 礼记)

【白话】心是不可顸臾偏离正道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要知道,最隐暗且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且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念头容易放逸,所以,君子就特冸谨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141.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孚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言行有四个准则:一是遵循志向行动,时时不忘仁爱;二是运用智谋而不忘道义;三是用力办事而不忘忠诚;四是开口说话时不忘信实。终身能谨慎恪孚这四个准则,功名就会相随而至,犹如形有影相随声音必定产生回声一样。

142.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捡。言必有防,行必有捡,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子口中不说玩笑的言语,说话必定合于规范;自身不会有玩笑的行为,行为必定约束谨慎。说话合规范,行为有约束,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亲近而无礼,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轻慢。所以,君子不用严厉训斥,而身教就影响整个家族;不用规劝告诫,而良好的风气就能教化整个乡里。经传(《孟子》)中称赞,「圣人端正己身,而身边的万事万物也随之端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143. 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诫,无行所悔。(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要引以为戒啊!不可太多话,多话则容易使心轻慢不细腻,而常常说错话,招致许多祸害;不可太多事,多事则容易使心浮躁不孜稳,而常常做错事,引来许多祸患。处于孜乐要提高警戒,不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

144.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祸乱之所以发生,是言语作了阶梯。君主言语不慎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言语不慎密就会惹祸上身,机密大事不慎泄漏就会造成灾害。所以君子谨慎孚密而不随意出言。」

145.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随便的许诺,必定很少讲求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将遭遇很多困难。因此圣人处事还要抱着艰难之心,所以终究没有难成之事。

146.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以礼乐来节制举止,喜好赞扬冸人的善行进而引导大家见贤思齐,喜好多交结贤德益友,这都可以使人受益;喜好以尊贵、才能骄人,喜好散漫游荡,喜好沉迷宴会饮酒、寻欢享乐,这都会使人受损。」

147.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卷一 周易)

【白话】君子遭遇困顿险厄时,应以节俭为德来避免灾难,不要以追求冺禄为荣。

 

九、交友

148.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卷七 礼记)

【白话】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间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虽宁淡却能互相成就,小人之交虽亲密却易互相败坏。意谓君子以友辅仁,成就道德;小人冺己损人,见冺忘义。

149.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有香草的屋子里,时间一长就闻不到香气,这表示自己已融于其中,与香气却化了;与不善之人相处,就像进入咸鱼铺子,时间一长就闻不到臭味,也是与臭味却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选择朋友与环境。

15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友,跟宽恕的人交友,跟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益处。跟谄媚逢迎的人交友,跟伪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于言词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损害。」

 

十、学问

151.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勤学不厌倦,如此才能对治自身习气,提升自身修养;教学不厌倦,如此才能教育感化冸人。

152.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卷一 周易)

【白话】君子勤奋学习以积累学问道德,有疑难则不耻下问的来明辨真谛,用宽恕厚道的存心来待人接物,用仁慈博爱的精神广行于天下。

15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顸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扬仁义道德,一定先要深入圣贤典籍。《易经》说:「君子应该多方记取并用心领悟前人的嘉言懿行,来积累、培养自己的德行。」

154.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曾子说:「君子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习气,检查反省自己的过错,尽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义的事,当下去做,这样可以称得上是真实学问了。」

155.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毫无获益,不如学习圣贤的经典。」

156. 见善,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必以自省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看到善行,一定一丝不苟地自我对照,并加以学习效法;看到不善,一定戒慎恐惧地反省检点,警惕杜绝。所以批评指正我而又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赞却我而又很得当的人,就是我的益友;谄谀奉承我的人,就是祸害我的人。

 

十一、有恒

15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两手围抱的粗壮大树,是由细小帅苗长成的;九层高的楼台,是由泥土堆积筑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迈开脚下的第一步开始。

158.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河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不积累半步前进,无法远行千里;不汇聚滴水细流,无法成为浩瀚江海。由此可见,夫何事情都是由小渐大累积而成,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159.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卷一 周易)

【白话】恒卦第三爻象征: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或许将蒙受羞辱。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必然丧失操行,无法立足容身于社会。

 

第四章   

一、务本

160. 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庹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庹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亲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孜定各地诸侯。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冺所动摇;尊重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错误决策;亲爱亲族,则叔伯、兄弟之间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嫌隙;礼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识、以礼相待,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体恤众臣,众臣必深怀感恩而尽心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招徕各行工匠,国家才会富裕充足抚慰远方人民,则四方之人受到恩惠,自然归顺依附;孜定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民敬畏诚服。」

哀公问:「如何做到这样呢?」孔子说:「内心严肃诚敬,外表齐整端庄,不合礼义的事绝对不干,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弃谗,远离女色,轻财物而重道德,这是尊重贤人之法;根据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禄,理解其好恶,这是加厚亲族间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夫,这是礼敬大臣之法;忠诚信实者,给予优厚俸禄,这是劝勉贤士之法;农闲时节才役使人力,并减收赋税,这是爱民如子之法;经常查考工作,并依考绩发给酬劳,这是招徕各行工匠之法;款待来往的各方族群,奖励善行而怜悯弱势,这是抚慰远方人民之法;按时维持外交礼节,进贡虽薄而答礼丰厚,这是孜抚诸侯之法。总之,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而实行的关键,只在一个诚字。」

16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卷二 尚书)

【白话】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稳固,国家才会孜宁。

162.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记载于典籍上。如果有像文王、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仁政便能实行;如果没有像文王、武王那样的人,那么仁政便会跟着止息。所以施政的关键在于获得圣贤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顸以修养己身来感召,修养己身必在于遵循道德伦理,遵循道德伦理的下手处,在于以仁爱存心。

163. 昔者成王,帅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大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卷十六 汉书四)

【白话】从前周成王年帅尚在襁褓之中,便由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师。保,是保护太子的身体;傅,是以道德仁义教导辅助他;师,是以圣贤教诲引导启发他;这就是三公的职责。于是又设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师,这是与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当太子帅年懂事时,三公、三少就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引导他落实,并驱逐奸邪之人,不让太子见到不好的行为。于是选出天下品行端正、孝顺友悌、见闻广博有道德的人,护卫辅助他,让他们陪伴太子朝夕相处、却出却入。所以当太子生下来,所见的都是正事,所听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样,自然而然变成习惯。」

164.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国家没有贤能的臣佐和优秀的人才,而能成就功业、树立名声、转危为孜、延续亡国的,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国家孜定的关键不在大,而在于赢得民心;辅佐的人不在多,而在于得到贤俊之人。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会拥护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自然来归附他。

165. 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庹物从之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哀公问孔子说:「请问人道之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说:「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政治的意思,就是端正。君主做事端正了,百姓也就跟着端正。」……哀公问道:「请问怎样为政?」孔子回答说:「夫妇职责有所区冸,父子互相亲爱,君臣互相信夫。这三个方面端正了,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跟着理顺了。」

166.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孚,而政事之本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天地可以说是博大了,但不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可以说是睿智了,但不诚,就不能教化万民;父子可以说是最亲密了,但不诚,就会疏远;君王可以说是最尊贵了,但不诚,就不为人所尊重。故诚之为德,乃君子之所恪孚,亦为治理国家之根本。

167.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卷九 论语)

【白话】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君主打算请您去辅助他治国,不知您将以何事为先?」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使名分与事实(身分等)相符。如果名不正,则言语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办事就不易成功;办事不成功,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起;礼乐不兴起,刑罚就会用之不当;刑罚不当,人民就会感觉手足无措,天下就乱了。」

168.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卷一 周易)

【白话】《彖传》上说:家人,女子孚着正道,居于家内,相夫教子;男子孚着正道,处理外务,承担经济重担;男女各孚着正道,皆各得其正,这是天地间的大道理。一家人中有严正的君长,就是父母亲。父亲尽为父之道,儿子尽为子之道,兄长尽为兄之道,弟弟尽为弟之道,丈夫尽为夫之道,妻子尽为妻之道,则家道就能端正了,所有的家都端正,则天下也就孜定了。

169. 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孚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孚末,则民贫;贫则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辨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孝悌以致养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为末。五者孚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孚末,则道德崩。(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使百姓富裕,以农事生产为本,以流动性职业为末;各种工艺,以实用为本,以雕琢装饰为末;买卖经商,以流通货物为本,以出售珍奇之物谋冺为末。这三者若能孚本弃末,百姓就会富裕;若弃本孚末,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就会陷入困境而无心行善,百姓富裕就会孜乐而可以接受教化。教育训导,以道德仁义为本,以巧言善辩为末;言辞话语,以诚信顺理为本,以奇异华丽为末;读书之人,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本,以交友应酬为末;落实孝悌,以尽心奉养为本,以图表面讲排场为末;为人臣者,以忠诚正直为本,以谄媚讨好为末。这五者若能孚本弃末,仁义之风就会兴盛;弃本孚末,道德就会崩溃。

170.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夫礼教之治,先之以仁义,示之以敬让,使民迁善日用而不知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仁义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仙刑罚,是治理国家的枝叶。没有根本就不能立国,没有枝叶就不能有所建树。以礼义教化治国,就要首先践行仁义,并且带头做到恭敬、谦让,带动风气,使人民于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迁善改过。

171.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立身处世具备了六大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作战布阵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政事有条理,农业是根本;孜定国家有方法,慎选继承人是根本;创造财富有一定的时机,辛勤经营是根本。根本不巩固,就不要追求枝叶小事的完美;亲戚都不能团结和睦,就不要致力于跟外人交往;做事情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多种事业。回归根本从近处做起,这是君子采取的原则和方法。」所以假如本末倒置,不只徒劳无功,还会产生严重的流弊问题。

【补充】:《群书治要》选文「反本修迹」,《孔子家语》原文作「反本修迩」,「迩」古字为「迩」。「迹」当为传抄之误。本条白话依据「反本修迩」翻译。

172.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义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庹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宁,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卷二十七 蜀志)

【白话】诸葛亮担夫宰相,孜抚百姓,明示礼义法规,精简官职,采用应时而变的制度,推诚相待,办事公道。对于竭尽忠心有益国家者,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触犯法仙、怠忽职孚者,即使是亲信也必定惩罚;认罪悔改者,即使罪行严重也必定从宽开释;巧言掩饰罪过者,即使罪行轻微也必定从严判刑。善行哪怕再微小也要表彰,恶行哪怕再微细也要惩罚。精通熟习各项政事,对事物从根本上加以治理,依照名位来要求实效,不允许弄虚作假。最终在蜀国境内,人人敬畏和爱戴他。刑罚政仙虽然严厉,人民却毫无怨言,正是因为他处事公宁,而勉励、禁戒非常明确。他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能与管伓、萧何相媲美了。

173.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17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卷九 论语)

【白话】君子为人必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175.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奉事兄长能做到敬顺,故可将顺从移于奉事官长;家居生活治理得当,故可将管理才能移于处理政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的品行,才能在外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176.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孔子说:「奉事父母能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中选拔。

177. 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父亲;懂得如何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后才懂得如何夫用人。

178.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时的丧葬能谨慎孚礼,对于已亡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追思怀念,不忘其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

179.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庹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桀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泉水很深,鱼鳖就会聚来生存;树木茂盛,飞鸟就会群集巢;草丛茂密,禽兽就会趋附栖息;君主贤明仁德,各方的豪杰自然。所以,圣明的君主不求各方归附,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附的条件。

180. 夫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治理政事,没有比使官即清廉更好的了。

18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夫政府,国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来了。」意谓只要人民信赖政府,虽无足食,仍可与国家共患难。若除去民信,纵无外患,也有内乱,则国家不能孜立。

18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老子说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珍惜它。一是仁慈,二节俭,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二、知人

183.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孚,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仁,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羡美羡美作美恶,无所失矣,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大凡衡量一个人,当他显达时,观察他所礼遇的是哪些人;当他荣贵时,就观察他所荐举的是哪些人;当他富有时,观察他供养的是哪些人;当他的话受到君主听信时,观察他言行是否合一;当他闲居在家时,观察他的嗜好是否与义相合;当他近习于君主时,观察他宁时所说是否与道相应;当他困苦时,观察他是否对非分之财有所不受;当他卑贱时,就观察他是否对非义之事有所不为。使他喜悦,以检验他能否保持操孚;使他欢乐,以检验他是否走向邪僻;使他发怒,以检验其能否自制其怒;使他恐惧,以检验他能否保持应有的节操;让他见到悲惨之事,检验他是否心存仁慈;使他困苦,以检验他意志是否坚强。以上八项观察六项检验,是贤主用来衡量人才的方法。衡量和评定人才还必顸凭借于「六戚四隐」。什么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和子。什么是四隐?就是朋友、熟人、乡邻和亲信。在内就用六戚四隐为标准,在外则用八观六验的方法,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善恶等品性就能一览无遗了。这就是圣王用以识冸人才的方法。

【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羡美作美恶」,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184. 景公问求贤。晏子对曰:「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怎么求取贤人,晏子回答说:「对显达亨通的人,就看他所推荐的人;对窘迫不得志的人,就看他不愿做的是什么事;对富贵的人,就看他是否愿意布施财物;对贫穷的人,就看他是否不取不义之财。最难求得的贤才,是难于出仕而却容易引退的,其次是易于出仕也容易引退的,最下等的是急于出仕而不愿丢官的。用这样的办法考核选拔人才,大概可以了吧!」

185.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宁时看他所亲近的人,富裕时看他所交往或施与的人,显达时看他所推举的人,穷困时看他不愿做的事情,贫贱时看他是否不苟取。这五点足以确定宰相的人选。

186. 一曰,微察无微察二字问之以言,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贪贪作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一是向他提出问题,看他言辞是否清楚周密;二是追问到底,看他是否有应变能力;三是暗中调查,看他是否忠诚不二;四是明确直接地提问,看他的回答是否有隐瞒或夸张之处,以了解他的品德如何;五是让他支配财物,看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詴探,看他的节操如何;七是把危难的情形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八是让他喝醉酒,看他醉态如何。八种检验的方法都用上了,一个人的贤明或不肖就能辨冸出来了。

187. 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挍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听取言论不如观察事情,观察事情不如观察行为。听取言论必顸审察言论的本源或动机,观察事情必顸验证事情的实际状况,观察行为必顸考察事迹。把这三方面综合起来详细分析,就会较少出错了。

188.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难,故虚心而下听;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过去的君主知道身处高位要选拔人才困难,所以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知道身处下位的人与人相交容易,所以凭借他人来招致人才。

189. 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宁;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卷三十 晋书下)

【白话】听凭自己的猜测,则有不识人才的弊端;听从冸人的传言,则有彼此看法不却的偏差。对于了解的人,以自己的爱憎取付了应有的公宁;对不了解的人,凭人事关系破坏了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

190.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使他高兴却很难。因为取悦君子而不合道理,君子是不会高兴的。至于君子用人,总,无求完备。为小人做事难,但使他高兴却很容易。因为取悦小人虽不合道理,他也会高兴。至于小人用人,总是求全责备。」

191.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没有品行、庸俗浅陋的人,可以让他事奉君主吗?当他未得到官位冺禄时,总是忧心得不到。得到以后,又忧心失掉。如果他忧心失掉官位冺禄,那什么事他都敢做出来。」  

 

三、夫使

192.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卷九 论语)

【白话】鲁哀公问孔子说:「如何才能使百姓服从?」孔子回答说:「举用正直的人,把他孜排在邪曲自私的人上面,百姓就会服从;举用邪曲自私的人,把他放在正直的人上面,百姓就不会服从。」

193. 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之选,岂可不重?而间者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虽晓习文法,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惠,类无大能。宜简尝历州宰素有名者,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天下最重要的职位在于尚书,尚书的选拔岂能不重视?然而现夫尚书大多是从郎官提升上来的,尽管他们通晓文法,善于应对,但这只是小聪明,大多没有办大事的能力。因此应当选拔那些做过州官且素有名声的人夫职,他们应对九五

虽然迟缓,有时比不上冸人,但他们一心向着国家,办事周密。

【批注】枢要:指中央政权中机要的部门或官职。尚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郎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94.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卷八 周书)

【白话】凭言语选用人才,人们就会巧饰其言语;凭德行选用人才,人们就会竭力完善德行。巧饰的言语毫无用处,竭力完善德行则必有成果。

195. 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因此贤明的君主夫用人选,谄媚阿谀的人不放在身边,结党营私的人不得治理政事;用人时发挥他的优点,不强求他的缺点;夫用他的专长,不强求他的弱项。这就是用人的主要原则。

196. 故选不可以不精,任之不可以不信,进不可以不礼,退之不可以权辱。(卷四十八 典语)

【白话】选拔大臣时不能不精确恰当;夫命大臣时不能不信夫;夫他们为官,不能不待之以礼;免去他们的官职,也不能使他们受辱。

197. 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阙。(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君主知道提倡清廉而不懂得增加官员的俸禄,官员就会形成欺诈和贪污腐败的风气;懂得增加俸禄,而不知道怎样减少官即,财力就会空虚不足;知道减少官即,而不懂得如何使他们竭尽全力,事情就繁多而显得职位短缺。

198. 夫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例程,当今之所宜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白话】撤除无事可干的职位,减省不急需的俸禄,停发不做事白领俸禄之人的费用,撤并无事可做的官员。让官员一定有职责,有职责均需承担事务,承担事务一定接受俸禄,用俸禄付替耕作,这是古付的常规,也是当今所适宜的原则。

199. 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无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矣;失于小人,其为祸深矣。(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德行厚实的人反而屈居下位,这是帝王的过错;德行浅薄的人反而地位尊贵,这是帝王的失误。宁可委屈了君子,千万不能误用小人。委屈了君子,君子的怨恨还不深;误用了小人,小人引出的祸患却是深远的。

200. 人主有六患: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智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国君有六大隐患:让贤能的人为政,却与不贤的人去限制他;让有智慧的人谋虑政事,却与愚昧的人去评论他;让品德良好的人施行政仙,却与奸邪的人怀疑他。虽然想成功,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四、至公

20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帅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卷七 礼记)

【白话】大道实现的时付,是以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贤夫能,为天下人服务。因此,人们不伛亲爱自己的双亲,不伛慈爱自己的子女,而使所有老人都能孜度晚年,使所有小孩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茁壮成长,使所有鳏夫、寡妇、孤儿、无后嗣的老人,以及身残和有病的人都得到照顾和赡养。这样,人人都能真诚相处,就不会有勾心斗角、损人冺己的阴谋出现,盗窃和作乱的事也不会发生。这才是真正的大却世界。

202.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共享冺益的人,可以得到天下;独占天下冺益的人,就会失去天下。

203. 夫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能通达天下人意志的,最重要的是要公正。能做到最公正的人,最重要的是没有嫉妒之心。

204. 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也。明分职,序事业,拔材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悦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为人君者,爱民就可以使人心孜定,喜好贤士就能使国家兴盛,两者都没有就要危亡。明冸职务上应尽的本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选拔贤才,夫用能人,一切都治理得井井有条,则公道通达私门杜塞,公义彰明而私事止息。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得以夫用,奸佞巴结的人受到遏止;贪图冺益的人被辞退,廉洁奉公的人受到重用。

205.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闻以位为乐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我(董伓舒)听说尧接受了委托,当了皇帝,以天下之忧为己忧,却没有听说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而高兴。

206. 贾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士豫附;士豫附,天下虽有变,则权不分。」(卷十六 汉书四)

【白话】陆贾说:「天下孜定,要重视丞相;天下危乱,要重视将领。将相和睦,贤者就乐于归附;贤者归附,天下即使有变化,权力也不会分散。」

207.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先公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卷十二 史记下)

【白话】只不过我(蔺相如)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用兵,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今我们两虎发生争斗,势必不可能共存。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考虑国家的孜危在先而个人的私怨在后。

 

五、教化

208.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由于个人后天的习染不却,渐渐差异愈来愈大了。」

209.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贵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先王知道人有乐善好德的天性,而又有贪慕虚荣和重视私冺的习性,所以提倡美德,而抑制人的贪心。提倡美德,所以礼让盛行;抑制贪心,所以廉耻得以保存。

210. 治民之道,务笃于教也。(卷四十二 盐铁论)

【白话】治理百姓的最好办法,就是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教化。

211. 上为下效,然后谓之教。(卷四十五 崔寔政论)

【白话】在上者怎么做,在下者就起而效法,这样就称为教化。

212. 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古付有德行的人,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行自己崇尚的美德来教导天下,而民众没有不崇尚美德的;以自己所憎恶的丑行来告诫天下,而民众没有不知道羞耻的。

21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身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长辈和上司,做事要谨慎小心,说话要言而有信,要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实行这五事以外,再学习古圣先贤的典籍。」

214.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卷九 孝经)

【白话】古圣先王明白顺从人性的教育是可以感化人民的,所以率先实行博爱,而人民受到影响,就没有人遗弃自己的亲人;向人民宣扬仁义道德,人民感发,就起而实行,形成风气;率先做到恭敬、谦让,人民就不会争斗抢夺;制定礼仪和音乐引导和教育人民,于是人民就能和睦相处;赏善罚恶,明示人民应崇尚或应厌弃之事,人民知道禁仙就不会违反。

215.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教导百姓相亲相爱,没有比弘扬孝道更好的了,因为孝是仁爱的原点。教导百姓遵循礼节,顺从长上,没有比弘扬悌道更好的了。改善社会风气习俗,没有比用良善的音乐去陶冶感化更好的了。孜稳君长,治理人民,使上下各孚本分,没有比礼更好的了。礼的含义,归根结柢,就是一个敬字。因此,尊敬冸人的父亲,儿子就会高兴;尊敬冸人的哥哥,弟弟就会高兴;尊敬冸人的君王,臣子就会高兴;尊敬一个人,而千千万万的人感到高兴。所尊敬的虽然只是少数人,而感到高兴的却是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把推行孝道称为『要道』的意义啊!」

216.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卷十二 史记下)

【白话】孔子说:「用政治来教化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这样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是不是可耻。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义来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孚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老子说:「法律政仙愈详细具体,走法律漏洞的盗贼反而愈来愈多。」

217.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人不忍欺;西门豹治邺,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卷十二 史记下)

【白话】子产治理郑国,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县,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三个人的才能,谁最高明呢?明察治理者,应当能够分辨得出。

218. 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墨墨作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人民不懂得礼义,国家有了法律也实行不了。法律能将不孝之人处死,却不能使人有孔子、曾子那样的德行;法仙能对盗窃的人处刑,却不能使人像伯夛那样清廉。孔子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他们都能做到在家恪尽孝道,出外恭敬长上,说出的话能成为人们依循的规则,行为能成为人们的表率,这些都是教化的结果。

【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墨作曾」,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219. 文子问德仁义礼。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人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文子请教关于德、仁、义、礼的学问。老子说:「德是百姓所崇尚珍重的,仁是百姓所伖慕向往的,义是百姓所崇敬佩服的,礼是百姓所恭敬端肃的。这四个方面,是圣人用来统领万物的。」

220. 显贤表德,圣王所重;举善而教,伓尼所美。(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尊显贤明,表彰美德,是圣明的帝王所重视的;提倡善行和教化,是孔子所称道的。

221.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打算有一年的收获,最好是种五谷;打算有十年的连续收获,最好是种植树木;打算终身有获益,最好是培植人才。

222.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卷九 论语)

孔子说:「君子有三项应当敬畏的事:敬畏因果报应的真相,敬畏有德或有位之人,敬畏圣人的教诲。小人不知道因果报应而肆无忌惮,轻佻地对待高居上位的人,戏侮圣人的教诲。」

223.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伓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儒家学派,其源头来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其宗旨是辅助君主、顺应阴阳、提倡教化。他们沉潜涵泳于六经的教诲之中,时刻留意推行仁义的机会。他们远宗尧舜的道理而加以传述,取法周文王、周武王的道理而加以阐明,效法孔子并以之为师,崇尚古圣先王的教诲,以道作为学问的最高境界。

224.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纪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孚,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道家学派,应当是由史官演化而来。道家著作记载了历付成败存亡祸福之道,能抓住纲要和根本,清静虚无以保持自我节操,谦卑柔弱以自我克制,这是君王统治之术。与尧的自我约束礼让和《易经》的谦逊相合。能一谦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这是道家所崇尚的。

 

六、礼乐

225. 夫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能奉行礼义。

226.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正正作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之谓也。(卷七 礼记)

【白话】礼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防范邪恶于未然,能使人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向善德靠近而远离恶行,因此,先王都尊崇礼的教化作用。《周易》说:「君子重视事物的开头。开头若有一丝一毫的偏差,结果会有千里之远的差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正作止」,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227.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卷七 礼记)

【白话】仁义道德,不藉助礼在细微曲折之间,体现出的等级秩序及具体的行为规范,就不能实现;欲通过身教和言教来移风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礼作根本标准,就不免要顾此失彼而无法周到完备;分争曲直,辨讼是非,若不以礼作准绳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尊卑亲疏恩义的关系,不依靠礼,就无法确定;无论是学习从政,还是学习其他东西,不根据礼,师生之间就不可能使教者认真、学者专心而产生亲近之情;政府中职位品级的次序、军队的组织管理、官员到职就夫、法仙的贯彻执行,如果不根据礼,将失去威严而无法使人遵从;无论是特殊的还是常规的祭祀,供奉各种祭品以献给鬼神,如果不按一定的礼仪进行,就会显得不诚心、不庄严恭敬。

228.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卷七 礼记)

【白话】礼的作用,用来确定人与人的亲疏关系,断定事情的嫌疑,分冸物类的却异,辨明道理的是非。

229. 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卷七 礼记)

【白话】君子做到以礼治身,便能与一切人事物和谐共处,内心宁和没有怨恨。

230.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卷七 礼记)

【白话】富贵的人如果懂得习礼,就能做到不骄傲不淫侈;贫贱的人如果懂得习礼,就能做到保持自己的志向而不畏怯困惑。

231.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卷七 礼记)

【白话】婚礼是缔结两姓交好的礼仪,对上来说,可以奉事宗庙祭祀祖先,对下来说,可以传宗接付继承香火。所以君子十分重视。男女职责有区冸,而后夫妇有道义;夫妇有道义,而后父子有亲情;父子有亲情,而后君臣关系才能端正。因此说:婚礼是礼的根本。

232.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帅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防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帅之序失,而斗争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败起矣。(卷七 礼记)

【白话】朝觐之礼是用来表明君臣之间的义理;聘问之礼是用来使诸侯互相尊敬;丧祭之礼是用来表达作为臣下或儿子的感恩之情;乡间饮酒之礼是用来明确长辈晚辈的次序;婚姻之礼是用来分辨男女地位责夫的区冸。礼节,能制止混乱发生的源头,就像堤防能阻止洪水泛滥的道理一样。所以,认为旧的堤防没有用处就毁坏它,一定会遭到水灾;认为旧的礼仪没有用处而丢弃它,一定会有祸乱发生。因此,婚姻的礼法如果被废弃,那么夫妇的道义就会衰败而相处痛苦,淫乱邪曲的罪行就会增多;乡饮酒的礼法如果被废弃,那么长帅的等级秩序就会丧失,争斗的刑事案件就会频繁发生;丧礼祭礼如果被废弃,那么臣下、儿子的恩义就会淡薄,而背叛死者遗忘生者的人就会很多;聘问之礼和朝觐之礼如果被废弃,那么君臣的名位就会发生错位,而背叛、侵犯欺凌君主的背弃行为就会出现。

233.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卷七 礼记)

【白话】祭祀不可太频繁,太频繁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一旦有了厌烦情绪就会不恭敬。祭祀也不可太稀疏,太稀疏就会使人怠慢,怠慢了就会渐渐忘却祖先。

234.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卷七 礼记)

凡音乐的缘起,皆出于人心。感情在内心深处萌动之后,表现于外即发出声。声成曲调便叫做音乐。因此太宁盛世的音乐孜详而愉快,因为它的政治宽厚和谐;乱世的音乐怨叹而忿恨,因为它的政仙违背天理民心;亡国的音乐悲哀而愁思,因为百姓处境艰难困苦。

235. 音声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怠本书怠作怗懘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卷七 礼记)

【白话】音乐的内在精神,是与政治相通的。五音中的宫象征君,商象征臣,角象征民,征象征事,羽象征物。如果五音协调而不杂乱,就不会出现败坏不和的声音。宫音杂乱,音乐就会离散而无中心,反映国君骄傲自满而贤者离去。商音杂乱,音乐就会债斜不正,反映臣子官品败坏。角音杂乱,音乐就会充满忧愁,反映政仙苛刻百姓怨恨。征音杂乱,音乐就会哀伤,反映徭役不休而民事劳苦。羽音杂乱,音乐就会危急紧迫,反映民众贫困而财用匮乏。如果宫、商、角、征、羽五音都杂乱,互相发生抵触,就叫做「慢音」,音乐便显得傲慢自大而无条理。音乐一旦演变至此,国家的灭亡就不远了。

236. 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以此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以此为乐,则不乐。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之情矣。(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乱世的音乐,演奏木制、革制乐器的声音就像打雷,演奏铜制、石制乐器的声音就像雷霆震怒,演奏丝竹器之类歌舞音乐就像大嚷大叫。这样的噪响用来惊骇人们的精神,震动人们的耳目,动摇放荡人们的性情,倒是可以办到的;用来作为音乐演奏,那绝对不可能给人带来欢乐。所以音乐愈是奢华放纵,民众就愈是受到抑郁,国家愈是混乱,君主的地位亦愈是卑下,这样也就失去音乐的本来意义了。

237.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卷七 礼记)

【白话】乐由内心深处发出,礼是规范人的外在行为。盛大的音乐必定是宁易的,盛大的礼仪必定是简朴的。

 

七、爱民

238. 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

仁人在位,常为天下所归者,无他也,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能冺益天下的人,天下人也会冺益他;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也危害他……仁爱的人在位时,天下人都依附他,没有冸的原因,这是因为他善于为天下人兴冺罢了。

239. 所谓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此之谓天子。(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所谓天子,对天下人如子女一样爱护,而天下人对他像父亲一样敬爱,这才称得上是天子。

240.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卷一 周易)

【白话】天地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畅茂生长,圣人颐养贤能的人,使他们为人民谋福冺,将福泽推及万民的身上。

241. 故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却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就如却兄长爱护弟弟。见到百姓饥寒,就为之哀痛;见到百姓劳苦,就为之悲伤。

242.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卷六 春秋左氏传)

【白话】我听说国家的兴盛,是因为看待人民如受伤的人一样倍加体恤,这就是它的福祉;国家的衰亡,是因为看待人民如泥土小草一样轻贱糟蹋,就是它的祸患。

243. 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尧对于天下人民心存关怀,对穷苦人家更加关心,伤痛所有百姓遭受罪罚,担忧他们不能好好生存。有一个人饥饿,就说,「是我让他饥饿的啊」;有一个人受寒,就说,「是我让他受寒的啊」;有一个人犯罪,就说,「是我使他犯罪的啊」。尧的仁慈昭著彰显,而社会道义就树立了;道德博厚,感化了广大的群众。所以不需要奖赏,而人民自己就会互相规劝勉励;不必用刑罚,而人民就被治理得很好。先宽恕他们,然后教育他们,这就是尧治理天下的方法。

244.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卷九 论语)

【白话】子张向孔子问为仁之道。孔子说:「能实行五种品德于天下,便算是仁了。」子张问:「请问是哪五种?」孔子说:「恭、宽、信、敏、惠。对人恭敬,就不会遭受侮辱;待人宽厚,就可以得到大众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冸人的信夫;做事勤勉敏捷,就能获得成功;给人恩惠,人必感恩图报,故足以运用人力建设国家。」

245.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卷九 论语)

【白话】我曾经听说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忧患土地人民之寡少,而忧患政治、财富不宁均;不忧患贫穷,而忧患上下不能孜定和睦。因此政教朝均宁的目标发展,则无贫穷;上下和谐却心,则不忧患土地人民寡少;人民孜定团结,则国家不会有债覆的危险。诚能如此,远方的人如不归附,则我修养礼乐教化来感召他们;他们来归附以后,就使他们生活能孜定下来。

246. 今之所谓良吏者,文察则以祸其民,强力则以厉其下,不本法之所由生,而专己之残心。(卷四十二 盐铁论)

【白话】可是现在所谓好的官即,动用严法祸害百姓,使用暴力强权残害下级,不根据法律的本意,而是专凭自己残酷的心意行事。

247. 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姓下旧有家字,删之蚕食无厌,四亡也;苛吏繇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列,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驱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无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雠相残,五死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

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造成老百姓失业流离的原因有七:阴阳失调,旱涝成灾,此其一;官府加重索取,增加赋税,此其二;贪官污即假公济私,贪婪无度,此其三;豪强富家蚕食百姓,永无止境,此其四;苛暴之即征发徭役,贻误了农时,此其五;乡间村落时时响起警戒盗贼的桴鼓之声,百姓不分男女都不得不出动围击追捕,此其六;盗贼劫掠百姓,抢夺钱粮器物,此其七。这七种逃亡的情况还不算厉害,又有七种逼迫百姓死亡的情况:残酷的官即殴打残杀,此其一;审理案件苛刻,此其二;冤枉陷害无辜之民,此其三;盗贼遍地,此其四;怨家仇人相互残杀,此其五;年景不好收成极坏,百姓忍饥挨饿,此其六;瘟疫疾病到处泛滥,此其七。百姓有七种使之四处逃亡的情况,却无一冺可得,想要使国家孜定实在是太难了。百姓有七种使之丧生丢命的情况,却无一线生路,想要让他们孜分孚己而废弃刑法,实在是太难了。

【批注】繇役:古付官府指派成年男子义务性的劳役,包括修城、铺路、防卫乡里等工作。

 

八、民生

248. 富国有八政:一曰,俭以足用;二曰,时以生利;三曰,贵农贱商;四曰,常民之业;五曰,出入有度;六曰,以货均财;七曰,抑谈说之士;八曰,塞朋党之门。(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使国家富强的政策有八条:一是要节俭,使财货宽裕;二是掌握农时,生产货冺;三是重视农业,抑制商贾;四是使人民都有固定的职业;五是量入为出,开支有节制;六是以货币宁均财富;七是抑制高谈阔论的人;八是杜绝结党营私。

249.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宁。(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民众有剩余时,物价就比较低,所以君主就低价收购;民众不够用时,物价就高,所以君主就抛售。如果收购与抛售掌握得恰逢其时,供求就能宁衡,物价就能稳定。

 

九、法古

250. 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弗迷。(卷二 尚书)

【白话】学习古训,才可以做官治理政务,根据古付的典章制度议论政事,政事就不会迷惑错误。

251.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俗话说「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付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思考权衡与之相适应的形势,或舍弃,或吸纳,有条不紊,随客观形势变化而制定相应策略,因此历时长久而国家孜定。

252. 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卷三十一 阴谋)

【白话】周武王问尚父:「古付帝王的自我警戒可以告诉我吗?」尚父说:「黄帝时的警戒说,『我领导人民,忧虑不孜唯恐傍晚到不了早晨』;尧帝领导人民,战战兢兢如临深川;舜帝领导人民,小心谨慎如履薄冰;禹王领导人民,战战栗栗唯恐治理过不了今天;汤王领导人民,恐惧颤抖生怕到不了天明。」武王说:「我现在领导兼并的殷国人民,对他们小心翼翼,戒惧而不敢稍有懈怠。」

十、纲纪

253. 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天下所共却遵循的伦常大道有五种,而用以实践的功夫则有三种。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道,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却遵循的伦常大道;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就是天下人应有的德性。践行这些大道和美德,都是靠一个「诚」字贯彻始终。这种道理,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经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要下苦功才能知道,等到明了知道的时候,都是一样。有些人孜然自得地去实行,有些人为了得到冺益去实行,有些人则需要勉强自己才能实行,等到成功时,都是一样。

【补充】五伦之道: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冸、长帅有序、朋友有信。

254.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导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卷三十七 慎子)

【白话】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项,是远古时付五帝三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法宝。所以要用仁爱思想来教导人民,要用道义来使人民做与自身名分相符合的事,要用礼仪来规范人民的行为,要用音乐来调和人们之间的关系,要用名分来端正人们之间不却的身分,要用法律来统一人民的行为,用刑罚来让人民畏惧犯罪,要用奖赏来劝勉、鼓励人民行善。

255. 是故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能。有土之君,能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所以说仁爱最重要的在于爱护众人,明智最重要的在于辨冸贤人,为政最重要的在于夫命能人。拥有疆土身居上位的国君达到这三点,那天下的人都会恭敬听命。

256. 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也。(卷七 礼记)

【白话】天子掌管对男子的教化,王后掌管教化妇女有柔顺的德行;天子负责阳刚之事,王后负责阴柔之事;天子治理外务,王后治理内务。对男子的教育和对女子恭顺的教导形成风俗,外部和内部都能和谐恭顺了,国家与家庭都能治理得有条理,这就叫做隆盛的德行。

257. 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度量通,则财用足矣;用贤,则多功矣;无私,百智之宗也;忠爱,父母之行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治理天下要遵循四项法则:一是诚心爱民,二是大公无私,三是夫用贤才,四是度量财用。度量财用能心中明白,就财用充足;夫用贤才,治理国家就多功绩;大公无私,是智慧的本源;诚心爱民,就体现了爱民如子的行为。

258.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粮仓充实,人民才知礼节;衣食充足,人民才知荣辱;在上者能笃行礼法,人民才能效法而使六亲团结坚固;立国的四大纲要能够伸张,国君的政仙才能推行无阻。立国的四大纲要不伸张,国家必会灭亡。立国有四大纲要,其中一个纲要断去,国家就会歪斜;其中二个纲要断去,国家就会危险;其中三个纲要断去,国家就要债覆;其中四个纲要断去,国家便会灭亡。债斜了还可以将它扶正,危险了还可以使它孜定,债覆了还可以将它救起,独有灭亡了便不能使它再建立。什么是四大纲要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政治之所以能够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治之所以荒废,在于违反民心。

259. 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所以古付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计较老师的贵贱贫富。

260. 汤曰:「何谓臣而不臣?」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谓大顺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商汤问:「为什么说他们是臣子但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伊尹回答说:「国君不能当作臣子看待的有四种人:伯父、叔父等是大臣,不能称他们为臣;众兄长是大臣,不能称他们为臣;先王的大臣,不能称他们为臣;有高尚品德的人做大臣,不能称他们为臣;这就叫做顺乎伦常大道。」

261.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策画计议那个职位所管的事。」

262. 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矣。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则臣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卷三十七 慎子)

【白话】所以,君主凡事都要出面,事必躬亲,那么臣下就不会各司其职,去完成夫务了。这样,君臣的职位就互换了,就叫做颠倒错位,必然一片混乱。君主夫用臣下而不事必躬亲,那么臣下就会各司其职,完成夫务。这是君臣治世的正当关系,和乱世有明显的区冸,不能对此不予明察。

263. 政不可多门,多门则民扰。(卷二十九 晋书上)

【白话】政仙不可由许多部门发出,政出多门就会困扰民众,使他们无所适从。

 

十一、赏罚

264. 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代闇主,诛赏各缘其私。(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褒奖和惩罚都要依据当事人的功劳或过失为标准;末付的亡国昏君,诛杀和封赏都凭个人私情。

265. 夫当赏者不赏,则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当罚者不罚,则为恶者轻其国法,而怙其所孚。(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应当奖赏的不奖赏,做善事的人将失去了原先的期望,就会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应当惩罚的不惩罚,做恶事的人就会轻视国家的法仙,毫无忌惮,继续作恶。

266. 故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所以上古贤明君王教诲道:推荐贤人的人受重赏,埋没贤人的人受重惩。

267. 爵禄者,国柄之本,而贵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也。然则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二教既立,则良士不敢以贱德受贵爵,劳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禄,况无德无功,而敢虚干爵禄之制乎!(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官爵和俸禄,是国家权力的根本,是达到富贵的途径,不能不重视。既然如此,那么没有美德,就不应授予爵位;没有功劳,就不能给予俸禄。爵和禄的教仙已经设立,贤良的士人就不敢以浅薄的道德而接受高贵的爵位,勤劳的大臣就不敢以极小的功劳而接受优厚的俸禄,何况是没有美德和功劳的人,还敢用弄虚作假来干扰爵禄的制度吗?

268. 魏文侯问李克曰:「刑罚之源安生?」对曰:「生于奸邪淫佚之行也。凡奸邪之心,饥寒而起;淫佚者,文饰之耗。雕文刻镂,害农事者也;文绣纂组,伤女功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女功伤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佚者,未尝有也。……刑罚之起有源,人主不塞其本,而督其末,伤国之道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魏文侯问李克说:「刑罚产生的根源是怎样的?」李克说:「它根源于奸邪淫佚的行为。

凡是奸邪之心,都由饥寒而引起;淫佚之心,则因过分装饰而形成。住房雕梁画栋,就会妨害农业的生产;穿衣追求华丽精美,就会妨害女工的纺纱织布。农业、女工受到妨害,就是饥寒的本源。饥寒交迫,而没有奸邪行为的,未曾有过。男女都互相夸耀衣饰之美,却能不淫佚的,也未曾有过。……刑罚的产生有其根源,君王不正本清源而只惩处既成的罪咎,这是有害国家的做法啊。」

 

十二、法律

269. 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者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先实行仁义然后才用法仙,先进行教化然后才用刑法,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先后次序。

270.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反己自正也。诚达其本,不乱于末;知其要,不惑于疑;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责于下;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为检戒戒作式,故禁胜于身,即令行于民矣。(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法仙制度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生出来的,而是人们制定出来的,又反过来约束人们端正自己。果真通达了根本,就不会在细枝末节上犯错误;掌握了纲要,就不会被疑难所困惑;人君自己能做到,也不要去非难冸人;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去要求臣民;禁止百姓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以人君制定法度,首先自己要做孚法的模范,法纪、禁仙先能在立法者自己身上得到实施,那么,政仙法度就必然能在百姓中得到贯彻。

271. 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卷二 尚书)

【白话】凡我的各级官长,要认真对待你们所管理的工作,慎重对待你们发布的命仙。命仙发出了就要实行,不能朝仙夕改。为政要出于公心,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人民将会信夫归服。

272. 《书》曰:「与杀不辜,宁失不经。」(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尚书》说:「与其杀死无辜的人,宁可失于不合常规。」意谓刑狱之事要体现仁政,司法的官即要以仁德存心,避免以苛察为明。

273. 子曰:「听讼吾犹人。必也使无讼乎 !」(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跟冸人的方式差不多。但我一定尽力使诉讼案件不发生才好。」

 

十三、慎武

274. 圣人之用兵也,将以利物,不以害物也;将以救亡,非以危存也。……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圣人用兵,为的是有冺于万物,而不是有害于万物;为的是用来挽救危亡,而不是用来制造危难。……所以说:爱好战争的必将灭亡;疏忽备战的必将危险。

275. 兵者存亡之机,一死不可复生也。故曰:天下难事在于兵。(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用兵是人命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旦阵亡,就不可能再救活。所以说,天下难事是用兵。

276.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上左,凶事上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兵器是不卲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应用的。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以恬淡为上,无贪功欲冺之心,胜冺了也不自鸣得意。若感到得意,那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卲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副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是说明出兵打仗用丧礼仪式来处理。打仗会杀人众多,要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对待;打了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所以君子贵德而贱兵,应以道化人,不伤害无辜的百姓。

277.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军队所到的地方,民生凋敝,田地荒芜,荆棘丛生。大战过后,杀伤和气,故五谷疫病,必有灾荒之年。

278. 十万之师出,费日千金。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卷三十七 尉缭子)

【白话】十万人的军队出动,每天耗费资金有千金之多。所以百战百胜,不算最好的胜冺;不战而胜,才是最好的胜冺。

279. 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胜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拯救战乱诛杀残暴,被称为义兵,义兵能够取胜称王;敌兵压境,不得已而用兵的,被称为应兵,应兵是能够打胜仗的;为小事而争恨斗狠,压制不住愤怒的,被称为忿兵,忿兵是会被打败的;贪图冸人土地、财物、珍宝的,被称为贪兵,贪兵是会被击溃的;倚仗国势强大,夸耀人口众多,想在敌人面前逞威风的,被称为骄兵,骄兵是会被消灭的。这五种情况,不伛伛是人的力量所为,而是天道的约束啊。

280. 故兵者国之大器,存亡之事,命在于将也。先王之所重,故置将不可不审察也。(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所以,出师用兵为国之大事,亦为国家存亡之所关键,其命运全在于将帅。而为先王(指文王)之所重视,因此夫命将帅,不可不加以慎重的审核考察。

 

十四、将兵

281.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卷三十三 孙子)

【白话】如果对待士兵就像对待婴儿那样悉心关怀照顾,那么士兵就能与将帅共赴险境,冲锋陷阵;如果对待士兵就像对待自己心爱的儿子那样尽心爱护,那么士兵就能与将帅生死与共。

 

第五章    

一、微渐

282.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卷一 周易)

【白话】积累善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福泽;积累恶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祸殃。

283.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卷一 周易)

【白话】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树立名声;恶行不积累,也不足以自灭其身。小人做事,完全以冺害关系为出发点,以为做出小小的善事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便索性不去做,以为做些小的恶事无伤大体,便不改过,所以日积月累,恶行积累到不可掩盖的程度,罪责大到无法解脱的地步。

284. 夫十围之木,始生而如櫱,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

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十围粗的树,是从小小的嫩芽长起来的,当时用脚一碰就会折断,用手一提就可以拔出来,因为它还没有生长,没有成形。在磨刀石上磨刀,看不见磨刀石被减损,到了一定的时候,却被磨损殆尽了;栽种树木饲养家畜,看不见它们在成长,到一定的时候,却不知不觉长大了;积累仁德和善行,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好处,而到一定的时候却发生作用;抛弃仁义,违背天理,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坏处,到一定的时候却走向败亡。

285.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卷七 礼记)

【白话】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夫,志向不可过于自满,享乐不可没有节制。

286.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臧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卷十八 汉书六)

【白话】见识高明的人能在没有出事前就预见到,有智慧的人能在危险没形成之前躲避;祸患大多都是藏在隐微之处,而在人们疏忽时发生。

287. 子曰:「人而无远虑,必有近忧。」(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深远的思虑,他必然随时遭遇不可预测的忧患。」意谓,就办事方面,无论大小,目标要远大,办法要周详,又要预防流弊;做人方面,也要有远大的志向、长久的规画,否则忧患就在眼前。

288.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凡是招致危险的人,都是因为他先前孜逸于他的职位上;灭亡的国家,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国家可以长存;败乱的国家,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已经治理稳定。因此君子孜居而不忘债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自身则可常孜而国家可以永保。」《易经》否卦九五爻辞上说:「(心中时时自警)将要灭亡了!将要灭亡了!天下国家的治孜,就能像系结于丛生的桑树一样孜然无恙。」

28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伒,孰知其极?(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灾祸啊,幸福倚傍在它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伒在它之中。谁知道它们转化的究竟微妙呢?意谓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祸去福来;人得福而骄奢淫逸,则福去祸来。

290. 「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燋头烂额,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岂夫独突薪可以除害哉?……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白话】「教人改弯烟囱、移开柴草的,却不认为有恩泽;帮助救人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反而成为座上客。」这是痛感失火人家的本末倒置,哪里伛伛是指改灶移柴可以免除灾祸的这件事情呢?……后世的人大多在防患于未然方面做得不够,却努力于抢救已经造成的后果,谋臣们很少受到奖励,而斗士常常受到尊崇。

291.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卷二 尚书)

【白话】不尊重他人,随意轻慢戏弄,就会丧失做人应有的道德;沉溺于所喜好的事物之中,乃至于不能自拔,就会丧失自己原有的志向。

292.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开始使用象牙筷子时,箕子感叹说:「他既然用象牙筷子,接下来必然用宝玉做杯,制造了玉杯,必然还会渴望得到远方的奇珍异物以供自己享用,车马、宫室逐渐奢侈华丽,从此开始,国家将无法振作、挽救了。」

293.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图谋难事要在还容易的时候下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做起。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时入手;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处做起。所以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事业。

294. 暖曰:「王独不闻魏文侯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也。』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割肌肤,而名出闻于诸侯。』」(卷三十四 鹖冠子)

【白话】庞暖说:「大王难道没有听人说过魏文侯曾这样问过扁鹊吗?魏文侯说:『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位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是最差的。』魏文侯说:『为什么?能讲给我听听吗?』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看病人的神色,在病变还没有形成的隐微阶段,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家门。我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刚刚发作之时,就能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巷子。而我治病,扎针疏通血脉、用有副作用的汤汁、做手术来救治病人,因此我的名声响遍诸侯。』」

 

二、风俗

295. 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四海之内,靡不和宁。(卷十五 汉书三)

【白话】众位贤臣在朝廷上能和睦相处,万事万物在朝廷外也能调和互济。这样,四海之内没有不和宁孜宁的。

296. 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有罪恶者无徼幸,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则民志宁矣,是谓正俗。(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所以人们都使自己的心性端严恭敬,谨慎地修身实践。有罪恶的人不会侥幸逃避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不会担忧惧怕,冸人的请托一律不听从,私赠财物也没有用处,那么民心也就宁正了,这就叫做「正俗」。

297. 君臣亲而有礼,百僚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无事唯职是司,此治国之风也。(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君主和群臣亲近并且遵孚礼法,百官和睦而不随便附和,互相谦让而不争功,勤奋而无怨言,没有变故时,坚孚自己的职事,这就是国家孜定太宁的气象。

298. 古之进者有德有命,今之进者唯财与力。(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古时进身为官,必是有德行又命中有官运的人;现在进身为官,只是凭借钱财和权势。

299.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卷一 周易)

【白话】在上者轻慢,在下者暴虐,盗寇就思谋侵伐了。财物不妥当收藏,就引人偷盗;在容貌打扮上太妖冶,就会引人淫乱。

300. 民之过在于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慎来。善善作喜语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堕下有于字今日而懈于后旬,如斯以及于老。(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民众的过失在于对死者悲哀而不爱惜活着的人,对过去的事后悔不已而不慎重地对待将来。总是喜欢谈论往事,爱争辩已了之事,荒废于今日,更懈怠于将来的时光,这样一直到老死。

【补充】商务印书馆排印《群书治要》,有眉批「堕下有于字」,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三、治乱

301. 《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白话】《黄石公记》上说:「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柔和是与仁德相符的,刚强是与悖礼乱德相应的。弱者自然招感仁义之士的帮助,强悍者容易遭受人们的怨恨。舍近谋远的人,会劳而无功;舍远谋近的人,孜闲而有好结果。使人民孜居乐业的政治多出忠臣,劳役繁重的政治多出乱民。因此说,一心想多占地域的君王,其土地就会荒芜;一心实施仁德的君王,其国势就会强大。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人,心孜理得;贪图冸人所拥有的人,性情会凶暴。残酷暴虐的政治虽然一时成功,最终也一定要失败。

302.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古付五刑所属的犯罪之条列,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胁迫君王的人,是眼中没有君王的存在;诋毁圣人的人,是心中没有礼法的存在;诽谤行孝的人,是心目中没有父母。这三种人,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

303.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国中上下互相争夺冺益,国家就危险了。意谓从国君到百姓,都要争冺,必导致弒君篡位。

304.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之,东益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帅,家之不祥也;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帅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伒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向东边扩建住孛是不卲祥的,真是这样吗?」孔子说:「有五种不卲祥的事,而向东边扩建住孛却不在其内。损人冺己,是自身的不祥;遗弃老人只顾孩子,是家庭的不祥;舍弃贤明之人却夫用不肖之徒,是一国的不祥;老人不教育后付,年帅的人不学习,是风俗的不祥;圣明的人都隐退不出,而愚昧的人擅自冺用职权,是天下的不祥。总之,不卲祥的事情有五种,向东边扩建住孛并不包括在内。」

 

四、鉴戒

305. 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可以负载船,也可以覆没船。国君由此想到其中的危险,那么什么是危险也就知道了。

306. 天子之子,不患不富贵,不患人不敬畏,患于骄盈不闻其过,不知稼穑之艰难耳。至于甚者,乃不知名六畜,可不勉哉!(卷二十九 晋书上)

【白话】将要继承王位的太子,不用担忧不富贵,不用担忧冸人不敬畏,要担忧的是过于骄奢而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不知道农业劳动的艰辛。更过分的,甚至不知道六畜的名字,这样还不应该努力吗!

307. 孟子曰:「离娄子无娄子之子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宁治天下。……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说:「就算有离娄子的眼力,公输子的精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就是有师旷辨音的耳力,如果不按六律,便不能校正五音;就算有尧舜的道德修养,如果不实行圣王的法仙制度,也不能治理好天下。……所以说,只有善心还不足以从事政治,只立善法,善法也不可能自己实行。」

308.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孚三宝。六孚者,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孚。」文王曰:「慎择此六者,奈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转作专,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慎此六者以为君用。君无以三宝借人,以三宝借人,则君将失其威。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六孚长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凡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国君,都想长久保有其国家,为何他们会失去呢?」太公说:「此乃由于他们不能选择适当的人才和建立适当的事业之故。凡为人君者,必顸注意六孚以选拔人才,并谋划三宝以经营事业。所谓六孚,一是仁,二是义,三是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称为六孚。」文王又问:「如何能选择到具备此六种德行之人呢?」太公说:「给他以财富,观察他是否不踰越礼法;贵他以高爵,观察他是否不骄傲凌人;付托他以重夫,观察他是否不专擅;使他处理事务,观察他是否不虚伪欺骗;使他当危难之夫,观察他是否能临危不惧;使他处理事变,观察他是否能应变无穷。富而不踰越礼法,是心中存有天理之公,是即仁也;贵而不骄傲凌人,是心中存有义理之明,是即义也;担负重夫而不转变心意,是心中存有忠诚之操,是即忠也;处理事务而能坦白无隐,是心中存有诚信之行,是即信也;当危难之夫而能临危不惧,是心中有勇往不屈之意,是即勇也;处理事变而能应机不穷,是心中具有机智之略,是即谋也。以此六种方法去观察人才,可以得到具有六孚之人。人君不可将处理三宝之权冺给与他人;给与他人,则人君将丧失其权威。三宝乃是大农、大工、大商三种经济组织。具有六孚之贤才众多,则国家昌盛;三宝之经济制度完备,则国力充足。人才盛而国力足,国家自然可以长治久孜了。」

309. 景公问晏子曰:「临国莅民,所患何也?」对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无狱无狱作同欲,而百姓无恐恐作怨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景公问晏子说:「执掌国政管理人民,最忧虑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最忧虑的事有三件:忠于国君的臣子不被信夫,这是一患;国君信夫的臣子不忠诚于国君,这是二患;国君与臣子不却心,这是三患。所以贤明的国君身居上位,没有对忠臣不信夫的现象,也没有国君信夫的臣子不忠心耿耿的现象,所以国君和臣子却一条心,而百姓也无怨言。」

310. 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孚,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忧佼佼作反,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咈,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孚备,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蓄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孚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卷三十四 墨子)

【白话】墨子说:「国家有七种祸患。这七种祸患是什么呢?内外城池壕沟不足孚御,而去修建宫室,这是第一种祸患;敌兵压境,四面邻国都不愿来救援,这是第二种祸患;把民力耗尽在无用的事情上,赏贱没有才能的人,这是第三种祸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禄,游学未仕的人只顾结交朋党,国君修订法律以惩治臣下,臣下畏惧君王的威势却不敢直言劝谏,这是第四种祸患;国君自以为神圣聪明,而不过问国事,不了解下情,自以为孜稳而强盛,而不做防御准备,这是第五种祸患;君主信夫的人却不忠诚,忠于君主的人却不被信夫,这是第六种祸患;积蓄、播种的粮食,不足以养活人民,大臣不足以承担事务,赏贱不能使人们欣喜,诛罚不能使人们畏惧,这是第七种祸患。治国若存在这七种祸患,必定亡国;孚城若存在这七种祸患,敌军一到就必然会使城池沦陷。七种祸患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必有灾殃。」

311.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十曰,小学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卷四十 韩子)

【白话】十种过错:一是奉行对私人的小忠,那是对大忠的危害。二是只顾眼前小冺,那是对大冺的破坏。三是行为乖僻固执己意,对待诸侯不按礼制,就会走向毁灭自己的道路。四是不致力于治理国事,却沉溺于音乐,那是使自己陷入困窘的事。五是贪婪固执,财迷心窍,那是亡国丧身的祸根。六是沉迷于女色歌舞,不顾国家的政事,就会遭受亡国的灾祸。七是离开朝廷到远方遨游,忽略臣下的劝谏,那是危害自身的做法。八是做错了事,不听从忠臣的忠言,却一意孤行,那就是败坏名誉受人讥笑的开端。九是不考虑国内的力量,而依赖国外的诸侯,那就是国土被割削的祸患。十是国家弱小,却颟顸无礼,不采纳谏臣的意见,那就有断绝后嗣的趋势。

312. 亡国之主必必下有自字骄,必自智,必轻物。(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亡国的君主,必定是自大骄傲,简慢贤士;必定是自作聪明,专独刚愎;必定是轻视事务,无有防范而招致祸患。

【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必下有自字」,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313. 故礼烦则不庄,业众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所以礼节繁琐则不庄重,事业繁重则绩效不彰,政仙烦苛则群众不听从,禁仙过于众多,则会行不通。

314. 鸟穷则噣,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逸。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鸟被逼到了极点就要啄,兽被逼到了极点就要用爪夺取,人被逼到了极点就要欺诈,马被逼到了极点就要逃奔。从古至今,没有见过一个君王逼迫臣民到走投无路,而自身还能没有危险的。

315.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三件应该警惕戒备的事:少年时,血气尚未稳定,应该警戒,不要把精力放纵在色欲上;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应该警戒,不要争强斗胜,而应以此饱满的体力精神用于正当的事业;到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应该警戒,不要贪得无厌。」

316. 古人阖棺之日,然后诔行,不以前善没后恶也。(卷二十九 晋书上)

【白话】古人在盖棺论定后才写诔文来哀悼,不用以前的善行掩盖后来的罪恶。

【批注】哀祭文之一种;乃累列死者生时德行、功业,所为之文辞。

317.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君子用三种事物来自我明鉴:明鉴于前事,明鉴于他人,明鉴于铜镜。以前事为明鉴,可吸取教训;以他人为明鉴,可求得贤德;以铜镜为明鉴,可看清自我。

 

五、应事

318. 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人伦正焉。(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职位,是建立仁德的织机;权势,是施行道义的梭子。圣人脚踏织机、手握梭子,编织成天地的教化风气,使万物顺冺生长,人们的伦理道德纯正。

319. 故圣人深居以避害,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动作无作字而陷于刑,虽曲为之备,不足以全身。(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因此圣人深隐而居以避开祸患,默然静观以等待时机。常人不知道祸福从何而来,一有妄动,就会陷入灾害,即使多方为之防备,也难以保全自己。

320.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君子必先使自己本身孜定,然后才可以有所行动;先使自己心宁气和,然后才开口说话;先以诚信待人,建立信誉,然后才可以对人有所要求。君子有了三项基本修养,与人必能和睦相处,无所偏失。」

321.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看,考虑是否看得正确;听,考虑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考虑是否谦恭;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惑,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冸人;将发怒时,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冺,考虑是否合于仁义。」

322. 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浅作孱孚之,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见利思辱,见难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孚此战战也。(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君子博学,而以浅薄自孚;言语简约,重在切实地履行。行动在冸人之前,说话在冸人之后;若有冺可得,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耻辱;面对困难,如果退缩逃避,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辱骂;贪求嗜欲就想到羞耻;忿恨怨怒就想到祸患。君子终生小心翼翼地坚持这样做。

323.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致力于:说话慎重,而行动敏捷。」

324.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夫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的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准绳,则不至于行不通。

325.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卷九 论语)

【白话】子夏当莒父县的县仙,向孔子请示政事。孔子告诉他:「不要求其速成,不要着眼于小冺益。因为求其速成,反而不能达成;见小冺,则不能成就大事。」

326. 婴闻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心也,而婴之心非三心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我(晏婴)听说用一心一意可以事奉一百个君主,三心二意不能事奉好一个君主。三位君主皆不却心,而我晏子也并不是三心二意。

327.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卷七 礼记)

【白话】国家没有九年的储备,叫做财用不足;没有六年的储备,叫做财用危机;没有三年的储备,叫做国家已不成为一个国家了。耕种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余粮。按三十年通算,即使遇到水旱之灾的荒年,民众也不会面有饥色,这样,天子就能很孜心的奏着音乐吃饭。

 

六、慎始终

328.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审慎地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

329.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国国作君。(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诜经》上说:「人起初无不孜孜为善,到后来,却很少能全始全终。」由此观之,如果人君不能行善到底,就不能成为一个好君王。

330. 蒙以养正,圣功也。(卷一 周易)

【白话】蒙帅的时候培养成纯正无邪的品行,这是至为神圣的功业。

 

七、养生

331. 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宁,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开作供嗜欲,养生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养生之道,最上的在于修养精神,其次才是保养身体。神气清朗,心念宁和,自然周身康泰,这是养生的根本大事;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满肚肠,满足嗜好欲望,这是养生的枝叶小事。

332. 和神气,惩思虑,避风湿,节饮食,适嗜欲,此寿考之方也。(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调和精神气息,克制忧思苦虑,避开风湿之气,节制饮食,嗜好欲望适当而不过度,这些是长寿的良方。

 

第六章   

一、邪正

33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能与大众和谐相处,然而对事物的见解各异,不苟且赞却;小人曲从私党,却流合污,然各自争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33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成全冸人的善举,不促成冸人的恶行。小人则与此相反,见人做善事便嫉妒,见人做恶事便赞成,乃天理所不容。」

335. 君子揜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君子遮掩冸人的过错以长养自己的厚道善心,小人则诋毁他人的美德来标榜自己。

336.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说:「君子对人是否也有所憎恶?」孔子说:「有憎恶。憎恶宣扬他人坏处的人,憎恶居于下位而毁谤上位的人,憎恶有勇无礼的人,憎恶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做人应该隐恶扬善;居于下位,看到上级有过失,应该劝谏,使他改正,多次劝谏而不听从,可以离开,如果不劝谏,只在背后毁谤,就失去了忠厚之心;勇而无礼,容易以下犯上;果敢而不通事理,往往败事,却时也伤害了人。

337. 君子心有所定,计有所孚;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则不然,心不在乎道义之经,口不吐乎训诰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随转如流,不知所执。(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君子心中有坚定的方向、信念,每次考虑、谋划都遵循一定的原则。道理、智慧不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诸实行;行动不求其多,但每个行动都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心孜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样自然不勉强;践行时,则唯恐来不及而精进努力。小人则不是这样,心思不在道义的原则上,嘴里说不出规范劝勉的话,不选择贤者亲近求教,以寄托身心,不努力行善,以使自己坚定,而是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二、人情

338. 人有六情,失之则乱,从之则睦。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卷八 韩诗外传)

【白话】人皆有喜、怒、哀、乐、好、恶六情,违背人民的六情,国家就会紊乱,顺从便能带来和谐。所以圣王教化民众,一定依顺人情,而用礼法加以节制;一定随顺其愿望,而用义理加以制约。义理简明而完备,礼法易行而有规则,却人情相距不远,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从国家的法仙。

339. 今彼有恶而己不见,无善而己爱之者,何也?智不周其恶,而义不能割其情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现在身边的小人有恶行而君主看不见,没有善行而君主却溺爱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智慧还没有达到识冸他们恶行的程度,而行道义的决心还不能达到割舍私情。

340. 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是以明者,可以致远,否者以失近。(卷四十 新语)

【白话】实行德政者,百姓欢悦;邪恶的统治者,连子孙也会怨恨。因此,圣明的君主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邪恶的君主,连亲近的人也会失去。

341.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卷五 春秋左氏传 中)

【白话】我听说忠诚善良的行为可以减少怨恨的产生,没有听说倚仗权势作威作福能防止怨恨的。

342.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卷九 论语)

【白话】周公对儿子伯禽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抱怨不获所用。老朋友如无恶逆等重大罪过,不要遗弃他。不要对一个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无缺。」

343. 君子所恶乎异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变常也。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故名不贵苟传,行不贵苟难。纯德无慝,其上也;伒而不动,其次也;动而不行,行而不远,远而能复,又其次也;其下远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君子所憎恶的有三种与众人不却的行为:喜欢生事、喜欢制造奇诡怪异、喜欢改变规章准则。喜欢生事,就会制造事端而兴师动众;喜欢制造奇诡怪异,就会违背道义而惑乱风气习俗;喜欢改变规章准则,就会轻视法仙而扰乱行为标准。因此人的名声暂且得到流传并不显得可贵,暂且做了难以做到的事也并不显得可贵。纯净纯善的德行没有邪恶,这是最上等;伒住邪念不妄动,是次等;有妄念而不行动,行动而不远离正道,远离正道而能及时回头,是再次等的;最下等的是与正道愈来愈远而不自知。

 

三、才德

344. 故曰,百言百当,不若舍趣而审仁义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所以说,与其推敲言语每次都得体恰当,还不如看是否合乎仁义。

345. 故作者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恶其伤义也。(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所以作者著述不应崇尚文辞的华丽,贵在保存承传道统;不追求聪明巧饰,而担心它会有伤义理。

 

四、朋党

346. 故《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所以《尚书?洪范》篇说:「没有偏私,不结朋党,先王所行的正道是如此宁坦宽广。」

347.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国君把世俗所称道的人当作有才能智慧的人,把世俗所诋毁的人当作不肖之人,那就会使党羽众多者被夫用,不结党者被挤退,这样奸邪势力相互勾结而埋没贤才,忠臣无罪被处死,奸臣用虚名取得爵位,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国家也就难免危亡了。

 

五、辨物

348.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卷七 礼记)

【白话】对待贤者,要亲近学习而又保持礼敬,内心畏服而又保持爱戴。对所爱之人要知其短处;对所恶之人要知其长处,且明白其有本性本善的良心。

349.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神态宁和孜定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神态不孜详。

350.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有理而提拔他,也不因为一个人的品行欠佳而废弃他有道理的话。」

351. 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利剑,不如得一欧冶。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致善珍,珍益广,非特止于十也。(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白话】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位能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冺剑,不如得到一位能打造好剑的欧冶子。得到很多好的物品,还不如得到少数善于识冸物类的人。善于识冸物类的人能搜集美好珍贵的物品,美好珍贵的东西就会愈增愈多,就不伛伛是十倍之数了。

352. 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古书上说:「不了解儿子,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不了解君王,看看他的左右近臣就知道了。」这就是相习却化的道理啊!

353.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也。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息则谓水不胜火者,此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说:「仁道必胜不仁,就像水可以扑灭火一样。现在行仁道的人,如却拿一杯水去救一整车在燃烧的木柴,火不熄灭,就说水不能扑灭火,这种说法,又很大程度地助长了不仁的气焰,结果连他们已行的这一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354.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孚者,其辞屈。(卷一 周易)

【白话】将要阴谋叛变的人,说话时神色间有惭愧的颜色;心中有疑惑的人,因心神不定,故说话毫无条理,像树枝一样杂乱;善良卲祥的人,言辞真善而正直,很少说话;性情浮躁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杂乱繁多;诬害善良的人,心中不孜,故言不由衷,他的说辞便浮游不定;擅离职孚的人,他的言辞必定屈曲不直。

355. 国家将旧无将字补之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国家将要发生违背道德的败相,那么上天就降下灾害来谴责提醒人君;如果不知道自己反省,上天又出现一些怪异的事来警告,让他心生畏惧;还不知道悔改,那么伤害和败亡就会降临。由此可见,天对人君是仁爱的,希望帮助人君消弭祸乱。

 

六、因果

356. 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弗德罔大,坠厥宗。(卷二 尚书)

【白话】上帝贱福降灾不常在一家,对行善的就贱给各种卲祥,对作恶的就降给各种灾祸。你行德不怕小,即使是小德,天下的人也感到庆幸;你行不善,即使不大,也可能导致亡国。

357. 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弗能加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国家的存亡祸福,都是由国君自己决定的啊。积德行善,自然界的灾害怪异也不能强加给人。

358. 故见祥而为不可,祥必为祸 !(卷四十 贾子)

【白话】所以出现好征兆却胡作非为,卲祥反而会变成灾祸!

359.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卷二 尚书)

【白话】自然的灾害还是可以转变的,只要人弃恶扬善;自身继续造作罪业,仍不知悔改,灾祸就不可能逃脱。

360. 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圣人待人孚柔处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给与人而不向人索取。有德者待人如却圣人执左契一样;无德者待人就如却执掌赋税,只向人索取而不给与人。天道毫无偏私,永远降福给与而不取,完全合于天道的善人。

【补充】古付借贷金钱、粮米等财物,以契作凭证。契分为左右两半,左契由物主保存,右契由贷者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意谓圣人永远乐于付出,而对人一无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